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前程似锦,只缺爱的能力

“親”,亲就要相见,不见如何亲?“愛”,爱中间有一个心,无心哪有爱?繁体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

这或许只是一些人死抠字眼后的一点心得。但是,这两个字的演变似乎与婚恋的“进化”有一些时代的印记。

从“亲,包邮哦”开始,“亲”就被泛爱,因为“親”已无“见”,不需要“见”。即使不是卖产品的,自己的的血亲,因为天各一方难得一见,也确实不能親了,只能亲了。

即使“心”容易受伤,但有一个小例子很能说明有“心”与无“心”的分量——

某年某月,发现钱包里一张不知何时收到的十元纸币,空白处写着几行字:我的心已经碎了/陈艳红,我恨你!/你不该如此伤我的心/难道你感觉不到我的爱吗?!

茫茫人海,不知道写下这几行字的人是谁,亦不知谁是陈艳红。但陈艳红为此应该感到幸运的是,她(或他)遇见的这个人毕竟是敢爱的,可能因为爱情经费余额不足而搁浅,但是付出过真心的。

能为你伤心的人,必定是被你伤害得最深的人,哪怕是曾经,哪怕是都不愿意回首的过往,不须人人经历,未必人人会有。

八九十年代,港台影视文化影响了大陆的很多人,尤其60后、70后中被陈艳红们“启蒙教育”过的男女,挂在嘴边的歌词常有“心碎”等关键词。

“心已碎”是用情很深的人的内心独白,从来没有好好爱过的人,分手或离婚也不过是如经历了一场必散的宴席。

为何现实生活中分手率、离婚率那么高?有人说,男女没有血缘关系,如果彼此不再爱,无心于对方,就说散就散。

还有一种大众化的情况是,不懂得爱,即爱无能。有人说,婚恋是讲感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你那么会讲道理,活该你单身。

爱需要附加很多条件的,比如相貌、颜值、经济条件,以及对家庭背景和人品的考察,凡此种种,如新人应聘找第一份工作,经不住磨砺就得找下一家。

有多少人很久没有听过自己的心跳了?

在浮躁的时代,充斥着更多的男女爱无能者,不言爱,不愿爱,不敢爱,甚至怕爱,对爱情抱着虚无主义立场,患得患失,无人可爱。

“爱无能”的病毒在世间流行。即使试着爱着,也是且爱且退,爱得小心翼翼,甚至怀心夹疑。

没有哪种爱适合重来,但有一种爱让人泪流满面——

七夕鹊桥相会,是因为有牛郎织女天地相隔的爱情;

西方有情人节传统,是因为有瓦伦丁为爱殉难的爱情;

《廊桥遗梦》成经典,是因为人到中年竟还能拥有如此热烈的爱,为爱一见钟情、坚守和忍受;

《铁达尼号》长怀激情,不仅仅是因为初识时的“你跳,我也跳”和最后一句“你一定要活下来”,更是因为物质和阶层的巨大差异没有扼杀掉爱情,甚至灾难都成了考验和升华爱情的道具;

有一代人在琼瑶封建背景下的爱情故事里哭过几场之后,这一代人又在当代伦理与法律冲突中的爱情掬一把热泪……

如果毕生没有以上的轰轰烈烈,“何必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样的自嘲也是极好的。

在生活中,爱无能者对爱情充满了狐疑。在怀疑中,“爱无能”泛滥成灾。

“爱无能”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场轰轰烈烈却以悲剧收场的恋爱伤筋动骨,心灰意冷,不敢、不愿、不能再爱了,激情已逝,爱淡神弛;

工作、自己、孩子都比爱情重要——爱工作,因为可能提供物质保障;爱自己,自己的容颜自己的隐私自己的私人空间自己的财产都不容侵犯;爱孩子,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已逝爱情的结晶;

物质比爱情更有保障——钱是死的,比较容易把握;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一点把握都没有,风险太大,所以不敢全情投入;没有钱活得不像个人样,没有爱情别人不大看得出来;

因为贫穷,因为太富——贫穷虽然也可以听听风声,但完全与爱情这场精神盛宴不般配的物质窘境难免令人胆怯,缺乏自信;而太富了呢,又什么都不缺,感情上也可以找到替代品,且易误会真正爱自己的人看中的只不过是自己的钱财;

不懂爱——以为一夜情、一夜性就是爱情,以为做爱就是恋爱,重量不重质,认为爱情像凤梨罐头一样都会过期;

苛求完美——旷日持久地等待着自己的白马王子梦中情人,幻想着恋人会驾着五彩祥云从天而降,结果始终没有遇到一个完美的恋爱对手。

心仪的人遇到了你,她爱上了你,她说“我不要你的呵护、你的玫瑰,只要你好好久久爱我一遍;我不要你的承诺不要你的永远,我只要你真真切切爱我一遍,就算虚荣也好,贪心也好”,结果你是患上了“爱无能”,你把沉默当作对她的回答——原来你什么都不想要。

大城市是一个盛产夜生活和Party的地方,“爱无能”者从四面八方涌来参加有美酒、艳遇和狂欢的聚会,这样他们才能恍惚感觉到爱意和人群的温暖,摆脱内心的孤独与落寞。

有个媒体人说,每个女人,一生至少傻一次。傻两次及以上者,不是女人,是母猪。但谁会觉得戴安娜王妃是母猪呢?只有“爱无能”才堪称懦弱。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别”,无心无爱不亲,如何陪伴?这个时代的晚上,不缺生活品质,不缺前程似锦,只缺爱的能力。(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新周刊》,如有侵权请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