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人到绝路,想要翻身,好的方法,只有3条
如果你觉得现在已经陷入了人生的绝境,没学历没人脉没本钱,不知该怎么翻身,那你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经营之圣”,创办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连马云都说:
“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想通的问题,稻盛和夫早在很多年前就想通了。”
而稻盛和夫个人的人生经历,却比很多人的起点都低得多。
他从小就得了难以治愈的疾病,家境贫寒,自身资质也很一般,差点连中学都没考上,最后从一个不入流的大学毕业,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家公司,入职的时候便濒临倒闭,连工资都发不出来。
这可真是绝望他妈给绝望开门——绝望到家了。
听听这个描述,是不是跟现在很多人一样,甚至更惨呢?
稻盛和夫人生的前几十年,都在这样的低谷中度过。
那么,他后来是如何从绝境中逆袭,成为一代经营之圣,身价上百亿,并且成为众多商业大佬的创业导师的呢?
小编翻阅了大量关于稻盛和夫的著作,发现他曾经提到过:
没钱没学历没人脉的人,想要从绝境中逆袭,需要注意遵守3个原则。
第一、遵循“原理原则”
稻盛和夫说:
“我做事情,通常是遵循原理,而不是遵循经验。”
很多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
“大家都是这样的。”
“以前都是这样的。”
“之前的同事/老师/前辈就是这样教我的。”
然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沿用以前的方法,哪怕世界已经变了,哪怕他学过的那些方法早已经不合时宜,他仍然坚持用老方法。
这种心态,貌似是守规矩,但实际上是懒惰的表现。
很多时候,创新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有很大的风险会失败,会把事情搞砸。
但正确的事情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情,稻盛和夫就在书中分享了这样一个他创办公司时的经历。
日航公司在濒临破产之前找到了稻盛和夫,请求他帮忙挽救这个公司。
稻盛和夫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
每天早上上班之前,让员工互相道谢。
别人都觉得,现在的社会人跟人之间哪还有什么感谢之情,我付钱你提供服务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更不要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还需要什么感谢,大家都是来打一份工,你搁这矫情什么呢。
“人跟人之间就是淡漠无情的”——这就是一般人通过生活经验得来的结论。
但稻盛和夫力排众议,坚持让员工养成了互相道谢的习惯,
包括在工作中,他要求员工时刻怀着“因为顾客来消费、所以公司才得以生存、所以我才有工作”这样的心情去服务顾客,带着感激之情,
慢慢地,顾客们也感受到了日航员工的热情和真心,渐渐的公司就活过来了。
稻盛和夫说,这就是“原理”的力量:
你对别人好,别人反过来也会对你好。怀着“利他”的心情做事,好的结果终有一天会反馈到自身。
所以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到:
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要看重其背后的“原理”,而非盲目地依赖“经验”。
因为经验有可能出错,而真理是越辩越明的。
那么如何找到事情背后的真理,并加以利用呢?
方法是,学会提问一个问题:
“从来如此,便对么?”
比方说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有些人说没办法大家都这样,但都这样就是对的吗?
看透事物背后的原理,从坚持“独立思考”开始。
多读书,多学习,才能拥有那份不盲从的“清醒”。
第二、遵循“本质原则”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本质,但多数人都看不穿,只能看流于表面的东西,所以容易上当,容易失误。
就比如说各类保健品,不论其广告语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推敲。
而且,为了规避各方面的处罚和打击,商家的广告语会写得非常巧妙,移花接木、偷换概念那几招,玩儿的那叫一个溜啊。
但如果你能够看穿这件事背后的本质,就一定会明白:
它根本不能治病,只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
比如老年人害怕衰老、疾病和死亡,中年人对自己精力下滑、职场竞争力下降的担忧、以及年轻人想要变得更美、更瘦等等心态的捕捉……
换句话说:
保健品瞄准的是你的“心理”,而非你的“身体”。
他拼命灌输给你的,是“买买买”的理由,但效果怎样,却不是他真正关心的东西。
由此可见,培养“本质原则”不仅关乎一个人能否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对自己整个人生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培养“本质原则”呢?
稻盛和夫在书中分享了一个方法:
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只要持续不断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大脑就会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积极思考,就不那么容易被人骗、也不容易上当了。
第三、遵循“客户视角原则”
前几年的创业热潮中,小编有很多程序员朋友辞职去创业。
程序员的创业项目都比较类似,通常都是以开发软件为主。
小编做过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20位辞职创业的程序员里,到目前只有2个公司还在持续经营,其他的要么勉强维持入不敷出,
要么早早就宣布创业失败,回去找公司继续打工了。
其实这些创业的朋友,他们本身的能力都挺强的(不然也拉不来投资啊),开发的软件功能也都 很强大,但为什么他们创业的成功率这么低呢?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市面上的大多数的软件,其实都是“无用”的。
为什么这么说,
站在程序员的立场,可能你觉得这个软件功能非常强大、非常好用,但对于不需要它的人来说,
你功能再好用也白搭,用户没有这需求啊。
这就好比,一个饿肚子的人,你给他一大堆漂亮的衣服,丝毫不能缓解他的需求,反而还会增加负担。
软件的功能只是一个“载体”,其背后真正有用的是“客户需求”,
所以开发软件就必须从“客户视角”去开发,想想“客户需要什么”,而不是“我想要开发什么”。
很可惜,大多数程序员创业开发的软件,都是从后者的角度出发的,辛辛苦苦开发出来软件,根本没人用,最终只好惨淡收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个人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客户视角”。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拥有“客户视角”呢?
方法是:做事情不要只顾着“感动自己”
你得想想是谁在用这个东西(或服务),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他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稻盛和夫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就是“利他”:利他做到极致,就是利己。
比如我们小编写文,不能老是写自己喜欢的,正确的做法是分析自己这个领域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他们的情绪、喜恶和偏好是什么,
然后把这些因素做为创作的重要参考,写大家爱看的内容,那么自然会收到更广泛的回馈以及更理想的收入,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创作。
如果只是写自己喜欢的文章,写了一大堆,把自己感动得不得了,却没人看,
好似对着一个空空的山谷自顾自地喊话,回复的只有飘荡在谷间的自己的回音,
那就会失去很多创作的热情和意义,更不要谈通过写作获得收入了。
关于稻盛和夫这三个帮你走出人生绝境的原则,今天就分享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