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忠:科研的出路需要自己找

高分子化学家。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高分子合成方法论的探索、先进功能材料的开发以及聚集诱导发光现象的研究。

发明了合成炔类聚合物的新催化体系,开拓了从炔类单体制备线性和超支化高分子的新聚合途径。发现了反常的AIE现象、解释了AIE过程的机理,并将AIE效应有效地应用到发光器件、化学检测和生物传感等技术领域。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做科研,既要努力站上巨人的肩膀,也要勇于挑战权威、把巨人踩在脚下。”这是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17年前,他和团队挑战传统理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并通过辛勤耕耘开辟了有机发光材料研究的新方向。2018年,凭借在“聚集诱导发光”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唐本忠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聚集诱导发光”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

简要地说,“聚集诱导发光”是指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反而比单分子状态更强的现象。在唐本忠团队发现该现象之前,科学家一直相信“聚集猝灭发光”理论,即发光分子在聚集状态下发光强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

通常,有机发光材料在聚集态或固态下使用,因此“聚集猝灭发光”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发光材料的应用范围。“聚集猝灭发光”理论像一个魔咒,框住了人们的思想,很多科学家尝试寻找隔离分子使发光不被猝灭的方法,但都收效有限。

2001年,唐本忠和他的学生在实验中,意外发现了一种与“聚集猝灭发光”截然相反的现象,即一类有机分子在溶液中不发光,而聚集后发光显著增强。唐本忠敏锐地意识到其中可能包含着独特的意义,经过仔细研究和多次实验,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

“有时候,做研究需要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框,如果你观察到与既有经验不一样的现象,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回避,而应该非常兴奋地去追根溯源。”唐本忠说。

“上帝不会随便打电话。”唐本忠说,“聚集诱导发光”现象发现看似偶然,实际上离不开团队长期的研究积累。

“聚集诱导发光”是我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原创性概念,开辟了发光材料的新领域。目前,全世界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个研究单位的科学家进入该领域,近两年每年新增的SCI级的相关论文数均超过1000篇。

热爱你的工作!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

“原创的科研就像刨一口井,越往下发现的泉眼越多。如果只是跟踪而无超越,思路早晚会枯竭”。唐本忠说。目前,唐本忠团队制备了一系列高性能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并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合作,推进这类材料在光电、传感、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的应用。

唐本忠最初的梦想并不是做化学家。中学时代,他热爱文学,还为学校文工团写过剧本。1977年,在哥哥的建议下,他报考了理工专业。与高分子科学结缘,还源于他有机化学考得不错,被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招生的老师看中,从而被招入该校。

“毕业后,我又被国家公派到日本而不是我想去的美国留学,我的人生好像很多时候都是被选择的。”唐本忠说。面对“被选择”的人生,唐本忠有自己的心得和信念——“爱上所做的工作。”

在华南工学院的4年,为挤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唐本忠暑假没有回过一次家,基本在图书馆里度过。在香港科技大学做研究,他的实验室,经常深更半夜都灯火通明。

曾有人问唐本忠,做出好研究的秘诀,他的回答是:热爱你的工作!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半。

目前,唐本忠正通过他在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课题组推进“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在他看来,概念创新是科学追求的圣杯,现在青年人学习环境和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应该集中精力打牢基础,“面对外部的花花世界,要静下心来追求学问”。

“一些科研人员追求‘短、平、快’的热门研究,难以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重大的科学问题,从而难以真正做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成果。青年人员要有做原创研究的自觉和胆识,全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唐本忠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