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自闭症都是天才,但那又怎样?
今天是4月2日,第十个世界自闭症日,不知道今夜的东方明珠有没有点亮蓝色的光?
晚饭间,电视上对这一特殊的日子进行了长篇的报道。讲一个自闭症儿童的爷爷创办的自闭症家长交流平台,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展现出了最好的自己;讲一个母亲如何将她的自闭症儿子培养成了“钢琴家”,有了一个很好的未来……
忍不住对着父母抱怨:“媒体总是报道那些少数中的少数。”
经常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自闭症是不是都不会和人说话啊?自闭症儿童是不是在美术和音乐方面有天赋啊?”
然后,我就笑笑。用自己薄弱的专业知识回答他们:“自闭症是一个谱系,每个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星星的孩子”都只会躲在角落里,更不是所有的自闭症儿童都是音乐、绘画方面的天才!
有时候,我并不喜欢媒体一直用自闭症的天赋去报道这一人群在社会上的存在,他们的天赋无形之中也成了一种标签,一个留在大众眼中的“定势”。渐渐地,很多人认为:星星的孩子是个神奇的存在,他们虽然不会说话、行为刻板,可是他们好聪明,指不定在哪一方面就是奇才。当原先的同情变成了一种盲目的“崇拜”,这是在进步还是倒退?
然而,事实远比这些“大家认为”残酷地多……
三年前,接触了我的第一个自闭症个案,他的表现颠覆了我原先对自闭症的所有想象——不会说话、伴随脑瘫、很懒不爱动、没有眼神沟通、注意力很不集中、认知很差、还会咬人……我试过很多方法去和他沟通,握着他的手在他耳畔轻轻地说,看着他的眼睛也使他的眼睛尽量看到我,用音乐吸引他的注意……
可是,他的程度真的好重,重到好几次我都不知所措。这样的自闭症患儿可曾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过?没有一点天赋可言,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都难以做到。这也是自闭症,好多人没有见过甚至无法想象的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是所有特殊儿童中被投以相对较多关注的一种,这其中少不了电影、电视、媒体对这类人群的报道宣传。《海洋天堂》、《雨人》、《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们通过这些经过渲染和加工的作品了解这一人群,这为“社会的接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更多被放在大荧幕上展播的自闭症儿们是那些谱系中的少数人群——他们或许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或许有着独特的艺术天赋……于是,“星球外的人们”觉得自闭症就是这样的,他们很特别,很厉害,我们要去接纳他们。
可一旦有朝一日,在地铁车厢里,有一个孩子大声地尖叫、满地地打滚,人们的第一反应又会是什么?
神经病!鄙夷的目光!对一旁家长的斥责……
喂!星球外的人们,这个就是自闭症儿童啊,你从媒介中认识的自闭症儿童啊!
是不是他们的表现吓到了你们,是不是他们远比你想象中“可怕”地多?
这是大多数的他们,更为真实的他们,而这个社会需要更为接纳的,是这样的他们。
2年前,最后一次训练我的自闭症个案,下课的时候,那个孩子上完厕所,拉着我的手往外走,一旁的外婆说:“怎么啦,要让老师跟你回家啊。”我们都笑了,多么温暖的一份告别礼。孩子,我把它视作你对我的信任,可是这份信任却在我离开的时候才发生。
朋友的女儿被确诊自闭症,慌乱中寻求我的帮助,第一次见到这个孩子,陪她玩了一上午,吃完中饭准备离开的时候,那个孩子哭了,哭得撕心裂肺,那一刻 ,无比心酸。孩子,你是不是也害怕孤独?害怕你的玩伴离开?
实习班里有个令人头疼的自闭儿,时不时起身蹦跳、敲打桌子、大喊大叫,有时候还会用手把自己的下巴敲得通红,每次阻止他的时候,我都能看到他眼中噙着的泪水,然后莫名心疼。有时候实在是被他吵得不耐烦,也会忍不住吼他几句,但当他用“抱歉”的眼神看着我,嘴里念叨着:“要乖,一定要做的……”莫名就被逗笑了,真是可气又可爱。
一次和朋友出去逛街,在十字路口看到一个行为怪异的少年,一蹦一跳地过着马路,等候红灯的时候围着隔离栏不停转圈,周围一个路人和她的同伴抱怨:“转得我头都晕了。”专业敏感,让我觉得这个少年有问题,默默地跟了一段,因为担心他是哪家走失的孩子。朋友说这个人经常出现,应该不是走丢。我就这样看着他消失在于人群中,他是谁?他后来去哪儿了?
实习班里的另一个自闭儿,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上海的春天早晚温差大,一次帮他增减衣物,我刚走上前去,他就伸出双手,乖乖地脱下衣服。也许你不会懂,那么理所应当的一件事,在那一刻竟让我涌出无限的感动,不知所起。
“
天上的星星都有明暗之分
地球上的“星星”又怎能完全都一样?
少数的“星星”是应当被宣扬
让他们走入公众的视线
其它的“星星”更应该被了解
他们也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尽管他们的情况看上去很糟
但那又怎样?
学校不能拒绝
老师不能放弃
社会不能排挤
如果上帝在关上他们的门后
连一扇窗也没为他们打开
那么就让我们做那一缕光
穿透墙壁,照到他们的面庞
”
向左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