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笔蕴凄凉——《小石潭记》结尾聊析
读教《小石潭记》,一直觉得柳宗元有处败笔,那就是结尾处对五位同游者的介绍。
《小石潭记》一文,通过描写小石潭的景致和作者心情的变化,写出了作者被贬谪后,那难以排遣的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在文章中,作者以游踪为序,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潭中景物,描写小潭源流,渲染潭中气氛,最后写离开原因,条理很是清晰,叙述很是得当,
可结尾却对同游者进行了介绍,显得很是突兀,碍眼。如此赘述,岂不是败笔?
人说这是“记”的习惯写法,可《永州八记》,每一篇所记之游玩,都不是作者柳宗元独行。可单单为什么在《小石潭记》结尾介绍同游者呢?
柳宗元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如此明显的败笔,甚是可疑!如不是败笔,那,他为何如此构架全篇呢?
且结尾语句,从全文来看,似有自相矛盾之嫌。
《小石潭记》前文有言:“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既然“寂寥无人”,结尾为什么凭空多出来五个人?
如此明显的错误,柳宗元怎会不知道?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柳宗元如此结尾,必有深意。
写作文章,常说卒章显志,结尾升华,柳宗元写《小石潭记》,也有此意。
结尾段落,看似闲笔,但就是在这简简单单的人物介绍之中,柳宗元却更进一步地写出了自己被贬永州之后的悲伤抑郁,孤独寂寞,和凄凉悲婉。
柳宗元因拥护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被贬永州司马,来永州后,他沉溺在悲伤抑郁,甚至恐惧之中。他也想排遣这种消极情绪,像李白一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于是,开始了永州之游。
但性格使然,这种悲伤抑郁之情,是他人生中挥之不去的影子,一直伴随着他。起先初至小石潭时,听着似佩环相碰撞一样清脆的流水声,看着蒙络摇缀的葱翠树木,观赏着往来翕忽的水中游鱼,他得到了暂时的欢愉,可是,当看到环合的竹树的寂寥,他感到了神凄骨寒,悲伤抑郁再次席卷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于是,他选择了离开。
在离开小石潭的那一刻,他看了看与他同行的人。看着他们脸上的快乐,柳宗元心中却氤氲着悲伤。
这五个人,都是什么人呢?
吴武陵,元和三年的时候,他因得罪权贵李吉甫被流放永州,二十四岁的吴武陵,正应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政治风光之时,可却以极大的落差被贬永州,内心之悲可想而知。幸运的是,他在永州遇到了柳宗元,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人意气相投,同游永州山水”,惺惺相惜,柳宗元对吴武陵之遭遇,不亦悲乎?
龚古,可谓是柳宗元的知音,龚古欣赏柳宗元的才华,敬佩柳宗元的为人,一路追随,即使同样被贬,他也心甘情愿。在永州陪伴柳宗元的日子里,龚古消逝了多少柳宗元的悲苦之情啊!人,最怕欠的,就是人情。看着被贬的龚古,柳宗元的心中,难免内疚。
柳宗玄,应是柳宗直的误写。柳宗直是比柳宗元小十岁的堂弟。自柳宗元因永贞革新被贬,柳宗直就一直陪伴在柳宗元的身边。柳宗直也是一个才华横溢,书文俱佳的才子。只要他审时度势,苟且一点点,就会有一个好的前程,可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柳宗直,宁可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要陪伴被贬的柳宗元,这样的情,这样的意,怎不让柳宗元心惭,心愧。
再看那两个小孩,崔氏二小生。恕己和奉壹是柳宗元姐姐的儿子,是柳宗元的亲外甥。他们的父亲崔简,刚刚在赴任的路上去世了,而他们的两个哥哥崔处道、崔守讷,在护丧北上的路上却溺水而死。父兄之死,可谓人生之大悲苦。可这两个小孩子,却来到永州,陪伴他。作为他们的长辈,柳宗元之心绪,可谓是百感交集,无从诉说了。
可见,作者柳宗元在结尾写这五个人,闲笔不闲,相反,应是点睛之笔。它把一个因政治失败,人生失意的柳宗元的悲苦抑郁,孤寂凄凉,渲染得更加地淋漓尽致。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宗元是一位抑郁王子,悲苦凄凉之感,萦绕着他的一生,而《小石潭记》优于其它七记的原因,就是在字里行间间,把柳宗元被贬后内心的挣扎,内心的失落,内心的痛苦,书写得淋漓尽致,而又意味深长!
立秋了,秋意渐浓,品读《小石潭记》的结尾语句,亦让我觉得人人皆秋色,字字蕴凄凉。
后记:闲来之思,尚需推敲,思虑不周,请观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