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就学杨名飏 廉政爱民美名扬

在外省当省长的云南土著人名扬天下

廉政爱民教民技艺发展生产弘扬文化

有清一代,云南省土著民族之一的白族出了个省长,其美名代代流。

此人姓杨,名名飏。祖籍大理喜洲,后移居在边远的云龙县。他经中央委派到陕西省任巡抚(一省之长)。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杨名飏参加岁考,取得优贡生,授予鹤庆州训导。这年,杨名飏仅19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恩科乡试,杨名飏以《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的策文中“五经魁”(举人正榜前五名)第四名,授陕西省汉中府经历。从此,他一直升迁,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陕西巡抚(一省之长)。后又升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道光十七年(1837年),告老还乡。杨名飏为官长达45年,被授正二品衔,但他一生清廉,“为人于敏,有吏治才”,尤其注重实绩,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为人们所敬仰。

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在陝西主持重修了灞桥,这工程至今仍作为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典范,受到中外专家的称道。灞桥位于西安城东20里处灞河上,过去每“六十年一成毁”成了这座桥的定例。杨名飏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深入调查掌握水性,认真总结前人经验,采用多跨的桩基础石制排墩简支木梁这种新技术,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经历了120多年还安然无恙。

杨名飏在治秦25年时间里,还办了不少好事,政绩卓著,有人曾总结为9个方面:“一是捐资置田,筹措基金,用以奖掖中科举者。二是发展教育,修建书院考棚。三是筹息谷、修社仓,以赈灾荒。四是整顿风气,劝民勿信邪教。五是严饬部属,注重‘政在得人’。六是整理典籍,纂修史志。七是修筑道桥,拓展交通。八是维修古建筑,保护文物。九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尤其是在发展农业方面,杨名飏有了许多别出心裁的举措,提倡作物结构的调整。他要求各地择地种植洋芋,改变单一的“多赖包谷以养生”的状况。最能体现他吏治特色和经济思想的是他“栽桑养蚕”的理论与实践,他不遗余力“不惮三令五申”地在关中,乃至回籍以后在云龙推广这种直至今日仍合时宜的主张。

他的著述《关中集》,辑录了他的26篇文稿和一首《劝桑行》诗,基本上代表了他治秦的政绩。《新纂云南通志》做了精当的评价:“名飚文章格律虽不甚高,然观其全卷,多兴养立教、兴利除弊之文。读之,名飏治秦政绩可以想见。此关系政治文字,不宜以格律论也。后附《蚕桑简编》尤治关中要。”他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栽桑养蚕呢?他认为“(秦)地幅员数千里,土虽沃,而民多贫。良田只知务农,不知务织,以粟易衣,终岁积金,丰输外省”,因此必须“劝课蚕桑以厚民生”。他说:“窃谓蚕桑大政,利益无穷,如使还庐树桑,以屋养蚕,每州县有桑一二十万株,以之饲蚕取丝,则数万金之富,不难增益于十年树木之间。”

他还详细算了一笔账:“有桑五株可育一斤丝之蚕,每地一亩,种桑四五斤,收丝八九斤,值银十余两;若种麦谷,即收二石,半年不过值银一二两有余。且树谷必须终岁勤劳,尤有催科。”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诚心,没有执著的为民之诚心,也不可能有此睿智的思维。杨名飏去职隐退以后,在家乡云龙石门、宝丰一带同样大力提倡栽桑养蚕,曾收到很好的成效,可惜日久废置。在陕西时,杨名飏深感“月课岁考,校诸生卷,字多有舛错”,于是著《经书字辨要》供诸生备查。

咸丰二年(1852年),杨名飏在家乡病逝,终年79岁。

他是清代从云南省云龙县走出的土著人士,在受命于省长任内,做出了不凡的业绩!

演唱:赵云红

作者:张锡禄

值班编辑:DeilHuptaox

法律顾问:杨志锋律师

联系方式:   13887255113

云南鹏诺律师事务所

白语茶座联系方式:

dv82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