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侨乡开平立园 中外物品睹物生情 自力村匆匆一瞥 (3-3)
立园这当年的老爷车,是屋主美国华侨富豪谢维立代步工具,也是迎合那时社会地位衬托身份之必要。
老爷车保养得还挺好呢,在当年出行主要靠阡陌肩挑步行或河沟木舟撑划的年代,绝对是标新立异啦。
那老爷车的牌子钉在这儿呢。
立园旁边的碉楼和民居(开平人喜欢称为某某庐),一看就是江门五邑特色。
当年拥有一部这样的单车,至少相当于今人的 “大马力”载重双轮摩托车啦!
我们细看了一下,发现自行车的标牌已经荡然无存,但估计也是三枪牌或莱利,因为它们是行销世界的的老牌子,垄断了市场,为英国人赚了很多外汇。
早期的英国产名牌“胜家”(Singer)缝纫机是富豪家庭的标配,精美的木雕中式家具与西洋器物饰件相映成趣。
所幸胜家缝纫机与老风扇都是保存良好,让人得以目睹其芳容,也增广见闻,并引发对昔日的回顾。
所以说,谢家也不容易,对于他们,只可以道一声:感恩!
当年的开平乡村哪有交流电网啊?估计这老爷电扇,多半要靠自备小发电机供电啦。
瞧那行李箱,全是舶来品。它跟着主人家漂洋过海啊,也是历史的记录,弥足珍贵!
舶来品英国老牌胜家缝纫机与古色古香的广式木雕圆桌,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巧妙融合,这就是华侨家庭文化特色。
老式碾米机
新人类们也许不知道上图这些农家用具干嘛用啦。比如:墙角那个像个开口无底竹箩筐的土磨,是干啥用的呀?
原来“竹筐”内包着用粘土捣硬晒干制成的上下磨盘,土磨盘中竖着插有硬竹片做成的磨齿。
这家伙就是农民自造的一部土“碾米机”啦,供稻谷脱壳用的。
至于那手摇木制风柜,当然用来风谷去杂物啦。工业不发达的年代,每一粒大米饭真是来自不易、“粒粒皆辛苦”啊!
一睹沧桑旧物
园主的地面独立厨房兼家禽狗舍。当年缺乏橡胶、塑料,农夫雨天下田穿的雨衣是用葵叶编织而成的,很有沧桑感。
这雨衣“好酷”,肯定比塑料制的凉快透气,可惜今人已不懂其织法啦。不过,它就地取材,也是令人佩服。
放置旧物的偌大空间的储藏间。
木鸡笼顶放置的木制水车,只剩下了长长的提水槽,一长串关键的鏈式刮水板部件却没啦。
也许经常用人力手摇或脚踩提水灌溉,早已磨损啦,所以保存不下来。当然,为了收获那点稻谷,农夫也“磨损”啰,一粒稻谷一滴汗!
左是当年富豪家庭的木制碗柜,虽然在解放前的中国社会,仍属先进之物, 当然比不上今天平民百姓的消毒电器碗柜。时代进步了嘛!
木碗柜虽然土头土脑,倒也讲究功能隔区分格,或密闭防虫,或透风干爽。
想弄点喜庆糕点也不容易呢,得先花上大半天功夫用这家伙脚踩、手筛,把粗米舂成粉。
不过其设计巧妙,利用杠杆原理,省力方便,还挖了个坑,操作者站在地面上,用脚踩踏即可运作,开平的老百姓的聪明智慧是:湿水棉花冇得弹(谈)!
木桶、木舟、木制独轮车……就是缺铁少钢。解放前的农业国就是这样啦,所以生产效率低下,人们生活贫穷。
鸡窝狗舍都各走其口,与主人的门口互不干扰,既使“为人自由进出的门关着” ,也要让狗爬行出入的门开着。
无论如何,这些都彰显开平这个地方,老百姓是很聪慧的,心思巧妙。
与自力村擦身而过
离开立园,开着私家车奔赴另一景点自力村一看,其农舍的风格也大同小异,典型的开平农居。那里乡塘树茂、水静禾青,一派田园秀色。
可惜因为时间紧迫,要踏上归途啦,欲尽睹开平各碉楼、村落的文化旅游景区风光,下次再来吧!人家拍电视电影等摄取外景的各路人马,不知来了多少拨呢!(摄影周新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