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一个律师是否专业?看这1点就够了!”
看别人拿着检索软件,一分钟就能搞定各种案例检索报告、法官数据分析,玩到溜得飞起,用不了多久就能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到知己知彼。
再看自己,在法海书山中不知道从何下手,裁判文书网+百度,找了一天也没找全想要的信息。
更难过的是,去年最高院发布了要加强类案检索的指导意见。
这意味着, 检索工作的任务量和重要性都更高了!
卡到掉渣的“裁判文书网”,不知道又要让多少法律人摔掉键盘。
工作起来烦心不说,还会挤压做分析的时间,时间久了,法律人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
“最近我被一个老同事针对了!”
我和朋友小涵约饭的时候,他忍不住吐槽。
上个月,小涵所在的事务所接了一个民事案件,老板让他和一个老同事各自做了一份本案的研究报告。
当时她听老同事嘀咕:
“当事人法律意识太淡了,取证简直难于上青天,参照案例都不知道要找多少,哎!”。
小涵倒觉得没什么,还没到下班的点,他就把报告发到了领导邮箱。
第二天,领导把他和老同事一起叫到办公室,领导夸奖小涵的报告数据清晰、论证充足,让老同事多向他学习。
末了,还让小涵负责代理这个案子,让老同事配合他确定代理思路。
从办公室出来,老同事一边恭喜小涵,一边笑着说自己昨晚加班到11点才处理完,果然后生可畏。
后来,小涵有些事情想要请求老同事的帮助,老同事总会以一句:“你这么强,帮你我不配哈哈哈”来敷衍自己。
直到有一天,老同事倒水经过他的工位,在后面惊呼了一声。
“这是代码吗?!“
小涵和他解释,自己对占用时间超过5分钟,不必用脑又必须做的事情,都会用几行代码来完成。比如:
审查和起草合同
用Python写个小工具,自动读取合同用词、标的物、数量和质量、价款或酬金、履行方式、地点和期限、违约责任等相关信息,避免因信息错漏导致纠纷的产生。
检索实务文章
通过设置案件关键词,5分钟就能抓取到实务文章、调研报告、观点集成、学术前沿的文章等,还能自动汇总成表格,方便实时关注和总结,完全不用手动搜索。
老同事瞪大眼睛看着小涵的演示,原来上次的案子小涵也是这么处理,而他自己是这么做的:
打开各类文书检索网站,搜索案件关键词,一个个手动下载同类文书。
然后打开一个个文档,按照案件名称、时间、权责划分、赔偿方案复制粘贴到表格进行比对。
业内流传过一句话:“法律人的成功不是来自学历和天赋,而是技能。”
一位律师朋友在聊天中透露,现在想进他们律所,具备Python技能才是优势。
如果你的想法还停留在“编程是程序员才需要学的东西,律师根本没必要学”,那你就太大意了。
作为最容易学的编程语言,Python, 早已经成为了法律人进入职场的敲门砖。
有人还在论坛上开设了一个话题,专门求助会Python的大牛写一段程序,帮自己分析文书结构。
很多法律人70%以上的时间都耗费在数据、法条、案例等信息的搜索以及整理上,而耽误了自己真正用来分析的时间。
久而久之,因为不懂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不同法律人之间的差距就拉开了。
而Python可以帮你解决!
自动生成律师函
侵权类案件,传统律师发一个律师函就完事,证据的统计耗时长还不完整。而Python可以自动化采集信息,将证据批量呈现,大幅度提升办案质量。
自动取证
原本好几天的工作量,有了Python一小时就能搞定。
难怪有法律大牛说:Python除了不能帮你生孩子,什么都能干!
其实,早在2018年,AI合同审查平台LawGeex的一项研究结果就表明:律师平均花费92分钟完成合同审查,而人工智能平均用时仅为26秒。
▲LawGeex的自动审核程序
这份研究结果对于每位法律人而言,也是一次重磅提醒:
未来,法律与人工智能的距离将越来越近,编程语言,已成为新时代法律人的“标配”。
这意味着,不会编程,就像我们不会用Office一样,没有办法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