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先祖,百战百胜的春秋第一战神,为何只身冲入敌阵主动送死?
一个喜欢历史喜欢文学,有梦想有故事的公众号,欢迎点击上方”长夜守灯人“关注
这几天身在山西,这里是春秋时期诸侯国晋国的统治中心。受之影响,今天来聊一位晋国名将。
公元前627年八月,狄人犯边,晋国出兵迎战。主帅先轸率军在箕谷设伏,大败狄军,活捉狄人首领。眼见大胜在即,战场上却出现了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一幕。只见晋军主帅先轸,突然脱下头盔,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从容战死。
将星陨落,这位百战百胜的晋国中军将,这位改变了历史战争方式的兵法祖师,就这样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就来讲讲这位将军的故事。
早年经历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成为国君以前,有一段长期十九年的颠沛流离经历。当时有一批才能出众的人跟随重耳流亡,先轸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说“可能”?因为几本权威史书记载的并不一致。《春秋左传》说“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没有先轸;《国语》说的是“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也没有先轸;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却明确说先轸在流亡人员之内:“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
春秋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有将近三千年,很多历史真相都已经无从考证。这里一本战国时期的史书,一本疑似战国时期的史书(《国语》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有争议),和西汉的史学巨著就出现了明显的分歧。
有人说,是因为先轸后期名声太大,所以史学家人为地把他添加到晋文公的患难之交里。我并不认为司马迁会这么没有原则去修改历史,但是有一句话确实是毫无争议的,就是在当时,先轸的名气确实很大。城濮一战,天下皆知。
城濮英名
城濮之战是有记载的春秋三百年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交战双方是晋国联盟,包括晋、齐、秦、宋;楚国联盟,包括楚、陈、蔡、许、郑,曹国、卫国、鲁国也属于楚国联盟,但前两个事先被晋国打垮,鲁国观望没有实际出兵。
双方兵力对比,史书记录也出入很大,有说两万对四万,有说三万对四万,也有说五万对十万,但一般认为,楚国实力占优,晋国属于劣势。晋国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楚国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都以中军为主。
晋军出发的时候,先轸并不是主帅,“郤縠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郤縠是中军将,相当于三军主帅,先轸是下军佐,相当于侧翼副将,差不多是军中第六人。
晋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灭掉了曹国、卫国这两个楚国的附属国,先轸多次在政治和军事上献奇谋,不仅在战场所向披靡,更是让齐、秦两大国成为晋军盟友。
大概也是天将降大任于先轸,就在晋军出发没多久,中军主将郤縠去逝,知人善任的晋文公越级提拔一路屡立奇功的先轸为中军将,相当于晋军元帅。
在晋文公依照当年和楚成王的约定,退避三舍后,决战正式开始,晋国上中下三军分别对上实力占优的楚国左中右三军。战斗过程非常精彩,本文仅说重点。
晋下军用“虎皮蒙马”的奇计(把老虎皮套在战马上,吓唬对方战马),迅速击溃由陈、蔡两国组成的,楚军实力最弱的右军;晋上军诈败佯退,诱楚左军深入,然后和晋中军合击楚左军;等楚中军反应过来,左右两军已经全军覆没。楚军大败,主帅成得臣(字子玉)在回军途中自杀(也有史书说被楚王赐死)。
城濮之战,可谓一战奠定晋国霸业,春秋五霸的第二位,晋文公正式闪亮登场。主帅先轸也是一战天下知。
直言蔑君
前628年冬,一代雄主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就在晋国举国哀悼之际,与晋国一向“秦晋之好”邻邦秦国却开始不安分。秦穆公想趁晋文公去世,染指中原霸业。于是秦穆公不顾百里奚、蹇叔等人的反对,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将率军,越过晋国的领土,想偷袭攻打郑国。被郑国发现后,临时改变注意,灭了晋的附属国滑国。
面对秦军的无理和挑衅,先轸力排众议,说服晋襄公和群臣,出兵拦截秦军。先轸再次作为主帅,在崤山伏击秦军,活捉秦军孟明视等三名主将。根据《史记》记载,这一战,“大破秦军,无一人得脱者”,一个秦国人都没跑掉,史称“崤之战”。
崤之战给了蠢蠢欲动的虎狼之秦当头一棒,从此整个春秋时期,秦人都不再谋求东出,而改为西进。
先轸作为主帅的两场大战,都是大获全胜。晋、楚、秦、齐是春秋前期综合实力最强的四个大国,楚、秦被晋国狠狠修理,而齐国与晋国关系修好,且拥护晋国的霸主地位。可以说,正是先轸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奠定了晋国霸业的基础。但就是这场崤之战,直接造成了这位战神的悲剧。
晋襄公的嫡母怀嬴是秦穆公的女儿。崤之战后,她请求将俘获的三名秦将释放回国,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还谎称秦穆公肯定会杀了这几位败军之将。晋襄公是个仁慈的国君,他同意将人释放。
先轸上朝后知道了此事,他勃然大怒,当场开骂:“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出自《春秋左传》)。” 将士们拼死才擒获的敌军主将,却因为妇人的几句巧言就被释放!像这样糟蹋自己的战果,长敌人的志气,亡国不远了!说完“不顾而唾”。“不顾而唾”有两种解释,一是头也不回地离开,还吐口水;二是无所顾虑地朝晋襄公脸上吐口水。
不管口水是吐地上还是吐在晋襄公脸上,作为臣子的这种不顾尊卑的行为,都是极其失礼的,更何况这还是讲究周礼的春秋时代。但晋襄公不愧是仁君,他不仅不怪罪先轸,反而主动承认错误,并派人追赶三位秦军将领,只可惜没能追上。
自杀殉节
公元前627年,也就是崤之战同年,狄国犯晋,先轸再次率军出击。在大军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就出现了我们开头所讲的那一幕。春秋霸主晋国的三军主帅,居然以这样一种近乎荒唐的方式,自杀殉国,结束了自己的辉煌卓绝的一生。
晋襄公没有怪先轸,但是先轸却不能原谅自己。《春秋左传》记录,先轸最后的遗言是“匹夫逞志于君而无讨,敢不自讨乎?”我失礼于朝堂冒犯国君,国君没有惩罚我,但我不能不惩罚我自己!
在今人看来,这位耿直忠诚的元帅,甚至有些迂腐,他明明有更好的方式来报效国家君王,为自己赎罪,可他偏偏选择了最极端的一种。这可能就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古人气节。
几十年后,先轸的左右手,担任过晋国上军将和下军将的栾枝的孙子栾书,总结了这些年来晋国的三大耻辱败仗,分别是:秦晋韩原之战,晋惠公被俘虏;晋楚邲之战,三军士气受挫;箕之战,先轸殒命。这箕之战,明明是晋军大获全胜,在后人看来,却是因为痛失将星,虽胜犹败。
其实在先轸战死后不出几年,他的手下败家,当年侥幸逃命的孟明视又率军卷土重来,晋军只能坚壁清野,避而不战。不知道若先轸在天有灵,会作何感想。
《春秋左传》说,战后狄人归还了先轸的首级,竟然栩栩如生,与活人无异,“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我觉得这个有违科学,但我相信此时的先轸,内心是无比平静和自然的,他用自己的方式殉节明志,对他自己来说,是死得其所。这句“面如生”可能就是想表达,将军内心平和,死亦安然。
最后用一首小诗,送给将军,慰将军荡气回肠的一生。
当年奔波为英名,
而今百战诸侯平。
将军沙场何求死?
烈士归来面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