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精荟》:健脾宁心:茯苓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多寄生于腐朽的松树根上,因其外形如猪粪,故叫“苓”。也有传说,古人对松树有特殊情怀,而茯苓生于松树腐朽之后,有“松死灵生”之意,故有“伏灵”之称。茯苓有野生,也有栽培,主产于云南、安徽、河南等地。云南所产茯苓又叫云苓,为道地药材。常切片或切成小块应用。根据颜色与性状不同,有白茯苓、赤茯苓、茯苓皮、茯神之分。
一、功效应用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其特点药性平和,淡渗利湿中兼有补脾宁心之功,乃补养渗湿之要药。
常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证的治疗。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胸胁逆气分,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
《本草衍义》:“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阙也。”
《世补斋医书》:“茯苓一味,为治痰主药。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水;痰之动,湿也,茯苓又可以行湿。”
《长沙药解》:“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本草备要》:“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利窍除湿。色白入肺泻热而下通膀胱,宁心益气,调营理卫,定魄安魂。治忧恚惊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口焦舌干,咳逆、呕哕,膈中痰水,水肿淋沥,泄泻、遗精。小便结者能通,多者能止。生津止渴,退热安胎。”
《医学衷中参西录》:“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胃及肺。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
二、配伍应用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及停引等水湿证。茯苓利水而不伤正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凡水湿、停饮证,不论寒热均适用。常与猪苓、泽泻配伍,以加强利水渗湿作用,临床应用广泛。
若治寒湿者,常配伍炮附子、桂枝、干姜等辛温之药;若治湿热者,常配伍车前草、木通、海金沙、黄柏等清利湿热之药。
在《伤寒论》中,治疗水气病常用苓桂诸剂,其茯苓配伍应用最值学习。如治肾阳虚所致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等证,常配伍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等,即内疏外利、表里两解之五苓散。
若治水热互结所致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小便涩痛,点滴难出,甚至血淋者,常配伍猪苓、泽泻、滑石、阿胶等,即养阴清热利湿之猪苓汤。
若治肾阳虚而浮肿者,常配伍炮附子、芍药、白术、生姜等,即温阳利水第一方真武汤。
若治肾气虚,腰酸乏力,小便不利者,常配伍炮附子、肉桂、山茱萸、芍药、丹皮等,即温补肾气名方肾气丸。
若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等证,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等,即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名方苓桂术甘汤。
在诸多经方应用中,茯苓与桂枝配伍,可以增强温阳利水之力;与白术配伍,可增强健脾利湿之力;与猪苓配伍,可增强利水消肿之力;与人参配伍,可增强宁心安神之力。
2.用于脾虚证。茯苓能健脾。治脾虚体倦,食少便溏者,常配伍党参、白术、甘草等,即补脾益气名方四君子汤。
《药品化义》:“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
3.用于心悸、失眠证。茯苓能宁心安神。治心悸失眠,胆怯易惊者,常配伍朱砂、枣仁、远志等安神之药,如柏子养心丸、归脾汤、天王补心丹等方。
《本草纲目》:“后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洁古张氏于风眩心虚,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尝不治心病也。”
4.《伤寒论》中应用茯苓方剂颇多,除上述五苓散、肾气丸、苓桂术甘汤等方外,还有许多经方值得学习。
如治饮家水停心下,先渴后呕者,常配伍半夏、生姜等,即小半夏加茯苓汤。
若治反胃呕吐,渴欲饮水者,常配伍泽泻、桂枝、生姜、白术等,即茯苓泽泻汤。
若治心胸中停痰宿水,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满,不能食者,常配伍人参、白术、陈皮、枳实等,即外台茯苓饮。
若治汗下之后,病仍不解,烦躁者,常配伍人参、附子、干姜、甘草,即茯苓四逆汤。
若治少阴病,内有水气,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呕者,常配伍附子、芍药、白术、生姜,即真武汤。
黄元御言:“茯苓泻水燥土,冲和淡荡,百病皆宜,至为良药,道家称其有延年之功,信非过也。”
三、用法用量
茯苓常入煎剂,也可做丸散。入煎剂使用剂量空间颇大,少则几克,多则几十克,甚至百余克以上,皆有章可循。临症应用,全在医者辩证与因势利导,不可拘泥。
用于安神时,有茯苓拌朱砂为衣之用法,即朱茯苓或朱衣茯苓之由来。
茯苓有赤、白之分,古书有“赤泻白补”之说,然至今也有争论。一般认为白色茯苓偏于健脾,赤色茯苓偏于利湿。
汪昂言:“白者入肺、膀胱气分。赤者入心、小肠气分。补心脾白胜,利湿热赤胜。”
张锡纯言:“茯苓若入煎剂,其切做块者,终日煎之不透,必须切薄片,或捣为末,方能煎透。”
四、应用注意
茯苓淡渗利湿,故阴虚火旺者忌服。
《药类法象》:“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真气,夭人寿。”
附药:茯苓皮、茯神的功效与应用
一、茯苓皮
茯苓皮乃茯苓之外皮,功能擅长利水消肿。多用于各类水肿证,如配伍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即五皮饮。常用量十余克。
《本草备要》:“茯苓皮专能行水,治水肿肤胀。以皮行皮之义,五皮散用之。凡肿而烦渴,便秘溺赤,属阳水,宜五皮散、疏凿饮;不烦渴,大便溏,小便数,不赤涩,属阴水,宜实脾饮、流气饮。腰以上肿宜汗,腰以下肿宜利小便。”
二、茯神
茯苓抱松根而生者,即为茯神,亦称“抱木神”。一般认为偏于养心安神。常用剂量几克至十余克。
张锡纯言:“养心之力,较胜于茯苓。”
《本草备要》:“主治略同茯苓,但茯苓入脾、肾之用多,茯神入心之用多。开心益智,安魂养神。疗风眩心虚,健忘多恚。”
——中医实战笔记:21.1.9晚复稿
#中医实战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