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专栏】关于“为什么学拳、学什么拳、怎么学拳”,说得太透彻了!
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或收看由我为您主讲的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拳架精讲网络课程。这期系列课程一共45节课,每节30-45分钟,每周更新一节课。加上作业点评和课程答疑,这个系列课程需要您用大约一年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消化。课程主要针对扎西老师所传授的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的拳架进行讲解,其中也有我个人的一些体会和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提高。
授课形式包含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和延伸学习资料。具体学习细节、作业点评和每节课后的答疑解惑等问题,请大家咨询助教老师和课代表们,他们会在学习群做详细安排。我和大家一样,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也是一名学生,和大家都是同学,目前还是一个没有出师的弟子。好了,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学习课程。
今天是第一课《太极拳练习谈》,在这节课中,我们重点讨论三个问题。“为什么学拳?学什么拳?怎么学拳?”这三个问题不涉及太极拳的历史和具体的理论,但关乎到对太极拳认识,从这个认识出发,或许会帮助大家对太极拳有个新的理解。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习拳也有20个年头,可是这三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我们的人生大多也是如此,很多事情不经思考的就这么过来了。等想明白的时候,却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思索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同样对于我们学习太极拳,也是这个道理。未经审视和思考的太极拳不值得一练,因为时间和精力都是找不回来的代价。
(一)为什么要学拳
每个人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和出发点各有不同,大多人都没有认真对待或思考过。比如大部分的拳友可能会说练太极拳是为了身体健康,这是无可厚非的一个直接出发点,但是练太极拳就一定能够身体健康么?身体健康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练拳与健身有关系,但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很多不练太极拳的人也很健康,很长寿,这是由于他们符合养生的道理,养生学是一套专门的学问。而有一些练拳的人,甚至武术名家,只会练不会养;只会消耗,不会涵养,反倒自损阳寿,自损健康。
还有的学员是抱着一种很实用的态度来学拳,学拳就是为了治疗疾病,在过去很多年教学当中,我们也发现很多身体得了疾病,或者说对一些疾病的抗争过程中,才走上学拳的道路。扎西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她就是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变自己的健康状况,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从而获得了对人生的一个新的认识,就是太极拳救了她的命,她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太极拳,从太极拳中获益,这是扎西老师的一个出发点。
也确实有很多拳友的身体健康状况通过练拳得以改善,有癌症术后康复的,有慢性病变好的,三高改善的,糖尿病得到控制的,免疫力得到提升的,甚至在过去几年的教学经验中,还有白血病患者通过练拳康复的案例。太极拳虽说不是万能,但对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对待我们的身心,是大有裨益的。
当代太极拳及医学研究已经做了相当的涉猎,但从学理逻辑上,大多都是在证明太极拳对于身体疾病或健康具有哪方面的疗效,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慢性病治疗、癌症康复、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领域都有相当的论文成果。但对于太极拳与身心健康的机理机制的研究,相当一部分还是摸不着头脑。要么以西医或科学主义立场去解读,要么就掉入了以“气论”为核心的玄学莫衷一是,当然这个问题展开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就太极拳本身而言,起初她是一项由身体搏击的技术而来,并不包含养生的学问,但是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功能演变中,逐渐与养生结合,成为了一种关照身心健的运动方式。回到本质上,学拳是对身心的一种修炼和修养,只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再通过对拳术的学习,我们会收获更多以外的东西。健康与人的品格、情绪,对幸福的体验,对信仰的追求,对人生的思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对太极拳的学习,让大家的情绪、心态、品格,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能有所改变,这个就是我们大学堂的一个出发点,因为太极拳不仅仅是一套锻炼身体的工具,而是一个世界观,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观。无论你开始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和诉求开始学习太极拳的,但都会随着你对太极拳的理解而发生认识上的改变,改变不仅仅由外在知识而来,归根到底,还是要内在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当然,为什么要学拳,这个问题只能跟自己相关,没有固定的答案。 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大家如何认识太极拳与自己的关系,如果是为了治疗疾病,那么就要相当的学习养生与太极拳的关系,并且根据自己的病情做有针对性的训练,如果是为了保养生命,就要向内求证,探求中国人对于生命认知的真谛;如果是为了继承一门技艺或者做一名教练,就需要综合考虑学习的系统化、有效化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总之,认真的思考和谨慎的对待,是开始学拳的关键。“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之千里。”一切带有功利色彩的追求和学习,必将让你迷失在与拳无关的道路上。因为可以左右和影响我们学拳的诱惑太多了,比赛、段位、教练考评、团队表演、展示、人际关系、是非矛盾、争强好胜等等,都是诱惑。因此,第一件事情,寻找并坚守自己学拳的初心。善待这颗初心,为自己的生命而学拳,莫向外求,才是根本。
(二)学什么拳
拳是指以身体搏击为核心的综合徒手技术体系。她根植于中华武术这片文化土壤,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有着如此丰富的身体搏击技术和展现形式。太极拳只是这门身体技术历史长河中的一种,而且是近200年才形成的产物。太极拳在近代的产生和发展绝非历史偶然,自有她的使命和气韵。这个话题在理论课的时候再分享。
回到本次课程上来,我们学习得是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抛开太极拳理论、历史、师承等问题,单看拳术套路本身而言,她是一种有形的载体,我们通常称作拳架套路。套路是一种精心策划形成的对应某种形势特定的方式方法,包含一连串具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组合。也是一个拳种发展到成熟或高级阶段用于传习的一种固定模式。可以说中国武术长河中的身体技术,是以套路为核心的。
但是套路不能等同于拳术本身,而是一种具有传习、展演功能的练习方法。发展到今天,“套路”这个词也多少具有一些中性带贬义的味道。例如:少点套路多点真诚;我走过最远的路,就是你的套路;而现当代的太极拳传播,也主要依赖套路,似乎学习太极拳就等同于学习套路一样,各种套路也是变着花样层出不穷。也真验证了那句老话: 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套路的本质,是用来悟拳的。通过机械化模式化的攻防组合,举一反三,体悟其中的变与不变的核心。没有听说哪位武术家只练套路就能成就功夫的。套路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那么练习套路我们悟什么呢?如何去体悟和心悟呢,这是我们这门课程要和大家分享的东西。
学习什么样太极拳,首先要抛开套路去看本质,就是她是否系统、是否有理论、是否有师承,然后去了解她的历史演变。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陈、杨、武、孙、吴、和,这六大主要门派,同一门派中还有很多不同的传承支系和不同套路甚至风格。犹如书法有篆、隶、草、楷不同的书体一样。楷书中还有欧、颜、柳、赵四大家不同的风格。学拳和学习书法一样,要先选准字体,再选准字帖,然后从基本功入手练习笔画,再开始临帖找结构、找气势,就是从肢体模仿开始的。
我们现在的国标套路就像印刷体一样,教你识字写作文。竞技类的太极拳就是体操加武术加太极,追求的目标是高难新美的技巧;只有传统太极拳还保存着她的文化根基,但是也是鱼目混杂。因此学什么样的拳,首先是由需求和自己的初心决定的,其次就是是否能够对“传统”二字有比较深的理解和追求。我的恩师梅墨生老师说,太极拳千招万招就一个中定劲。所以不论从那个传统门派开始入手,都是一个求真和去伪存真的追求过程。
我们学习的这套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只是帮助你理解和去追求这个中定劲的一种方式。在我看来,无论学习什么式、什么派的太极拳,找不到“传统”二字背后的生命逻辑,找不到太极拳核心共通的价值认知,都是旁门左道。或者说太极拳不在乎门派,不在乎形式,在乎的是之所以被称作太极拳的不变的那个东西。
我们目前练习的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由杨家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晚年所创的“定型拳架”而来。宗师的“定型拳架”到底有多少式,时至今日,其各地门徒,在传承演练的招式及其细节上都不尽相同。
如杨振铭先生(杨澄甫长子)、赵斌先生(杨澄甫侄外孙)、傅钟文先生(赵斌的妹夫)分为85式,杨振基先生(杨澄甫次子)分为91式,杨振铎先生(杨澄甫三子)分为103式。杨澄甫宗师之高徒牛春明先生分为81式,崔毅士先生分为108式,李雅轩先生分为115式。虽然在计算动作的方法和数量上以及个别动作名称上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在杨澄甫宗师1931年所著《太极拳使用法》和1934年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拳照和动作顺序上演变而来的。
宗师的定型拳架只有文字和拳照,并无影像资料,拳照之间的过渡动作成为各传承支系之间最大的差异。杨澄甫宗师传承下来的,也并非只有“定型拳架”一种练法和套路。那为什么这套“定型拳架”在民国时期受到诸多有识之士的追捧,以至于如今,它是流传最广、演练人数最多的一种杨式太极拳架呢?除了杨澄甫宗师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和推广之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这套拳架所蕴含的内容本身。
宗师在《太极拳体用全书》的《例言》中强调:“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这个法门是什么?就是练习太极拳要明白和遵守的基本道理和准则。宗师又在《例言》中说道:“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上下左右,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知道了这个“常度”,也就是明确了习练的基本准绳。
这个“准绳”,不是一个动作标准化的要求,而是原则、规律和方法。太极拳打到最后,都是有手似无手,有形似无形,没有开始的规矩,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无形神韵。外在上看着无形,实则是身体里面习练出了有形的东西。身体内在的东西你是看不见的,却是习练得来的客观存在。
那为什么“定型拳架”还有不同的演练风格呢?或者说,杨澄甫宗师当年教了那么多弟子,有名的十大弟子中,为什么没有两个人的拳架基本一致的?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样。是杨澄甫宗师在教的时候就教的不一样么?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从而反思我们现代的太极拳套路传播的利弊。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练习的传统杨氏太极拳85式,在四川有李雅轩115式的风格;在山西有杨振铎老师的103式,在香港有杨振铭的行功架,在杭州有牛春明传的81式,在北京有崔毅士传承的108式,以及赵斌宗师、傅钟文宗师的85式,他们之间风格不一样的根源在哪里?
当我自己学习了不同支系的技术细节之后,从一个动作中发现,比如手挥琵琶一式就有五六种不同练法,而每一种都有它的道理所在,这些道理都是从太极的攻防含义中引申而来,都离不开引、化、拿、发四个环节,离不开粘连黏随、化打结合的理念。说明杨澄甫宗师当年教拳,教的是理,而非一味的追求形的规范、招式的固定,而是讲求体用结合,所以学拳,更多的是学的体用而非固定的招式和一味的模仿。
杨澄甫为第三代宗师,澄甫之后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传人,由于领悟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技术理解,并且强化和规范了自己的技术细节,使之差异化、多元化越来越明显。从一方面来讲,这是对杨家拳法的丰富和补充,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不见得是一种进步。因为支流越多,越不利于人们追求最根本的东西。就像一个娘生出的孩子,外表虽长得不一样,但是基因是相同的,你不能改变她的基因,否则就变种了。所以学哪家的拳不重要,但是重要的是要学到太极拳的基因。
(三)怎么学拳
如何学好这套拳,我以前讲从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第一求明师,第二勤锻炼,三多交流,四练悟性。后来发现这四条说了等于没说,基本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么从实际操作中如何有效提升自己学习的效率呢?这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近两年来的总结。
第一,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升;第二,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第三,重视单式的练习和活学活用;第四,根据自己的目标诉求,制作自己的学习计划,并有阶段的推进。
下面讲一下第一条,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太极拳在创立、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在不断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关于身心关照的经验和理念,兼容并包而不失传统,因此她是一种集大成的身体文化载体,更传承了中国人对待生命中的核心智慧。我们前面讲所谓的“传统”二字,意思是“承传道统”,因此我们练习传统的太极拳,必须对“传统”二字有更为切实的体验才行。
太极拳承传的道统,我用八个字来概括,即“阴阳互济,中正平和”,对于这八个字的解读,我会在太极拳的文化理论课中展开讲。在这里回到我们的主题,想练好太极拳,首先必须重视理论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升。这里所说的理论不局限于太极拳论的经典理论,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素养和以生命为核心的经典学习。
因为太极拳体现了中国文化遵循之道: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阐释了中国文化崇尚之德:仁爱泛众,推己及人;展现了中国文化凭据之志:自强不息,文武并重;凝结了中国文化运用之智:知己知彼,舍己从人;永驻着中国文化力克之功:和谐圆满、内圣外王;尽显着中国文化孜求之美:阴阳相济、圆活流动。太极拳是“儒家的太和拳”;是“道家的无为拳”;是“佛家的如是拳”;是“医家的治未病拳”是“武家的入道拳”
可以说,认识了太极拳便了解了中国文化。习练了太极拳,便体会了中国文化,精通了太极拳,便熟谙了中国文化。反之,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练不好太极拳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可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从古诗词中去感受什么是境界,什么是美的韵律,可以参加书法的学习,体会线条的节奏和对力量的感知,比如可以学习中医的基本知识从而构建天人合一的基本生命观。
第二,注重基本功的练习。俗话说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的功是指扎实的基本功和身体素质的专项开发。基本功首先就是筋骨的锻炼,包含了开肩开胯、柔韧性、腿部力量、速度、单式操练、大筋崩弹。除了我们热身功法的腿部力量与柔韧性练习之外,通过辅助器材练一点综合素质的提升功法,比我们平日里把时间花费在套路练习中有效的多。比如,步法、站桩、抖大杆、深蹲、单式发力、八法训练等,这些都是提升功力的基本素质,这就是功。
我的陈氏太极拳的师父田秋信老师今年76岁,仍然能够保持每秒钟连出7掌。身体反应之敏捷,不是靠套路练习出来的。套路可以每天不练,但是基本功法必须每天溜溜,日积月累,功夫就上来了。而现代练习太极拳的爱好和,多半执迷于套路,而不执迷于功力。这一点,大学堂会逐渐开发功力练习的方法从传统武术中汲取营养。
第三,重视单式的练习和活学活用。单式的练习,是增长功力最有效的方式。单式先从结构入手,将每一个单式当作桩功来练习,在单式桩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结构,使之处于平衡、稳定、松沉、支撑八面的状态;每个动作也不用太长时间,3-5分钟调整好保持一会即可。其次把过渡动作到单式定型反复训练;然后尝试单式过渡到定型的发力训练;最后,可以模拟单式中的攻防进行散手训练。这个过程就是精确的重复加以积累,什么是功夫,这就是功夫。本次教学内容中基本上每个单式的训练法都有讲到。
第四,根据自己的学习诉求,制定学习计划,并有阶段有目标的推进。学好太极拳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就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和正确的练习方法。一步一个脚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每层功夫都有一定的验证、标志,表示功夫的现有水平。如同学生上学,由小学、中学到大学;又如同上楼梯,不经过一楼就上不了二楼。每一层不但有清晰的目标和完成指标,还必须有科学化的实践路径、课程设置和理论支撑。
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今天练站桩,明天练推手,后天在练器械,也不能总是抓着套路不放,一直练个套路。大学堂经过几年的总结,规划了三阶九段的学习系统。一阶专注素质开发以“明练法养身心“为目标;二阶专注劲力开发,目标为“通劲力得体感”; 三阶专注内功开发,目标为“知变化近道法”。每一阶梯里面又有3个年级段的课程但是三阶九段之针对真正爱太极拳的人而设计的。
很多学员和太极爱好者觉得,太极拳不就是一个套路吗,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听闻我也很无奈,我也不想这么复杂,光交个套路也到简单了,可是老祖宗这点东西被糟践了,觉得挺可惜。我在传承人培养的课上讲,太极拳的问题,来自太极拳人的内部,作为传承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给太极抹黑,你可以练不到,但你不可以瞧不起。这是最后的底线。
每个人学习太极拳的诉求不同,因此根据自己的诉求,制定适合自己的练习策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路径。也欢迎大家到大学堂问诊,我们帮助大家一起制定专属于个人的学习计划,陪伴您一起学习。
好了,今天的第一课终于要结束了,万事开头难,让我们一起简单回顾一下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在这节课中,我们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学拳?学什么拳?怎么学拳?”,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您是否对什么是传统太极拳,他的特殊意义以及文化特性是否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最后对什么是太极拳练习的核心方面是否也有一点感悟?对如何学习有了进一步的目标和方向呢?
好了,感谢大家收听此次课程。期待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