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不执着于简单的对错

古语有云:“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

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

                            你越“对”,事越“错

作家王小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

智者,在一些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不会总是斤斤计较孰是孰非。

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太计较对错,容易发生争吵,情绪失控、口不择言、伤害感情。

在家庭中,和亲近的人分对错,你越“对”,感情越散,家庭越不和睦;朋友之间太强调对错,你越“对”,友情消弭得越快,越容易没朋友。

生活中,遇事不能只想着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要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为人处事要学会变通,留有余地,若过于较真,那么你越“对”,事越“错”,“矛盾”也就越近。

                            是非不分惹人恶,是非太分招人厌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是非太分明就是嗔,是非不分明又是痴。”

有些是非是分不清的。人们讨厌是非不分,但也不喜欢是非太过分明。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相交甚好,但各为其主。

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齐襄公去世后,公子纠和小白争夺王位。结果是小白胜出,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齐桓公想请鲍叔牙做宰相,不料遭到了拒绝。鲍叔牙认为管仲具备治国之才能,可以胜任。

在鲍叔牙举贤荐能之下,管仲一展雄才伟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良相。

管仲年老之际,齐桓公问:“你死后,谁可以接任你的宰相之职?鲍叔牙可以吗?”

原以为管仲会感念鲍叔牙的举荐之恩,极力推荐鲍叔牙为相,可是管仲并未如此。他说:“鲍叔牙不能为相,他太过是非分明,很容易在朝内树敌,形成党派之争。”

这世间的一切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评判,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处于好也不好,坏也不坏的状态。

人成为好人还是坏人,只在一念之间。是非太分明的人,容易把稍微有点过错的人推到坏人的行列中去。

能当宰相的人,必须要学会包容别人一些非原则性的错误,并慢慢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进而组成一个完美的团体,这才是一个领导者需要做的。

人生在世,不要是非不分,也不要是非太分。理解别人,不苛求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得理饶人,是一种胸襟

中国有句老话:“有理也要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难免出错,凡事不可做绝,给自己和他人都要留有余地。

汉宣帝时期,丙吉作丞相,是出了名的善待下属。

一次,丙吉外出,车夫喝得酩酊大醉,把车上的坐席都弄脏了。

西曹主管痛骂车夫,并想辞退他。

丙吉不同意,说:“日后,谁还敢再收留他呢?”

车夫心怀感激,之后全心全意地赶车,不再喝酒。

后来有次外出,车夫看见驿站的骑手带着红色和白色两个布袋,那是边疆传来的紧急文书。

车夫猜想,边境肯定发生了紧急的事情,就到驿站打探。得知敌人已经攻入云中、代郡等地,于是立刻禀告了丙吉。

此时,汉宣帝召见大臣询问边郡的情况,丙吉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很快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汉宣帝赞赏丙吉“忧边思职”,其他大臣也对丙吉十分钦佩。

丙吉说:“这是车夫偶然打探到的消息,让我提前有了准备。”

人际交往中,总有一些人,占着自己有理,自以为得势,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咄咄逼人。

得理不饶人,虽然赢得了自己的面子,但却输掉了别人的信任和尊重,甚至会招来灾祸。

人得理之时,要适可而止。不要执着于表面的胜利,要学会换位思考,给彼此留有情面。

给别人多一点宽容,也就是给自己留有后路。多欣赏别人,生活会更加美好,也能走得更加长远。

很多事情没有什么好,也没有什么不好。四个字,合理就好。

如果只是一味地计较谁对谁错,时间一长,人与人之间便会变得疏远、感情不和。

真正聪明的人,不执着于简单的对错,不过多地计较,宽容待人、泰然自若地过这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