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厕所革命 ” !

中国建筑师一直在努力创新
使公共洗手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美观、合理、环保、智慧……
他们以实践行动表明
当前公共厕所设计
正以建筑实验的姿态
不断改革中国公共空间
作者|Kin
编辑|一堆栗子

👀戳图片 看一看
⬆普奖得主“如厕姿势”大赏——“东京公厕”项目

厕所虽小,确是民生头等大事。我们曾经聚焦“东京公厕”项目:16 位来自各领域的知名设计师,对东京涉谷区的 17 个公共厕所进行改造,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坂茂、安藤忠雄、伊东丰雄和槙文彦,可谓大师云集。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发展,中国公共洗手间也日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角色。如何将公共洗手间既合理又美观地融入公共空间,设计师脑洞大开地提出了各种建议。

在很多翻新项目中,设计师不约而同地想将公共洗手间变成重新定义社交聚会的场所……

01
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
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景观厕所
广东开平塘口镇祖宅村有一处旧公厕,设计师选址此处,将旧公厕拆除后的旧材料进行重新利用,完成了一次旧公厕和旧材料的双重新生。

祖宅村全貌

在建筑形态的设计中,设计选择了类地景化的处理,将卫生间部分功能区藏在一个供村民日常休闲娱乐,举办活动的大台阶之下,解决了公共厕所便利性与隐蔽性的矛盾关系。

拆除后的建筑废料
在材料的选择上,设计师试图通过创造一种新的模数和秩序,将破碎之后失去了模数,无法被利用的旧砖瓦重新利用起来,让旧材料以一种新的形式续写历史。

砖瓦墙的每一块砖都经过设计师的考量

统一模数的钢丝笼的使用,让笼内的砖瓦有了极其自由的组织方式,斑驳的旧砖旧瓦就像本地的历史片段,将这些片段打碎又重新组织拼贴。
放置入笼子中的茶壶等生活用品

整个墙体的施工过程都遵循重力规则,越往上部的笼子,需要承受的重量就越小,垒砌的自由度也就越大,在材料上运用了更多的瓦、碎砖、旧茶壶等特别的材料,在砌筑方式上也采用了更多的镂空,使砖墙显得更加通透。

日出或日落时,阳光透射进来,穿过这些砖墙的缝隙,洒落在地面或墙角,成了点点金色的光斑。

这些材料承载着整个场地过去的记忆,建筑师希望以碎片化的形式将它们放进新建筑之中,整个场地在更新之后,依然能够找到一些关于旧时光的平常而动人的细节。

露台夜景
02
带风景的厕所
小型基础设施项目
地块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约85公里处,原址花田上放置一系列假物品,例如假风车,假钢琴,吸引来自城市的自拍潮人。这样的景点在北京很常见,也正因如此,人们的新奇感逐渐消失。如今客户努力想把这片土地改造成一个开放式野餐露营公园。
该项目于今年5月竣工,标志着公园向露营登山休闲地转变。“带风景的厕所”是一个很小的基础设施项目 ,为游客提供基本需求服务。
喜欢和家人、朋友寻找一个特别的地方共度周末休闲时光的人们越来越多。该项目隐僻的地理位置让人们们可以与家人、朋友更轻松的聚会。
“在亲密朋友的圈子里,露营已经成为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他们喜欢在一起度过有意义的休闲时间。”——guòbònér过半儿的联合创始人孙敏
该项目被设计成露营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因为当地的土地法规不允许新建任何类型的新结构或有屋顶建筑。因此,厕所只是一系列的围墙设计。
在野营公园的大面积区域内的4个不同位置放置了一套2个厕所,并配有一个洗漱台和一张长凳。最初,这些设施被设计为4种独特的配置,但由于预算原因而被废弃。尽管如此,这一系列的厕所和洗漱台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布置,让人们一边洗手或清洗随身带来的蔬菜、水果,一边欣赏公园的美景。
洗漱台的顶部是一块厚厚的混凝土板,上面有一个很小的斜坡,洗手的时候水可以直接排走。

项目所用的天然石材包括鹅卵石采自附近,简单的铜管被弯成水龙头,石头墙是当地工人精心的杰作。

4个小型基础设施元素旨在突出其为适合景观的简洁构造,同时它们成为公园里的目标建筑。
03
“无界”之
大数据分析 智能化覆盖

该项目坐落于深圳北环⼤道和艺园路相交的转角,建筑师将公厕设施消隐在树木及绿化带中。厕所隔间采⽤无分性别隔间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无边界的,与自然交融的流动型平⾯布局。

设计最大化了人流达到的可能性,采取类街⼼公园的景观设计,成为人们更乐意⾛的穿⾏捷径,场地内还设置了相应的休憩座椅,供⼈休息或等候。

设计在⽴⾯上采⽤8K镜⾯不锈钢材质,其外观随着光线的更替,四时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景象。建筑与周边的景物交织在⼀起,既和谐共存,⼜似消隐于树林掩映中。
当⼈们步入其中,其身影亦成为了建筑立面的一部分,促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建筑形态,建筑在这瞬间成为了一个简洁并有力的艺术装置。
简洁明快的室内氛围,透过天窗撒下的⼀缕缕被枝叶轻抚过的阳光,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厕体验。同时⾃然采光可作为室内的光线补充,减少照明的能耗,节约能源。
为了方便父⺟带幼儿如厕和减轻有限的厕格的压力,在树下别具心裁地设置了一个绿⾊的桶装置。该装置含⼀个儿童洗⼿池,两个儿童小便器。在保证隐私的前提下有效地分流了部分如厕需要,同时也增添了⼉童如厕的趣味性;亦消解了母亲带男孩上卫生间可能引起的各种尴尬。
天窗撒下⼀缕缕被枝叶轻抚过的阳光
该项目包括三个无性别隔间、⼀个无障碍卫⽣生间、⼀处幼儿户外卫⽣生间和管理员用房。维护管理上充分运用了互联网+大数据。通过运用建筑全生命周期BIM,后期的管养、维护都可以及时查明。
在非隐私区域使用具备客流统计摄像机、⾏为分析摄像机以及超脑NVR、人脸门禁、信息发布终端以及iVMS管理平台等⼀系列智能化产品,实现覆盖全公厕的智能化,可实现人流统计,公厕区域内人员倒地、剧烈运动等预警功能。
市民可以通过扫描⼆维码,了解空⽓质量、温度、湿度等信息,使用后还可对公厕进行评价。公厕自启用以来,⽇使用人数维持在500人左右。
04
与自然建立和谐关系
深圳南头公厕
项目位于深圳市的深南大道与南山大道交叉口西南的树林内,树冠高度都在十五米左右,主干分叉高度均在三米以上,枝叶繁茂,夏日树影匝地,形成闹市难得的一片阴翳。林下的小路是公交站台连接周边步行通道和小区的捷径。
新建的公共卫生间要求配置8个厕位的女厕、7个厕位的男厕、无障碍洗手间、母婴室和管理用房,这些功能如果都容纳在一座单体建筑里,占地将超过80平方米,势必要砍掉一些树木。
然而这片树林原本就是场地的主人,他们已经为场地撑起了连片的保护大伞,以至于设计师不忍心砍掉任何一棵树。

于是,设计目标聚焦在结构基础如何避开所有大树的主根系。根据建筑功能,设计师拆分出4个相似的小体量叶片形单元,“叶片”的尖部是入口,较宽的腹部形成如厕空间。

树根分布图

基础平面图

根据树干的分叉位置,建筑的高度被限制在3.2米以下。四个低矮的小单元小心翼翼地落脚在树根范围之外——自然界的限制规则使得“四片叶子”形成一个小小的建筑聚落,相互关系看似随机实则确定。碰巧围合出的小庭院,正好用来布置每个叶片单元的出入口,之前穿过树林的路径,仍然得以保留。

每个单元只设置双柱,布置在室内的中轴线上,以确保柱基础远离树根;这样起稳定作用的基础圈梁尺寸就可以减小,进一步缩小了基坑开挖的范围以保护根系。

为了更适合悬挑并且减小构件尺寸,屋顶选择了钢结构,屋面是钛锌板立边咬合系统,吊顶是干挂铝单板系统,通过双层檐口的设计形成一体的屋盖,它与金属幕墙的围护结构完全分离。这是一个“漂浮”的屋顶,外墙只需负责自身的荷载,释放出来的构造空间容纳设备管线,覆盖密拼的深灰色金属单板幕墙。

四个小单元退离步行道,栖身在树林的华盖之下,叶片状低矮的缓坡屋顶,重新定义了这片林下空间,我们称之为——片叶园。

05
性别友善卫生间
花墙如厕
北京乐平基金会原先所用的是办公楼中最为常见的卫生间,狭小、破旧、光线昏暗、气味扑鼻,无论男女常常排队。因此,乐平基金会决定对其进行改造,以能体现基金会构建包容创新社会的使命。
日常生活中常能见到女士排队如厕的情况。据悉,在貌似合理公平的空间分配下,每4位男士如厕的时间只够1位女士如厕。因此,他们建议采取混合性别的卫生间,能使男女如厕的机会更加平等,换句话说,对女士更加关怀,空间使用更加公平。
改造前后对比
设计师将原来的男女卫生间完全打通,置入一个个单间,无论何种性别,自己选择单间如厕即可。
从通道入口看植物墙

卫生间也是交换信息与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为了促使这种行为的发生,设计师在原男女卫生间的隔墙上打出几个洞口,将洗手、梳妆、吹干等功能内置于墙间,两侧人穿过墙上这些可用的洞口,去洗手与梳妆,原先不相识的两人,也有了打个照面,交谈聊天的机会。同时,墙上洞口增加了可用面积,使卫生间增加更多单间,提高使用效率。

“洞口”增加交流机会

多数人心中,卫生间是每日必需,却又不愿主动提及的空间。而在这个项目中设置了一个可以主动改变的植物墙,它不同于常见那些管道密布、由技术支撑的绿植墙,这是个以洞洞板作为基础的墙面,挂着几百盆不同的植物,由使用者选择、照料,根据心情或使用所需调换位置与组合。也可自己带来植物,互相交换,谈论养植经验,随季节有新的香味,新的色彩。

卫生单间的使用状态与基金会办公室的信息相连,办事人员在办公室里就能查阅到单间的使用情况,方便安排时间。同时增设了残疾人单间,全面照顾残疾人的使用情况。

06
山之厕所
从“休息处”变“休息驿站”

昆仑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设施升级,保护区管委会邀请Lab D+H设计一座示范性公共厕所,作为设施升级的启动项目。

业主并没想好厕所的具体位置,设计师展开了基于场地的研究。昆嵛山森林公园是一座方圆百里、峰峦绵延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自然保护区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新设施的建设必需遵循最低干预开发(LID)的原则同时,设施的设计亦应顺应复杂的地势而轻巧地藏置于自然保护区之中

体块生成示意图

了解到今后厕所将建设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上,设计师构建了一个单体模块系统,它能够灵活地根据不同地形自由组合,以便适应性地推广至整个自然保护区。基于这一体系,最终选择了现有高山植物园的一处高差变化较大的土台地作为厕所基址。

在英语系国家中,厕所被称作“restroom”,即“休息处”,虽然起源于委婉的表达,但也寄语如厕是件惬意的事情。因此,设计师希望把“休息处”设计成一个景观化的“休息驿站”。通过单体模块的组合,一个顺应地形变化的庭院生成了。袖珍的中庭被一条时上时下的围廊环绕,为普通的如厕体验赋予了诗意的感受。在视野最佳处设置的景观平台,为等候的家庭成员提供休息与观景场所。

起伏的庭院分为两部分:休憩空间与功能空间,通过一条环状连廊串联而成。

休憩空间由几组连续的模块单体转换过度而成,形成亭子与露台,作等候与赏景之用;功能空间将厕所功能分为男厕、女厕、家庭用厕三类,环绕于庭院。中庭边缘设有两处洗手处,每处有两块折叠的耐侯钢板,一高一低分别给成人与儿童使用,用过的水从钢板缝隙中流入砾石过滤池,水过多时从无边界钢板顶部溢流而出并回渗地下。

沿对角线起坡的单体,经过适应性地组合后,呈现出具有几何美感的屋脊线,形成了与昆仑山嶙峋的山脊线的对话。厕所的表皮采用小枝与磨砂玻璃并置,在保证隐私的同时又能产生优雅的光影效果。

不同朝向的等候坐凳

为考虑方便性,厕所内设计有放置小件物品的木台和兼具桌子功能的矮凳。从材料到构造方法上,我们都希望驿站的搭建为环境带来最小的干预,并能将单体模块的组合办法推广应用至整个保护区。

单体模块间格栅的使用

休憩空间与功能空间

连续的景观亭形成休憩空间

简洁的耐候钢洗手池与竹龙头

相比其他常规类型的建筑,公共洗手间的尺度要小得多,但中国建筑师一直在努力创新,使公共洗手间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在他们的实践中,当前公共厕所设计正以一场建筑实验的姿态不断改革中国公共空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