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之世,有几个文人能写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本文由蜀山笔侠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太平之世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什么关系呢?这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情。然而,我却想把它们拿出来说一说,因为,我不说,就很少有人说了。

看过《岳阳楼记》的人一定会被范仲淹的境界所折服,了解范仲淹的人一定会被他的情怀所倾倒,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敢于为天下先的人。

如果不了解范仲淹,也没看过《岳阳楼记》的人也不用惆怅,你是否还记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言?没错,它们就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在仕途不顺、惨遭贬官的情况下,应朋友之邀写下这篇《岳阳楼记》的。虽然是写的一座重建的楼,但体现的是他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并不是所以文人都有这种精神!

范仲淹所处的年代大宋已经经过3代(太祖、太宗、真宗)的发展,近花甲之年,不说已然进入太平盛世,至少政治成熟、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封建社会难得的甜蜜阶段。

像这样的和谐社会(至少表面上是),文人们歌功颂德都还来不及,谁敢冒点儿不和谐的声音呢?所以,人们听到的,永远是歌舞升平、万象更新。

其实,这本没有错,精神文化本应伴随着物质文化的提高而提高,但害怕的是:他们陶醉在这莺歌燕舞、靡靡之音中不能自拔,而慢慢忘却了先人创业的不易和身边潜伏的危机。比如:

1、赵匡胤的天下是用拳头打下来的,后人是否应该好好想想怎么用拳头将它保持下去?而不是光凭嘴巴?

2、“右文抑武”的国策虽然是一开国就立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应该有所调整?所谓急病还需猛药医,宋初可以这么做,但承平日久,是否可以适当提高军人地位?转而加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

3、大宋并非高枕无忧,身边还有辽、夏这样如狼似虎的邻居安睡在卧榻之侧,难道不应该有点儿危机意识?

从后来的结局看,大部分宋人没有这样的意识。你觉得有,他们不一定觉得有,他们天天生活在繁华浮世、温柔梦乡中纵情娱乐、放飞自我,国家大事和他有什么相关?了解了又有何用?

其实我想反问:了解了难道就要愤世嫉俗、天天嚷嚷着要改革、要打仗么?还不是该干嘛干嘛,只不过做一个明白人而已,不要浑浑噩噩地活着,你可以,难道你的子子孙孙都这样活着?

笔侠就是那个不讨人喜欢的人,老爱唠叨些让人扫兴的话,老爱让人觉得不“和谐”,甚至有人说无病呻吟。

对,没错,幸福的日子就应该谈些美好的事情来增加幸福指数,但我想说:这不矛盾啊!有忧患意识并不妨碍我们去做喜欢的事啊?该游山游山,该玩水玩水,并不冲突,只不过在需要的时候,我们会更具有判断、承受能力,不要等事到临头了,才开始考虑自己该怎么做。

如果没有范仲淹这样的文人,你整天听到的都是诗词歌赋、粉饰太平;而有了范仲淹,你将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和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如果可以选择,我愿做那刚正不阿的范文正公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