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毕摩文化探秘

  漾濞毕摩文化探秘

  文/杨登堂

  “毕摩”,彝族人民祖先的代言人,他们作为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世人与鬼神的智者,千百年来,毕摩既执掌着神权,又把握着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他们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是彝族文化。

  “毕摩”,彝族人民祖先的代言人,他们作为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世人与鬼神的智者,千百年来,毕摩既执掌着神权,又把握着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他们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跨越时空流传到现在,是一份活着的珍贵民族文化遗产,对其深入了解和研究,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彝族的毕摩文化渊源

  彝族及其先民的宗教信仰,经历了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向人为宗教过度和发展的过程。以崇敬虎为中心的图腾崇拜,以崇火祀水为代表的自然崇拜,以祭祀祖先和制作祖灵为代表的祖先崇拜,还有英雄崇拜、鬼神崇拜、灵物崇拜等等原始宗教的仪式及其神话传说,迄今在彝族社会中仍有保留和残存。创世纪史诗《梅葛》和众多彝文典籍的记载,以及表现于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习俗,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彝族先民在原始宗教方面的内容。

  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存在于祖先居住的地方,在精神上与活着的人联系在一起。认为正常死去的祖辈的灵魂仍未脱离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给后代以精神力量。所以当父母死后都要在数月内请毕摩为其招魂,扎制灵牌,供于住房上方神位。神位是神圣的,不许玷污和生人踏入,每逢过年节都要设案祭奠。根据具体情况,数年后请毕摩作道场念经超度,送灵牌到深山岩洞,表示已将祖辈的灵魂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这才算完成了晚辈应尽的神圣义务。正如彝族谚语所说:“父亲欠下儿子的帐,就是为儿子成亲安家;儿子欠下父亲的账,就是为父亲送终超度。”有了种种巫术,神鬼与世人便发生着直接的关系。毕摩,就是彝族中主要的巫师。

  毕摩,系彝语音译,也被称为笔姆、西波、白毛、比目、笔磨等,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禳祭巫师。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其主要职能为司祭仪,行巫医,决占卜,主盟诅等。由毕摩主持的宗教仪式有安灵、送灵、禳灾、祈福、驱鬼、治病、招魂、占卜、盟誓、神明裁判等;其文化方面的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谱谍、天文、医药、农技、工艺、礼俗、文学等典籍,使彝族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

  由于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灾患、征战、节日、出猎、播种、联盟联姻等生产、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可以说,毕摩既执掌着神权,又把握着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彝学研究者和多数彝族人,大多认为“毕摩”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在彝族丧葬礼仪中少不了毕摩诵经。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传说:洪水泛滥时,天神派了三个毕摩带着彝文经书来拯救民众,三个毕摩各骑一头黄牛,把经书挂于牛角上,渡汪洋大水时,把经书浸湿了。毕摩下到凡世后,便把经书放在青树枝上晒,飞来的老鹰抓破了一些书页,粘在青树枝上又撕坏了一些书页,故而彝文经书不全了。现在毕摩念经作法时,都带有牛角、鹰爪和竹签作为法器,并在祭坛上插青树枝,意即弥补经书之不足。此传说不足为据,连寻找历史影子也显得巅三倒四,好像洪水泛滥以后才有毕摩似的,其实居木乌伍(笃慕俄,洪荒时人物)之祖维勒邛部(武洛撮)时代毕摩就已十分发达。而在祭坛上插青树枝,是昊毕始祖和提毕乍穆时代才改革的一项毕摩活动仪式内容,至于毕摩带有鹰爪、野猪项牙圈、虎牙等物,是因为这些凶禽猛兽具有降魔伏怪的作用,在经书最后部分留有空页,只是为了增补方便而已。毕摩是彝族丧葬活动的主持者,彝文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彝族古老文明的传承者。一个民族或者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的主要表现为文字和历法。史料表明,彝族的十月太阳历,比通行的十二月阳历早得多,这是彝族先民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彝族先民创造了文字,即今天所称的古彝文,比汉字早得多。但是在后来的社会进程中,古彝文没有发展普及。到了“书同文,车同轮,礼同伦”的秦汉之际,汉文化强势普及,发扬光大,古彝文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就给彝族先民们出了一道难题——彝文经典如何传承?毕摩们承担起了这个重任,他们口传心授,以叙事长诗的形式一代一代传承彝族文化根脉,久而久之,成为经典。这就让人联想到彝族的火坛,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没有文字,仅以口传,要完整地保留一部涉及山川风物、天文地理,人类起源、部族迁徙,生老病死、世间众相,自然、宗教、哲学、伦理等等内容的典籍,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毕摩做到了,虽然在传授中难免疏漏遗失了一些细枝末节,主要的内容或者说精华得以保留。一些民族研究的疑难问题,可以在彝族毕摩经文中找到答案。比如南诏王室的陵墓究竟何在?困扰了一代代地方文化学者,苦苦探究而无果。其实这个问题在彝族毕摩经文里说得明白,《南诏宫灯》里记述,南诏王室成员逝世后实行火葬,没有陵墓,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这便是彝族毕摩的历史功绩!

  毕摩的始祖问题在哪?在毕摩经中可以找到答案,在漾濞毕摩经中“毕君兼身大阿毕,远古妣祖阿玉神”其中的阿玉神说的是彝族远古妣祖阿玉是身兼君主和毕摩两职的大毕摩。相传远古天地混浊时期,普天炽热难当,地上万物频临灭绝,妣祖阿玉用树叶织成的“阿玉妣玛卡”(围裙)遮住了炎热,挽救了人类。二月初八传说是阿玉的生日,彝族民间把这位女神供奉在家坛上,每逢其生日慨以祭奉阿玉女神既是彝族的女神,也是毕摩的鼻祖。漾濞县老毕摩左尚祥等毕摩神坛上,供奉着阿玉之神及树叶围裙,毕摩每逢受邀到丧家做法诵经都得虔请鼻祖临场护佑。

  二、漾濞毕摩经的总体精神

  漾濞彝族毕摩经典是漾濞毕摩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了彝文典籍和口传彝语祭经、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和叙事长诗等,在漾濞彝族氏族社会一切祭祀都有毕摩主持,毕摩至高无上的地位。毕摩文化有着深渊的历史文化底蕴,毕摩文化是集道德教育、传播知识、探求和谐消灾辟邪、追求美好未来的的适用文化,毕摩文化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天文、地理、历法、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农学、武艺、宗教及生、老、病、死。因此,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

  毕摩文化博大精深,是彝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以万计的毕摩经籍,内容涉及范围极广,学术价值高,是研究彝族文化和其他学科研究不可多得的资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摩经籍是历代毕摩收集、加工整理,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经文典籍,它反映了彝族传统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情趣,是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符号载体,是彝族毕摩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毕摩文化实行道德教育、传播知识、探索美好生活的同时,以促进人间平安、和谐为目的。总结、归纳的施毕礼式达300多种,根据求毕人的不同情况,有“吉祥毕”、“辟邪毕”、“消灾毕”等等,因人而异,视情施毕。毕摩消灾避邪,防病治病,科学预测的秘方受惠民众,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毕摩文化载体即毕摩经典种类繁多,现存书目和流传的口碑记载,可以概略分为如下类别:1、原始宗教类包括祭祖经;殡葬祭经;祭神经;招魂经;祈福纳祥经;消灾除秽经;驱邪送鬼经;诅咒盟誓经;占卜经;祭祀鬼座图谱等10种。2、历史类、3、谱牒类、4、哲学类、5、伦理类、6、天文律历类、7、地理类、8、文学类、9、艺术类、10、医药类、11、农牧生产类、12、军事类、13、译著类、14、文学文告类、15文字类等。首先,彝族原始宗教的基本观念是万物有灵,认为自然界一切都是一物有一神,并加以崇拜。但是在诸多的崇拜中祖先崇拜处于中心地位,主要表现为将祖先视为最尊贵、可靠亲近的保护神,因而鸡献祖先仪式频繁、隆重,毕摩经典亦以祭祖内容为最多最重要。其次,毕摩文化不是封闭的文化,它有早期的原始文化逐渐发展为内容丰富而具有鲜明民族性的文化。其三是彝族社会的发展因受特定历史的制约,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多由毕摩掌握,并多融于祭祀经典而附属巫事。所以毕摩在彝族人群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漾濞彝族丧葬祭祀经分为热丧祭经和冷丧祭经,唯《草吊经》为冷丧祭经,热丧祭经有《遇丧》、《造天造地》、《祭祀日月》《搭棚》、《谢棚》、《雕刻日月》、《创始街市》、《抬日立日》、《唔嗯出世》、《祭献猎神》、《授杖》、《追城》《君毕相分离》、《奉赠粮畜》、《古兹攀亲》、《分置四季》、《指路》《归祖》等40多个仪式上吟诵的经文。冷丧祭经是给非正常死亡的前辈亡者后补开吊吟诵的经文,冷丧祭经除了亡者和草人和杉松做的棺木形替代,文者称为“草魂亡父”或者“草魂亡母”外,其他和热丧祭礼仪相同。

  毕摩在前往施毕时,佩戴的法器也属毕摩文化。每个毕摩都有精心制作的法帽、法衣、签筒、神扇、神铃、神鼓等等。其制作工艺神奇,佩戴的法器精美而神圣,具有神秘感,毕摩文化以古老又鲜活的生命力传承在广大彝族地区的乡土民间,其古老而适用的人文传统是独具生命情态的民族文化遗产。毕摩文化探求人的生存价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向往人生的美好未来有着教育人们积极向上的现实意义。

  “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经过辛勤的努力和抢救,漾濞毕摩经文已已成功收集整理完善,楚雄彝族自治州2011年出版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编入了漾濞彝族丧祭经第八十五、八十六两卷。全面记载了漾濞毕摩经典,为传承和挖掘彝族毕摩文化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漾濞毕摩的传承情况

  (一)腊罗支系老毕摩左尚祥简介

  左尚祥,男,拉罗支系彝族,公元1922年11月(民国11年壬戌9月)生于漾濞县南区蛇马寨子(今为漾濞彝族自治县瓦厂乡蛇马村委会黄山村民小组),公元2008年1月18日卒于瓦厂乡蛇马村四么路家中,享年八十六岁。“拉罗”一词中,“拉”是虎,“罗”是龙,发唇齿音;“拉罗”合称是虎龙,是支系自称为龙虎族。拉罗支系毕摩的最高、最元始祖师叫阿夷白,女性。毕摩经中专门有一个经敬诵阿夷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必须祭奉与更新阿夷白祖师坛。

  左尚祥原名常德才,其父常文怀,其母左大咪,家住瓦厂乡蛇马村,因家境贫苦,举家成本村常贡爷家雇佣户耕作于黄山庄房,常德才出生于常贡爷黄山庄房中。常文怀、左大咪夫妇生有三男二女,常德才排行老五,为幺儿。

  常德才十六岁即1938年时,由父母包办成婚,女方弱智,婚姻很不幸,直到1946年,婚后第九年父母双亡后,才解除了这段婚姻。翌年(1947年),常德才由蛇马村黄山到四么路孀妇左厂妹家上门,按彝族习俗改名换姓,叫左尚祥。左尚祥岳父左正昌、岳母罗莲妹,夫妇二人生有一男二女,左厂妹排行老二,因此赘婿左尚祥亦排行老二。左厂妹首婚生有二女,左尚祥与左厂妹再婚后亲生一男一女。

  左尚祥一生务农、做毕摩、吹鼓吹(即吹唢呐,下同)。从1934年12岁起到蛇马村辖地小龙潭拜师先后三人,学吹鼓吹,边当徒弟边跟随师傅参与喜事、忧事、起房盖屋、庙会、上坟等法事。1945年由师傅给左尚祥设鼓吹祖师坛,左尚祥正式出师,独立当鼓吹师傅直到病逝,长达七十四年。到2007年5月24日止,吹鼓吹至少达一千五百场次,从1953年起至2007年5月止,教出正式设坛的出师徒弟达十一人。

  1937年15岁起,左尚祥学毕摩,先后拜师七人,主师常旺兴是龙潭乡富厂村所辖山背后村人,到1943年左尚祥21岁时,主师常旺兴为其设毕摩祖师坛,左尚祥正式出师,独立当毕摩,直到逝世,当毕摩达71年。每年做法事至少十五场,最多时达二十场。如瓦厂桑恩祥(乳名四发)家,每一代老人病故都被请去做毕摩法事,连续做过五代。除丧事外,还有非丧事的法事,如祭土主、祭龙、祭体芭、叫魂等等。还做过“围孝”。漾濞县南片瓦厂、龙潭、鸡街三乡内,每个村寨都请他去做过法事。此外,还到巍山县的石门关、紫金做过法事。一生共计一千多场次,教出设毕摩祖师坛出师徒弟十人(未出师的不算在内)。其中,得意徒弟习中道独创了一种用汉字记彝语毕摩经的方法,后由另一徒弟左家伟继承并教给左老毕摩的其他弟子。毕摩习中道已病逝;左家伟已改行;现今嫡传徒弟有左志宏(乳名阿芒)与关门弟子习正文(乳名刘发)在传承。

  左尚祥还会做咒,即在烧红的犁尖上用舌舔、用脚踩等,用以驱追凶神恶煞、扫煞。近者一九七七年与二00四年都还做过,一生做过五十多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左尚祥家庭成分贫农,个人成份为“迷信职业者”,进过学习班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写过反省书。但是,由于彝族民间信仰中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十二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顽强存在;彝族人信奉人死后是回归到祖先亡灵处,不回归的亡灵就是祸害活人的凶恶鬼神等。毕摩是彝族古老文化的保留者与传承者,彝族在上述种种信仰的民风民俗活动中,必须靠毕摩做法事。所以,用政治手段制止不了毕摩与彝族民众的古老传统习俗等种种信奉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古老传统习俗反而成了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并得到各级领导重视。2006年政协漾濞彝族自治县第六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会协商会议上,对《加快深入挖掘、研究民族历史文化步伐,创建漾濞民族历史文化走廊》作了专题交流协商。

  2006年火把节,在漾濞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县彝学会的重视与推荐下,大理州彝学会专门邀请左尚祥老毕摩师徒参加大理州彝学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首次举行大理州彝族祭火仪式,请当时全州最年长的老毕摩师傅左尚祥念毕摩经、并点燃具有彝族火崇拜文化意义的大火把柱。同年,乘楚雄彝州收集、出版全国毕摩经一百卷的大好机会,在大理州彝学会关心指导下,在漾濞县委政府的的鼎力支持下,由漾濞县彝学会与楚雄州民委毕摩办公室签订合同,于2006年8月15日正式开始,先后两次入驻瓦厂乡蛇马村委会四么路村民小组老毕摩左尚祥家记录整理口碑毕摩经。到2007年7月8日,共记录左尚祥口碑毕摩经55部,5097页(含重复诵念部份),共一百多万字。左老毕摩为保护彝族文化遗产献出毕生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得到社会公认。

  左尚祥老毕摩弟子传承

  (1)、左志宏

  左志宏是左尚祥老毕摩的嫡传弟子,12岁起师从漾濞老毕摩左尚祥学习毕摩,彝学会从2007年开始通过近3年的努力,整理出55篇140多万字的毕摩经(漾濞2卷)其中丧葬经42篇,另外还有祭龙经、火把节密枯突经等13篇。在收集过程中,左志宏始终参加,大部份由左尚祥毕摩传承,但部份毕摩经是他亲自吟诵的。漾濞彝族毕摩经是漾濞乃至大理州一笔宝贵的彝族精神文化遗产,具有层次高、内涵深、体系完备、本土特色浓厚的特征,是一笔稀有的宝贵财富。由于他从小跟随毕摩左尚祥行毕,加上收集毕摩经的整个过程的参与,已熟练地掌握了毕摩行毕的各方面内容,

  现在漾濞大部彝族地区、巍山部份彝族地区的老人病故都被请去做毕摩法事,除丧事外,还有非丧事的法事,如祭土主、祭龙、祭体芭、祭火、叫魂等等。还做过“围孝”。漾濞县南片瓦厂、龙潭、鸡街三乡内,每个村寨都请他去做过法事。共计几百场次,教出设毕摩祖师坛出师徒弟三人(未出师的不算在内)。除此之外还会谢土、开财门、做咒等。行毕近40年。

  由于彝族民间信仰中的万物有灵、多神崇拜、十二属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顽强存在;彝族人信奉人死后是回归到祖先亡灵处,不回归的亡灵就是祸害活人的凶恶鬼神等。毕摩是彝族古老文化的保留者与传承者,彝族在上述种种信仰的民风民俗活动中,必须靠毕摩做法事。所以,用政治手段制止不了毕摩与彝族民众的古老传统习俗等种种信奉活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古老传统习俗成了需要抢救的文化遗产,得到各级领导重视。2014年以来,漾濞的每年的核桃节,左志宏率其弟子们参加祭核桃神,每年的火把节要他来祭火保漾濞平安。

  现在左志宏掌握了毕摩经的全部内容,1、原始宗教类包括祭祖经;殡葬祭经;祭神经;招魂经;祈福纳祥经;消灾除秽经;驱邪送鬼经;诅咒盟誓经;占卜经;祭祀鬼座图谱等10种。2、历史类、3、谱牒类、4、哲学类、5、伦理类、6、天文律历类、7、地理类、8、文学类、9、艺术类、10、医药类、11、农牧生产类、12、军事类、13、译著类、14、文学文告类、15文字类等。

  他熟练地掌握了漾濞彝族丧葬祭祀经中的热丧祭经和冷丧祭经,唯《草吊经》为冷丧祭经,热丧祭经有《遇丧》、《造天造地》、《祭祀日月》《搭棚》、《谢棚》、《雕刻日月》、《创始街市》、《抬日立日》、《唔嗯出世》、《祭献猎神》、《授杖》、《追城》《君毕相分离》、《奉赠粮畜》、《古兹攀亲》、《分置四季》、《指路》《归祖》等40多个仪式上吟诵的经文。2018年巍山二月八祭祖节及小吃节其参加了巍山祭祖节毕摩诵经活动。所以,继老毕摩左尚详之后,左志宏是漾濞彝族毕摩传承人。

  (2)、习正文,瓦厂乡入鹤村人,毕摩左尚祥的关门弟子,行毕38年。

  (3)吴富海,瓦厂乡瓦泥午村人,左志宏之弟子,行毕十年。

  (二)、聂苏支系毕摩

  聂苏支系毕摩基本情况

  姓名姓别年龄住址行毕年限

  字万松男62富恒乡长寿村36

  施学华男55富恒乡阿支田27

  董学华男54富恒乡懂家组31

  袁永江男56富恒乡长寿村31

  李国芳男65富恒乡长寿村29

  李忠明男58富恒乡长寿村31

  李国良男69富恒乡长寿村41

  常金忠男58富恒乡密马小组34

  (三)诺苏支系毕摩

  胡阿莲,男,46岁,漾江镇雀山组,从业28年。

  由于党的宗教政策的深入落实,毕摩文化也在广大彝族地区发扬光大,许多地区都有自己的毕摩传承人,据2015年彝学会不完全统计,毕摩从业人员已达56人之多,其中道毕合行的23人,出师毕摩5人,

  漾濞毕摩人员及分漾濞毕摩布情况

  姓名姓别年龄家庭住址从事毕摩年份

  罗应顺男54百羊芹菜场30年(道师)

  陈小安男47湾坡组20年(道师)

  熊阿才男60塘塔佐组35年(道师)

  李定荣男59恩龙组34年(道师)

  罗世军男45顺濞镇-黑么社18年(道师)

  杨金辉男40罗士-背后徂4

  茶学江男46独田-大平地

  常国清男73石竹-岩腊佐35

  常全男43石竹-松毛坡19

  吴富海男31瓦坭午-四组8

  左志宏男42蛇马-白水井36

  习洪发男70蛇马-马伙塘8

  习正文男51入鹤-习村组15

  常学包男40富恒-小村组20

  黄应福男76鸡街乡鸡街村46年(道师)

  黄林永男46鸡街乡鸡街村20年(道师)

  阿宝男26鸡街乡鸡街村2

  胡阿莲男46漾江镇雀山28

  赵光亮男63抱荷岭村尾40年(道师)

  奚金花女54阿家村奚家小组25年(道师)

  施天佑男55普平村新村28年(道师)

  罗明光男75鸡街乡盘龙寺40年(道师)

  高阳明男61鸡街乡盘龙寺30年(道师)

  李正升男59鸡街乡许么邑59年(道师)

  罗明旭男64鸡街乡许么邑28年(道师)

  茶国全男52龙谭乡清河羊街21年(道师)

  张丽新男33龙谭乡水竹坪13

  罗虎良男58顺濞镇瓦窑玉龙30

  罗金学男48顺濞镇瓦窑玉龙21

  许文男67顺濞镇新村新村40

  许从善男61顺濞镇新村新村32

  罗洪祥男64顺濞镇哈腊左村34

  罗成文男66瓦厂乡入鹤村二30

  字万松男62富恒乡长寿村36

  施学华男55富恒乡阿支田27

  董学华男54富恒乡懂家组31

  袁永江男56富恒乡长寿村31

  李国芳男65富恒乡长寿村29

  李忠明男58富恒乡长寿村31

  李国良男69富恒乡长寿村41

  常金忠男58富恒乡密马小组34

  吉有祥男72鸡街乡新寨吉村54年(道师)

  吉升男86鸡街乡新寨碧奇汉73年(道师)

  吉才普男58鸡街乡新寨碧奇汉27年(道师)

  吉用伟男33鸡街乡新寨吉村15

  吉应明男30鸡街乡新寨碧奇汉6

  吉文良男62鸡街乡鸡街过路把50年(道师)

  习国邦男81鸡街乡达村李杨社46年(道师)

  习洪祥男51鸡街乡达村李杨社20

  李正彪男46鸡街乡达村李杨社16

  李文荣男71鸡街乡达村李杨社40年(道师)

  习应财男63鸡街乡菜白移民村31年(道师)

  周学良男51鸡街乡菜白龙凤村15

  陈志强男50龙谭乡密古密古社12

  苏利忠男50龙谭乡密古以古么10

  常耀宗男65龙谭乡富厂山背后34年(道师)

  熊育全男47漾江镇荃麻箐塘塔佐26年(道师)

  四、漾濞毕摩中的优秀文化

  在《彝族毕摩经典译注》中,不仅在经文中体现优秀彝族传统文化,在一些典故、故事中也体现出了优秀文化蕴含,这里略举一二说明之:

  (一)漾濞毕摩经中“丁兰刻母”的典故

  漾濞《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安灵经”中提到的“丁兰刻母”的典故。

  古时候,赤水河边有个彝族妇女,年轻轻的就死去了丈夫,丢下一个儿子,这妇女决心不再改嫁,孤苦伶仃地带着儿子过日子。她省吃俭用,让儿子穿好吃好,自己却穿麻布衣,吃糠咽菜,过着艰苦的生活。

  日月如梭,光阴如流水,慢慢地这寡妇老了,儿子长成一个大小伙子。可是,儿子从小娇生惯养,嫌母亲年老不中用,经常打骂母亲。母亲却依然疼爱儿子,儿子去做活后,母亲在家料理家务,给儿子做饭。儿子却不然,母亲给他送饭迟了,他拿起棍子就打母亲;送早了,也打母亲;天长日久;弄得老母左右为难,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有一天,儿子在山上犁荞地,地边上有两窝雀,一窝地头的灌木丛里,是一窝还没有出窝的小雀;一窝在地尾的一棵小树上,窝里有一只瞎了眼睛的老雀。儿子犁地时,犁出些小虫子,一群山雀跟在他的犁头后啄吃小虫。后他发现有一只大雀和一只小雀叼着虫子,来回地喂那窝小雀和瞎眼的老雀,从中受到了教育。他想:人也是这样,小时候要父母养;老的时候要儿女养,我连雀鸟也不如。他想到自己对母亲不好,非常后悔,于是在心里发誓,从今以后要学雀鸟一样,好好地瞻养老母亲。

  这时儿子已犁到地头,看见老母亲一歪一歪地送饭来;忙解下犁架,准备去接老母亲,他忘记放下手中的牛鞭子,就跑上前去迎接母亲,母亲看见儿子拿着牛鞭子朝自已来,以为是饭送迟了,儿子又来打了,忙放下饭箩,掉头就往山林中跑去。儿子在后面追着,她在前面跑着。母亲想到儿子对自己越来越不孝,活着遭罪受,不如死去算了。她钻过一蓬棠梨树,看见前边有一棵白花木,于是一头撞在上面死了。儿子跑到时,母亲已气息奄奄,他把母亲抱在怀中,痛哭流涕地说:“阿妈,我错了,对不起你!今天我是来接你的呀!你快睁开眼睛!不等他说完,母亲看了他一眼就断气了。儿子悔恨自己对母亲不孝,造下了今日的后果。他把母亲背回去后,用最隆重的礼节安葬了母亲。最后又到山中砍来了母亲撞死在上面的那棵白花木和一棵棠梨木,用白花木做了一个小木人,刻上眼,耳、鼻、嘴和心赃器官,分别在上面安上一粒银子,然后给小木人穿上一套新衣服,再用棠梨木做成靠板,把小木人绑在上面,最后把小木人供在灵堂上。每天吃饭时,先献小木人,然后才吃饭;天气冷了,给小木人烤火。太阳出了,把小木人背出屋外晒太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此。

  有一天,儿子把小木人背到屋外晒太阳,并在院坝里晒了一场谷子,天公老爷有意试一下儿子的良心,如果是假心对待母亲,就要打雷把他劈死。天公老爷施展法术,顿时天昏地暗,狂风暴雨,雷电交加,丁看见下雨了,就不顾一切地冲进风雨中,忙把小木人背回家中,在屋中烧起大火,给小木人烘烤衣服取暖。当他一切搞完再折出到院心里收谷子时,谷子已全部飘在水中,天公老爷试出了丁是真心实意地孝敬母亲,没有打雷劈他。又施展法术,一晃又是天朗气清,火红的太阳挂在天空,把他的一场谷子又晒干了。从这以后,儿子怕小木人再淋雨,就把小木人绑在灵堂的篱笆上,不再背出背进,每天按时给它烧香献饭,对小木人非常虔诚。传说这个小木人就是后来彝族的祖先。这家主人姓丁,儿子是一个孝子,从那以后。刻母就在彝族群众中一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凡是彝族家死了人,在举行隆重的安葬仪式之后,都要由阿毕领着大孝子到山中砍回一棵白花木,做一个小木人,供在灵堂里。彝族把这种活动叫做接祖。(彝语:尼此扯)

  漾濞彝族老人亡故下葬后,孝子由毕摩带领将找到的白花树认作亡故的亲人,在树下点上香,毕摩设堂诵经后,把白桦树连根挖起,死者长子要将白桦树背回家,阿毕把白花树取一段做成一个约五寸长的小木人,给小木人刻上眉毛、眼睛、鼻子、嘴、耳朵,在小木人的胸口上抠一个小洞洞,作为心脏,装进一点银器。木人做成后,又给他穿衣服和裤子。衣服有两件,一件黑的,一件白的,白的穿在里面,黑的穿在外面。死者是男的,裤子用黑布做,死者是女的,裤子用绿布做。随后,阿毕把老人的灵牌放在筛子里,主丧的老大端着放有灵牌的筛子端回家,回到家后,毕摩将灵牌插入升斗,开始祭献,毕摩诵《安灵经》,孝子头顶升斗,(内插灵牌)在毕摩指引下,逆时针方向绕香案转九转,然后将灵牌按男左女右秩序安放在墙壁上历代祖宗洞里,新故亡人的灵牌不能立即并拢祖公牌位,要放在旁边供奉三年,待三年烧孝以后才能并拢历代祖宗牌位一起祭拜。这就是漾濞彝族的“丁郎刻母”。

  (二)毕摩经《女献早饭》中“姑娘饭箩”的典故

  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人死后,用一绳兜住亡者的下巴,此绳叫兜下巴绳,待装棺时解去此绳。有一富家给亡父办丧装棺时,忘了把亡父的那根兜下巴绳取掉,故在举丧吊祭的那天,兄弟们给亡父祭献祭品、酒肉、饭等,但亡父未能入口享祭。次日早,由姑娘祭献鸡饭箩。因女儿家贫,饭箩里无能力用鸡,只以老鼠代鸡,女儿恳求开棺观其父容,开棺后,发现其父的那根兜下巴绳未解,感叹至甚,忙将绳解去,然其父突变一只老鹰,将饭箩内的祭鼠叼去,飞向空中,歇在望乡台上,说明祭鼠才是亡父所能领受的祭品。如经文云:“下巴绳不解,不取下巴绳,吃不着祭品。亡父嫁出的独女儿,拉住抬棺的牛杆,说要见亡父的容面,解给下巴绳,取给下巴绳,去享鸡饭箩,天上食饭父,是天上白鹰,地上的早饭,蛇地富翁食,阴间坡地爬到了(指望乡台)。所以父母故后,出现姑娘要亲自给父母喂饭的情节。

  (三)毕摩经中关于叫亡魂的传说

  相传,君王毕鲁和毕王阿亥父子俩同是毕摩,父亲只能在地上做毕,其子却可至天上行毕,父亲只知其地,其子却上知天下知地,因此,父亲嫉妒其子贤能。一日,父子同出去做毕,父背回二十二个猪头,儿子背回十三三个猪头,回家时,天色已晚,父子俩在庙中相遇。此时,到家的路还很远,附近又无村寨可供投宿,只好在庙中过夜,父对子说:“这里荒郊野地,我们父子俩一无火生,二无水喝怎么办?”儿说:“儿子随父做毕多年,可以施法”于是,儿子左脚跺三下,冒出三股清水,右手拍三响,燃起三堆火来,左边泉水幽深无底,右边火堆熊熊,父亲在惊喜之余,叫儿子到塘边喝水解渴,儿子说:“天之没有,怎会有地,父之没有,怎会有我?”并让父亲先喝,父听了言之有理,于是先喝,父喝水时,儿恐父背慎掉入塘中,抱住父亲的腰让父亲安全饮水,轮到儿子喝水时,父趁儿不备,将儿推入塘中淹死了。

  事后,其父忏悔不及,恳请天神务司将其儿还魂复身,天神务司说:“你儿穿一身白衣,戴一顶白帽,骑着一匹白马,站在淹死他的塘边,我可以帮你叫回来。”可是其子阿亥对天神务司士说,“吾父把亲儿推入水中,天理良心何在?我不回去!况且我躯体已经被水乌鸦、麂子、鱼吞噬怠尽,已经尸骨无存,即使想回也无法回阳间去了。”后来天神务司士教人用活鱼一条,水麻桑树皮两片(代替水乌鸦)一同放入一盆清水中,设堂摆案,祭献麂子肉,才以借尸还魂。从此,叫魂一俗成为一种在丧葬中重要习俗传至如今。

  (四)毕摩经中人死后献“倒头饭”的来历

  据传说:很早以前一对夫妻流浪讨饭,来到—个小镇上,这是冬天的—个夜晚,又饿又冷非常无助!夫妻俩人就商量,应该找点事给别人当伙计,有手有脚饿死太可怜了,两人说今晚如冻不死,明天找事做。两人依在墙角过夜,到了第二天早上,妻子怎么也喊不醒丈夫,于是就大哭命苦的相公,哭着哭着心想相公和我在一起,受了一辈子苦,到死也没吃上-口饭,想到这她挨家挨户去讨饭,走了很多家都很穷,走到一个土财主门口,她把这事讲诉一遍,财主听了很同情,吩咐下人给她弄一碗干饭扎双筷子,表示对死者的同情!财主告诉妇人你对你丈夫这么忠心,他死了倒头了就叫“倒头饭”吧?妇人连忙跪地道谢,财主说不忙谢,我帮助你把他葬了吧?你无依无靠以后留我家做事你同意吗?这位妇人答应了。财主喊了几个伙计把这相公给埋了,妇人就在坟头放这么-碗干饭,上面插作-双筷子,当地人很好奇,纷纷议论这时财主说了全部经过,人们听了很感动,从此以后当地人就把这件动人的事,流传至今,这就是“倒头饭”来历。

  (五)孝子绕灵柩的典故

  彝族老人亡故后,经过几天隆重的祭奠,在将出殡的当天,请毕摩引领孝子孝眷们进行“绕灵柩”仪式,其形式是:毕摩备好香案,案上置升斗,斗内放米或者荞子,利市(钱币)、插三炷香,供献三碗茶,三碗酒,一碗净水,及肉饭各三碗。“尼察”即祖灵用松枝、松明子、栗枝各十二节共三十六枝构成,祭献后,毕摩把“尼察”的三十六枝枝条,按照丧家子女人数平分,让其各自合手拿着,端起净水,带领孝子孝眷们按逆时针方向绕灵柩三圈,然后又按顺时针方向绕灵柩三圈,绕灵柩时毕摩边喷洒净水边诵经文,毕摩经文曰:“去看松树梢,好像三根毕杖头;去看松树腰,好像三根松明子,箐边金刚栗树下,黑羊三娘母,板下栗枝来,吃了栗枝叶。......。”之后将36枝枝条收回捆在一起,送到供有“阿玉”始祖的神坛上。

  五、漾濞毕摩文化传承存在的一些问题

  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彝族文化的代表,他们一代又一代,以不同的风格,用古老的彝语彝文,口授、传抄古老典籍,汇集了漾濞毕摩典籍,如今因受到先进文化、当地其他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民族文化濒临消失,在彝族民众心目中最具权威的毕摩文化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通过我县彝学学会对县毕摩文化传承人统计数据看,毕摩人数有所上升,但能精通彝族毕摩各方面经文的很少,且毕摩中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其传承毕摩文化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变迁形式不断,毕摩人文化程度低

  文化变迁是永存的现象,由于各民族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文化的变迁,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发展变化中前进的,彝族文化也不例外,笔者对现代行毕的场地去调查,单纯的毕摩行毕还不到50%,大多数都是毕摩与道教混合祭祀的场面,过去彝族地区丧葬是不请道师做道场的。再加上我们现有的毕摩文化程度较低,许多老毕摩相继辞世,许多古老的彝文文献典籍已经面临无法解读的危机,虽然漾濞有比较完整的《彝族毕摩经典译注》(85、86卷),但这样下去,这些珍贵典籍将成为“天书”这样,势必要被其他民族的丧葬文化所同化,民间彝族民俗礼节逐渐淡化消失,形势不容乐观,令人担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的冲突日趋显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覆盖了漾濞这块神奇的土地,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这就会使得我们许多传统文化因现代文化的输入而慢慢被淘汰,甚至消失,好在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打造漾濞彝族文化特色旅游城市,把漾濞建设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支点,这是我们保护和挖掘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契机。从教育这层面看,随着标准化教育体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传统文化,热衷于现代艺术,从八、九十年代我县的彝区教育还得借助“双语教学”传授汉语,如今,恰好相反,需要用“双语教学”来传承民族语言文化,从语言断层这个角度来看,没有母语基础,传承毕摩文化又从何谈起,这难道又不能引起彝族同胞的思考吗?

  (三)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毕摩文化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

  “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在本民族长期的劳动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价值与合理性也体现在与这种社会文化相适应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并且是与特定的时空条件为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可这个环境一旦发生改变,民族文化就会相应发生改变。现今,先进文化和现代媒体大量涌入彝族聚居地区,并且无孔不入地渗透到每一家庭,这些媒体传播先进的理念,拨动了每个彝族民众的消费意识,时尚的生活方式、现代生活的竞争等都成了人们生活必需,因此他们不得不用经济利益化的观点去看问题。”而这个过程,民族文化的经济效应在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眼中,往往被他们看成是贫穷和落后的象征,他们纷纷走出大山去看外面的世界,去谋求更好的物质生活。

  在这种新的文化环境里,年青一辈本身就没有多少民族文化知识的积累,对异文化的态度与父辈不一样,接受能力也远远强过父辈,他们选择了时代的潮流,接受了时代先进的共性文化,不自觉地忘记了本民族文化,加上现实生活中的毕摩为别人做法事获得的经济效益与外出打工相比差距很大,导致许多稍有母语基础并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彝族中青年不愿意去学毕摩文化,这是导致毕摩文化传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我们做民族工作的应看到的问题。

  (四)漾濞毕摩文化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前毕摩文献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重重危机和严峻挑战,虽然漾濞在大理州彝学会关心指导下,在漾濞县委政府的的鼎力支持下,由漾濞县彝学会与楚雄州民委毕摩办公室签订合同,于2006年8月15日正式开始,先后两次入驻瓦厂乡蛇马村委会四么路村民小组老毕摩左尚祥家记录整理口碑毕摩经。到2007年7月8日,共记录左尚祥口碑毕摩经55部,5097页(含重复诵念部份),共一百多万字。这只是官方收集资料,且左尚祥老毕摩已经去世,现在的毕摩还是以口诵记忆与手写传抄的方式流存民间,有极其明显的易损性。特别是“文革”十年动乱浩劫,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漾濞毕摩经的整理,除了腊罗支系以外,还有罗武支系、诺苏支系的毕摩经急需整理,有的把这些宝贵的彝族经典古籍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怕别人学去自己的本领,这些保守的思想,可能会使彝族文化传承在他们手中断代。如果这些宝贵的典籍不加紧收藏整理,将会慢慢消失,从而失去不可挽回的宝贵财富。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民族文化的消失,毕摩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六、传承毕摩文化的对策

  毕摩是毕摩文化的拥有者和传承者,他既是彝族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在彝族古代典籍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毕摩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彝族民众心中,毕摩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毕摩知识的有效载体,他们在彝族民众中是知识的化身,在彝族民间有较高的地位,倍受彝族民众的尊重。但如今在毕摩传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寻找一些有效的对策以解决之。

  (一)以抓住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为契机,加大彝族毕摩文化的

  承和发展力度。立足于彝族民间文化,深入研究开发利用底蕴深厚,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浓厚的彝族文化品牌,发展壮大彝族特色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彝族古村寨、古桥、古马驿店,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中,注入大量的彝族文化元素,尤其是毕摩文化,诸如篝火晚会前祭火神、核桃节中祭核桃神等等,加上彝族服饰、彝族风情歌舞展示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和彝族风情旅游观光村寨,在彝族聚居的乡村可偿试建毕摩广场、火把广场、毕摩文化栈道,以更多更具有特色的看点吸引游客,发展壮大彝族文化旅游产业,也使之成为传播彝族文化、提升毕摩文化知名度的平台。

  (二)传承毕摩文化,首先要传承彝族语言文字

  我们要传承毕摩文化,传承母语是最重要的。在彝族聚居的乡镇建立彝汉双语教学,在县民族中学开设彝语课,营造好的民族文化传承氛围,与教育部门联系沟通,在少数民族聚居乡村开设双语教学,在民族中学开设彝语课,使民间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加上争取政府经费投入和师资培训,让熟悉彝语的彝族代课教师或专职教师对本民族学生进行授课,并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比如对双语教学开展得好的学校,由政府实行奖励制度,给予为传承民族文化作出贡献的老师奖励等,这样才能在传承民族文化尤其是传承毕摩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对毕摩及民族文化传承人的摸底登记工作,给予其定的经济支持

  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毕摩群体为主传抄、保存、使用的大量文献典籍,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化组成部分。在过去,古代彝族文化遗产,除民间口传以外,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这些民间文献的编撰、书写、习用、传播、保存,无疑地大都掌握在毕摩手中。因此,加强对民间毕摩和民族文化传承人调查登记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动态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利用彝学会这一优势,发动广大学会会员做好这项摸底排查工作,采取座谈方式与这些人沟通,鼓励他们切实做好传帮带作用,将毕摩文化及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为能使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保护,建议每年想办法给予这些有贡献的传承人适量的经济补助。

  (四)以彝学会为载体,举办彝语培训班和毕摩培训班

  利用学会的力量举办彝语培训班和毕摩培训班,请专业人才授课,传授毕摩文化,彝族历史文化,传授彝族礼仪、祭祀、医学、民俗、传说、神话、地理、天文、历法等有关知识,培训一批又一批的毕摩文化传承者,给予这些专业老师或老毕摩一定的经济报酬,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创建“毕摩研究会”扎实抓好毕摩文化的传承工作

  要传承好毕摩文化,不仅彝学会要高度重视,更主要是组织保证和经济支撑,我建议,有条件的彝学会,特别是彝族自治县的彝学会内部专门建立毕摩研究会,一是配合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毕摩文献;二是认真开展本县毕摩情况调研,对毕摩人员进行动态管理。了解、统计、掌握毕摩的分布情况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必要时提供一定的帮助;三是协助搞好“双语教学”和毕摩培训;四是政府或相关部门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使毕摩文化的传承、挖掘、发展顺利进行。

  总之,漾濞毕摩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面临的困难不容乐观。我们要紧紧依靠党的民族政策,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把漾濞的毕摩文化传承好,为漾濞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0)

相关推荐

  • 深入彝族,会感叹于其文化的浩瀚无垠 ,神...

    深入彝族,会感叹于其文化的浩瀚无垠 ,神秘的毕摩文化似乎是史前时代的产物 ,他们不仅有独立天文地理 .人与自然相处的法则 .还有独立时代变迁 . 物种起源传说. 10月太阳历 ,是活跃在距今六千多年前 ...

  • 汨罗江楚文化探秘|第一章 芈月故里古罗城

    写在前面 屈原区境内汨罗江古河道密布,汨水流经古罗城东分为三条河流进入屈原区境,三水纵横交错,弯曲舞动,形成了"三十六坪,四十八汊".汨罗江从汨罗口.罗水从沉沙港.汨水从古塘汊汇入 ...

  •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前生后世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前生后世 长门文轩2019-09-13 16:18:06 因为对夏的个别地域我思想上出现了分歧,这篇文章我们还是继续讲古族.上篇文章我们对大幽之 ...

  • 毕摩文化—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

    毕摩文化-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组成,被誉为"镶嵌在彝族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其载体--毕摩文献,是了解古代彝族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天文历法.文学艺 ...

  • 好书推荐|《吸血鬼文化探秘》:不一样的科普研究

    这是一本靠书名把小编吸引过去的书,本来以为书名特别像什么古墓探秘.法门寺探秘啊这类科普书籍常用的名字,也会是一本类似的趣味科普书籍,结果打开一看,竟然是一本比较学术的研究类书籍,不过实话说,再正经的名 ...

  • 中国远古巫术文化探秘

    中国原始初民时代,和世界各国的原初时期一样,对人类起源和天地生成既感到神秘莫测,又大胆进行想象和推测,这是人类探索大自然和认识周围世界的开始.在这个时期,各民族大都经历过各种类似的"创世神话 ...

  • 史前文化探秘之3000年前中国周边古国,汉族在辽西地区兴衰往事

    2019-09-16 19:57·长门文轩 本文讲述的是孤竹国,分三个部分,古籍文献中的记载.有关孤竹国的考古发现.孤竹国的消亡. 君子国位置推测示意图 孤竹国在古籍中的记载 <山海经>中 ...

  • 李万忠:传承毕摩文化要耐得住寂寞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21-02-01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日报 ] 彝家女孩向李万忠讨教如何用彝文写自己的名字 李万忠口中念着经文,准备祭祀礼仪用品. 毕摩文化涵盖了语言.文学.哲 ...

  • 【老王文史随笔】​神秘的感应​——原始文化探秘(1)

    神秘的感应 --原始文化探秘(1) 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原始先民面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深感困惑.惊惶和恐惧. 最初,他们本能地以为,世间万物同自己一样是活生生的,并且一个 ...

  • 【老王文史随笔】初始的崇拜——原始文化探秘(3)

    初始的崇拜 --原始文化探秘(3) 原始先民从迷信巫术转而崇尚宗教,其间经历了漫长的世纪. 最初的宗教大约产生于石器时代,它不仅相信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着一切,而且将其人格化作为神而加以崇拜. 如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