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路可以功成名就,钱穆为何另指别路?

50年代的钱穆先生

钱穆对严耕望的指导和帮助,体现在很多方面。

其中,1955年的一次谈话,对严耕望尤其重要。

当时,严耕望正处于治学的十字路口。

在撰述《唐仆尚丞郎表》的过程中,严耕望深感《新唐书》和《旧唐书》各有优劣,因此想对《唐书》做一彻底整理。这是填补学术空白并对学林有贡献的工程,但由于唐籍浩繁,如要有大收获,势必将毕生精力和时间都投入进去。

与此同时,严耕望对“唐代人文地理”亦有很大兴趣,并在资料搜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打算从地理观点研究隋唐五代人文各方面的情况,而这项工程并不比前项工程小。

鱼与熊掌,二者势难兼顾,但又难取舍,严耕望陷入徘徊。

等写完《唐仆尚丞郎表》后,严耕望向钱穆请教。钱穆略作思考,从正反两面对严耕望讲了两层意思,然后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层意思,严耕望如果彻底整理《旧唐书》《新唐书》,必将会有重大成果。钱穆的原话是:“你已花去数年的时间完成这部精审的大著作。以你的精勤,再追下去,将两部《唐书》彻底整理一番,必将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其功将过于王先谦之于两《汉书》。”

以此而言,严耕望似乎应该从事这一重大工程。

然而,钱穆的第二层意思却是相反的。他这样提醒学生:“但把一生精力专注于史籍的补罅考订,工作实太枯燥,心灵也将僵滞,失去活泼生机。”

最后给出的意见是:“不如讲人文地理,可从多方面看问题,发挥自己心得,这样较为灵活有意义。”

这短短的几句话,使严耕望的疑虑顿时冰释。他马上决定放弃新旧《唐书》的整理计划,专心研究历史人文地理。直到钱穆去世后,严耕望还庆幸这一正确的选择。

现在,返回头再好好体会一下钱穆的话,能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钱穆把两层意思讲得很清楚。如果严耕望选择了前者,必然能功成名就——这是正面的;可是它的弊病也很明显,就是将一生精力专注在这些枯燥的补罅考订中,会使心灵失去活泼生机。两者相比,钱穆宁愿严耕望选择后者。

为什么这样选择呢?

也许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与外在的成就或功绩相比,走进生命和心灵的学问才是更有意义的,也更适合自己的!

严耕望:《治史答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