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心梗,七条名家经验不可不听

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很高,一旦发病,来势急骤,病情危重,直接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即所谓“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即便是通过抢救与治疗挽回病人的生命,但难以彻底痊愈。若能在先兆期及早发现,给予治疗,杜绝真心痛的发生,则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医名家邵念方教授30余年来诊治真心痛的体会和心得,一起往下看吧!

一、安定神志,避免精神紧张

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在临床实践中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精神神志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对真心痛病人的安危影响更大,因此,真心痛病人要安定神志。主要采取如下措施:①保持室内清静,避免噪音和不良刺激。最好独居一室,除医、护人员和必要的陪伴外,他人不得入内。②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加入安神药,如柏子仁、酸枣仁、夜交藤、炙百合、琥珀粉等。③用语言安慰病人,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抱有早日康复的希望,驱除恐惧心理。

二、调理脾胃,以防子盗母气

真心痛发作之后最易引起脾胃失调、运化失常,而出现腹胀、便秘、舌苔厚腻等,此乃“母病及子”。脾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一旦失常,直接影响真心痛的恢复,即所谓“子盗母气”。因而,在治疗真心痛时,必须牢记调理脾胃。调理脾胃涉及很多内容,但临床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病理环节是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因此,通腑泻浊是治疗真心痛的又一重要方法。

三、重视气虚,亦防气滞不畅

心主血脉,以气为用,患真心痛之后不仅有元气亏虚,而且最易导致气滞不通,而致瘀血内阻,出现胸中剧痛,即所谓“不通则痛”。因此,调理气机是治疗真心痛的又一重要环节。治疗真心痛时调理气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滋水养肝,荣木生火

肝主气,体阴用阳,主气机升降。在用药时注意用补养肝体和舒达肝气的药物,如白芍、柴胡、郁金等。医护人员及陪人的言行要让病人满意,使病人肝体得养、肝气条达、心气调顺以益于康复。

2

调理中气,确保气机畅通

调理中气除通腑泻浊之外,在中医处方中还要注意加用和胃降逆、消食化滞的药物,如莱菔子、生麦芽、生山楂、苏子等。

3

大补元气,同时佐用理气

真心痛的主要病机是正气极虚、邪气极实,为了防止元气暴脱,常常不采用“急则治标”的治则,而是“急则治本”或“危则顾本”,才能挽回患者的生命。可用人参之类大补元气,佐以理气、行气药,如陈皮、木香、枳壳、延胡索、檀香、降香等,使补而不滞。气以通为贵,血以活为要,只有这样,所补之气才有帅血通脉之功,才能起到治疗真心痛的作用。不然的话,只补其气,不但造成邪气更加壅滞,而且造成内火炽盛,导致诸多变证而加重病情。所以,治疗真心痛切记补气,勿忘行气。

四、突出中医,严禁中西药杂投

治疗真心痛必须突出中医治疗特色。例如,辨证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真心痛),不是单纯把它看作冠状动脉分支的闭塞,而是一种病位在心,是与全身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相关的大虚大实的危重症。中医在诊断上的着眼点既看到瘀血闭阻心脉的邪实证候,又重视气血阴阳的虚衰证候,采用的治疗原则是攻补兼施、综合治疗,运用活血化瘀法畅通心脉、益气养阴温阳法扶正固本,维护心脏功能。常用治法:辨证给予汤剂及其他中成药等、静滴参麦注射液、针灸、点穴。病程中若出现合并症及剧烈胸痛,有时单独用中药效果不明显,则应及时用针对性的西药缓解症状。我们治疗观察了5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住院病死率降至7.7% 的低水平。可见,突出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特色,采用中医独特的综合诊疗措施救治真心痛,常可取得意想不到的好疗效。

总之,治疗真心痛我们采取先中后西、能中不西,在病情需要时采用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治措施。中西医结合应通过医生的全面思考,巧妙组织方药,取中西药各自的药效优势,使其共同发挥更大的治疗作用,消除和降低毒副作用,以争取最佳疗效。如治疗真心痛之心衰,一般来说,西药的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疗效是明显的,但从根本上改变心功能则未见明显疗效。用中药时不仅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如利尿药的排钾作用、强心药的毒性作用等,还可以逐渐停用西药。

五、病分轻重,防止轻病重治

大家都知道,真心痛(急性心肌梗死)是急危重症,随时可危及生命。因此,一听急性心肌梗死,医护人员都特别重视,重视固然是好事,但一定要分轻重缓急,根据病情对症用药。有位男性农民,50岁,用自行车带着妻子来我院看病,离开医院时,他说自己胸痛,劳累加重,休息后消失,但仍能上下楼,一查心电图、心肌酶等,确诊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收住急诊室。治疗期间并未限制下地活动,经用中药汤剂和丹参注射液治疗,15天诸症消失,心电图结果好转后出院。还有一例本院家属也是前间壁心肌梗死,医院领导、各级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中西医两套会诊班子轮流会诊,结果因输液过多,一度造成心衰。中西药杂投,治到第11天由前间壁发展到广泛前壁梗死。

六、急救措施

1

点穴针刺、按摩止痛

邵念方教授研制了一种全息圆磁针,以全息理论指导穴位点压止痛,效果明显。心痛发作时点压手背掌骨桡侧“心脏”(掌骨小头下8分),由轻到重缓慢施压,亦可用该磁针点压耳穴“心”和“神门”。或用针刺止痛,针刺膻中、鸠尾(透)、双内关穴,中刺激不留针,若疼痛不止加通里、神门,得气后留针3~5 钟。或用耳针止痛,取“心”“皮质下”“交感”“肾上腺”等穴,也可在上述穴位附近找阿是穴(压痛点),毫针捻入,留针10分钟。老年体弱者可用耳穴贴压法。在穴位处压活心丹、心灵丸等药,用胶布固定。按摩亦能止痛,用两手拇指端内面掐揉两内关穴,以患者出现酸麻胀感为度,若疼痛不止加按神门穴,或掐按心俞、厥阴俞及附近阿是穴。患者左侧心俞、厥阴俞常有明显压痛,由轻渐重按揉至出现酸麻胀感,同时胸痛减轻或消失,再由重至轻,持续5~10分钟。

2

含服、口服丸药

常选用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苏冰滴丸、活心丸、心宝丸。

3

外敷膏药

心痛贴(自制),功能宽胸理气、通脉止痛,每次1贴,敷贴于膻中穴;或用心绞痛宁膏(锦州中药厂),功能活血化瘀、芳香开窍,每次2贴,敷贴于心前区。

4

滴针剂

中药静脉用针剂有应用便捷、药效专著之特点,为中医治疗真心痛的必需药物,临床要辨证选用。瘀血阻滞者选丹参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气阴两虚者选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心阳虚脱者用参附注射液、参附青注射液。真心痛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各种针剂可根据证型配合应用,如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证可用生脉注射液合脉络宁注射液,分别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我认为,中药针剂在研制过程中经过了严密的药理实验和临床验证,在治疗真心痛的临床实践中也确实疗效明显,比以前常用的一些西药如极化液等效果要好,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七、证治举要

1

气虚血瘀证

此证由心气不足,帅血无权,心脉瘀阻而致。症见心胸剧痛且痛有定处、气短乏力、心悸自汗、面晦唇青,诸症动则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细无力。此证为真心痛常见证型。治以益气活血、通脉止痛。方选保元汤合丹参饮加减:黄芪30g,人参12g,丹参30g,檀香10g,砂仁10g,川芎6g,桂枝6g,炙甘草6g。加减:自汗畏风明显者加白术12g,防风6g;脘闷纳呆者加半夏10g,生山楂18g;动则心悸、心痛者加麦冬30g,葛根30g,三七(冲服)3g。

2

心阳欲脱证

此证由心阳虚衰,心血瘀阻,阳不固阴,阴不敛阳而致。症见胸痛剧烈、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畏寒肢冷。舌质紫暗,脉微欲绝。治当温阳益气、敛阴固脱。方用参附救逆汤(自拟):熟附子15g,人参24g,炙甘草9g,桂枝9g,丹参24g,麦冬24g,五味子12g。加减:若烦躁不安、汗出如油者加天冬30g,熟地20g,肉桂6g,煅龙骨30g;若寒凝心脉,绞痛欲死者加干姜12g,细辛3g,荜茇12g。

3

水气凌心证

此证由心阳暴伤,水饮上逆,凌心射肺所致。症见心痛暴作、憋闷喘促、咳吐痰涎、怔忡自汗、形寒肢冷。舌质紫暗,脉沉数微。治以温阳益气、化饮通脉。方选温阳化饮汤(自拟):熟附子12g,人参12g,桂枝15g,茯苓30g,葶苈子24g,北五加皮6g,丹参20g,石菖蒲15g。加减:若心悸明显、浮肿者加泽泻30g,泽兰15g;憋闷、咳吐痰涎甚者加瓜蒌30g,薤白12g。

者/杨金生、王莹莹等 ⊙ 编辑/王超 ⊙ 校对/居业、Dina

摘要:“补中益气,用药则用补中益气汤,用穴则用百会(相当于升麻、柴胡)、关元(相当于人参)、气海(相当于黄芪)、足三里(相当于白术)。”本文可大致看出程老先生的治学精髓。程老头七,缅怀。

国医大师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程莘农(1921—2015),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中国针灸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国家攀登计划“经络研究”的首席科学家,主持过多项有关针灸经络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中提出许多学术思想、观点。其所编著的《中国针灸学》是风靡海内外的国际针灸教材,他是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的针灸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程老从医70年,自幼继承师道,精研针灸医术,旨在治病救人,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他指出针灸疗疾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达到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注重经络理论,主张明性配穴,辨证施术;重视临床疗效,以用为本,手法独特,创立“程氏改进三才法”;强调针刺大法,因病而别,提插捻转,得气为先,留针、电针、艾灸多法综合应用。笔者作为其学术传承人,有幸直面聆听并亲身体会老师的风范,兹将其针灸临床经验略述于下,以供学者互参。

一、以诊断为基础,一要辨证施治

程老认为针灸治疗疾病,虽不同于药物,但选穴处方和施术手法,同样离不开祖国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缘理辨证,据证立法,准确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临证时程老尤重视经络辨证,他认为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施术时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表现了对经络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诊断和辨证施治过程中,主要掌握以下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诊治疗效。

1.掌握经脉循行,归经辨证

程老认为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地进行经络辨证。经络循行和病候归经在经络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现于外,“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病候进行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虽然十二经脉病候与脏腑病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十二经脉病候以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较多,而脏腑病候则以内脏病变较多。如胸肺部胀满,咳喘,缺盆中痛,肩背寒痛,臑臂内前廉痛,口渴,心烦,恶寒发热,汗出等病候常从肺经论治。尽管十二经病候常有交叉,如心烦,可见于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及手厥阴心包经病变,但可根据其他症状来判定。若其他症状为足少阴肾经病变,则心烦属足少阴肾经。将病候按十二经进行分类归经,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就可以循其内外,复杂的病候也就有所归属,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而立法处方。

他强调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疼痛、发热等感觉变化和拘挛、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如脾经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属脾。前头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等,都是依据经脉循行路线进行经络辨证。“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只有熟记经络循行才能循经取穴,辨证施治。

2.掌握穴位主治,明性配穴

程老认为临证处方选穴,首先应掌握穴位主治和腧穴的特性,就像中医大夫不仅要熟记方剂,而且要掌握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由于程老有深厚的中医功底,从10岁就随父亲学读中医书籍,15岁时拜著名老中医、温热病专家陆慕韩为师,学习内科和妇科,并随其临证3年余,1939年9月以后独立挂牌应诊,1947年11月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1953年又参加清江(今淮安)市中西医进修班,学习现代医学知识,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期中医本科进修班,在以上长达25年(1931-1955)的学习和医疗工作中,主要应用中医中药进行临床辨证施治,对方药性能和配伍认识颇深。

但自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成为他由“用药”到“用针”的转折点,用他的话来说,由一个“开方医”变为“针药并用”的医生。此后从1957年来北京工作至今,便专攻针灸,因此程老在临证和教学时能将腧穴与中药、中药处方与针灸处方融会贯通。

他认为用药用穴都是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和中药的作用常有异曲同功之妙。例如,列缺宣肺止咳,功似桔梗、杏仁;曲池祛血中之风,功似荆芥;大椎调和营卫,功似桂枝、白芍;风池既能疏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功似钩藤、防风;足三里大补元气,功似人参、黄芪;阳陵泉疏肝利胆,功似柴胡、竹茹等等。

腧穴与药物一理,而腧穴作用又多优于药物,一穴具有多方面功能和双相调节的作用,这些是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如关元穴补气之功似人参,但又能行气活血化瘀,对妇科月经病有很好的疗效,较之人参又有泻的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个腧穴可以治疗所在部位的浅表和内脏疾患,即近治作用,如太溪位于内踝处,能主治内踝肿痛。

除此以外,每一个腧穴还有它不同的属性和特性,即是属于同一条经的腧穴,在主治上都有它的共同点,属于哪经的穴位,都可以治疗本经的疾病,例如前面提到的太溪穴,由于它归属于足少阴肾经,且为肾经之输穴、原穴,经气输注之处,肾经又通向脊柱,故太溪除了可以治疗内踝痛外,还可治疗腰脊痛。另外每一腧穴在治疗上除共同点外,还有其特殊作用,即特性,如合谷为汗穴,内关为吐穴,丰隆为痰穴,气海、关元为补气之穴,足三里为保健穴等。

3.掌握依法定方,据证选穴

程老认为针灸处方配穴规律与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基本相似,配穴乃某穴之特性与它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之用,犹之用药,某药为主,某药为辅,相得益彰也。例如,补中益气,用药则用补中益气汤,用穴则用百会(相当于升麻、柴胡)、关元(相当于人参)、气海(相当于黄芪)、足三里(相当于白术)。心肾不交,方剂选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以黄连为君,肉桂为臣,而针灸即可选取心经和肾经原穴,神门为君,太溪为臣,也可取心经输穴神门和肾经输穴太溪,还可取心包经八脉交会穴内关和足三阴经交会穴三阴交,又可取背部的心俞和肾俞,此乃穴药殊途同归之理。

程老重视据证按经取穴,强调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充分了解脏腑生理、病理、经络循行路线、阴阳、五行、表里关系、腧穴特性等,才能灵活应用。按经取穴治疗复杂疾病的效果较局部取穴明显,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主要包括本经取穴、异经取穴(表里经取穴)、五输取穴法。按症选穴是指对某些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形成其经验选穴方法。

如大凡风证程老多取风池,风池既疏散外风,又平息内风,内外兼治;“气虚则麻,血虚则木”,上肢麻木取外关、后溪,下肢麻木取中渎、悬钟;尿检化验出现红细胞常取血海,出现白细胞常取大椎、足三里;出现蛋白常取阴陵泉、三阴交。如程老治疗中风后遗症弛缓性软瘫属虚证者,先取大椎、大杼、肩髃、曲池、合谷以振奋阳气,疏通经络;伴有上肢下垂、瘛疭无力、不能上举加天宗、肩髎、臑俞;下肢软弱无力、手足无力加后溪、申脉;有足内翻或足外翻者,加照海、申脉,但足内翻者常泻照海、补申脉,外翻者泻申脉、补照海。

程老认为辨证宜精,治疗宜专,应坚持守法守方治疗,不宜轻易变更。因为治疗疾病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慢性病需坚守原方治疗较长时间才能获效。针灸临床取穴的多少亦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取穴多少,当以大、小、缓、急、奇、偶、复为原则,不能胶柱鼓瑟,故临床取穴时,少则一二穴,多达十几、二十穴。

二、以病人为本,二要“三才进针”

程老认为医生临床要以病人为本,不仅重视疾病,更要关心病人。在患者体位、针具选择、进针方法、针刺深浅等方面,既要确保疗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被针灸的人,进针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练的进针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少的进针法,取名为“程式三才进针法”。

1.掌握针具尺寸,区分材质

选择针具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病情等方面情况考虑,选择适当粗细、长短的针灸针。一般来说,老人、小孩、女性、体质弱或慢性病者宜用较细、较短的针,反之则用较长的针具。同时选择适当的体位,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避免计刺以后发生意外。临床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规格有直径0.14~0.50mm、长15~75mm等上百种型号。以直径0.30~0.35mm、长25~75mm的针具最为常用,针体必须光滑锋利、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具有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钩的质地,施针痛感才小。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进针后针柄必须与皮肤留有1~2分距离,避免进针太深,针尖受损,针身容易弯曲导致断针的发生。

2.掌握进针方法,推崇“三才”

程老强调,针灸治疗时,进针手法的好坏关系到针灸的治疗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程老强调持针要有“手如握虎”之力,方能“伏如横弓,起如发机”,进针时指力和腕力必须配合好,悬指,悬腕,悬肘,切循经络,针随手入。

程老的“程式三才进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浅、中、深,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3个层次操作,先针1~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5~6分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3~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如此进针,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进针讲究指实腕虚,专心致志,气随人意,方使针达病所,气血和调,正胜邪去。

这一刺法吸取了中国传统针法与管针进针法的长处,仅进针这一操作,将点穴、押指、穿皮、送针等动作揉和一起,在1~2s内完成,得气极为迅速而效果良好,具有快速无痛、沉稳准确的优点,临床深受患者好评,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前来学习。“程式三才进针法”的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毫针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刺练习,必须进行指力练习(纸垫练针法)、手法练习(棉团练针法)和自身练针,才能掌握基本技能。

3.掌握针刺深浅,因人而异

程老认为针刺浅深问题,是毫针刺法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直接决定疗效。三才手法既以浅中深“三才”为主,又要仔细体会手法与针感的关系、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如在某些部位不适宜深刺时,又如何加以运用?程莘农教授指出运用时当深则深,当浅则浅,并非对每一穴位的刺针深度必须达到三部。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之分,刺有浅深之异。在表者浅刺,在里者深刺。如治疗外感表证时刺风池宜浅,进针7~12mm即可,而治中风语言謇涩之里证则深刺风池,可直刺达20~30mm;寒性胃痛刺中脘进针深,而热性胃痛则浅刺之。

此外,针刺浅深还应与所取腧穴相对应,随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而异,腹、腰、四肢内侧等阴部腧穴刺之宜深,头面、胸、背、四肢外侧等阳部腧穴刺之宜浅。综上所述,程莘农教授认为决定针刺浅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病情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关键,腧穴所在部位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基础,患者年龄、体质是决定针刺浅深的重要条件。总之,在掌握针刺浅深时,要因病、因穴、因人而异。既要与患者年龄、体质相适应,又要与病情属性相适应;否则,就会产生深则邪气从之入、浅则邪气不泻的后果。

三、以疗效为果,三要得气至上

针灸是一种从外入内的刺激疗法,其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也就是“针感”。除与针刺的部位、针具的选择、进针的方法以及患者的病情、体质状况有关外,更重要的取决于提插、捻转和振颤3种手法的配合,通过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和时间长短来体现补泻手法以及获得“针感”。

1.掌握得效之要,在于得气

程老认为,针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得气。进针的最终目的是寻求针下得气,在运用手法的同时,更要注意针下得气,气至才能生效。得气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对病者而言,就是当毫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患者在针刺局部产生酸、麻、胀、重感,有时还循经扩散,也有按神经传导出现触电样的感觉;其二是对术者而言,针刺后施术者常常感到针下沉紧。这些现象称为得气,或叫针感。—般来说,针感出现迅速,容易传导的疗效就较好,反之则疗效较差。金代针灸名家窦汉卿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就是对针下得气的最好描述。但需说明的是,这种沉涩紧的感觉要与因手法不当引起疼痛而造成局部肌肉痉挛或滞针(体位移动)严格区别开。

若针刺后未能得气,程老常采用候气的方法催气,或暂时留针,或再予轻微的提插捻转,程老认为循、按、刮、飞等法繁琐,故常用振颤法,即手持针,做小幅度较快速的提插略加振颤,顺逆针均可运用自如。有些患者,不应单独强力行针寻找得气,可采用温和灸,或另配穴以引导经气。做捻转手法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速度快慢均匀,在捻转中也可配合提插;做提插手法时,要做到提插幅度上下一致,频率快慢一致,同时也可以配合捻转,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虽然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和“赤凤迎源”等特殊手法,由于很难理解,不易操作和体验,已很少应用。

2.掌握病有虚实,针有补泻

《千金方》曰:“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程老认为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亦是针刺取效的重中之重。对于气血虚弱、身体羸弱诸虚病证,施用补法,以鼓舞人体正气,使某种器官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而对于高热疼痛、邪气亢盛诸实病证,则用泻法,以使某种器官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程老常用的补泻手法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他指出捻针时要有方寸,捻转一圆周为强刺激(泻法),捻转半圆周为中刺激(平补平泻),捻转不到半圆周为弱刺激(补法);提插时要有深浅,提插1cm以上者为强刺激(泻法),0.5cm左右者为中刺激(平补平泻法),0.2cm以下者为弱刺激(补法)。捻转、提插法可以单用,亦可联合使用。

程老还指出针刺补泻的运用,还要结合腧穴的主治性能。例如: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等穴,可促进人体机能旺盛,即为补;而针刺十宣、中极、委中、曲泽等穴,退热祛邪,即为泻,所以针刺时正确地选用腧穴,也是实现补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针刺补泻作用的效果,与机体的机能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体质虚弱的患者,医生虽经多次行针引导经气,针下仍感虚滑,这种情况往往疗效缓慢。凡正气未衰,针刺易于得气者,收效较快;如果正气已衰,针刺不易得气者,则收效较慢。

3.掌握诸法配合,联合并用

程老认为针灸不是疗疾的唯一方法,常常配合艾灸和药物等,其目的在于扶正祛邪,促进康复。他指出:针刺的补法和艾灸法都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针刺的泻法和放血疗法则具有祛除邪气的作用。临床应重视正与邪,采取多种方法扶正祛邪,促病痊愈。如:若寒凝冲脉不能温煦四肢而致足痿、跗阳脉不动,程老常取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冲阳、太溪、照海加温灸法。

另外,应根据体质、病情及所取经络腧穴、节气来灵活掌握留针时间或配合使用电针,对体质虚弱和久病的患者不应产生较强的针刺反应,而应以持续弱反应治疗,故留针时间宜短不宜长;对于热证患者不宜产生较强的升温作用,故留针时间宜短不宜长,寒证则宜长不宜短;对于顽证、痛证如针刺反应不够强,就不能达到治疗作用;阳经腧穴宜深刺而久留针,阴经腧穴宜浅刺而短留针,甚至不留针;冬季可多留,夏季可少留。如程老在运用廉泉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舌强语謇时,向舌根方向深刺25~50mm,不留针,取针后轻按针刺处,避免出血;针刺天突、膻中治疗咳嗽、哮喘时,针天突多以针尖沿胸骨柄后缘,刺25~50mm不留针,膻中针尖沿皮向下刺7~12mm,留针,二穴取之要有针感则甚佳。

四、小结

程老笃爱中医药学,坚韧为本,孜孜不倦,在临床上主张选择针灸的适宜病种,掌握辨病与归经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三才进针法,调整针刺深浅和变换手法,以补虚泻实,留针、电针、艾灸等法综合运用,以得气为要。程老潜心针灸研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思路,注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对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导读】:此篇文章的作者小编早有耳闻,细读此文顿感思路开阔,拍案称奇。诸子百家之一的名家,其核心的“白马论”与针灸理论相结合,却能更好的理解针灸及穴位,思路精奇巧妙,定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针灸世界。

医有各家流派,佛道儒武医,各家融合交流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特色。古代近代出现的针法手法繁复多端。手、足、头、腹、背,眼、耳、鼻、舌、意各种取穴法也层出不穷。对经络腧穴的认识也百家争鸣。通过学习各家流派,再结合师传和自身临床体会,觉得名家思想很切合临床实际。名家为诸子百家之一,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惠施只留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等历物十事。公孙龙有《公孙龙子》传世,其主要辩论有:白马论、指物论、坚白论、名实论等。其中“白马论”最为著名。“白马论”可以用来开阔思路,指导临床治疗,作为“名家针灸”之入门。

白马论原文

“白马非马,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也。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于马也。异黄马于马,是以黄马为非马。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是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有白马为有马。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马马也。”

曰:“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白马者,言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白马论直接读原文,随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会读出许多层意思。对于初学者读原文似乎觉得和针灸临床不搭界。换种方式看就好看了。把“马”改成穴,“白”改成“奇”,“黄”改成“经”,把“黑”改成“阿是”,其他文字随文意而变。当然改成其他针灸名词也未尝不可。你就会发现不同的意思。试改写如下:

奇穴论

“奇穴非穴,可乎?”曰:“可。”

曰:“何哉?”曰:“穴者,所以命性也。奇者,所以命形也。命形者,非命性也,故曰奇穴非穴。”

曰:“有奇穴,不可谓无穴也。不可谓无穴者,非穴也?有奇穴为有穴,奇之非穴,何也?”

曰:“求穴,经、阿是穴皆可致。求奇穴,经、阿是穴不可致。使奇穴乃穴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奇者不异穴也。所求不异,如经、阿是穴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经、阿是穴一也,而可以应有穴,而不可以应有奇穴,是奇穴之非穴审矣。”

曰:“以穴之有形为非穴,天下非有无形之穴也。天下无穴,可乎?”

曰:“穴固有形,故有奇穴。使穴无形,有穴如已耳,安取奇穴?故奇者非穴也。奇穴者,穴与奇也;穴与奇穴也,故曰:奇穴非穴也。”

曰:“穴未与奇为穴,奇未与穴为奇。合穴与奇,复名奇穴,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故曰:奇穴非穴,未可。”

曰:“以有奇穴为有穴,谓有奇穴为有经穴,可乎?”曰:“未可。”曰:“以有穴为异有经穴,是异经穴于穴也。异经穴于穴,是以经穴为非穴。以经穴为非穴,而以奇穴为有穴;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曰:“有奇穴,不可谓无穴者,离奇之谓也。是离者有奇穴不可谓有穴也。故所以为有穴者,独以穴为有穴耳,非有奇穴为有穴。故其为有穴也,不可以谓穴穴也。”

曰:“奇者不定所奇,忘之而可也。奇穴者,言定所奇也。定所奇者,非奇也。穴者无去取于形,故经、阿是皆所以应。奇穴者,有去取于形,经、阿是穴皆所以形去,故唯奇穴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奇穴非穴。”

说了这么多到底说的什么事呢。就是说穴和穴是不一样的。“穴”是什么,穴者,性也,性者,作用也。经云:“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有定位的奇穴、经穴等不过皮肉筋骨尔。换而言之,针灸治疗无需拘于穴位之皮肉筋骨,所取之位可以调节神气游行出入使其正常即可。如果用其他针灸或医学名词替换就会发现其他的含义。

如果从理论层面说,有可能各家流派所坚守的的理论基础可能都是白马,黄马,黑马之类。纯粹的马,也就是“道”,是拿不出来的,但不论白马,黄马,黑马都含有“马”。是故,各家流派都有其临床疗效,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与白马非马类似的说法有很多,如《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金刚经》云:“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红楼梦》云:“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还有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二律背反(是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皆与此类似。

举个例子,如腰痛针刺治疗可以取委中、昆仑、太溪、手三里、曲池、攒竹、睛明、大肠俞、百会等40个以上的经穴治疗,奇穴可以取夹脊穴、腰痛穴、印堂穴,还可以用平衡针,手足三针,手、足、头、腹、背针,眼、耳、鼻、舌针,还可用经筋疗法之固灶行针、银质针、刃针、圆利针、阿是穴斜刺、激痛点针刺、八字疗法、董氏奇穴、浮针、腕踝针、皮内针等,还有结合五行八卦术数的子午流注、脐针,甚至以痛为输,随便扎扎等多种针灸方法。扎到皮下的有浮针,腕踝针,皮内针,扎到肌肉的有阿是穴斜刺,激痛点针刺,扎到骨的有银质针,圆利针等。还有用传统手法的,用现代手法的,不用手法的,用电针代替手法的等各式各样刺法。各种疗法理论基础不同,有传统中医脏腑经络学说,还有骨质增生说,椎间盘突出说,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学说,动态平衡失调学说,肌筋膜疼痛与机能障碍学说等,工具有异,刺法多变,但都可以调节神气之游行出入,收到应有的疗效。但这些恐怕都是“白马”甚至有“骡”,而非“马”,但因为其中都可能含有“马”的成分,故都可以收到应有的疗效。

再如经络问题也是众说纷纭。中医讲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密宗讲七轮三脉。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引用张伯端《八脉经》云:“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查知”,也有人认为是紫阳真人张伯端先存想经络的存在,后有“返观”出现隧道,而近代仙学巨子陈樱宁先生和其学生胡海牙先生研讨后在多部著作中指出,而且胡海牙先生本人在其90余岁之时亲口对我讲:“经络不可靠”。还有学者研究发现刺激井穴可以在肢体上出现一条与传统经络循行描述相当一致的显性或隐性感传线,而刘澄中教授《临床经脉现象学》中指出,不仅仅是井穴,在井穴旁横开选点亦可以引出与传统经络循行线平行的无数线路。而黄龙翔先生在《针灸学术史大纲》中说,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发现古代医书经过传抄,战火,以及后人篡改已非原貌,对经络的描述也在不断演变,现在的经典已不是想当年的原貌,提出体表脏腑相关的现象要肯定,而对现象的解释则可能有多种,如经筋学说可能原来可能是与经络学说并列的学说,只不过后来经络学说盛行,而变成附庸。上面各家学说都有其存在价值,并对临床有指导作用。但依然不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其中有“白马”甚至有“骡”,但因为其中都可能含有“马”的成分,故都可借鉴,不可断然全盘否定。

举几个病例说明一下。

男,78岁,右膝痛10余年,上楼痛甚。曾诊断为:“右膝关节骨质增生”,曾多种方法治疗多年,也曾针刺治疗,乏效。已对治疗丧失信心。抱着一线希望求治于我。问诊之后,首先考虑此疾可能非所谓的“骨质增生”引起,体格检查后发现,压痛区在右膝关节胫骨内上髁附近,治疗则无需考虑“骨质增生”,在痛区之上随意取点针刺。两次后上楼疼痛减轻,10次之后基本治愈。

女,40,尿频10年,自某次生女后开始尿频,无论昼夜。10年之疾未必难愈,查骨盆周围存在压痛区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压痛区域随意针刺若干,一次显效,两次基本痊愈。

女,80岁,带状疱疹疼痛1月余。疼痛阵发,痛则呼天喊地,辗转反侧。某种癌症病史,恶病质。查右下腹已无明显创面,可见大片色素沉着。于色素沉着处随意针刺若干,并拔火罐。一周余痛止。

名家针灸只是提出一种理念,是使学者开阔思路,敢发千古未有之奇想,无需迷信经典与权威,也无需否定经典与权威。临床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用现成的各家流派,也可自生,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但“名家针灸”之名,本就有“白马非马”之意在。

导读自打入行起,腰痛一直活跃在中医人的眼前,那么问题来了,腰痛治疗哪家全?小编推荐本文,杨甲三教授论八种腰痛及治疗,针药并用,严谨实用,可谓是腰痛治疗临床必备口袋书,收藏吧!

杨甲三教授在腰痛的辨证治疗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有发挥。将其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血瘀腰痛、肾虚腰痛、风寒腰痛、痰湿腰痛、劳损腰痛、闪气腰痛八种类型进行叙述。

1 寒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疼痛、重着,脊强拘急,转侧不利,遇阴雨则痛势更剧,得温暖则痛减,或腰中冷痛,体重腹胀,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濡。查腰部无固定压痛点。

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粘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滞,故静卧疼痛加重,遇阴雨则寒湿更甚。热能散寒胜湿,故遇热则减。苔白腻,脉沉濡,亦为寒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拟益土制水之法,温中以祛内寒,健脾而燥内湿。

选方:肾着汤加味。

干姜,甘草 茯苓 白术 肉桂,泽泻 杜仲 金毛狗脊。下肢牵引痛减干姜,加独活、防风、当归、芍药、细辛、牛膝。

方义:此方无表药,适用于内存寒湿者。用干姜、肉桂之辛热祛除寒湿,白术之苦温以胜湿,甘草之甘味以和中补脾,茯苓、泽泻之甘淡以渗湿。以上诸药均属温脾阳化内湿之品,是益土制水之法。再辅以杜仲之味甘辛性温、狗脊之味甘苦性温人肾经而温补肾阳。这样既健脾而又温肾,脾肾兼治,有相得益彰之妙。腰痛常引下肢作痛者,此为肢体经络亦存寒湿入侵之症,故加表药独活、防风之祛风胜湿,当归、芍药之补血养筋,细辛温通经络,牛膝引诸药下行而舒筋活络。

针灸治疗

治法:以脾经原穴及脾俞穴为主,参以局部加灸,温健脾阳,散寒胜湿。

处方:太白,脾俞,三阴交,阿是穴。

方义:足太阴脾经主土,太白是脾经之输土穴,是土中之土穴,也是本经之代表穴,功能健脾化湿。太白又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是俞原配穴法。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则脾土被困,再加上外来寒湿之邪的侵袭,则更伤脾阳。

《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故以太白用补法,健脾化湿,温补脾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会穴,能健脾化湿,治肝、肾二经病患,对寒湿入肾所致的腰痛更是适合。阿是穴灸刺,就是在腰部疼痛处以中间带两头排刺三针,加灸温散局部寒湿。

2 湿热腰痛

症状分析

腰脊胀痛,痛处觉热,或关节红肿,手按得温痛均不减,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烦躁便闭,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壅滞,经脉痹阻,且湿热之邪极易流注关节,故关节红肿,腰脊作痛。热为阳邪,故痛处有热感。湿热耗灼津液,使津不上承则烦热口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亦为湿热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坚阴胜湿。

选方:四妙丸。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方义:腰为肾府,肾欲坚,故以黄柏之苦味坚阴清热。益脾能制肾水,故以苍术之苦辛健脾燥湿。辅以薏苡仁之甘淡除湿清热。牛膝活血通经,引诸药下行。

针灸治疗

治法:化湿清热。取足太阳膀胱经。

处方:肾俞,委中,小肠俞。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生之处,有泻结以清下焦湿热的作用。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土穴,是肾经与脾经的联系点,故有健脾化湿清热作用。委中又名血郄,本病“皆内有风湿之邪,及血滞于腰脊之内,一泄此穴,气血邪热之在上者,尽泄于下矣”(《经穴解》)。故此型腰痛最适宜放血疗法。二穴相配是表里俞合配穴法,有泻腑补脏的功用,再配与火经有关的小肠俞,可泻小肠之火助清泄下焦湿热。

3 瘀血腰痛

症状分析

痛定不移,如针刺样。大多有外伤史,按之愈甚,转动痛甚,昼轻夜重,或便黑尿清。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外伤后,瘀血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通畅,不通则痛,且病有定处,如针刺样。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昼轻夜重,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药物治疗

治法:补血养阴,行气止痛。

选方:活血四物汤。

当归,川芎, 生地黄,芍药,肉桂,桃仁、红花、延胡索。俯仰艰难,闪挫痛,加木香、茴香、甘草。

方义:当归为血中主药,通肝经,能补血活血。生地黄为血中血药,通肾经,能补血养阴。川芎为血中气药,通肝经,能行血中之气。赤芍为血中阴药,通脾经,能和血止痛。以上四物治血各有特点,合用统治血证百病。桃仁、红花、延胡索行瘀活血以止腰痛。血脉凝涩,遇温则行,故配以温药肉桂暖肾阳,促进气血之运行。闪挫痛者,属经气不和,气滞血瘀,故加木香、小茴香之行气,气行则血活,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

治法:局部取膀胱经穴止痛,以远道配穴祛瘀生新。

处方:腰部痛处阿是穴(用圆利针刺后加拔火罐),委中(三棱针放血)。

方义:阿是穴是在痛处取穴,即以痛为穴,采取圆利针浅刺后加拔火罐,借真空吸力吸取局部瘀血,局部瘀血有所出路,新血方能畅行。腰背部是膀胱经所过之处,故取膀胱经穴委中,采用三棱针放血,以泻腰部瘀血。委中与阿是穴配伍是局部远道相应泻血的疗法。

4 肾虚腰痛

症状分析

痛势绵绵不休,腰腿酸软无力,不能久立远行,痛处喜按,或伴有气短、耳鸣、遗精、尿频等症,此为最常见之肾阳虚。如面颊赤红,掌心发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腰脊失养,故痿软无力。肾虚则腰不耐劳,故久坐久劳后诸症加重。脉尺部不足亦为肾虚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益阴补肾。

选方: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心热,舌绛脉细,加龟板、知母、黄柏。气短尿频加肉桂、杜仲、补骨脂。

方义:六味地黄丸是纯阴重味润下之方,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手足心热,舌绛脉细,属肾阴亏损,故加龟板滋阴填肾,知母、黄柏坚阴燥湿。气短、尿频属肾阳虚,故加肉桂、杜仲、补骨脂之助阳温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针灸治疗

治法:从肾论治,壮水补肾。

处方:肾俞,太溪。肾阳虚加热灸。肾阴虚加复溜。腹胀加三阴交。腰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加中封、带脉。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注之处,太溪是肾经之原穴,二穴为伍,有益阴补肾之功。肾阳虚者加灸有助阳温肾的作用。足少阴肾经属水,复溜是肾经之经金穴,水经中之金穴,与手太阴肺经相联系,肺属金,为肾水之母,金能生水,故肾阴虚者取肺经有关的复溜穴。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兼属肝经,故加足厥阴肝经之中封、足少阳胆经之带脉。

5 风寒腰痛

症状分析

卒然起病,腰痛拘急,痛引及项背,甚则尻、胭、周身关节均痛,腰间畏寒,得温则腰痛减轻,苔薄白,脉弦紧。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入胭中……以下贯脯内”。足太阳经脉为风寒邪气所阻,轻则腰脊强痛,项背强几几,重则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胭如结,脯如裂,寒性收引,则腰痛拘急。朔风、寒流侵袭腰部,故腰间畏寒。寒邪得温则散,故腰痛得温则减。苔薄白、脉弦紧亦为风寒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

选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秦艽 防风,细辛 当归 芍药 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方义:独活散寒祛湿,专入下肢,与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方中四物汤养血调血,通经止痛;细辛发散风寒,且能止痛;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助阳散寒止痛;桂心温通血脉,散寒祛湿。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疏通经脉。

处方:肾俞,命门(二穴加灸),风池,阳辅。

方义:肾俞、命门如上所述。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是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乃风邪人中流注之处,为搜风要穴。阳辅为足少阳胆经之经火穴,乃本经所生。清·岳含珍所撰《经穴解》中云:“……少阳本经为木,而中有相火,此穴乃为经火之穴,故少阳经风邪、寒邪、火邪,一切有余之症皆取此穴者,以泄本经之有余也。所谓盛则泄其子也。”

6 痰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有形作痛(如条状、菱形、三角形等结节,多位于腰骶部),疼痛绵绵不已,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

痰湿素盛之体,复感外湿,两湿相合,粘结为痰核,故腰骶部出现结节。湿性粘滞,故疼痛绵绵不已。湿邪困脾,化源衰少,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失于滋养,故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燥湿化痰。

选方:二陈汤加味。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独活,苍术,牡蛎。

方义:二陈汤为治痰湿之基本方。半夏辛温而燥,功擅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治疗腰痛,必加用独活引药下行,散风化湿;苍术健脾燥湿;牡蛎咸寒入肾经,以软坚散结,壮骨益肾。诸药合用,使痰化湿利,经脉通畅,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

治法:健脾化痰,散结通络。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处方:肿块结节处,太白,丰隆。

方义:结节处直刺,不捻转,直至结节底层,而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提插时要保持在一定深度,即病变部位的深度,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五个方向刺入(合谷刺)。合谷刺是与脾相应的刺法,可健脾化痰,促进结节消散。太白为脾经之输土穴、原穴,针用补法,可健脾化痰,与胃经络穴丰隆相配是为原络配穴法,可加强健脾化痰之功,且丰隆为治疗痰病之要穴,《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

7 劳损腰痛

症状分析

腰疼痛,固定于脊柱两侧,静卧疼痛不减,晨起疼痛明显,轻度活动后疼痛减轻。

劳作时腰部长期固定一种姿势,使腰部某处肌肉长期负担过重,气血供给不足而致病。动则气行,血亦随之而行,故轻度活动后受累肌肉气血供给略有改善而疼痛减轻。

针灸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

处方:阿是穴(大分刺、小分刺)

方义:两块肌肉之间谓之大分,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束之间谓之小分,刺分肉间即《灵枢·官针》所载九刺中的“分刺”,针之可舒筋活络,疏导气血,因为劳损肌肉本身已经受伤,而针刺本身为创伤疗法,所以手法宜轻,以免损伤加重。

8 闪气腰痛

症状分析

有明显外伤闪挫病史,腰部无明显肿胀压痛,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感到剧烈刺痛。

外伤闪挫后,致络脉气滞血阻,活动后,外周络脉空虚则疼痛加重。

针灸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处方及刺法:远刺近动法。腰两侧痛则用攒竹,脊中痛则用人中。痛处轻刺法或刺络法,远刺委中放血,局部扬刺拔罐。

令患者直立,双脚略分开,浅刺远离腰部的攒竹或人中,进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或浅刺压痛点,边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

扬刺为《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即正入一针,旁人四针而浅,后代演变为梅花针,刺后拔罐放血10mL左右。

杨甲三教授针药结合治疗8种腰痛

杨甲三教授在腰痛的辨证治疗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多有发挥。将其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血瘀腰痛、肾虚腰痛、风寒腰痛、痰湿腰痛、劳损腰痛、闪气腰痛八种类型进行叙述。

1.寒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疼痛、重着,脊强拘急,转侧不利,遇阴雨则痛势更剧,得温暖则痛减,或腰中冷痛,体重腹胀,小便清白,苔白腻,脉沉濡。查腰部无固定压痛点。

寒湿侵袭腰部,阻塞经络,气血流行不畅,不通则痛。寒湿为阴邪,寒性收引,湿性粘滞,静卧则湿邪易于停滞,故静卧疼痛加重,遇阴雨则寒湿更甚。热能散寒胜湿,故遇热则减。苔白腻,脉沉濡,亦为寒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拟益土制水之法,温中以祛内寒,健脾而燥内湿。

选方:肾着汤加味。

干姜,甘草 茯苓 白术 肉桂,泽泻 杜仲 金毛狗脊。下肢牵引痛减干姜,加独活、防风、当归、芍药、细辛、牛膝。

方义:此方无表药,适用于内存寒湿者。用干姜、肉桂之辛热祛除寒湿,白术之苦温以胜湿,甘草之甘味以和中补脾,茯苓、泽泻之甘淡以渗湿。以上诸药均属温脾阳化内湿之品,是益土制水之法。再辅以杜仲之味甘辛性温、狗脊之味甘苦性温人肾经而温补肾阳。这样既健脾而又温肾,脾肾兼治,有相得益彰之妙。腰痛常引下肢作痛者,此为肢体经络亦存寒湿入侵之症,故加表药独活、防风之祛风胜湿,当归、芍药之补血养筋,细辛温通经络,牛膝引诸药下行而舒筋活络。

针灸治疗

治法:以脾经原穴及脾俞穴为主,参以局部加灸,温健脾阳,散寒胜湿。

处方:太白,脾俞,三阴交,阿是穴。

方义:足太阴脾经主土,太白是脾经之输土穴,是土中之土穴,也是本经之代表穴,功能健脾化湿。太白又是足太阴脾经之原穴,脾俞是脾脏经气输注之处,二穴相配是俞原配穴法。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湿盛则脾土被困,再加上外来寒湿之邪的侵袭,则更伤脾阳。

《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俞。”故以太白用补法,健脾化湿,温补脾土。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会穴,能健脾化湿,治肝、肾二经病患,对寒湿入肾所致的腰痛更是适合。阿是穴灸刺,就是在腰部疼痛处以中间带两头排刺三针,加灸温散局部寒湿。

2.湿热腰痛

症状分析

腰脊胀痛,痛处觉热,或关节红肿,手按得温痛均不减,烦热口渴,小便短赤,烦躁便闭,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壅滞,经脉痹阻,且湿热之邪极易流注关节,故关节红肿,腰脊作痛。热为阳邪,故痛处有热感。湿热耗灼津液,使津不上承则烦热口渴,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亦为湿热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坚阴胜湿。

选方:四妙丸。

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

方义:腰为肾府,肾欲坚,故以黄柏之苦味坚阴清热。益脾能制肾水,故以苍术之苦辛健脾燥湿。辅以薏苡仁之甘淡除湿清热。牛膝活血通经,引诸药下行。

针灸治疗

治法:化湿清热。取足太阳膀胱经。

处方:肾俞,委中,小肠俞。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生之处,有泻结以清下焦湿热的作用。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土穴,是肾经与脾经的联系点,故有健脾化湿清热作用。委中又名血郄,本病“皆内有风湿之邪,及血滞于腰脊之内,一泄此穴,气血邪热之在上者,尽泄于下矣”(《经穴解》)。故此型腰痛最适宜放血疗法。二穴相配是表里俞合配穴法,有泻腑补脏的功用,再配与火经有关的小肠俞,可泻小肠之火助清泄下焦湿热。

3.瘀血腰痛

症状分析

痛定不移,如针刺样。大多有外伤史,按之愈甚,转动痛甚,昼轻夜重,或便黑尿清。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外伤后,瘀血阻滞经脉,致气血不能通畅,不通则痛,且病有定处,如针刺样。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昼轻夜重,均为瘀血内停征象。

药物治疗

治法:补血养阴,行气止痛。

选方:活血四物汤。

当归,川芎, 生地黄,芍药,肉桂,桃仁、红花、延胡索。俯仰艰难,闪挫痛,加木香、茴香、甘草。

方义:当归为血中主药,通肝经,能补血活血。生地黄为血中血药,通肾经,能补血养阴。川芎为血中气药,通肝经,能行血中之气。赤芍为血中阴药,通脾经,能和血止痛。以上四物治血各有特点,合用统治血证百病。桃仁、红花、延胡索行瘀活血以止腰痛。血脉凝涩,遇温则行,故配以温药肉桂暖肾阳,促进气血之运行。闪挫痛者,属经气不和,气滞血瘀,故加木香、小茴香之行气,气行则血活,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

治法:局部取膀胱经穴止痛,以远道配穴祛瘀生新。

处方:腰部痛处阿是穴(用圆利针刺后加拔火罐),委中(三棱针放血)。

方义:阿是穴是在痛处取穴,即以痛为穴,采取圆利针浅刺后加拔火罐,借真空吸力吸取局部瘀血,局部瘀血有所出路,新血方能畅行。腰背部是膀胱经所过之处,故取膀胱经穴委中,采用三棱针放血,以泻腰部瘀血。委中与阿是穴配伍是局部远道相应泻血的疗法。

4.肾虚腰痛

症状分析

痛势绵绵不休,腰腿酸软无力,不能久立远行,痛处喜按,或伴有气短、耳鸣、遗精、尿频等症,此为最常见之肾阳虚。如面颊赤红,掌心发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肾阴虚。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肾之精气亏虚,腰脊失养,故痿软无力。肾虚则腰不耐劳,故久坐久劳后诸症加重。脉尺部不足亦为肾虚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益阴补肾。

选方: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 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心热,舌绛脉细,加龟板、知母、黄柏。气短尿频加肉桂、杜仲、补骨脂。

方义:六味地黄丸是纯阴重味润下之方,能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手足心热,舌绛脉细,属肾阴亏损,故加龟板滋阴填肾,知母、黄柏坚阴燥湿。气短、尿频属肾阳虚,故加肉桂、杜仲、补骨脂之助阳温肾,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针灸治疗

治法:从肾论治,壮水补肾。

处方:肾俞,太溪。肾阳虚加热灸。肾阴虚加复溜。腹胀加三阴交。腰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加中封、带脉。

方义:肾俞是肾脏经气输注之处,太溪是肾经之原穴,二穴为伍,有益阴补肾之功。肾阳虚者加灸有助阳温肾的作用。足少阴肾经属水,复溜是肾经之经金穴,水经中之金穴,与手太阴肺经相联系,肺属金,为肾水之母,金能生水,故肾阴虚者取肺经有关的复溜穴。痛引胁腹,仰俯不利兼属肝经,故加足厥阴肝经之中封、足少阳胆经之带脉。

5.风寒腰痛

症状分析

卒然起病,腰痛拘急,痛引及项背,甚则尻、胭、周身关节均痛,腰间畏寒,得温则腰痛减轻,苔薄白,脉弦紧。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人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入胭中……以下贯脯内”。足太阳经脉为风寒邪气所阻,轻则腰脊强痛,项背强几几,重则项如拔,脊痛,腰似折,胭如结,脯如裂,寒性收引,则腰痛拘急。朔风、寒流侵袭腰部,故腰间畏寒。寒邪得温则散,故腰痛得温则减。苔薄白、脉弦紧亦为风寒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

选方: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秦艽 防风,细辛 当归 芍药 川芎,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甘草,桂心。

方义:独活散寒祛湿,专入下肢,与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方中四物汤养血调血,通经止痛;细辛发散风寒,且能止痛;杜仲、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助阳散寒止痛;桂心温通血脉,散寒祛湿。

针灸治疗

治法:祛风散寒,疏通经脉。

处方:肾俞,命门(二穴加灸),风池,阳辅。

方义:肾俞、命门如上所述。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是手足少阳与阳维之会穴,乃风邪人中流注之处,为搜风要穴。阳辅为足少阳胆经之经火穴,乃本经所生。清·岳含珍所撰《经穴解》中云:“……少阳本经为木,而中有相火,此穴乃为经火之穴,故少阳经风邪、寒邪、火邪,一切有余之症皆取此穴者,以泄本经之有余也。所谓盛则泄其子也。”

6.痰湿腰痛

症状分析

腰部有形作痛(如条状、菱形、三角形等结节,多位于腰骶部),疼痛绵绵不已,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

痰湿素盛之体,复感外湿,两湿相合,粘结为痰核,故腰骶部出现结节。湿性粘滞,故疼痛绵绵不已。湿邪困脾,化源衰少,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失于滋养,故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苔腻,脉滑亦为痰湿之象。

药物治疗

治法:燥湿化痰。

选方:二陈汤加味。

茯苓,陈皮,半夏,甘草,独活,苍术,牡蛎。

方义:二陈汤为治痰湿之基本方。半夏辛温而燥,功擅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湿化;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治疗腰痛,必加用独活引药下行,散风化湿;苍术健脾燥湿;牡蛎咸寒入肾经,以软坚散结,壮骨益肾。诸药合用,使痰化湿利,经脉通畅,通则不痛。

针灸治疗

治法:健脾化痰,散结通络。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处方:肿块结节处,太白,丰隆。

方义:结节处直刺,不捻转,直至结节底层,而后再行捻转提插手法,提插时要保持在一定深度,即病变部位的深度,得气后将针提起向五个方向刺入(合谷刺)。合谷刺是与脾相应的刺法,可健脾化痰,促进结节消散。太白为脾经之输土穴、原穴,针用补法,可健脾化痰,与胃经络穴丰隆相配是为原络配穴法,可加强健脾化痰之功,且丰隆为治疗痰病之要穴,《玉龙歌》载:“痰多宜向丰隆寻。”

7.劳损腰痛

症状分析

腰疼痛,固定于脊柱两侧,静卧疼痛不减,晨起疼痛明显,轻度活动后疼痛减轻。

劳作时腰部长期固定一种姿势,使腰部某处肌肉长期负担过重,气血供给不足而致病。动则气行,血亦随之而行,故轻度活动后受累肌肉气血供给略有改善而疼痛减轻。

针灸治疗

治法:舒筋活络。

处方:阿是穴(大分刺、小分刺)

方义:两块肌肉之间谓之大分,一块肌肉中的肌纤维束之间谓之小分,刺分肉间即《灵枢·官针》所载九刺中的“分刺”,针之可舒筋活络,疏导气血,因为劳损肌肉本身已经受伤,而针刺本身为创伤疗法,所以手法宜轻,以免损伤加重。

8.闪气腰痛

症状分析

有明显外伤闪挫病史,腰部无明显肿胀压痛,当体位变动或深呼吸、咳嗽、喷嚏时感到剧烈刺痛。

外伤闪挫后,致络脉气滞血阻,活动后,外周络脉空虚则疼痛加重。

针灸治疗

治法:通经活络,行气活血。

处方及刺法:远刺近动法。腰两侧痛则用攒竹,脊中痛则用人中。痛处轻刺法或刺络法,远刺委中放血,局部扬刺拔罐。

令患者直立,双脚略分开,浅刺远离腰部的攒竹或人中,进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或浅刺压痛点,边行捻转泻法,边令患者活动腰部。

扬刺为《灵枢·官针》十二刺之一,即正入一针,旁人四针而浅,后代演变为梅花针,刺后拔罐放血10mL左右。

1、究穴理,抓规律,创“三边”“三间”取穴法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人身361个经穴,以及经外奇穴、阿是穴,满布全身。杨甲三在六十五载医学生涯中,对腧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发掘前人经验论述的基础上,大胆结合临床,总结取穴规律,不仅反映了腧穴的本质,而且简便易用,其成就显著,举世闻名。杨甲三取穴经验是以其深究穴理、悉心总结的腧穴规律为核心的,是对腧穴形、质的深刻认识。腧穴究竟是什么?其实质又有哪些?在《内经》中,常把腧穴称之为“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谷”等;《甲乙经》则称腧穴为“孔穴”,穴的本意为洞也、孔也,间隙之意,也为“居住”之地。其意即为经脉气血至此而居,有如人居“屋”“室”。穴的这一本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腧穴应当分布在人体的空虚的部位,骨间、筋间、肉间、骨边、筋边、肉边等形成“骨空”“溪”“谷”等以符合其“孔”“洞”“隙”之本意。《甲乙经》在论及腧穴的定位时,即言穴在“空中”“宛宛中”“陷者中”等等,类似的描述共有110余条之多,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到腧穴的分布及定位特点。2、探幽微,重实践,倡毫针单手进针法杨甲三教授在临床与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了《内经》《难经》中毫针针刺方法理论,总结形成了独特的毫针进针方法。《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特别强调了左右手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重要性,即后世所说的“刺手”“压手”的顺序作用,是进针准备以及进针过程的一系列配合过程。杨甲三认为针刺是一个连贯的多步骤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极为重要,都不可草率行事。双手针法固然是遵循了古人经验的一种可行方法,但也存在着速度慢,费时费力等不足,能否创制一种既具有“刺手”“压手”双重作用,又简便易行的进针方法呢?杨甲三将右手五指进行了巧妙的分工,以拇指、食指捏持针柄(使用长针时捏持针身),无名指、小指夹持针身,中指充当“弹努爪切”之功,形成了独特的毫针单手进针方法,而左手完全被解放出来,可以持针多枚备用。其进针方式有4种:悬空下压式(简称空压式)、角度转变下压式(简称角度压式)、捻转下压式(简称捻压式)、连续压式。这4式进针法可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不同、临床补泻的操作需要等任意选用每一式又都操作规范,其特点是准确少痛、轻巧快速、规范实用。这种灵巧地运用手指分工、指力腕力、距离、角度的多要素有机融合的进针方式,适用于人体各部穴位,也适用于任何长度的毫针。每式的持针、进针及操作皆有严密的法度和适用范围。空压式主要适用于皮部不需得气时,可用于人体大部分穴位及各种长度的毫针进针。四肢、腹部肌肉丰厚或平坦处的穴位需直刺或深刺时多用之,如合谷、曲池、手三里、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及腹部等穴处。角度压式主要适用于皮部需得气时,可用于全身所有穴位的进针,腹部诸穴尤宜之,一般使用25~40 mm的毫针行直刺。捻压式适用于皮部需得气及捻转补泻时,右捻进针为泻法,左捻进针为补法。连续压式多用于头皮部皮肉非常浅薄的部位,如印堂、神庭、本神、四神聪、上星、百会、率谷等穴位的进针,及需沿皮刺、皮内刺的各种病症。临床应用时注意手指的严格消毒。3、融经典,萃精华,巧立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临床取得疗效的核心环节之一,历代医家所重视。杨甲三熟读经典,遍习各派,逐渐融会贯通,删繁就简,形成了自己的针刺补泻风格。杨甲三宗《素问·宝命全形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及《标幽赋》“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之意,将补泻方法及刺激轻重精辟地总结为“搓紧固定加震动,推内搓左随补功;动退搓右迎提泻,刺激妙在强弱中”。意即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前努出,针左转搓紧,以慎守经气而后推内为补法;进针在得气的基础上,拇指向后,针右转搓紧,以慎守经气,而后震动为泻法。其特点是将捻转搓紧与震动固定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慎守经气,使气至病所。杨甲三还特别强调针刺过程中“神”和“功力”的运用,常教导学生“不可枉针”,也就是说在针刺过程中一定要全神贯注,注意调动医生本人和病者之神,尤其是补泻过程中,必须“手如握虎”“心无旁骛”,才能达到最佳的补泻效果。最忌“轻浮”,也就是在针刺过程中漫不经心,如此不能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长此以往,还会失去“练功”的效果。杨甲三强调针刺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要悉心体察针下的感应,并运用“指力”“指神”,这个过程就是“练功”的过程,若能几十年如一日,则医者“功力”必会大有长进,治疗的效果会随之上升。杨甲三对于刺激程度之强、中、弱也有独特的见解,临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下原则:①每日针刺时注意刺激要轻,间日刺激,强度宜中等;②针下不得气时,需强刺激;③引气向上或向下时,宜强刺激;④要气至病所,需施强刺激;⑤急性病需施强刺激。同时还应注意,强刺激时取穴要少。杨甲三在头部腧穴应用时认为,首先是不同腧穴的穴性具有偏补或偏泻的作用,但补与泻同样重要。他认为皮内刺为补,皮下刺为泻。所谓皮内刺是指将针沿头皮约15°角刺入头皮内而不穿透之,为补法;而按常规将毫针沿头皮越30°角刺于头皮与颅骨之间为泻法。4、参穴理,识法度,巧施配穴杨甲三在腧穴研究上造诣极高,除前述的腧穴定位法外,他深得穴理,阐发穴性,并灵活运用于临床。一日,接诊一发病年余“肢痛症”患者,学生按常规取四肢部腧穴针刺罔效,寻法于师。师告曰:“重用膈俞、气海俞。”遂取捷效。后问其理,师曰:“病在气血,活血化瘀为法,此二背俞穴契合,故效。”又如针刺膈俞止血,一患者因肝癌发生消化道大出血,用了很多方法效果不理想,邀请杨甲三会诊治疗,给予针刺膈俞穴,很快达到了止血效果。再如针刺背俞穴治喘等等。这些出奇的针刺效果与其对穴性、穴理的深刻领悟与灵活应用不无关系,再加之深厚的功力,就不足为奇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以下仅举五输穴、头穴述之。杨甲三在深入研究五输穴特点的基础上,主张将五输穴的主治作用与五脏病机统一起来,加以辨证运用。即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先定其经,次选其穴,后行补泻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种“专病、专经、专穴、专法”的诊治方法,拟定了一套比较完整而系统的五输穴辨证适用程序。这种诊治特点是把“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治疗原则与五输穴所具有的特定主治作用结合起来,以经脉病证纵向定位,以五输穴的主治横向定位,扩大了五输穴的主治范围,可以进行较为规范和灵活的辨证治疗,从而提高了针灸疗效。杨甲三对头穴亦颇有研究,临床应用广泛,选穴配伍精专。根据临床资料统计,他运用头部腧穴治疗病种多达7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及急症救治。强调头部腧穴在治疗脑病、头面五官疾病方面的作用,临床上凡遇脑病、头面五官病症,头部腧穴必用无疑,且收到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根据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杨甲三运用头部腧穴特别注意它们的主治规律,如精神神志疾病,多取前额发际以上的腧穴及顶部腧穴,取神庭、本神、四神聪,配合皮内刺,形成了疗效卓著的“调神针法”,广泛应用于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健忘、精神紧张综合征、精神性月经不调等疾病;风证(不论外风、内风)多取风池、风府等颈项部腧穴;头顶部腧穴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杂症,均可应用。揭示了头部腧穴的主治规律,从而使头部腧穴有章可循,解决了人们在教、学、用中的难题。此外,杨甲三在头部腧穴应用时特别注重补泻方法的配合,针对性强。在头部腧穴的补泻方面,杨甲三认为首先是不同腧穴穴性具有偏补或偏泻的作用,且头盖部腧穴所在皮肉浅薄,故补泻与常法有所不同,皮内刺为补法,皮下刺为泻法。而头项部腧穴组织相对较厚,且多为风阳之邪侵袭所在,故风池、风府等穴当用深刺,得气后采用开提、右捻之泻法,不留针,以使风阳之邪气速去。杨甲三对经穴的配伍也十分讲究,其处方配伍既有严格的法度,又有灵活的变化,在继承前贤经验的基础上多有发挥。仅举原穴为例,可归纳为脏腑原穴相配(脏一脏、脏一腑、腑一腑)、原络相配(主客原络相配、本经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下合)相配、原募相配等多种方法,有较强的规律性与实用性。此外杨甲三还系统总结了全身各部腧穴的穴性。特点与主治规律,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多有新意,使其穴理明晰、法度严谨、配伍精妙、方法兼备,易学易用。正所谓“病有增减,穴有抽添,方随证移,效从穴转”。5、辨证思维,重在五辨杨甲三曾教导学生:针灸医生应当是最高级的医生,并解释说针灸是一门独特的技术,需要深厚的医学基础,包括西医的诊治基础、中医的诊治基础,只有在这两大基础之上准确地运用针灸,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否则,片面地追求所谓的“绝招”,而忽视基本功,其结果恐怕只能成为“针工”“针匠”而难有大成。他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尤其体现了这一治学思想。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思想,凡谙熟中医者无不如此。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是极其灵活又非常复杂的临床思维过程,自《内经》奠定了中医基本理论思想,至汉代张仲景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理法方药相贯通,创六经辨证,建立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以来,后世医家推陈出新,百家争鸣,形成了多种辨证方法共存的局面。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彼此关联、相互渗透、各具特点,分之则方,合之则圆,互补互证,不可替代。杨甲三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临床辨证思路。他以八纲为基础,兼顾其他,而尤推崇仲景之六经辨证。他认为对病证的认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其中必有规律可循。六经辨证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病在于发现每一个病所特有的共同规律,辨证则是反映同一病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个体等的特异性,辨病为横向比较与分析,须借助中西医手段首先确定;辨证是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通过对每一个疾病个体的深入分析,以确定当前的“证”的特异性;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亦即通过繁杂的临床症状、体征抓住其实质,而又不可为其繁杂所困扰。张仲景在篇名的编次上充分体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从其“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等都可看出其辨病与辨证并重的思想。六经辨证以六经作为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辨证纲领,实现了辨证论治体系的规范化。六经的实质即藏象学说中的经络及其所联属的脏腑、组织、器官,以及既是经络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经络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气血、津液、精、营卫等。六经病变是人体经络脏腑在病因作用下出现的病变,根据对症的分析,以及不同经络脏腑存在于人体部位和功能的不同,以确定疾病所在,辨别其病变性质,从而制定相应的治则。六经虽以经络言,却非独言经络,实质上是人体在特定状态下其表里上下部位及病程发展的概括。正如柯韵伯《伤寒论翼·六经争议篇》所云:“仲景六经,是分六经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杨甲三深谙六经辨证之实质,临证时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探寻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从“辨病”“辨兼症”“辨体质”“辨季节气候”“辨病程”5个核心环节,从疾病的多方面详加分析,辨明证属,在此基础上选经配穴,遣方用药,以完成辨证论治的系统过程。试举一例。1963年杨甲三在怀柔带教时,恰逢当地流行性脑膜炎暴发流行。初以常法治一热病孕妇未果,旋即更弦易辙。杨甲三仔细分析季节特点及症状体征,最终将此病辨为瘟疫。时逢长夏湿土当令,病因为湿浊夹暑热之戾气,病位在太阳经表。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最易伤人元气;暑为热邪,其性急暴,最易耗伤人之阴津。乙脑初起,大都有恶寒发热、头痛头重、身困项强等太阳经证候;太阳主筋所生病,痉者筋所生病也,牙关紧闭、项背强直,抽风之谓,乙脑的症状与太阳经生理、循行部位及病理相合;湿热夹暑,如油入面,胶结蕴蒸,秽浊蔓延,为害暴戾。湿浊与暑热乃属性不同,湿为阴邪,非阳不运,非芳香不化,非淡渗不利;暑为阳邪,非阴不退,非寒凉不解。湿热夹暑,阴阳邪气同存,其治疗便不能简单地施以燥湿或清暑之剂,如一味地用辛香燥烈走窜之品,则易使湿从燥化,而与暑热阳邪相夹,形成风火上旋之变;而一味地单纯用寒凉之品,非但暑热不解,更易凝闭阴湿,致湿热互结,充斥内外,易成痉、厥之变。既已辨清湿浊夹暑伤人具有阴阳邪气共有的特点,又已明了湿遏太阳之表,暑伤阳明之里的病位所在,杨甲三经过认真思索,不循常法,而立温解清里之法,选穴定方。温凉并用,使湿热去而暑热清,及时控制了病情的发展,使病人在乙脑初期即得到了及时恰当的治疗而不会发展到高热神昏、抽搐为痉的阶段,不仅拯救了生命,也避免了病邪深入,脑络受损后遗残症的发生。6、论治之法,针药并举杨甲三的论治思想概括来说有以下3个特点。其一,杨甲三在临床治疗中体现了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精神。这种治疗思想建立在辨病、辨证与辨症的基础之上,与其注重辨共性与辨个性相结合的辨证思想相一致。专病、专方、专药、专穴的治疗精神既取决于对病、方、药、穴的深刻而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又来源于对临证经验的高度总结与概括。这种“专治”并不与中医辨证相矛盾,实际上是对辨证前提下施治的补充,完善了中医论治体系。其二,杨甲三在临床治疗时善于针药并用。杨甲三常论及于此,用药如用兵,用穴也如用兵,都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只是治疗方法内外不同罢了。杨甲三早年习医之始即内外兼修,后虽专攻针灸,但处方用药始终没有荒疏,临证时每遇疑难杂症,则以针药并举,常可起沉疴而愈痼疾,颇有效验。其三,杨甲三临证治疗时思路敏捷,方法灵活,善于变通,而不为常法所囿。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往往复杂而多变,有些疾病或因得之有奇因,或因迁延日久而不愈,须以变通或新立之法才可收效。杨甲三曾收治一六旬老妇,夜间口渴难耐,常需饮水以解,曾辗转求治多时而不愈,经人介绍前往杨甲三处求治,初投生脉散而不效,复又细问病情,病人诉舌尖常有辛辣之感。杨甲三思忖辛味入肺金,据此而辨为肺热津伤,而改投泻白散加味,竟获全效。7、经验撷要杨甲三在六十五载的医疗保健工作中,不仅总结了一整套针灸手法、穴位配伍的经验,而且还总结了一套老年病治疗上针药并举的独特经验。他治疗过各种各样的老年性疾病,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尤其对于老年性腹胀、震颤麻痹、肺心病、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等病症,针药并施,多见奇效,试举一二。在糖尿病治疗方面,杨甲三认为其病复杂,且常伴有多种并发症,不易根治。但可通过治疗减轻症状,控制其合并症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脾阴虚,脾阴不足势必引起胃阳燥亢,从而影响到机体肺肾等功能,出现津液运化升降失常导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等生理过程阻断或紊乱,出现口渴善饥等症;体内糖分不能正常吸收利用,反而通过小便排出体外,导致精微散失,脏腑组织失养,并发各种器官的病症,如并发脑病、心脏病、肾病、脉病、末梢神经病、眼底血管病、视网膜病以及并发皮肤瘙痒、皮肤感染等。他针对这一病变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治疗中重点采取补脾阴、清胃燥之法。针灸取穴根据病程的变化,取手足阳明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以及腹部募穴、背俞穴为主,配合自制中药“消糖丸”,很快控制病情,使血糖恢复正常。其合并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结合辨病、辨证施治,也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老年性哮喘为临床常见性难治病,病人发病时呼吸困难,汗出多,易感冒,冬季尤甚,缠绵难愈,久则发为肺气肿、肺心病,医生颇感棘手。杨甲三治疗该病根据其发病规律,针对其虚实并见的特点,在治疗上采取既治其本,又治其标,既治其里,也治其表的方法,既注重发病时的治疗,也根据季节变换适时调理。发病时针灸加中药汤剂,收效甚佳;调理时或单用中药或独施针灸,注重疗效的同时,也方便了病人。震颤麻痹也称帕金森氏综合征,以进行性运动徐缓、肌肉强直和震颤为主要临床特征。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出现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杨甲三认为此病多因肝肾阴亏,气血不足,脑髓失充,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日久则顽痰死血阻滞经络,发为痼疾。治疗上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填精补髓,化痰通络为主。针灸取穴以头部腧穴及任督经脉、阴阳二跷、足少阴、足太阳经穴为主,临床疗效较为显著。杨甲三在中风病治疗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为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横逆犯脾,化风上逆,或风阳夹痰瘀上扰,闭阻脑络。在治疗上采用分期辨证立法处方。即将中风一病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2种治疗方案。①急性期采用“清上补下法”,即清心肝之阳热于上为主,兼以调肝肾之阴于下为辅。针灸取穴:头部取风池、风府、百会、前顶、后顶、通天;上肢取曲池、支沟、列缺、阳谷、八邪;下肢取足三里、三阴交、昆仑、照海、八风。针刺方法:双侧肢体同取,先针健侧,后取患侧。风池、风府泻法不留针,百会、前顶、后顶、通天皮内刺补法;曲池、阳谷、支沟、昆仑、八邪、八风用泻法;列缺、照海、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其特点是重在泻火祛风,兼以补阴。②恢复期的治疗,以“补下清上法”即以补肝肾之阴于下为主,兼以清心肝之阳于上为辅。针灸取穴:头部取风池、风府、百会、前顶、后顶、通天;上肢取曲池、合谷、列缺、腕骨;下肢取足三里、悬钟、太冲、三阴交、昆仑。针刺方法:风池、风府泻法不留针,百会、前顶、后顶、通天皮内刺补法;曲池、合谷、昆仑用泻法;列缺、腕骨、照海、悬钟、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用补法。其兼夹症的治疗,多在分期辨证上灵活加减。如属“中风痴呆”,则在上述治疗上重用调神针法,即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针刺用补法。根据上述治疗方法可见其治疗特点如下:①阴经阳经腧穴同时选取。充分体现了中医学中“善补阳者必欲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欲阳中求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生而泉源无竭”,“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疗原则。②重视头部腧穴,补泻兼施。由于中风病病位在头部,所以头部腧穴很重要。百会、前顶、后顶、通天用皮内浅刺补法,取其“从卫取气”之意,风池、风府用泻法,取其“从营置气”之意。可见运用头部腧穴补泻兼施,针对性强。③在疾病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体现了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中医学的理论精华。④不取肩髋关节的腧穴。杨甲三认为,中风病病位在头而不在肢体,所以肢体取穴只是远道取穴,只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即可。

(0)

相关推荐

  • 尺泽穴

    取穴方法:尺泽穴位于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或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 穴位解剖: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 ...

  • 针灸30要穴,就这么用

    中医书友会第278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作者归纳总结了常用且效果突出的三十个经验用穴,供大家推广应用.(编辑/闫奇峰) 针灸三十要穴应用经验 作者/高光岩 余于临证中,在深刻领会古籍 ...

  • 针灸学考试大纲

    六.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 ...

  • 一位中医20多年治疗癌症的经验总结,每条都重要,第七条尤其重要

    一位中医20多年治疗癌症的经验总结,每条都重要,第七条尤其重要

  • 行书不懂这七条,苦练十年也白搭!经验总结

    111 学书法要善于总结前人的规律,再用规律来指导书写.在历代行书大家如王羲之.米芾.苏轼.董其昌.文征明等人的行书中,结构特征非常明显,与楷书有很大的区别,学好行书就要掌握其结构特征开始. 一些书法 ...

  •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名家经验

    导读:今天学习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 01 陆德铭先生 治疗乳腺癌的经验 陆德铭先生认为要预防.控制乳腺癌复发转移,必须从扶正祛邪入手,标本结合,全方位调节机体功能,恢复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 ...

  • 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名家经验(肖相如)

    导读:今天学习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经验. 01 陆德铭先生 治疗乳腺癌的经验 陆德铭先生认为要预防.控制乳腺癌复发转移,必须从扶正祛邪入手,标本结合,全方位调节机体功能,恢复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 ...

  • 装修避坑经验分享,这七条建议,记得收藏哦,避免入坑

    装修很复杂,流程多,细节多.如果是第一次装修,往往比较混乱,很容易入坑.其实装修的好坏往往在于细节. 今天小益整理了7条关于装修设计细节的经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01.下水道走竖管,而不是水平管道 ...

  • 六条用药经验:鸡血藤治失眠,青黛治疗肝掌蜘蛛痣...

    六条用药经验:鸡血藤治失眠,青黛治疗肝掌蜘蛛痣...

  • 【名家经验】 旋覆花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

    小编比较孤陋寡闻,知道旋覆花应用最多的是<伤寒论>中的旋覆代赭汤,对于治疗咳嗽的金沸草散也是最近才知道.本文对于旋覆花在治疗咳嗽中的应用是篇好文,谈及了文献对旋覆花的认识,文献对咳嗽的认识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张琪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与增生经验

    张琪教授从事中医肾病研究多年,对于慢性前列腺炎及增生的治疗具有真知灼见.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本病,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而且能巩固远期疗效,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复发,改善生活质量. 一.补肾祛 ...

  • 胃癌:中医药治疗思路与名家经验(临床干货、建议收藏)

    导读:今天学习中医药治疗胃癌的思路与名家经验. 胃癌,病位在胃脘,但与脾.肝.胆及肠有密切联系. 早期正气尚强,邪气较弱:中期邪实而正亦不衰:晩期则邪气独盛,正气大衰.本病起病或缓或急,多数病人无特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