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分享:国内粉体行业相关科研院所及重点实验室
粉体行业研究比较宽泛,覆盖了化工、医药、食品、橡塑、建材、矿业等众多重要的国民经济领域,是大多数制造业的基础,也是持续性科技进步的关键。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家在不同学科设立了科研院所及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们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队,成为孕育我国科技将帅的摇篮。小编就与粉体行业相关的科研院所及国家实验室进行了汇总,以供参阅。
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南京理工大学组建,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从事微米、纳米技术研究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要在如下领域开展研究:
1.开展军民用领域各种特殊超细(微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及装备研究,如各种易燃易爆、矿物、韧性、塑性、纤维、超硬、生物活性及刚柔混合等特殊材料微纳米粉体制备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
2.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3.超细粉体的表面改性技术研究;
4.微纳米材料结构设计与数字仿真研究;
5.军用特种材料加工工艺数字化模拟仿真研究
6.纳米/微米粒子的复合技术与制备装备及应用研究;
7.超细粉体制备过程的安全技术研究。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
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依托于中南大学(原中南工业大学)进行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相图计算与材料设计;粉末冶金过程理论与模拟;制粉、成形、烧结与全致密化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粉末冶金新材料制备原理与性能;先进航空刹车副用复合材料;纳米粉末及纳米晶块状材料等。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8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开放实验室;1989年1月实验室正式对外开放;1991年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系列,更名为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
实验室立足于先进无机材料研究发展的前沿领域,结合化学、物理学、电子学、生物学等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先进无机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科学以及应用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1)高性能陶瓷材料多层次结构设计、材料性能和微结构研究;(2)无机纳米材料研究;(3)生物医用材料;(4)无机新材料探索与计算材料科学研究。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是位于中山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共同建设。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光和显示材料与技术研究、光电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研究、光电子集成器件与技术研究、光电材料合成与制备研究、超快光谱及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光电材料物理理论研究等。
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9年9月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依托吉林大学建设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5年11月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超硬材料和新型多功能高压相材料的制备科学与技术;高温高压等极端条件下的物理;超硬材料的物理基础和应用。实验室始终坚持材料研究与物理研究相结合,基础问题研究与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重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在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的高温高压合成机制与触媒机理、金刚石薄膜和立方氮化硼薄膜的制备及应用、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高压物理和超高压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由国家计委批准建设, 1990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实验室主管部门是教育部,依托于武汉理工大学。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为:原位复合技术与精细复合材料,梯度复合技术与梯度功能材料,纳米复合技术与纳米复合材料,材料复合原理与材料设计等。
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依托在清华大学,开始筹建于1991年,并于1995年11月正式通过验收,拥有国内一流的新型陶瓷材料研究力量。
实验室以高温结构陶瓷与陶瓷基复合材料、信息功能陶瓷及生物医用陶瓷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科研内容包括:(1)高温、高强度、高硬度、抗腐蚀的氧化物与非氧化物的结构陶瓷;(2)能量转换的耦合、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存贮以及环境敏感响应为特征的铁电、压电、介电、半导体、光子带隙等信息功能陶瓷;(3)以陶瓷的增强增韧和功能耦合为目的的高性能复相陶瓷及陶瓷复合材料;(4)新型陶瓷材料的制备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基础研究。(5)新型陶瓷的显微结构、断裂力学及其可靠性、以及无损检测等;(6)生物陶瓷;(7)陶瓷纳米复合材料与超细粉体。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基础上,于1989年经国家计委和教委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0月建成,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实验室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凝固理论,先进凝固技术,先进材料制备。主要研究内容有:(1)现代凝固理论。包括:凝固界面形态学;金属凝固组织形成原理;凝固过程中的热量、质量和动量传输;熔体处理对凝固行为的影响。(2)先进凝固技术。包括:高性能复杂薄壁铸件的精密铸造;金属熔体电磁约束定向凝固;高性能、难加工材料的激光快速成形;深过冷快速凝固;单晶连铸;半固态铸造。(3)先进材料制备。包括:超高温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特种玻璃陶瓷材料;钒氧化物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
信息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于1991年,首期建设经费由世界银行贷款提供,1995年6月通过国家验收,1998年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2008和2013年三次被评为良好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总体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瞄准超导材料、器件和电子学应用,高端硅基材料及应用,新型纳电子存储材料、器件和固态存储应用以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器件和应用等重要研究方向,在信息功能材料领域做出了大量具有重要显示度的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学术地位和影响。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损与润滑实验室。1987年在该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2001年4月建成并通过验收。
研究方向为开展新型润滑防护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摩擦学性能研究,从分子层次上探索摩擦化学机理和材料损伤防护的原理与方法,发展高性能润滑和防护材料及减摩与抗磨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摩擦学理论及摩擦化学;(2)特殊工况摩擦学;(3)材料摩擦磨损与表面工程;(4)高性能润滑防护材料。
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始于1958年,1964年成立晶体生长研究室,1978年成立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1984年组建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1987年通过验收正式开放,研究所创始人为蒋民华院士。经过多年建设,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已成为我国晶体材料研究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
晶体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的功能晶体的设计和探索,实用功能晶体材料的生长、表征及其应用;低维晶体材料包括半导体薄膜、铁电薄膜、纤维、微纳材料及其相关原型器件的研究和应用;晶体生长及材料制备过程的基础研究等。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经国家计委和教育部审批立项、原冶金工业部批准,依托于北京科技大学、1991年开始筹建;经过四年边建设、边研究、边开放,于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
研究工作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强调发展新材料,注重新材料的制备工艺-组织-性能关系研究。研究方向跨越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具体包括:新金属结构材料的基础研究、新金属功能材料的基础研究、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的基础研究、新一代传统金属材料的基础研究、新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能源电站材料及寿命评估预测等。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华大学)
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东华大学,实验室于1992年由国家计委批准筹建,1996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向国内外开放。纤维材料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该实验室是在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院和化纤研究所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创建的。
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内容为:(1)仿真与超真纤维的研究;(2)功能型纤维材料的研究;(3)新型纺丝成型理论和高性能纤维材料的研究;(4)环保型无害化新型纤维与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7年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筹建,1991年底建成并通过验收,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
实验室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为导向,开展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新型功能复合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基础方面提供关键性的理论依据和原理性技术支撑,在应用方面提供小批量、多品种的重点领域用关键材料。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63年高教部和国家科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和1985年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金属材料强度部门开放实验室。1990年,利用世行贷款建设,1995年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实验室着重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材料形变与相变行为的多尺度效应; (2)表层与界面材料及性能表征; (3)高性能材料的物理化学原理及其多功能设计优化; (4)严酷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名高纯硅及硅烷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5年由原国家计委批准投资建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重点实验室坚持长期、系统、稳定地工作,在以硅为核心的半导体材料领域,包括半导体硅材料、半导体薄膜材料以及复合半导体材料等研究方向,已成为国家在硅材料及半导体材料方面的科学研究创新及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也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四川大学,1991建于四川大学,是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建设的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1995年4月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2月正式批准向国内外开放。
研究方向主要有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新技术和新原理的研究,聚合物成型理论和技术研究,油田开发用高分子材料,废弃高分子材料回收处理与再生利用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中科院金属所主要的六大科研机构全面覆盖新型金属材料,包括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尺度下超高性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耐苛刻环境超级结构材料、金属材料失效机理与防护技术、材料制备加工技术、基于计算的材料与工艺设计、新型能源材料与生物材料等。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个中国科学院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工程中心,1个分析测试中心。
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化学所不断加强高技术创新和集成,高度重视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生物学、能源与绿色化学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于2007年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依托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建立的。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的“无污染有色金属提取及节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点实验室组成,是我国开展矿物加工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矿物加工科学高层次人才、促进矿物加工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国际国内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是一家2010年9月17日成立的研究院,依托单位是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实验室以稀有金属主题资源、伴生资源和再生资源的高效开发和综合利用为研究目标,以稀有金属综合回收共性关键技术,共生难选稀有金属矿的综合回收,稀有金属低品位、复杂矿的无污染冶金工艺,稀有金属二次资源再生利用及“三废”治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室已经形成良好的专业研究特色与技术优势,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创新性强的研究队伍,拥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和技术设施。
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1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长沙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第二批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的5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
实验室以金属矿山安全技术为主题,紧密围绕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整体发展目标与需求,以解决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金属矿山安全监测预警与信息技术、金属矿山岩层控制技术、金属矿山水害防治技术、金属矿山机电设备安全检测检验技术”四个研究方向。
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7年12月10日,以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为依托建设的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在成都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论证。它是2007年7月科技部批准的36个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国化工集团获批建设的唯一一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开展工业排放气净化、提纯与综合利用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开发与示范,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储备与支撑,为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