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二十)永王之乱,来自帝国东南的较量

756年到757年的冬春之交,西北朝廷小皇帝的枪杆子钱袋子越抓越稳,而帝国的东南也出现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在帝国的财税重地东南,出现了一个反革命集团,而这个反革命集团的头子,竟然是小皇帝的弟弟,被老皇帝任命为华中大军区最高军政长官的永王李璘。

永王作为反革命集团头子,已经被钉死在了历史上,在官方的记载里,不仅小皇帝认为永王反党反革命,老皇帝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根据史书的记载,在756年八月老皇帝刚刚知道小皇帝称帝后,就马上告诉永王,现在小皇帝才是天下的皇帝,你应该赶快从军区跑去西北觐见小皇帝:

今者皇帝即位,亲统师旅,兵权大略,宜有统承,庶若纲在纲,惟精惟一。颍王以下节度使并停。其诸道先有节度等副使,便令知事,仍并取皇帝处分。李岘未到江陵,永王且莫离使,待交付兵马了,永王、丰王并赴皇帝行在。

当然,一般大家都认为这个诏书是假的,因为永王直到十二月前都呆在湖北江陵,一直作为华中大军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后面围绕永王反革命集团的正反两方面官员多不胜数,留下的书信和上疏的记载也多不胜数,没有谁提到过说十二月前永王作为华中最高军政长官是违法的。

更重要的是,老皇帝这个要永王去见小皇帝的诏书,和他自己在永王兵败身死后发的斥责也自相矛盾了:

永王璘谓能堪事,令镇江陵,庶其克保维城,有裨王室。而乃弃分符之任,专用钺之威,擅越淮海,公行暴乱。违君父之命,既自贻殃;走蛮貊之邦,欲何逃罪

你看,老皇帝也定性永王是现行反革命了,也没有说永王在华中大军区当最高领导是违规的。

甚至老皇帝在心底里是不是真的认为永王是反革命,很多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史书也有相应的记载:

(757年)正月甲寅(元月五日),(玄宗)以襄阳太守李峘为蜀郡长史、剑南节度使,将作少监魏仲犀为襄阳、山南道节度使,永王傅刘汇为丹阳太守兼防御使。

这个时候永王已经出发去江南十天了,老皇帝却在抢着安排杨国忠的嫡系魏仲犀、永王的嫡系刘汇填补永王在华中军区的空白,这里面分明是在和小皇帝叫板。

当然,最终永王失败了,无论是小皇帝和老皇帝,也都一口咬定永王就是反党反革命,所以谁也没法知道老皇帝对于永王的下江南,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永王真的在江南站住了脚,那对老皇帝来说,到底是有利还是不利呢?

我们首先来弄清楚永王东巡的背景,回顾下十三节给大家介绍的,老皇帝再逃到四川后,第一时间把帝国分成了五个大军区,分别是华北大军区、西北大军区、河南大军区、华中大军区和江南大军区。五个大军区,皇帝的五个儿子一人一个,当时的小皇帝还是太子,被分在了华北大军区。

可是小皇帝很快就在军头拥护下在西北称帝,西北军区和华北军区实际上都被小皇帝收入囊中,随着陈涛斜的惨败,老皇帝一系丢掉了枪杆子,在上一节中我们看到,小皇帝立即出击,派贺兰进明去河南取代老皇帝任命的河南大军区最高军政长官虢王李巨。

这样,短短四个月,小皇帝已经把西北、华北和河南军区全部收割,老皇帝现在的势力范围只有四川、汉中以及永王所在的华中军区,而最重要的江南军区的得失一下子就变得很重要了。如果老皇帝能够控制江南,那么就能形成小皇帝控制北中国,控制枪杆子,老皇帝控制南中国,控制钱袋子的格局,这样的格局下,老皇帝还能和小皇帝勉强保持一个均衡。

但是江南地区的归属,却一直悬而未决,老皇帝早就任命了盛王李琦作为江南军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但是却一直没有派李琦赶赴江南。以至于被老皇帝任命当李琦副手的李成式就呼吁老皇帝,您赶紧把您儿子派过来吧:

先奉七月十五日敕,盛王当牧淮海。累遣迎候,尚仍在蜀。……若朝廷不时遣贤王,即就镇求选博通宏略之士,以辅佐之

但是老皇帝终究没有随便派自己的儿子去江南,这恐怕是因为老皇帝对于江南的官员们会如何选择,没有信心。

如果江南的官员们普遍愿意支持小皇帝,愿意尽心尽力的为小皇帝提供税收,愿意让小皇帝全权分配江南的税收,那么即便老皇帝派了个王爷空降过去,如果这个王爷没有政治能力,整合不了当地的资源,又能有什么用呢?就好比河南大军区,老皇帝先后派了吴王李祗和虢王李巨两个亲王去接管,最后却没留下太多声响。

永王不同于其他皇子,永王有着充沛的精力,勃勃的野心,永王是老皇帝这些儿子里(当然要除开小皇帝)最有政治欲望和政治能力的,他到湖北短短三四个月时间,就整出了浩大的声势,上万的强大军队。

永王是唯一有能力控制江南的王爷,如果永王控制了江南,对于老皇帝来说是福是祸呢,我们已经没法知道答案了,但是这对于小皇帝来说,肯定是一个坏消息。

永王集团是在事后,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的,但是永王可不是高喊着我们是反革命,我们要反革命东下江南的。

想当年,一个来自广西的大佬,还有一个来自广东的大佬,在起兵反抗中央的时候,那也都是高呼我们要“北上抗日”,虽然抗日都只抗到了湖南,离东北的小日本还有那么十万八千里,但那也是北上抗日不是?

什么,永王也有这么高尚的情操和觉悟?你别说,还真有,来欣赏欣赏下面的优美诗篇: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看诗歌里的描述,永王东巡江南,不但是奉了天子(这里当然指的老皇帝)的旨意,而且最关键的是,河南被叛军占领,生灵涂炭,各地军政大佬们却毫无作为,贪生怕死,是我们伟大英明神武的永王,率领大军,来救民于水火!什么,你问这诗是谁写的?告诉你,作者是古往今来的诗人里的头号偶像李白!

可见,永王绝不是带着要反革命、要割据自雄的口号来到江南的,永王来江南的旗帜那是堂堂正正的要“北上抗燕”,什么,北上抗燕你往东走干嘛?你知不知道,中原大地的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帝国的好二代,人民的好公仆,我们怎能不立即行动起来,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呢?我来咱们大江南,只是借贵宝地,筹备点物资钱粮而已。

实际上,永王不仅嘴上打着北上抗燕的旗帜,在实际行动上也确实没有要做反革命的意思。上一节我们提到的,第五琦在江南收到的税收,在十二月中旬路过了华中军区:

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时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璘召募勇士数万人,日费巨万。

如果永王真的是以当反革命为目的,那么直接发动精兵,把这笔物资抢过来就是了,要知道以后真正的反革命,那就是把江南的税收直接一抢了事,

康楚元等众至万馀人,……得其所掠租庸二百万缗

永王后来东下江南的目的,毫无疑问就是冲着江南的财富来的,可当时江南的财富近在眼前,为什么不去抢呢?这是因为永王始终是以老皇帝一系自居,永王也愿意受老皇帝的节制。老皇帝虽然不愿意被小皇帝给彻底边缘化,但也绝不意味着老皇帝会做出打劫小皇帝赖以生存的税收,与小皇帝彻底翻脸这样的事情。小皇帝再怎么也是自己的儿子,两人现在再怎么斗,也不能真的成为寇仇,便宜了燕帝国的安禄山,老皇帝还没老糊涂到这个地步。

当然,当江南的税收顺利过境之后,永王也实在是忍不住了。因为这么多的钱,小皇帝一分钱也没有分给永王。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也就意味着小皇帝彻底掌握了江南,永王这样的老皇帝嫡系,也就彻底沦为了华中的一个地方诸侯,甚至以后想当诸侯也未必可得,这是雄心勃勃的永王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永王大张旗鼓,带上了数千精兵,东下江南,“北上抗燕”。

然而永王的东巡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因为在他的华中大军区辖下的地方军政一把手,湖南的李岘、江西的皇甫侁,都表达了反对、抵制,不光如此,很多永王身边的人,也表达了强烈的反对。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诗歌闻名于世的大文人高适,永王还没东巡,高适就跑到了小皇帝的西北朝廷打小报告,强烈要求小皇帝先下手为强,最终为自己赢得了淮南节度使的正部级委任状,高适跃居正部级军政大佬的时间,居然比永王正式东巡还要早半个月!

永王自己军区的大佬都纷纷反对,到了江南以后就更加的举步维艰了,当地的几个一把手李希言、李成式等人同样是坚决不配合永王。

李岘、皇甫侁、高适、李希言、李成式,这些都是高层级的大佬,其视野和政治敏感性,远非一般人可比,他们纷纷用实际行动做出的站队,代表了他们对时局的判断,那就是老皇帝已经丢掉了枪杆子,小皇帝和他的西北朝廷才是当今天下唯一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朝廷。至于你永王来江南,不管是老皇帝的意思,还是你自己的意思,你这个面子,大伙已不可能给你。

到了这个地步,永王也知道没法再来文的了,华中和江南的大佬,已不可能配合他演一出大伙齐心协力,团结在永远健康的永王旗帜下,要钱出钱,要力出力,一起北上抗燕的大戏了。文的没戏,就只能来武的了,于是永王带着的部队与江南当地部队爆发武装冲突,永王顺势占领了丹阳,至此永王的北上抗燕,终于变成了永王之乱。

面对永王的威胁,肃宗非常坚决,先后任命了淮南、江东和淮西三个节度使——高适、韦陟和来瑱,表达了非常强硬的态度,那就是坚决武力镇压。但是小皇帝的任命虽然看上去来势汹汹,最终能不能落到实处,却是很难说的。高适和韦陟都是文人,现在就是个光杆司令,这几个挂着节度使头衔的干部里,唯一手里有兵的是许昌(颍川)军区司令来瑱。

正常的话,来瑱手里万八千人还是有的,可是眼下来瑱刚刚在燕军的围攻下丢了许昌(颍川),整个河南的形式很严峻,来瑱还有多大力,愿意出多大的力,实在是很难说的事情。河南一带混战了一年多,到处都是乱糟糟的城头变幻大王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正是英雄们风云际会、建功立业之时,大佬们大多更愿意保存实力,扩大地盘。现在这时候南下江南,导致后防空虚丢了老巢咋办?

你可千万别以为这种担心只是杞人忧天的猜测,要知道后来张巡一个人在睢阳守了一年多,边上的大佬贺兰进明就是按兵不动,他给出的理由就是怕被人拿了老巢:

以许叔冀为进明都知兵马使,俱兼御史大夫。叔冀自恃麾下精锐,且官与进明等,不受其节制。故进明不敢分兵,非惟疾巡、远功名,亦惧为叔冀所袭也。

所以,小皇帝远在西北,中间道路被燕帝国拦住了,能够依赖的只有河南的军头,但是河南的军头完全有可能口号喊得震天响,实际却磨磨蹭蹭出工不出力。永王之所以手里就这么点兵,却敢于东巡江南,大约也是基于这样的判断。

然而,关键时刻却出了一个意外的大事——安禄山死了!

安禄山是燕帝国的核心,燕帝国充斥着大批来自塞北游牧民族的难以节制的骄兵悍将,安禄山的死实际也就意味着,燕帝国失去了政治核心,安禄山那缺乏资历的儿子已经很难掌控大局。

大部分大佬们都会认为,燕帝国将失去凝聚力,很快会分割为几个独立而互不统属的兵团(事实也是如此),人们对燕帝国的预期急剧下跌。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中原的军头的态度就会发生大的转变,二月,来瑱、高适和韦陟三节度终于在安陆会盟,正式发表声明要南下平定永王反革命集团。

消息传来,永王麾下部队的总司令季广琛面临抉择。季广琛本来是西北河西军区的将领,多次亲历与吐蕃的大战,升到了中层。然而,越往上爬,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季广琛在河西最终没能爬上去,转到了地方当官,一直在四川的地方中层打转,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永王出镇江陵,季广琛终于等来了机会,果断追随永王,作为永王阵营中少有的边军高级将领,他也很快就凭借自己的军事组织能力成为永王麾下的头号军事大佬。

现在,永王军队面对江南的小股部队,优势明显,可是眼下安禄山死亡,燕帝国上层分崩离析,三节度会盟,这些消息都在说明,中原的军队随时可能南下,即便中原军队不南下,帝国西北军的东出和胜利也将大大加速。

权衡利弊之后,季广琛很快就得出结论,危机危机,危即是机,只是事不宜迟,慢一点就只有危没有机了。于是季广琛以最快的速度,带走了永王身边大部分军队,火速投降了唐帝国,留下目瞪口呆的永王迎接他的人生结局。

良好的视野、高度的敏感、果断的执行力,终于让在军队和地方中层,苦苦挣扎蹉跎了十多年的季广琛,搏出了一片天。很快他就因为这一次果断的跳反,爬上了正厅级一把手的高位,更是在不到半年之后,再进一步,成为了梦寐以求的可以在主席台前台就坐的大军区司令。

永王东巡的失败,最大的意义在于,东南向天下宣告,他们愿意坚决支持小皇帝,有了东南支持的小皇帝,才算是真正的唐帝国的皇帝,否则说破了天,他也只是一个西北小朝廷的主人。甚至说如果失小皇帝去了东南的税收支持,只怕是想当西北小朝廷的主人,也未必能当的安稳。

我们在今后也将反复看到,正是来自东南的一次次的支持,让深陷困境的帝国,始终能够维持住帝国的架子,那我们自然要问,为什么东南总会愿意支持中央呢?这其中的原因就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原谅我这里先卖个关子,今后再为大家仔细梳理。

永王东巡的失败,让肃宗皇帝彻底的掌握了帝国的枪杆子和钱袋子,更重要的是,通过一轮轮的站队,失去了筹码的老皇帝,已经很明显的成为了孤家寡人。尽管无奈失望的老皇帝在757年正月和二月又先后送了崔圆、张镐两个常委给小皇帝,可是手里没枪,兜里没钱,就是任命一百个常委,又能有什么用呢?很快,肃宗就开始逐一清理老皇帝送过来的常委,老皇帝也终于到了离开历史中央舞台的时刻。

然而,永王东巡的大戏,我们如果不只盯着肃宗皇帝、老皇帝、永王这些主角,就可以体会到,其实类似贺兰进明、高适、季广琛等等风云人物,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精华,实在有太多令人惊佩的地方。至于能够从这些智慧和精华中吸取多少人生经验,就全看我们面对这段历史时的心态和造化了。

(0)

相关推荐

  • 中晚唐权力格局是怎样构筑的?

    唐代宗在位十多年时间里,把中晚唐的权力格局基本固定了. 这个权力格局的主要特色,就是宦官系统占据了帝国的主导地位.宦官系统不但拥有决策权.地方监察权.经济权力.更拥有了禁军指挥权. 当时的禁军渐渐成为 ...

  • 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八)陈涛斜之战

    燕军攻陷唐帝国首都长安后,不但没有就此势如破竹,反而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内部也接连出现问题,部队实力一再被削弱,最后成了龟缩在首都附近的一支孤军.燕军面临的种种不利局面,难免让很多人产生这样的错 ...

  • 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六)到了皇帝们开条件的时刻

    前后三天的时间,小皇帝和老皇帝都发表了各自的"告全国人民书",我们有必要了解下,这种告全国人民书到底意味着什么. 全国的民众,全国的将士,全国的军政大佬们,都会仔细的阅读这类皇帝的 ...

  • 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四)杨国忠与杨贵妃

    在杨贵妃一步登天之前,杨国忠已经在基层摸爬滚打多年,他从军队干起,屯田工作干得非常出色,从而凭借自己的能力政绩,在地方上当到了县尉,成为了一个年轻的实权处级干部.如果换到现代的语境,大体相当于一个年轻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二)马嵬坡的决裂

    聚集了西北军几乎所有机动兵力的唐军精锐部队,出人意料的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在灵宝之战中全军覆灭,连带潼关也跟着失守.当这个消息传到长安城大明宫中的时候,皇帝处于极度的震惊之中,无法置信.以至于他接连问了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五)太子登基,新皇帝诞生

    马嵬坡之变后一个月,公元756年七月十五日,唐帝国皇帝李隆基发布了一篇<告全国人民书>: 我唐受命百有十载,德泽浸于荒裔,声教被于殊邻,绍三代之统绪,综百王之礼乐. -- 永王璘.盛王琦.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 (十)哥舒翰含泪出征

    公元756年六月四日,在皇帝的一再催促下,主帅哥舒翰终于率领驻扎在潼关的主力部队,离开潼关,向洛阳方向进发,于六月七日抵达灵宝西原,并与燕军崔乾佑部遭遇.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继南线战场的滍水之战.河 ...

  • 扁舟听雨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七)攻克长安后燕帝国的局势变换

    当灵宝之战唐军十多万部队全军覆灭,潼关随之失守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不仅仅是唐帝国皇帝李隆基难以置信,对燕帝国皇帝安禄山来说,也是难以想象的意外之喜,燕帝国需要花时间来消化这个好消息,也需要花时间来全盘规 ...

  • 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三)杨贵妃,八卦的制造机

    随着马嵬兵变,天翻地覆,杨国忠和杨贵妃的生命也走向了终结,他们的人生的辉煌与落寞的背后,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感慨. 写这个系列的时候,我对这个系列本身有自己的定位,希望是一部通俗有趣但却绝对严肃的作品 ...

  • 扁舟晚唐系列 安史之乱(十一)灵宝之战

    公元756年六月八日拂晓,唐军向驻扎在稠桑原的燕军发动进攻,以期快速通过这段狭窄的谷地,向洛阳方向挺进,决定两大帝国命运的灵宝之战就此打响. 唐军的战斗部署如下: 部队分为三部,以大约五万河西陇右精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