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璋:品鉴诗词 锤炼字句

【总第072601期】


品鉴诗词  锤炼字句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作者:范洪璋
我是《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心观众。己亥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让我再次领略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场异彩纷呈的诗词盛会上,我们穿越历史时空,邂逅了悠然洒脱的陶渊明、奔放不羁的李白、沉郁悲壮的杜甫、浑然天成的陈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恬淡闲静的孟浩然、鬼斧神工的李贺、质朴亲切的白居易、浓墨重彩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清新婉约的李清照、慷慨激昂的陆游、瑰丽古朴的龚自珍、气势磅礴的毛泽东……
每天晚上我拿着纸笔边看边记,选手们机智而从容的答题、嘉宾们通俗而幽默的点评,还有高潮迭起的飞花令、妙语连珠的诗词接龙,每每让我击节赞叹。从命题权重来看,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均有一定突破,如果说前三季侧重于记忆、背诵,那么第四季已经开始向理解、分析、鉴赏和应用等知识维度拓展。例如这样的试题:张继诗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愁”的原因最可能是什么?周邦彦词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中的“并刀”和“吴盐”是为了吃什么东西而准备的?还有图文线索类的问题,都在考量选手对作者经历、诗词意境、写作背景以及文史典故的掌握程度。我觉得这是本季诗词大会的一大亮点。
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根本目的在于传承高贵的人文精神,培育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习古典诗词需要培养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记忆、赏析和创作等等。作为现代人,没有必要人人会写古体诗词,但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语言运用传统,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古人作诗填词讲究锤炼,提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下足功夫。杜甫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字斟句酌,必须进行字句上的锤炼,而这种锤炼往往要经历一个呕心沥血的过程。唐代释归仁《自遣》:“日日为诗苦,谁论春与秋。一联如得意,万事总忘忧。”道出了古人诗词创作中的“苦吟”状态。我们今天欣赏古典诗词,或豪放,或婉约,或凝重,或闲适,其中无不包含着作者“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艰辛刻苦。
古人在诗词创作中对语言的锤炼,主要包括“炼字”和“炼句”两个方面。“炼字”即推敲用字,力求准确、恰当。古人认为,“诗以一字论工拙”,一字用得不好,“足害一诗之意”。写诗填词,必须让每一个字都“活”起来,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样才能精妙、生动、传神地表达诗情词意。
“推敲”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后蜀何光远《鉴戒录·贾忤旨》记载:唐代诗人贾岛吟得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拿不定主意用“推”和“敲”哪个字更好,于是在驴背上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当他想得入神的时候,他骑的毛驴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当时是长安的最高长官,他问明情况,思索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字更好,即使在深夜拜访友人,还不忘敲门,说明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这个‘敲’字,还能在夜静更深之时平添些许声响,诗句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细细品读这联诗,敲门的声音强化了深夜的寂静,这种衬托式手法实际上正是艺术辩证法的具体体现。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津津乐道,称得上是“炼字”的经典案例。
宋代魏庆之《诗人玉屑》中“一字师”的故事也广为人知:晚唐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去向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说:既然是“数枝”那就不能算是“早梅”了,不如改成“一枝”好。齐己甚为叹服,尊郑谷为“一字师”。在古典诗词创作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炼句”即推敲词句运用,使之精练、形象。古人同样认为,“一句之辞,足害一篇之意”,因此主张“琢句须工”。所谓“工句”就是“含情而能达,绘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的绝妙佳句。唐代方干《赠喻凫》云:“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须。”可见,要想“炼”出理想的词句,同样要下一番苦功夫。
广义的炼句还包括诗词的谋篇布局。古人写诗填词,绝不重复别人的陈言旧句,如果同一题材前人已有佳作,而自己又不能超越,那就宁肯放弃不写。崔颢登临武昌黄鹤楼,写下了千古名作《黄鹤楼》,此诗出类拔萃,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第一”。后来李白登上黄鹤楼,也想题诗抒怀,但见到崔颢诗句,自叹弗如,便搁笔离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也是千古绝唱,苏轼来到李白驻足之处,看到了同样的风景,本来也想作诗一首,但想到李白的诗句,也作罢了。稍后他来到西林寺,才写下了《题西林壁》。
记得王小波说过: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的,不是用来看的,不懂这一点,就只能写出充满噪声的文字垃圾。思想、语言、文字是一体的,假如念起来乱糟糟,意思也不会好——这是最简单的真理。我们不可能人人都是作家、诗人,但是如果平时记日记、写微博、发微信时能多想一想古人的创作态度,无疑会使我们的文字更精准、更严谨、更典雅。
有人说当下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似乎一切文化都心甘情愿充当娱乐的附庸。我想,越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越是应当为我们浮躁的心灵寻觅一隅优雅与宁静。《中华诗词大会》第四季即将落下帷幕,我并不关心哪位选手获得今年的总冠军,从诗词中找到自己灵魂的归宿和文化传承的命脉,这才是我关注诗词大会的目的。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美在四季。”初春的微风轻轻吹开了诗词王国的大门,那里盛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花、智慧之花,一朵朵流芳溢彩,一朵朵醇香醉人。
2019年2月14日凌晨
作者简介
范洪璋,1965年生于哈尔滨,文学学士,曾担任哈尔滨轴承集团分厂党支部副书记兼工会主席、残疾人联合会杂志记者及主编、文化学校语文教师等职务,曾在《新晚报》《生活报》发表书评、影评、散文及古诗词鉴赏等作品。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明桦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