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勒名单》为何感人?

 《辛德勒名单》中有一段,德国士兵对犹太人的住所进行再次搜索,把本藏在地板下、衣橱里、钢琴中的犹太人一一揪了出来。这个时候,一位德国军官看到了钢琴,便坐下来弹巴赫,弹的是巴赫的《a小调前奏曲》(选自第二套《英国组曲》)。喧闹声、脚步声、枪声与巴赫的音乐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搭配。这里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巴赫在德语中是小溪的意思,但他的音乐是大海,有着强大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其二,德国士兵对于屠杀犹太人毫无负罪感,在屠杀现场居然还有闲情逸致弹钢琴,可见他们有多么冷血。
  虽然用了如此著名的巴赫的音乐,但这个段落几乎让人忘掉了巴赫而被电影艺术深深震慑,这大概是最能深入人们心底来控诉纳粹的段落之一了,其手法却又如此简洁。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音乐的运用往往是比较简洁朴素的。
  《辛德勒名单》到了高潮部分,就用了那段著名的《Theme From Schindler’s List》(辛德勒名单主题)。小提琴的声音(小提琴大概是犹太民族最喜欢的乐器之一,爱因斯坦也爱拉)从画外轻轻地传进来,仿佛就在不远处,有个无家可归的犹太音乐家在演奏。当然,这个时候,电影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终于要发力了。他写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音乐。为什么会感人至深呢?
  这首乐曲的重要动机便是下行的大跳音程,如此开头是从mi到la的下行五度。到了第二小节,更是有七度的下行音程,如此频繁的大音程下行在旋律中非常少见的。
  不管怎么样,好歹是影片的高潮部分,请允许它有那么一点点煽情吧。但是我们会发现,此处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帕尔曼的演奏,都是相当节制的。正是因为节制,才与整个电影的灰色基调搭配。
  电影配乐富有挑战性,作曲家要根据导演的要求来写合适的音乐,而不能写得太出挑,以免喧宾夺主。好不容易写成功了,却又是绿叶衬红花,为他人做嫁衣裳。当然,为了电影艺术,总要有人屈居幕后,所以我们不能用衡量音乐艺术的标准来衡量电影艺术中的配乐,因为这完全是两码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