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恋手机、游戏,家长岂能一禁了之

在孩子看来

手机、游戏或许就是一种替代品

我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

我才去游戏里面寻找价值

有人问:学校为啥要放假?比较靠谱的回答是:再不放假,学生与老师就会憋疯了。再问:学校为啥要开学?比较发人深省的答案是:再不开学,家长就要疯掉了。这个“段子”是不是细思极恐呢?

1.孩子沉迷手机、游戏,亲子关系八成有问题

根据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假期接访的最多对象是中小学生的家长,求助最多的话题就是:我家孩子天天耗在手机上,我们藏不住手机,摔碎了就跟家长斗,不吃不喝不学习……孩子爱玩手机,甚至沉迷游戏,这早已经成为很多家长假期不得不面临的头疼大事。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爱玩手机、打游戏,这不是什么问题,家长如何应对才是最大的问题。一旦孩子玩手机、游戏这件事,让家长觉得很头疼、难过、无奈甚至崩溃,那么,我基本上可以判断: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

所以,每每家长问我怎么办的时候,我就会引导性地反问他们:你们家长平时都是怎么对待这件事的?都是怎么跟孩子说的,都对他做了些什么?——其实,我想直说一句话:你们家长是怎么逼着孩子沉迷游戏的?但出于对家长尊严的保护,我真的不敢问。

2.自尊水平高的孩子,往往能与手机、游戏和平共处

大量的经验表明,高自尊的孩子责任心强,自律水平高,能够实现对手机的自我管理,这些孩子往往生活在一个相对和谐的家庭,他们与家长的关系良好,在平时的沟通中,能够得到家长的尊重、理解、信任等这些爱的滋养,他们能感受到父母是爱自己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在家里是有地位和归属的,这类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而价值感、归属感能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自律能力。面对手机、游戏的时候,这类孩子也往往能够拿得起,放得下。因为,他们的内心是丰盈的,无需通过虚拟的世界去找寻精神的满足。

3.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到了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敏感,冲动易怒,学习压力大,渴望同伴关注,这些充满了矛盾的心理,如果家长不能有效共情,简单粗暴讲道理、训斥等等,往往会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把孩子推向了游戏等虚拟空间。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的来自家长的接纳、理解、信任、鼓励等爱的精神营养,如果家长不能给予,那么,你就不要抱怨游戏无情,因为,在这类孩子的体验里,手机、游戏比父母更通人情。

因此,对待孩子玩手机、游戏,大多数家长会用粗暴的态度,草率处理,要么把孩子与手机隔离、切断网络,要么摔碎手机,不惜与孩子一战。这种方式是最省事的,也是家长懒惰、不想学习的表现。在这样的家庭里,整个假期,亲子关系鸡飞狗跳,家里一直硝烟弥漫,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4.要让孩子远离游戏,家长需要改变自己

很多家长一听说孩子要手机、一看到孩子玩游戏就“炸毛”,忍不住发脾气甚至动手教训孩子,这是因为家长的信念存在问题。家长首先要认识到,手机、游戏,并不是洪水猛兽,喜欢手机、玩玩游戏,是孩子获取学习信息、释放学习压力、培养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现时代,想让孩子完全不接触手机不太现实。如果家长简单粗暴的制止、打压孩子,不仅会损害亲子关系,而且极易导致孩子凶猛地叛逆。

其次,家长要重视心理陪伴,能够给到孩子积极关注和无条件的爱,不能把孩子沉迷游戏这件事与孩子本人划等号,不能给孩子贴标签:你连个手机都控制不住,你真没用、真是个废物,你看看你除了玩游戏一个顶好几个,你还能干啥,你这辈子算完了、你没救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只能伤害孩子的尊严,完全给不到孩子任何积极的能量。

相反,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共情与积极的暗示:妈妈知道你在学校里很累,想玩就玩一会儿,放松放松没关系;妈妈知道你并不想让自己沉迷游戏,你只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妈妈看到你现在这个样子很心疼,妈妈相信你会管理好手机的、相信你会努力控制玩游戏时间的……家长类似的表达对孩子的理解、接纳、鼓励与信任的话,可以不断提升孩子的责任心和自尊水平,这样才更有可能让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第三,要营造温馨环境,多与孩子进行融入性的交流,沟通彼此感受,家长要善于倾听,积极关注孩子的表达,不打断,不评价,不指责,更少发表意见,在适当的时候(平静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包括生气、担心等消极情绪,也是有意义的,这样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因为孩子们会觉得家长是真实的。如果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或许伤害了孩子,那么,真诚的、无条件的向孩子道歉,“孩子,妈妈错了,之前我不懂你,一看你玩手机就忍不住吼你,批评你,这让你觉得妈妈不尊重你,甚至伤害了你,我很自责,真的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妈妈……”这样的道歉,不仅不会损害家长的尊严,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感恩。坦诚的道歉,是亲子关系修复的良好开端。

最后,要跟孩子协商手机使用的规则,并与孩子一起遵守规则。有几点原则非常重要:

一,规则要协商,要尊重孩子表达的想法,而不是家长强制。只有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才更有自觉执行的动力;

二,规则是亲子双方的规则,既有对孩子的要求,也有对家长的要求,比如:孩子要按时吃饭、睡觉,家长可以提醒两遍,不能唠叨、吼孩子,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不能玩手机、刷抖音等等;

三,学习是孩子自己分内的事,不是他的特权。不能让孩子把学习作为要挟家长的筹码;

四,违反规则,就要取消或延迟满足孩子的某些特权。比如,玩游戏超时半个小时以上,取消本月的电影等等;

五,执行规则,要多关注孩子发生的积极变化,哪怕一点点,也可以恰当地表达出来,比如:你想玩游戏,开始征求妈妈的意见了……我发现你玩游戏的时间控制得比以前好了……即使孩子偶尔超时,也不要“原形毕露”:我就知道你说话不算话……而应该坚持信任和鼓励:没关系,你可以把这一局结束了再吃饭……

即使如此,家长就算“仁尽义至”了,仍然无法避免个别孩子叛逆不减,继续沉迷游戏而不能自拔,这个时候,我的建议是:请家长要设法带着孩子去寻求专业帮助,尽快帮助孩子脱离困境,健康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