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血红昆仑路

青藏线老兵之家

青藏线上的军人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和特别能战斗”的三个特别精神。关注“青藏线老兵之家”分享我们曾经在军营中工作、学习、生活的一些回忆和我们今天与明天的成长经历。。。

雪白血红昆仑路
青藏线往事一瞥
作者:吕俊甫

▲作者在汽车一团礼堂前同战友合影

1973年的七八月份,我所在的汽车一团八连接受到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运输任务。这是一次普通的运输任务,我们平常的任务就是在青藏线上运输各种物资。这次出车带队的领导是连长蔡高奎。
蔡高奎连长是1961或1962年入伍,我记不太清楚了,山东巨野人,长得膀大腰圆,性情耿直,一付山东大汉的形象,他对战士很关心,战士们也都很爱戴他。

▲作者在一团油站办公室门口同战友合影

七八月份的青藏高原气候宜人,这时节人们穿一件单衣即可。我们开车行驶在路上,高原的天空天蓝如洗,远处山头白雪皑皑,公路边绿草茵茵,不时可以看到野兔、哈拉(旱獭)和藏羚羊在悠闲的吃草、嬉戏、狂奔。
这时是高原最美的季节。
出发的时间到了,我们扛起打包好的被褥,带上日用物品,来到车场集合。再对车辆和货物进行一次检查,然后各就各位发动汽车,车场里顿时马达轰鸣,车辆在各排长的指挥下依次出发,汽车开出一团大门,向南、向着拉萨进发。留在格尔木的战友列队欢送我们出行顺利。

▲  作者在青海湖留影

从格尔木到拉萨全程1200多公里,途径14个兵站。根据行程每天约行驶200公里左右,需开八九个小时的车,晓行夜宿,到拉萨一般路上需六七天时间。
车辆行驶期间,除正副班长有助手外,其余每辆车基本都是一个人驾驶。行驶途中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有时实在无聊,就一个人边开车边扯开嗓子大声唱歌,也不管唱的好坏,反正也没人听见。这样既可以打发无聊,也可以避免打瞌睡,自娱自乐,乐在其中。车队每行驶30公里左右都要休息一下,这是大家最开心的时候,战友们聚在一起打打闹闹活动一下筋骨,说说笑笑谈谈路上见闻。

▲ 作者在拉萨布达拉宫前留影

车到住宿的兵站后,根据连队的安排,战友们背着自己的行李按班、排顺序放到指定的房间里的床上,房间里的床都是大通铺,铺上是稻草编织的十公分左右厚的床垫,有的通铺可睡二三十人。放下行李再回到车场,检修车辆,检修完毕后再集合吃饭,饭前在食堂门口先唱语录歌,歌罢排队进入食堂就餐。
吃饭时遇上没桌子时,就在食堂的地上,十个人围成一圈就餐,中间地上放一个大铝盆,盆里装有菜。那时的菜基本就是脱水菜炒土豆,有时里边还有一些肉,菜洗的不是很干净,吃起来十分碜牙。主食就是米饭,由于高原气压低,饭做不熟,米饭都是夹生的。
大家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吃着,有时吃饭的时间晚了,饭堂里灯光昏暗看不清菜,只有乱夹,偶尔夹到一块肉吃到嘴里才发现是肉,夹到的人立刻欢呼起来,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战友们都很乐观。

▲作者保存的汽车兵沿途就餐用的就餐券

这次进藏的运输任务完成的很顺利。在返回格尔木的途中,这天晚上住在五道梁兵站。当晚天气阴沉,不巧我汽车的后主钢板第一片断了,需要更换,换老解放车后主钢板是非常麻烦的,开过老解放的人都知道,换钢板时要打掉两头的钢板销子,卸掉两个长长的骑马盘卡子,因为时间长螺丝都锈死了,一个人根本就没办法换,好在连里有几个战友给我帮忙,忙到半夜才换好,这时天已经下开小雨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全连集合到车场发动汽车,发动完车后又回到宿舍进行天天读,天天读除了集体读毛主席语录外,连长还点评了昨天的工作,并着重强调了今天有雨,路上注意安全。然后吃早餐,餐后就上路了。

▲  作者在拉萨罗布林卡门前留影

出了五道梁兵站不久,过了楚玛尔河天就开始飘起小雪花,到了不冻泉兵站雪就越下越大,还要不要继续走,连里经过研究,认为现在是七八月份,内陆就是三伏天,现在就是下雪也不会太大,所以决定继续赶路,但提出半路实在不行就返回来。
车队出发了,出了兵站就开始爬昆仑山,这时山上的路已经开始变成白的了,可也没见车队停下来,我们就跟着前车继续前进,快到达山顶时,车队终于停下来了,我下车一看,原来前边有其他连队的车堵在路上,已经走不通了,据说雪已经把山上路封住了。这时我们想掉头已经来不及了,后边的车继续往前走,前边的路又不通,车越堵越多,到了下午堵车就更严重了,只见公路上汽车横七竖八堵成一团,两头车辆不见首尾,全部是军车。看样子是走不成了,我们赶快给汽车放水,如果汽车不发动,十几分钟水箱里的水就会结冰。

▲ 我驾驶着军车行驶在青藏线上的砂石路上

到了晚上,气温急剧下降,我们坐在汽车驾驶室里,裹上被褥还是冻的受不了,这时温度已到了零下十几度,有人拿出喷灯点燃,大家一看都聚拢过来烤火,由于喷灯只有一个喷口,根本解决不了大家取暖。这时有战友拿出一个洗脸盆,里边倒上半盆机油,放上棉纱,点燃后火焰熊熊,大家围成一圈勉强抵御严寒。其他战友看见也照样点起火盆。我们一天都没有吃饭了,腹中饥肠辘辘,更觉天气寒冷,就这样冻了一晚上,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抬头一看,山是白的,路是白的,汽车也是白的,只有我们围坐的地方是黑的,战友们一个个脸上被烟熏得黑黢黢的,偶尔一笑,漏出两排洁白的牙齿,现在我们已经没有气力打趣了。
这时我们听说兵站送饭来了,前边是纳赤台兵站送,后边是不冻泉兵站送,我们等啊等,等到中午也没见饭送来,后来才知道我们连被堵在中间,两边的车堵的有十几公里,饭还没送到这里就被前边的连队分光了。这时我们看到上行兄弟连队的车上拉的是大肉罐头,经我们连长与他们协商,打条子拿了几十箱罐头,大家急不可待的打开就吃,一人一罐,一罐一公斤重,三下五除二吃的一点都不剩。肚子里有了东西,人好受多了,觉得天也没那么冷了。

▲  作者在沱沱河边同战友合影

一天又过去了,堵车还没有缓解的迹象。天快黑了,晚上怎么过,连长决定拆几个车大箱的后挡板,劈开生火取暖,上行兄弟连队的车上因为有货物,不能拆大箱,我们就把我们拆下的后挡板送给他们几个烧火取暖。到了晚上,篝火点起,星星点点,沿着公路蜿蜒曲折,两边望不到头,不知有多少人被困在这里。由于时间久远我已经记不清我们在这里被困了两头还是三天。

▲ 在行车途中照的像,带补丁的沾满油污的军装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车终于可以挪动了,由于雪深路滑,又有车辆不慎滑到路边的沟渠里,怎么也开不上来了,在连长的指挥下,战友们把大衣,被褥垫到车轮下,前边车拖,后边人推,一步一滑,终于把滑到沟渠里的车一辆一辆拖上公路。大家小心翼翼的驾驶着雪路上的汽车,慢慢开下昆仑山,到了纳赤台兵站已经是晚上了。
第二天我们车队在纳赤台兵站休息了半天,战友们在兵站洗净了脸上的油污,一顿热汤饭解除了全身的疲劳,在昆仑山峡谷中的格尔木河里冲洗干净汽车的泥尘,精神饱满的回到了连队驻地。年轻的战友性情永远是那么豁达乐观,就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被困雪山的事情。留在连队的战友照例在车场欢迎我们出车归来。

▲ 我到林芝拉木材时在林芝原始森林里的留影

这段经历过去已经快五十年了,我也成了故事里面的人物。过去许多往事在我尘封的记忆里已渐渐模糊了,可这段经历在我每每想起时,都好似昨日才发生一样,情景历历在目。想起分别已久的共患难的战友,心中不时涌起一阵阵莫名的惆怅。
我们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在和平年代,在青藏线上,在我们的军旅生涯中,书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

▲我保存的汽车一团发给每人一个的茶缸

此篇献给我的连长蔡高奎及和我同甘苦过的战友,以及曾经和现在仍然战斗在青藏线的新老战友!
作者 :原汽车一团八连69年西安老兵吕俊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