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公元前后的欧亚四大帝国
如果我们不能客观理解历史,
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
3000年以前的人类文明就是中东地区苏美尔-古埃及文明及其传播衍生文明。随着文明族群迁徙的完成,在3000-2000年前之间,这1000年是“大转换期”,文明重心逐渐向东亚和欧洲地区两极转移。中东地区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以及两翼的古地中海文明和古印度河文明,相继被印欧人摧毁占领之后,古罗马人以地中海为中心建立起了古罗马帝国,包括地中海东岸的西亚地区、埃及、地中海周边,以及欧洲南部和西部。而在大伊朗地区,则先后兴起波斯-安息帝国。在古印度河文明地区,兴起贵霜帝国。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在迁徙到东亚地区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传播与融合,最终形成秦汉统一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可分为前期(前27年—200年)、中期(200年—395年)和后期〔395年—1204年/1453年三个阶段。古罗马文明通常是指从公元前9世纪初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文化对后世西方国家文化有相当影响。罗马历史的开端处在罗马王政时代,即伊特鲁里亚时期的罗马王国。公元前264年至前146年罗马经历先后三次布匿战争彻底击败了来自北非却控制着地中海西部的迦太基,又经过公元前215年至前148年的四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公元前146年,罗马执政官卢西奥·穆米乌斯从马其顿进军并在科林斯战役击败希腊联军,并把科林斯夷为平地。自此,除了爱琴海的岛屿外整个希腊半岛城邦成为罗马的属邦。随着罗马共和国对东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和吞并,希腊人的时代结束了。罗马共和国在希腊建立了罗马的马其顿省,后来在罗马帝国时期建立了亚该亚省。罗马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在公元1世纪前后罗马发展成为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和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前44年,罗马共和国将领凯撒成为终身独裁官,象征着共和制的结束。公元前30年,屋大维在击败其劲敌马克·安东尼,废除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女王之位后,吞并了托勒密埃及,并将其纳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至前27年,屋大维成为奥古斯都,象征着罗马帝国的开端,其首府罗马城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400年这段时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直至公元500年其迁都至拜占庭(又称君士坦丁堡、新罗马),该城才随之取代罗马城成为世界最大城市。
作为罗马行省的埃及包括了除西奈半岛之外现今埃及的大部。埃及行省西邻克雷塔和昔兰尼加行省,东接犹太行省(后为阿拉伯行省)。埃及行省是罗马帝国最重要的谷物生产地。埃及行省最富裕的几个省均配置了少量的军事力量。而保证埃及谷物出口的顺畅,对于罗马城及其市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埃及沦为罗马的保护国,并成了罗马粮仓。罗马在埃及驻扎了3个军团(后缩减为2个),每个军团有6000人的兵力,此外还有数个步兵大队的后备力量,以保证埃及内部局势的稳定。早期驻扎在埃及的军队大部分来源于已经瓦解的托勒密王朝,由希腊马其顿人和当地埃及人构成。此后,逐渐地,罗马人成为了驻军的主要成分。
古罗马文化早期在自身的传统上受伊特鲁里亚、希腊文化的影响,吸收其精华并融合而成。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强国,其文化亦高度发展。公元1世纪中期,基督教在亚历山大港扎根并传播,基督教最终获胜。继政权、民族解体后,古埃及的传统“宗教”(文化)在中东地区也逐渐没落。从尼禄统治时期开始,埃及享受了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繁荣。不过此时也爆发了希腊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宗教冲突,这一情况在亚历山大港城特别严重。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攻破之后,亚历山大港便成为了犹太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图拉真统治时期,埃及爆发了犹太人的起义。这场起义导致了罗马对亚历山大港的犹太人的镇压,其利益也被剥夺殆尽。在宗教与民族冲突中,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后竟然被毁了,几十万册书籍毁于一旦。亚力山大图书馆是何时毁坏、怎么毁坏的,长期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涉及到三场不同的战争和因战争而点燃的三把烈火。希腊历史学家巴鲁塔里克曾明确地说,恺撒对敌人采取火攻,“大火在军用船坞蔓延,烧毁了大图书馆”。当时,图书馆藏书已有70万卷,据说有40万卷被烧毁。为弥补这一损失,恺撒后来将从其他地区掠夺的20万卷图书赠送给克利奥帕特拉女王。另一场战争是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发动的宗教战争。主馆遭焚毁之后,位于萨拉贝姆神庙院落中的分馆则保存下来。
公元3世纪后罗马经济、政治转入危机阶段,文化逐渐衰落。同时基督教迅速传播,基督教文化开始形成。到公元379年,狄奥多西一世就任罗马帝国皇帝。他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进行武力征讨,一方面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要求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为赢得这场宗教战争的胜利,他大肆迫害异教徒,捣毁其宗教设施。公元391年,他下令拆毁亚历山大城所有异教教堂和庙宇,禁止古埃及圣书体文字,从此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失落无人能识。亚历山大城的基督教大教长圣·狄奥菲鲁斯带领狂热的教徒随即将萨拉贝姆神庙夷为平地。位于其中的图书馆分馆难逃厄运,许多书籍或遭抢劫,或被放火焚烧。从此,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就荡然无存了。上述两场战争焚毁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本已确定无疑。可是,八百多年后,却又冒出一个新说,涉及另一场战争,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对埃及的征服和占领。现在,亚历山大图书馆毁于罗马人发动的两场战争,基本上成为各国历史学家的共识。
与中国五胡乱华几乎在同一时期,欧洲的西罗马帝国也在经历被日耳曼人、匈人等游牧民族入侵,史称“蛮族入侵”(Barbarian Invasions)。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罗马(君士坦丁堡,也叫拜占庭),罗马帝国政治中心东移,这被认为是东罗马帝国成立的标志。公元410年及公元455年,罗马城相继被西哥德人和汪达尔人等日耳曼部族入侵。从公元4到7世纪间在欧洲发生的一连串民族迁徙运动。在西方历史研究中,这段约四百年的时期被称为“民族大迁徙时期”(Migration Period)。许多历史研究指出535–536年间出现过长时间极端反常气候。这段寒冷期亦可在树的年轮和冰芯中得到验证,但是这一极端气候对民族大迁徙的具体影响还尚有争议。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路斯被奥多亚塞废黜,这象征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公元500年罗马帝国迁都至君士坦丁堡(新罗马),该城随之取代罗马城成为世界最大城市,帝国人口亦增长到五千至九千万,大约是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约20%。1204年4月13日,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陷和屠杀,直到1261年收复。1453年5月29日,突厥奥斯曼帝国攻陷了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历时一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就此灭亡,罗马帝国也正式终结。在16世纪以后有学者又把东罗马帝国叫做拜占庭帝国。
(罗马帝国扩张土地年代和最大领土范围)
罗马帝国共存在将近一千五百年,帝国的疆域在图拉真(Trajan)在位末年(117年)达到其最大的领土范围,控制着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罗马帝国幅原辽阔,而且国祚长久,使拉丁希腊的语言、文化、宗教、发明、建筑、哲学、法律及政府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而古希腊的文明成就是在消化吸收古埃及文明的基础之上发展的,但是古埃及一些更内在的文明成就如经络理论(中医理论基础)等或不能被理解而被遗弃。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演变成许多“民族国家”。欧洲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数次对罗马帝国的复辟。查理曼的加洛林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莫斯科公国都自认是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和宗教对于今日的东欧各国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东罗马帝国在其十一个世纪的悠久历史中所保存下来的古典希腊和罗马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学思想,也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最直接的动力,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而后的欧洲帝国主义的兴起,更使希腊、罗马、犹太和基督教的文化向全世界传播开去,对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深远地影响了人类历史。今天强势美国在精神层面仍然有古埃及-古罗马继承者自居之倾向。
波斯-安息帝国
大伊朗(Greater Iran)一词与文化有关,意指伊朗部族定居和明显受到伊朗文化影响的地区,与任何政治实体无关。大伊朗是一个超国家的文化地区,而不强调政治意味。其范围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带,由高加索延绵至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在地理及文化上而言,大伊朗包括整个伊朗高原,延伸至中亚(巴克特里亚)、东北方的兴都库什山脉、东南方的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西部、东方的叙利亚及西北方的高加索。在媒体及学术文章上,大伊朗又被称为大波斯。这词语也用以表示后青铜时代伊朗的散落族群,较政治实体的出现早了多个世纪。那里的各个民族,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帕提亚人及粟特人在前伊斯兰时期都是祆教徒。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历史上在这西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
(大伊朗地区范围)
在西方历史上,阿契美尼德帝国是希腊城邦在希腊和波斯战争期间的对手,也是解放古巴比伦的犹太流亡者。波斯两度占领埃及,建立埃及第27和第31王朝。作为第一个统治包括两河流域和埃及两大古文明区的外族跨洲大帝国,波斯学习吸收了苏美尔-古埃及文明体系的文化、社会、技术和宗教等各方面,也学习了古埃及的整套政治制度,比如中央集权和总督行省的设立,这些都对后来继承者古希腊产生了影响。尽管这两个国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许多雅典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采用了阿契美尼德风俗,进行了相互的文化交流。居鲁士的敕令在犹太-基督教文本中被提及,帝国在琐罗亚斯德教的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帝国也为现代伊朗的政治、传统和历史定下了基调。
(大流士时期阿契美尼德帝国最大领土范围)
(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波斯波利斯遗址全景)
在大伊朗地区,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先后受到阿契美尼德王朝及希腊塞琉古帝国的统治。说伊朗语的古中亚帕尼部落酋长阿尔沙克一世,趁着塞琉古帝国帕提亚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叛变起兵抵抗塞琉古帝国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247年趁机征服了帕提亚,建立起安息帝国。一些安息帝国皇帝自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这个说法在近期得到钱币学及文献证据的证实。塞琉古帝国失去对帕提亚的控制权。在最初,塞琉古帝国是安息帝国在西线的敌人,斯基泰人则盘据在东面。不过,随着安息帝国向西扩张,帝国也先后与亚美尼亚王国及罗马帝国爆发冲突。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西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一度攻陷罗马人控制的黎凡特地区,东抵中亚阿姆河。安息帝国座落在地中海的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之上,使帝国成为了商贸中心。安息帝国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安息帝国内部频繁爆发争夺王位的内战,公元224年,阿尔达希尔一世杀害了安息帝国最后一位统治者阿尔达班五世,建立了萨珊王朝,直至七世纪被穆斯林征服前一直统治着伊朗和近东大部分地区。
贵霜帝国
在中亚和南亚地区,公元前130年,月氏人南下征服了古希腊人建立的大夏(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把大夏分给与五个部族,每个部族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前一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约16—65年)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打败了开始衰落的安息,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阎膏珍(65—75年)继位,又南下进兵印度,占领了恒河上游地区,任命一个将军进行统治,帝国仍定都中亚。阎膏珍之子迦腻色伽一世继位后,又南征印度,令贵霜帝国的疆域西起伊朗边境,东至恒河中游,北起锡尔河、葱岭、南至纳巴达河。迦腻色伽一世又将都城迁至犍陀罗地区的富楼沙(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使这一地区成为帝国的统治中心。贵霜帝国在其鼎盛时期(105年—250年)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恒河流域。在100年时贵霜帝国的统治下的人口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在180年时,贵霜帝国统治下的人口达到1380万人。贵霜时代的遗产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罗艺术。贵霜帝国被认为是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与汉、罗马、安息三个同一时期的帝国并列。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贵霜帝国是笈多王朝(公元320年~540年),通常认为笈多王朝时期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
汉帝国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国历史上极具有代表性,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汉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中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9年-23年)与更始帝时期(23年-25年),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还有蜀汉。西汉为汉高帝刘邦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定都洛阳。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汉朝与公元前一世纪兴起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帝国东西遥相并立。后世多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在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强大帝国。在汉武帝期间,进一步开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建立郡县。西汉后期的疆域除了今西藏、东四盟、吉林、黑龙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国外,基本上包含现今辽宁及长城以南在内的中国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韩邪单于至10年的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
(汉帝国的扩张)
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在后世,汉人成为中国人的自称,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武帝时代欧亚大陆形势,维基用户玖巧仔图)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在天文、数学、医学、农学、机械、工艺技术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汉和帝时(105年),宫内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降低造纸成本,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造纸术在公元3世纪后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在751年发生的怛罗斯之战后又传入中亚,之后通过阿拉伯诸国进入北非与欧洲,改变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从西汉开始,铁制农具已经开始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国家注重兴修水利,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东汉初期,出现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泛胜之书》,里面提到的相关技术,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西汉前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到了东汉光武帝在位时,冶铁业改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西汉初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经过文景之治后,商业势力大为篷勃发展。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使得汉朝人口急剧下降。在黄巾之乱后,东汉演变成魏、蜀、吴三国并立局面。三国时期在机械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冶铁、造船等方面取得新的发展。公元280年,三分归晋,西晋统一天下。西晋政权黑暗无能,八王争权,诸王各自引入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官乃至内迁的北方民族参战使北方社会陷入严重的动荡和混乱。内徙的外族相继建立政权,并最终酿成永嘉之乱,中原汉族臣民被迫南渡,史称衣冠南渡。永嘉之乱以后,华北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五胡乱华时,大量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先后建立有五胡十六国。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与汉人在华北地区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汉人口几乎到达崩溃边缘。《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古华夏文明受到严重摧残,大量古文化和技术受到破坏而遗失,影响迟缓了东亚文明的快速发展进程。
丝绸之路与四大帝国联系
公元前1000之后,随着欧亚大陆强势大国崛起,欧亚大陆之间的联系通道逐渐被大国垄断,以致中断。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出了有基于“远交进攻”寻找大月支对抗匈奴战略目的之外,张骞还负有一项使命是寻找传说中的夏朝故地,结果他把中亚地区误以为是大夏故地。但由此,东亚与中亚、中东、欧洲地区的人员往来联系和贸易通道重新打开,丝绸之路重新开通。
两汉时期与西域的贸易最为盛行。主要南道与北道两条线。南道以敦煌为起点,出玉门关至楼兰,经大夏、安息、条支,过地中海至大秦,这条路线主要运送的货物是丝织品,所以西方人称为“丝路”。北道沿天山南坡西行,越过葱岭北部,可抵奄蔡,并可通向大秦(古罗马)。这条路线主要运送的货物是貂皮,因此被称为“毛皮路”。南越于武帝时设郡后,南海的商业与交通开始蓬勃发展。西汉时代的海上交通,可到达马来半岛的都元国与谌离国。东汉时,中国商船可到达锡兰岛的狮子国一带,与印度也有直接交通。因此锡兰岛与南印度的佛教,也经由海上来到中国南部传教。桓帝延熹九年(166年),罗马帝国皇帝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遣使由印度洋经日南徼外来汉,贡献方物。
贵霜迦腻色伽一世曾与东汉发生过一次战争,据《后汉书·班梁列传》着,汉和帝永元二年(90年),贵霜副王谢会率兵七万人攻班超,汉军人少,坚守不战,谢攻班超不下,四处搜掠又无所得,粮草出现问题。班超推断谢会向龟兹求援,就派兵埋伏要道,谢果然不出所料,结果求援士兵全被杀掉,班超将消息告知谢,谢自知已无出路,便派使者向班超请罪,要求放还,班超同意,两国关系又重修好,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两国保持和平关系。大国疆界形成,成为阻碍人类迁徙和交往的主要障碍。
(公元2世纪欧亚大陆四大帝国,
以及自古埃及时代就形成的海路联运通道)
根据西方史料记载:公元前53年,罗马三巨头之一克拉苏决定向东扩展实力范围,亲率7个军团征战安息帝国。罗马军队一开始屡战屡胜,却在卡莱战役中遭到安息军队埋伏,死伤惨重。克拉苏长子率领第一军团突破安息军队封锁线,但第一军团之后没有再回到罗马,不知所踪。公元前20年,罗马和安息签订和约,罗马要求安息遣返卡莱战役的战俘,才得知第一军团已经失踪。《汉书》中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都护甘延寿、副将陈汤率军攻打匈奴郅支城,发现郅支城采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匈奴人并且派出一支长相奇特的军队,摆出“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而“夹门鱼鳞陈”正是罗马军队频繁使用的龟甲阵,因此当时匈奴人派出的是一支疑似古罗马军队。《汉书》同时记载:汉军大胜,“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是英国牛津大学汉学教授德效骞对汉朝和罗马的关系提出的历史假说,猜测克拉苏长子率领古罗马第一军团最后可能定居在中国甘肃省永昌县骊靬村。1989年,兰州大学历史系教师陈正义与兰州大学的英语外教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哈里斯等,赞同德效骞的观点。陈正义大胆推测:第一军团逃出安息后一路向东逃亡,进入匈奴人的领地,后来效忠匈奴,后来被匈奴派出与汉朝军队交战。甘延寿、陈汤带回汉朝的俘虏正是失踪的古罗马第一军团,今天居住在骊靬村者来寨的正是他们的后裔。但是2007年一次对骊靬村当地人的遗传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其Y染色体多为东亚本地固有类型,和罗马人没有关系。
在中国的纪录中,罗马帝国被命名为大秦,甘英称“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公元97年(永元九年),东汉名将班超曾经试图派遣甘英由陆路出使罗马,但是由于安息国的阻挠,甘英没有成功抵达罗马。汉朝的史书中也记载了罗马皇帝曾经派遣使者出访汉朝到达洛阳。罗马帝国学习继承了古埃及文明,在古埃及人迁徙东亚后,汉帝国继续发展了华夏文明。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两端,虽然安息和贵霜等一些国家在地理上阻隔了汉朝和罗马之间的交流,但是两大帝国之间依然有小幅度的接触,东西方文明格局基本保持到现在。汉朝与罗马帝国通过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进行商业贸易,贸易路线从汉帝国向西经中亚南下,通过贵霜帝国,再坐船经阿拉伯海和红海到达埃及(罗马帝国统治)。汉朝出口精美的丝绸到罗马,而罗马则出口玻璃器皿和高品质的衣服布料到汉朝。贵霜帝国等中亚国家则扮演了贸易中介的角色,从汉朝与罗马的贸易中赚取利润。2016年9月新闻,对在伦敦萨瑟克地区罗马墓地发现的两具骸骨的分析显示,这些骸骨可以追溯到公元2-4世纪,并很可能具有“中国血统”。来自伦敦博物馆的人类骨骼学专家蕾贝卡·莱德弗恩博士接受BBC采访时表示,这一发现是罗马治下的不列颠首度确认“亚洲血统”的存在,具有非凡意义。这一发现有望改写罗马帝国的历史,进一步证明东西两大帝国交往早于人们的想象。中国与古罗马在丝绸之路有过大宗贸易往来,两国都曾警惕地审视对方。罗马视中国为东方秘境,并以丝绸为珍宝。罗马帝国在西欧与地中海的扩张,带来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同化与多样性。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陆路丝绸之路是以西汉时长安为起点,经关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锡尔河与乌浒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和大伊朗地区,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主要路线。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丝绸之路同京杭大运河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南方茶马古道和欧亚大陆北部丝绸之路,也正是在5500-3000年前时间段内古埃及人迁徙东亚的三条主要路线:早期主要是海路,中期是南方古道,晚期是北方陆上路线。华夏文明在东亚大地复生再发展之后,原中东地区华夏文明故地,以及欧洲地区,同样地在古埃及文明基础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原来单一文明起源中心,演变为多地区文明发展中心,发展成有区别的区域文化。单向的中心文明传播演变为跨文化的交流与贸易。
更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