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卡帕尔:孤儿
演奏者:Mila Baslavskaya
▼
关于封面图,人家蝙蝠侠也是孤儿来的好伐?
这篇是孤儿系列的Part 4,前三篇在这里(点击标题可阅读):
☟
俄罗斯作曲家麦卡帕尔的《孤儿》,旋律非常优美、感伤,选自他为儿童写的钢琴组曲бирюльки,作品编号为Op.28,包含了26首小品,《孤儿》是其中第2首。
Samuel Maykapar | 1867-1938
бирюльки是“游戏棒”的意思,英语一般是Pick-Up Sticks,这是一种小孩的智力游戏。
把一捆小棍子随意散落在桌面,乱成一堆 ,然后每个玩家轮流从里面拿出,一次一根,不能动到其它的棍子,非常有意思!
这就是бирюльки了
我觉得麦卡帕尔既然用“游戏棒”来命名这套组曲,应该有两重意思:
比如里面作品的调性,有一部分就是按照CM-Am-GM-Em-DM-Bm-AM…这样的五度关系大小调排列的。
作曲家应该是想着从初学阶段开始,就开始培养小孩子的调性感。
《孤儿》是第2首,所以是A小调的。
▼
关于作曲家写“孤儿”这种题材都有些什么套路,前面文章说过一些,这里不再重复了。
麦卡帕尔这首《孤儿》在音乐表达上很简单,适合儿童的脑回路:
乐句8小节,先从A小调开始,E小调(属调)结束,反复时即变为E小调。
旋律非常声乐化,所以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呼吸。
这种声乐化的旋律,弹时也可以尽量贴键,发出温柔的音色,千万不要高抬指敲下去,很硬很重!
我发现作曲家在写“孤儿”时,都很喜欢用三拍子或者六拍子,大概是想造成那种摇晃不安、步履蹒跚的感觉,仿佛是失去了父母后迷茫地行走着……
三拍子六拍子会很彷徨,二拍子或四拍子没这种感觉。
▼
作品最形象的还是后半部分:
旋律先是用二度音的方式向上蔓延着,在到达最高音以后,就一直往下,节奏上是前长后短(♩+♪)的抒情顺分音型:
这种感觉,像极了从祈求到希望破灭继而失落:
旋律上行时,仿佛是对某种美好事物的祈求,音越来越高,也意味着愿望越来越强烈,所以力度上是cresc.(渐强);直至最高音的地方,力度也是最强的f,表示着这是情感最强烈的;但得知这个愿望无法达成时,心情也即随之低落,旋律开始下行,叹息性的音调,一直掉一直掉一直往下掉,直至沉落谷底,力度渐弱,最后在pp结束,生无可恋……
像不像孤儿盼望一个温暖的家庭,但是求之不得希望破灭的感觉呢?
我觉得挺像的!
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音乐,当成是对某个妹纸暗恋的感觉,反正都是差不多的情愫:
对她的喜爱越来越炽热,然后发现人家名花有主了…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
麦卡帕尔这首《孤儿》的程度,大概3-4级,对于训练学生的触键与音色,是个很不错的作品。
乐谱获取请参看:
☟
另外想买全本的,国内有这套《游戏棒》乐谱的出版:
其它推荐deeprea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