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能拥有第二个李诞吗?

格子衫黑框眼镜的程序猿普通到走在大街上你都不会转过头去多看他两眼,可那一句“我是凭自己的本事单的身”一夜间让他成了网络爆款段子手,微博粉丝数一夜间从几十人刷刷上涨到几万。他就是《脱口秀大会》的韦若琛。

他给《脱口秀大会》开了一个好头,李诞的评价是“他是这个破节目第一期唯一的亮点”——他也给我国脱口秀创造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此前我国脱口秀的历史上没人用黑客、IT的算法来写梗。

然而破节目确实就是破节目。《脱口秀大会》不仅没有帮助“脱口秀”完成出圈,甚至更让人们看到了一种拧巴的撕裂。

以豆瓣评价为例,一方面你可以在各大影视评论区里看到“脱口秀粉丝”们对这档节目的表扬。不少人相信这种更加硬核的脱口秀比赛,显然比更注重流量造势的《吐槽大会》更有干货、更有看点。

但另一方面,样本基数更大的豆瓣评分,却实打实地给《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得分仅仅打出了6.9分,不仅远远落后于《今晚80后脱口秀》,甚至不如流量综艺《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的7.1分。

简单来说,对于绝大部分普通观众而言,人们对于这种形式是不买账的。

所以当这个低配版《吐槽大会》正式回归,尤其是李诞在《奇葩说》、《野生厨房》、《向往的生活》成功出圈之后,《脱口秀大会》第二季没有进行过多的推广营销,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个夹杂着各种质疑的话题节目:

作为舶来品,脱口秀还在不断适应中国的本土文化。“现在它还没有长成一棵大苗,经不起风浪。”张绍刚曾这样评价脱口秀在我国的现状,而《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肩上有着让这颗种子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的责任。

随着《吐槽大会》口碑逐年下降,逐渐沦为“洗白大会”,节目本身对脱口秀文化的发散传播意义越来越小,《脱口秀大会2》能否接过衣钵助力脱口秀这类小众文化破圈,并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呢?

就首期热度和口碑而言,这一切还是个未知数。

《脱口秀大会2》有让人感觉被雷炸掉吗?有点尬

「过去一年,我是存在感有点高是吧?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热搜上,电梯广告里,还有什么深夜的酒吧。」「很多人先是喜欢我,然后讨厌我。也有很多人是先讨厌我,然后觉得自己很有远见。」

伴随着李诞拉低身态的自嘲,实现了对还没有燥起来的舞台场域氛围的解构,更是让《脱口秀大会2》首期的关键词「存在感」呼之欲出。

围绕着「存在感」的内容主题,脱口秀选手们也从完全不同的侧面切入,并运用自己擅长的梗进一步的炸掉这个场子。思文从女性的存在感在于经济独立这一视角出发,将她犀利的观点和超搞笑的梗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两行独立的泪水」不禁让人笑出鹅叫。身为脱口秀演员中最帅的健身教练,ROCK则是在脱口秀中融入了大量的表演来讽刺大量摆拍和形式主义,极具现实意义。

不难看出这届脱口秀选手的表演正在脱离“为了好笑而创作”,而是通过融入自身特色的表达方式对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进行脱口秀式的诠释。对日常碎片化生活的挖掘,将能引发观众共鸣从而反哺脱口秀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感」。

除了确保每期节目围绕一个新的可直击生活痛点的热点话题展开外,《脱口秀大会2》还在一个更规整的竞技模式下拉开了帷幕,一改第一季由李诞和池子作为队长分别带队PK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先由所有的脱口秀演员进行开放麦自评,自评中票数高的7位才能在节目中进行表演。

赛制上,这一季采用双线标准对7位登台演员的表现进行判定,即每位演员表演结束后有现场观众进行投票,最终票数转换为积分从而进行排行。由李诞、于谦、吴昕组成的领笑团嘉宾也将分别进行点评并可通过“爆梗”拍打器评选出当期的「爆梗王」。

不难看出节目组已然从仿照欧美脱口秀设立两队竞演、多人对战的节目形式,转而采用一个新的方式来树立产业权威,即建立「中国脱口秀演员排行榜」。这背后亦不乏笑果文化的野心——进一步确立在脱口秀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并在完善行业规范的同时向大众“破圈层式”输出脱口秀文化。

三位领笑员的搭配擦出了别样的火花,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三个人却做到了互补兼容并与有着「怪、高、低」三种不同层次笑点的观众一一对应,更进一步的丰富了节目风格的同时,领笑员们基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也便于不同层次笑点的观众get到梗以及了解这背后的脱口秀文化。

插科打诨间就能逗的观众哈哈大笑的蛋总自是不用多说,超出预期的是另外两位领笑员。当观众未能接住梗导致现场有些绷不住的时候,捧场王吴昕属性中自带的“慢半拍”反而缓和了气氛。

当观众模模糊糊还未get到笑点的时候,笑点高的于谦老师往往能道破玄机并以专业的角度指点出不足之处。对思文表演一针见血的点评甚至让人以为他大抵是位被优秀的相声业务水平耽误的脱口秀大师……

针对话题热度、节目形式、单维视角等进行「微创新」的背后是《脱口秀大会》求变的心。但很可惜,就首播热度和口碑来说效果却是不佳,首期整体节目的呈现没有迈过观众心理预期的坎导致买账的观众并不多。

这或许是由于建国偷懒用谐音梗开了一个坏头,给人一种不认真的感觉,又或许是因为“暴躁”卡姆表演节奏过快导致观众很多梗没接住并与下面出场的梁海源形成强烈反差导致观众不适。

但观众“挑刺”的点大多还是在于李诞和池子不再上场以及怼人的张绍刚“无故”缺席,而这背后其实折射出来的是整个脱口秀行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脱口秀出圈还要多久?

近年来通过圈层综艺爆发巨大能量,搭建桥梁助力小众文化从“地下”走到“地上”已经成为一种风向标。前有《中国有嘻哈》带动嘻哈文化破圈,后有《吐槽大会》《奇葩说》《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打破吐槽文化、辩论文化、街舞文化、摇滚文化等亚文化的观赏壁垒。

随着网综的兴起,亚文化这种范式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线。在流量明星、粉丝文化等载体的发酵和Z世代多元化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亚文化圈层综艺很快便登上了流量中心舞台,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全民热。出圈综艺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但反哺人们对亚文化的认知,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资本入驻热潮也随之而来,《吐槽大会》第一季刚播出完,出品方笑果文化连获两轮融资,4月发生的A轮融资金额达1.2亿,由华人文化领投,王思聪的普思资本、南山资本、游素资本等跟投;5月发生的A+轮融资金额近亿元,由天图投资领投,华人文化、南山资本、游素资本等跟投。两轮融资后,笑果文化的市场估值达到12亿,较之前翻了10倍。

随着《吐槽大会》的热播,在2017年脱口秀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据艺恩智库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9月13日的数据,上线的117部季播网络综艺中脱口秀节目有39部,占比达34%,斩获流量95亿。脱口秀节目不仅成为重要的类型节目,更成为流量大户。

而后脱口秀节目仍然在野蛮生长着,各平台在脱口秀节目上持续发力。优酷推出了高晓松的《晓说2018》,马未都的《观复嘟嘟3》,窦文涛的《圆桌派2018》以及《暴走大事件》;爱奇艺的重心在其“老王牌”节目《奇葩说》第五季;腾讯则是趁热打铁推出《吐槽大会2》……就连相声起家的郭德纲都忍不住入局分一杯羹推出了《一郭汇》。

但资本的热逐和平台的布局并没有带给行业良好的发展状态,单部圈层综艺带来的红利很快消失殆尽

这直观的反映在而后推出综艺的口碑和热度上,撑起了脱口秀半边天的《吐槽大会》每季口碑都在下降,市场推出的大多脱口秀综艺更是质量低下,就连资本涌入的热潮也到了强弩之末,2018年3月30日,游族网络发布的一纸公告揭示了笑果文化估值缩水近半的现状。

与资本的退潮相比,脱口秀行业商业模式仍待商榷才是更令人头大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看当年脱口秀产业的爆发更像是海市蜃楼般的幻象,一切都只是不具备生命力的泡沫而已

时隔两年后,“喜剧之王”笑果文化完成新一轮的融资,有媒体称笑果文化的估值已达30亿元。但李诞开场白中的一句“去年一年大家对我关注比较高,但对我个人的关注并没有转化到脱口秀上”点破出脱口秀现阶段在我国有些窘迫的处境:

—看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强势霸屏2017,后续发展却不尽人意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

商业模式缺乏新意的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演员和脱口秀行业存在割裂,观众对脱口秀行业本身的关注热度不高。这不仅意味着脱口秀相关节目在新陈代谢极快的综艺土壤的发展是极其危险的,脱口秀文化的沉淀和单口精神的传承亦是十分艰难。

致如今这有些尴尬的局面,明面上“最大的阻力”源于相关政策掣肘。脱口秀和嘻哈文化同样是属于舶来品,最早一批风潮基本源自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即欧美传统意义上的“Talk Show(脱口秀)”,主要表现形式是谈话。

但随着我国娱乐需求的爆发,脱口秀在形式上也逐渐趋于“Stand-up comedy(单口喜剧)”。从《今晚80后脱口秀》《金星秀》再到《吐槽大会》,综艺形态的演变见证了这一过程。

可当我们把目光放的更长远些,站在整个社会娱乐变迁进程来看这一转变并非好事。在大众娱乐浪潮的裹挟下,在层层监管的把控下,脱口秀节目从此前还能在插科打诨中展现年轻人对社会热点的立场并采用反讽的方式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进行批判,转而更注重喜剧本身,如何逗笑观众才是关键。

美式脱口秀的精髓逐渐被遗忘,不要说点评政治这样的禁忌词汇,就连对一些社会热点的反讽都少之又少。

《今晚80后脱口秀》《金星秀》都曾因为越过政策红线而遭遇停播,彼时这根红线的评判标准大多还来源于政治层面,《金星秀》正式停播后,人们甚至给出了「电视再无脱口秀」的高度评价。反观《吐槽大会》也曾因尺度过大仅上线一期就被勒令下架,可那时触碰的红线已然变成了黄段子、泄露隐私、人身攻击。

在野蛮生长的时代,节目组在意的大多只有点击率罢了,这时的“大尺度”只是吸晴的一种手段而已,而显然这是极其成功的。这也更一步的导致人们被媚俗的趋势裹挟,娱乐至死大抵就是这么来的。

一个有趣的事是,2017年12月24日的《吐槽大会》中池子借吐槽郎朗,「郎朗上学老跑回家练琴,为什么呢?因为学校老师老用针扎他,还不如回家练琴。」暗指“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网友直呼敢言,但如今再去看这一期,这句话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

多么令人唏嘘,当脱口秀终于有点回归它原本的样子,政策法规的边界却早已不断收窄,曾经充满讽刺感的脱口秀再也回不去了。在脱口秀行业进入深耕期的现在,政策的红线限制仍然禁锢住着脱口秀演员发挥的空间,颇有“带着镣铐跳舞”的意味。

真正的问题在于,随着脱口秀节目数量激增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脱口秀演员的同质化问题也愈发严重,并且人才瓶颈问题已成为一大难题

现下中美脱口秀产业就像是镜面对称的金字塔结构。美国脱口秀发展已经迈入成熟期,线下线上的脱口秀演员和对应受众都很多,往上走是编剧和脱口秀演员中的kol。而中国则类似倒金字塔结构,市场潜力空间海很大但是顶端人才很少,很多脱口秀演绎没有登台表演的机会,只能作为幕后工作者。

“脱口秀演员演出完了如果打同一部车的话,都会开玩笑说,如果发生点什么,可能中国脱口秀倒退30年了,因为打个车就能装下一半的人。”笑果文化创始人、董事长叶烽一句玩笑背后足以体现现下我国优质喜剧脱口秀演员的稀缺性。

对于整个脱口秀行业,最重要的是确保「自我造血」的能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人才。为了完善对整个行业的搭建,也为了打通笑果文化自身生态系统,笑果在专注打造toB综艺的同时,也开始发力线下人才选拔。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重庆等12个城市,以开放麦、演出、噗哧SKETCH等不同形式进行线下toC的表演并选拔训练人才。

但笑果文化本质而言是商人,出发点自然也是基于商业模式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虽说在此过程中商业会和脱口秀文化相辅相成,一定程度上助力脱口秀发展破圈。在政策收缩、创新乏力、人才匮乏的大环境面前,通过打造线下开放麦并和各地俱乐部合作锻炼输送人才以及打造环境基础,培育观众的喜剧审美能力真的能助力脱口秀出圈吗?

一场永恒的游戏

互联网时代,个体可以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寻求组成有共同价值、兴趣爱好的小群体,有点像哲学上说的“主体间性”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圈层。出圈则是要将小群体内的个体抱团取暖现象打破,建构大众共同的价值体系。

不过对线下的规划真的能打破脱口秀圈层壁垒,构造起共同的价值体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去成都较著名的噗嗤厂牌的过载俱乐部看了一场线下的开放麦,并和此场开放麦的主持人蔡师傅聊了聊。

散场高糊合照

说实话尽管此前我从未看过线下的脱口秀表演,但去之前真心没抱什么期望,因为这场脱口秀的「门槛」只需10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俱乐部每周六开放麦的票价甚至低到了0.01元,几乎实现了真正的零门槛「做公益」。

但在追求品牌价值和身份象征的时代,「便宜没好货」的刻板印象正在强化,这也直接导致观众对其第一印象中或多或少带着偏见。

但或许正由于这份偏见,又或许是因为蔡师傅在穿插间隙中不断以戏谑的方式提醒我们想想票据不要有太高期待,这场开放麦表演带给我的边际收益远超出预期,对于这场表演我丝毫不吝啬我的笑声,笑点低到我甚至开始自我怀疑「我是不是演员请来的捧哏」。

但当表演结束我开始在脑海中回顾刚刚的内容时,却发现竟罕有记忆点,仿佛刚刚置身笑海中的人并没有我。我想看时给予的高度评价或许是来源对脱口秀的新鲜感,偶尔吐歌乐呵还行,但如若都是这般深挖厚后没有记忆点的段子如何留得住观众,更别说裂变拉新。

我将自身的疑惑悉数告知蔡师傅,他却有些不以为意,“周六场和周二场都属于专门用来锻炼演员的,没有较深记忆点也正常,他们还在进阶的路上。并且他们虽然都是业余的,但脱口秀和乐队的发展是类似的,我们很难去评判说业余和专业孰好孰坏,他们对整个行业生态的打造同样重要。”

蔡师傅对整个脱口秀行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真正的苦日子早已经过去了,当年我们票价0.01都没几个观众愿意赏脸来看,如今还是有一定的受众,就我们俱乐部都还是打造全出了好几个优秀的脱口秀演员。我预估今年内全国范围内可以把基础打好,明年这时全国各地的俱乐部应该已经打通。”

前几年资本疯狂涌进,只是为了打造第二个《吐槽大会》,对行业的发展来说没什么助益。如今热情尽褪,终于到了脱口秀行业厚积薄发之时

联想到詹姆斯·卡斯在《有限和无限的游戏》一书中观点,“有限游戏”的目的在于赢得胜利,这对应的是以笑果文化为代表的资本,无限游戏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这也是脱口秀行业永恒的命题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订阅号“互联网指北”(hlwzhibei),专注于互联网文化、营销、产品。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共账号信息,必须与本文严格一致,不得修改/替换/增减本文包含的任何文字和图片,不得擅自增加小标题、引语、摘要等。文内所用图片来自相关媒体报道截图,为非商业用途。如有疑问请联系作者微信:melodyfu

营销千货

《被标签化的创业者们需要甩掉哪些锅?》

《“工具必死”?工具类产品创业还有机会吗》

《“营销”不是你“负面”的挡箭牌》

公关传播

《新世相卖课:当聪明人开始使坏》

《网易,一个“乐行僧”》

《海底捞公关满分,粉丝负分》

《如何以正确姿势解读44岁的被告罗永浩的庭前自白?》

行业观察

《B站的十年归零》

《“不在一线”:成都脱口秀生存实录》

《风波后的“太古里”:知识付费的地下江湖》

《谁“杀死了”papi酱?》

产业解读

《你的旧iPhone卖吗?我们来谈一下价值1000亿的大生意》

《为什么中国两大游戏巨头腾讯、网易还不撒币?》

《小米“低烧”,OV“高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