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王绂 传世画作赏析
王绂(1362-1416),一名芾,又作黻,字孟端,号友石生,江苏无锡人曾隐居九龙(今惠山),自号九龙山人。洪武时生员,永乐处以善书被荐,供事文渊阁,官人书舍人。明初大画家。幼年聪明好学,10岁已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他尤喜绘画,曾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以墨竹名天下,笔致纵横丽落,能于逑劲中见姿媚,得文同,吴镇遗法。山水多学王蒙,风格苍郁,平远之景则近倪瓒。
他自少志气高逸,曾北游江淮,浮黄河,游太行,出雁门,吊古慨今。时人慕其名,争相延请他,见其气貌伟岸,言词踔历,益加器重。十岁能诗,十五岁补博士弟子员,洪武十一年到京师供职。洪武十三年(1380)左丞相胡维庸树党谋反,被诛,因此被牵连者数万人。王绂亦受牵累,谪戊山两朔州(今大同)将近二十年,建文元年(1399)被释放回归无锡,隐居九龙山,潜心于画事。由于王绂数法甚佳,永乐元年(1402)被荐入文渊阁供职,永乐十年(1412)拜翰林中书舍人,他在《北京八景图卷》中曾钤篆书阳文长方形“中书舍人”印。他曾两次随明成祖巡狩北京。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性耿介,有豪贵投金购其字画的,常拂袖而去。人劝之,他说:“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一次在京城,月下闻箫声,他乘兴作《石竹图》。次日一早访其人赠之,见是一个贩货的商人。那商人拿出贵重的红色毛织地毯送他,求他再画一幅以成对。他居然气忿忿地将前一幅画也撕了。
明 王绂 山亭文会图 纸本 设色 219x87.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以来的文人画画,旨在“寄兴游心”,“聊以自娱”,故常以文人的休闲生活为题材,如读书、弹琴、游赏、文会、论画等等。王绂继承了这种画风,《山亭文会图》就是刻画文人雅士聚在山下茅亭中谈诗论文的情景。然而茅亭只据图左下小小一隅,整幅画面是崇山的全景:一峰高耸,群山环绕,山腰白云袅袅,林木葱郁,有亭台楼阁,隐现其间。山脚深处,有溪水潺潺流出。茅亭中已有五人,三人围坐案前,案上有文稿,另两人则凭栏而立。山路上一人策杖而行,溪中一小舟载人而来,亭前坡路上有两人驻足而谈,这些人显然是赴山亭文会而来。我数了数,共有十二人之多,但每人图绘不过二厘米高,几乎融化于大山之中。这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正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王绂的山水画,取法吴镇、倪云林,也师王蒙,而《山亭文会图》更多地参合了王蒙的笔意。用笔较干,山石的解索皴由淡至深多次皴、擦、染,墨色苍润厚重,而焦墨的点、擦,更增其苍莽沉郁。这正是王蒙独特之处。“元四家”中,吴镇多用湿笔,而黄公望、倪云林都以淡雅简洁著称,只有王蒙,反复皴、染,尤其是焦墨的点、擦,包融万象,开创了山水画写意的新境界。《山亭文会图》的用色也很有特点:山石染墨赭色,使山体益增其凝重,而在双勾的树叶及楼阁的窗棱上染朱砂色,虽明艳,但并不破坏墨和色的融洽,历经六百多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画面墨气的浓郁。
而令人费解的是,王绂生于元末而长于明初,正是明朝廷大开杀戒,横扫元代画风之际,画家人人自危,竞相摹仿南宋马远、夏圭的画风以自保。而王绂却熔炼“元四家”之精华,并自出新意。也许是他彻悟于“自娱”的宗旨,仅画了留在家中自赏,而将其墨竹图拿出面世。无怪乎他的墨竹图对明代绘画的影响极大。画竹大家夏昶就是出其门下。王绂的艺术风格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明 王绂 秋林醉归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上海嘉泰2013秋拍 成交价575万元
王绂(1362-1416),字孟端,别号九龙山人,在明初画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擅绘画,诗词、文章,书法皆精,有《友石生集》传世。其绘画创作题材主要是山水、竹石。因生于元末无锡,可较好学习“元四家”,融古开今,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山水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其绘画皴笔有简繁两种,繁笔主要学王蒙、吴镇,状似披麻、荷叶,多用中锋,线条拖拉较长,转折灵活自然;简笔源自黄公望、倪瓒,多偏锋干笔,皴擦并用。他的作品颇为后人所推重,对“吴门画派”有一定影响,吴宽、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王世贞等都曾经鉴赏、题跋,如文征明云:“友石先生画品在能之上,评者谓作家士气皆备”。王世贞则给予了更高评价:“孟端在宣德间,声价不下黄鹤山樵”。董其昌则说:“国朝画竹,王中秘为开山手”。
据《明史》载,他“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可见他不轻易作画,喜饮酒至酣畅而挥毫作画。此帧《秋林醉归图》右上角有王绂自题:“秋林醉归图。社鼓声声野外挝,丰年黎庶乐生涯。枫林赛龙人初散,茅屋难啼日未斜。老叟好杯身酩酊,儿童拍手笑喧哗。最怜黄犊能知主,归路驮行不惮赊。九龙山人王绂。”由题名及款识可推断,也许是画家醉归后的真实场景,王绂用画笔记录下来而呈现了该作的面貌。是图绘一醉叟骑于小牛犊上,蹒跚缓慢前行,枫树翠木错落有致、姿态各异,水波粼粼,坡石厚重坚挺又富于变化,或长披麻皴、或卷云皴、或雨点皴;中景一座茅舍坐落于山间,屋前舍后,背山面水,杂树环绕,环境宜人;远山层峦迭嶂,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空灵飘渺,巍峨而不失雅致。整个画面既显王蒙、吴镇之苍郁、浑厚、繁密,又不失黄公望、倪瓒之疏朗、隽秀、简淡。
明 王绂 岱岳春云图 立轴 水墨纸本 上海嘉泰2013春拍 成交价517.5万元
此帧《岱岳春云图》作于明朝“永乐庚寅中秋”(1410年),属画家晚年集大成之作。“岱岳”乃泰山,该图描绘的是泰山春景图,取高远、深远法,近景绘茂林垂柳,青翠欲滴,一老者拄着杖行于石桥上,简朴茅屋内端坐一人,静谧恬适,悠然自得。中景浅滩沙渚,芦草横生;苍松翠柏,昂立山间;飞瀑直下,倾泻千尺;山巅矾头,疏落有致。远景群山屹立,虚实得当;云雾缭绕,意境悠远。此图既有王蒙的繁密苍郁,又有倪瓒的疏旷简淡,构图上似王蒙,是高山大川、崇山峻岭式的全景构图。山石皴法多取长披麻皴,山顶矾头取雨点皴,树叶多以浓墨勾画点染,酣墨淋漓,郁郁葱葱。
此画弥足珍贵,曾先后被多人鉴藏,另外还有五种书籍曾对其加以著录出版(见出版说明),该画在中国绘画史及绘画鉴藏史上均具有重要地位及影响,值得有识之士进一步研究、品鉴、把玩。
明 王绂 松林亭子图 保利2012 成交价69万元
王绂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曾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著有《王舍人诗集》等。
题识:峕永乐己丑长至日也,无锡王孟端识。
明 王绂 风竹寿石 立轴 纸本 厦门谷云轩2014夏拍估价80万元
王绂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画竹虽承前人文同、吴镇墨竹画遗风,但行笔更劲逸潇洒,状物法度更精严,强调笔墨韵味和文人情怀,有“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之评,故时称其“为国朝第一手”。此图写晴日幽篁,下作坡石,以稳布局,笔秀发,以圆劲之笔法画竹竿,以挺秀之笔法写枝,随手撇写竹叶,俯仰向背,皆存书法意韵;同时以墨之浓淡、笔触之大小来表达空间上立体感,使画面清雅秀逸,让人感觉有清韵萧萧,含雨带露,枝叶飘摇,有潇洒出尘的景致。图以墨笔画竹二株,运笔熟练简洁,造形生动逼真,别具一种清爽之神韵。王绂画竹实乃借幽篁抒发心怀,表其超豁出俗,宁静致远之情。
明 王绂 清溪渔隐 立轴 水墨纸本 瀚海2010秋拍成交价89.6万元
元四家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四人都有一定的隐逸色彩,其中以倪云林与吴仲圭最为特出。而具体体现吴仲圭隐逸之心的,则莫过于其现藏上海博物馆的《渔父图》卷。这是以屈原“渔父”为母题最出色的丹青巨制,而其道家色彩也最为浓厚。这显然与吴镇本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时代有密切关系。吴镇少年时候是好剑任侠的丹青圣手,只因为从柳天骥学易经,便绝意仕进、醉心丹青了,而其意之决绝,从《渔父图》卷后明初黄黼的题跋亦可见一斑。黄氏云:“武塘吴仲圭善画山水竹木,号梅花道人。性孤高抗简,片楮戏墨虽势力不能取。”
“孤高抗简”、绝不阿事权贵,虽然与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所谓官场人格格格不入,但却在明初赢得了一位大家的惺惺相惜,这就是同样“孤高抗简”、“虽片纸尺缣,苟非其人不可得也”的王绂。王氏性情之近仲圭,于《明史》本传可窥一斑:
(王绂)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
王绂其人如此,其画亦复如是。如吴镇一样,他对寄托品行高洁的竹子极为精擅,其墨竹有“明朝第一”之称;不过,尽管他不肯轻作山水画,以致当时人即已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之叹,但他多有如墨竹一般寄意的小幅山水,且多出仲圭之法,而以渔父之类最令人称道。
此幅《清溪渔隐》作于永乐二年(1404),系他永乐元年因善书被举荐进京而供事文渊阁参纂《永乐大典》次年。事实上,以王绂继踵吴镇的个性,如果不是之前因为胡惟庸案被累,估计此次也不会出山。既在官中逼不得已,只好将心事发抒于图画中,而在吴镇手里已经成为隐逸世外代名的渔父图显然是最好的选择题材。
此画仅以披麻小皴绘一带萧索远山,近处只着数株秋树,并江岸丛生乱草,一叶扁舟半隐于林木中,一古衣冠士子坐于船头悠然垂钓,船尾童子不停摇橹——如此钓法,似可与姜太公直钩垂钓媲美——毫无疑问,这是王绂有意为之的,其用心自然不言自明。整幅冲淡虚和、恬静安详,不愧为兼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于一体的大家之作,而据此似亦可看出王绂当时身在官家心在山林之况。
王绂此幅当时似乎即颇得其好友华濴及詹仲和称誉。不过华濴之诗似乎对王绂心向山林颇有惋惜之意,但其既能题诗于王绂画上,当是极为投契之人,故此处所言,或为微言;至于“狷洁自好,终不屑丐一官”的詹仲和,其诗则隐然以王绂知己自居,这也是向迪琮在边跋中声言“此与山人画幅并垂至今,真可谓不朽矣”的原因。
王绂传世山水画极少,且此幅以言志寄意为要,更为罕见,以致晚清民国两收藏大家颜世清(1873-1929)和向迪琮(1889-1969)在裱边跋中对其如获至宝,颜氏径谓其“超凡入圣”,向氏则称其“森秀苍逸,与黄鹤山樵、盛子昭诸人笔法极近,且相伯仲也”,皆推重备至,一时无两。(英衔)
明 王绂 古木修篁图 立轴 水墨纸本嘉德2013估价800万元
王绂,明代初期江苏无锡人,字孟端,号友石,因无锡有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擅画,墨竹名天下,山水法王蒙及同里倪云林,笔力坚劲,苍中毓秀,自成风貌。性孤高,非良辰知友不肯落一笔,故传世作品甚少而极为后世所珍重。此图写拳石古木及新篁修竹,气局高俊,笔苍墨沉而有清气溢出。作于永乐十二年,是其极晚笔。画法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其所作《山水图》卷(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绘画七》)树石画法甚相似,该图亦极苍浑,似亦晚年所作。本图上款“子汇”不抬头,亦明中期以前书画落款之习惯。右下有“萝轩书画”、“西泠翁康饴珍玩”印,可见它是康熙时翁嵩年的藏品,嵩年尝任广东提学,能画,收藏明清字画颇多。嘉道时此轴为内阁学士陶梁所得,著录于他的《红豆树馆书画记》,解放前曾经鉴定家张葱玉审定并题签,签书“书画鉴影著录”似为“红豆树馆”之误。上世纪七十年代此轴曾在江苏六市博物馆联展中巡迴展出,后落实政策发还原藏家,数百年流传历历可考,是难得一见的王氏佳作。
明 王绂 烟江层峦 立轴 水墨纸本 保利2011秋拍 成交价540.5万元
明 王绂 拟古八帧 纽约苏富比2011 成交价12.2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