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不快也不转?需要找到这个“ 变态”击球点
发球第四季《旋转之门》(5)
一、前 情 回 顾
本季从力学上的对心与偏心碰撞来探讨发球旋转的密码,对心碰撞就是球拍给网球施加的力作用线通过球心,偏心则是力作用线偏离球心。关于偏离球距离的大小与方向(三维角度下)就有万千种组合,也是发球旋转神秘莫测之源。阅读本之前最好回顾下前几期内容,这样更容易将本季内容从逻辑上串起来指导实践。
1、网球发球│kick、slice 、twist 究竟是什么旋转?
离开生物力学(力学和解剖学)去谈网球技术就远离了基础科学,无根有时会南辕北辙,另外还须加入哲学精神来匡正人文缺失造成的机械与教条思潮。人是鲜活的,网球技术自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练在各个阶段都要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自然就会不断塑造学员的技术习惯或风格。
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 支点是杠杆的五要素之一,还包括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四个要素。在发球技术中同样存在这样一个类似 “ 支点 ” 的要素,就是球拍与网球的碰撞点,即通常所说的击球点,我们通常将击球点理解为人与球之间的关系。
二、变态击球点
抛球实现人与球的空间定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击球点,例如在1(右侧)区发侧旋球时的击球点应该是下图的样子,但若在2(左侧)区选择同样的击球点发侧旋球恐怕很难发到界内,因为人、球拍、球、站位(场地)等系统环境决定的,所以击球点是发球旋转的密码之门。
那么为什么说击球(碰撞)点是 “ 变态 ” 呢?
下图是侧旋发球,从我们的视角看不到击球点在碰撞瞬间究竟发生了那些物理变化。
换一个角度,看慢帧下的平击发球,网球在理论上自转很少,力作用线通过球心。球拍最初跟网球碰撞瞬间应该是一个点,随后球拍与网球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说击球点只是一瞬间就不复存在了,而是变成了三维立体的 “ 变态(变形)” 区,所以用击球区更贴切。
弹性形变常被通俗化为 “ 包裹 ” (非常误导网球爱好者),若主观用球拍去包裹就有些 “ 乱弹琴 ” 的味道了,参阅《很少人知道,网球与球拍碰撞的真相!》。球拍与网球的二元形变比较难理解,可以把地面想象成球拍来理解碰撞瞬间的变态变形过程。
三、快 与 旋 转
发球的速度一般对等于指球拍向前(水平)的分速度,无论平击与旋转与否,都要保证球拍向前分速度的最大化,与旋转发球相比,平击发球向前的分速度最大,关于球拍速度的解析参阅《网球发球 │德约科维奇用投石机原理升级你的鞭打》。
通常情况下,在1区的侧旋发球击球区是下图的样子,但我们要将其想象成横向距离球心一段距离的三维击球区,才会发上力,否则球无力还飘。
明确了击球区的位置,接下来才是挥拍轨迹的问题,平面下很难用图描述清楚,只能意会,如按图索骥那只在球场会被虐的很惨。
结合发球实际动作就好理解一些,关于小臂内旋 Pronation 一直有争议,控制好击球区,那些随挥动作就顺其自然吧,把精力发在随挥上真的很误事,就是正事没干,只顾装酷了。
在对比看2区侧上旋发球的击球区一定是在左下方,此外我们还应建立关于击球区是浮动和变化的概念。
明确了侧上旋的击球区位置,对比侧旋发球的挥拍轨迹,球拍向上的分速度要大一些,但向前分速度还是首要保证的,这要比平击发球向前分速度要小,切记挥拍轨迹一定要在三维视角下理解,否则会跑偏。
侧上旋的 Pronation 要明显多了,这一解剖动作主要是由发球目的决定的自然现象。
参透这些千变万化的细节,自然也能将上旋发球发好,关键要控制好 “ 变态 ” 的击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