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思维决定人生?想获得进步,你需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思维跟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息息相关。

一件事,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我们就会得出什么样的情绪和行为选择。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模式,到底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当他们顺应不好的思维去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时,他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就会影响到后续一连串事情的发展趋向。

我们的人生,就是由这一连串的事情堆积起来的。堆积到最后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完全取决于获得这个结果的“源头”——我们的思维方式。

而我们的思维模式的运作方式,大概分为三种:

1,正向思考;

2,中立思考;

3,负面思考;

在我们思考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大脑会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和自我思想的性格定性,从而对外界发出一种思考上的反馈。

也就是说,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对事情的感觉之所以不一样,就是因为我们自然而然地运用了其中一种思考模式来解读那件事。

这些思考反馈,其运作有表面和潜在两种自动化思维方式。

两种影响我们行为选择的思维模式

当思维模式已经成为指导我们做出何种行为的默认机制时,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会“第一时间”通过这种默认机制,对事情做出反应的。

由此,有两种默认的思维模式,对我们就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了。

第一,直接性的下意识思维模式,就是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反馈;

这种思维反馈方式,如同开关那样,外界给予的刺激是非常直接,而我们因此都会立刻生成反应。

譬如你打开手袋发现手机不见了,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慌张,惊讶,忧虑;或者是立刻回忆自己是不是把手机落在哪里了。你总会做出相应的举措。

这是条件反射式的思维反馈,一定需要外界的直接刺激才能够触发到你的反应。

第二,习惯性的自动化思维模式,就是以信念为主导的间接性心理反应;

这种思维反馈方式,已经变成我们的思考习惯一部分,长期霸占着我们的头脑,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例如当我们想去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还没发生,还没有对我们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只是间接性地存在我们的大脑当中,我们对此就已经产生了不同的感觉和想法。

例如我们一想到当众演讲,一想到要努力奋斗挣钱,一想到让自己人生过上好生活,事情还没有发生,我们对此就已经有相应的判断和反应。

这种思维反馈,是建基于我们的潜意识里面,从我们孩提开始所遭遇的成长经历而慢慢滋生,直到我们成年再巩固成型,然后成为我们的信念价值。

正正由于这种思考模式蛰伏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而且在无形中对我们的言行举止造成影响,所以我们每个人在面对某些事情的时候,即便是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反应都会各不相同。

  • 两种思维模式的解决方法

对于解决第一种思考反馈造成结果,直接性诱因没了,问题自然解决。好比你遇到车祸,受了伤,面对这件事你用了消极的思考模式,心情非常不好。

但一旦你身体痊愈了,恢复健康了,出车祸这件事就不会继续对你造成不好的影响,你的心情也会随之开心起来。当然,有些人在养伤期间,甚至会积极面对。

然而如果是第二种思考的运作反馈,一直以来你持有的都是负面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消极思考的思维模式,那么很多事情就算你还没有开始去做,你就已经“打退堂鼓”。

  1. 例如你还没努力奋斗,你就觉得自己的人生大概是这样子了;
  2. 你还没有尝试过去提升口才,你就认为自己这辈子都无法当众演讲;
  3. 你学英文连单词都背不好,就推断自己永远都无法把英文学好;

等等。

而这,就是很多时候阻碍我们进步的那种不好的思考模式。

解决这种潜意识里的负面思考反馈,可就不是简简单单地购个物、看个电影就能够调整得到的。

它需要采取一系列自我意识的行动,从内到外去改变,才能够扭转潜意识里这种不好的思考运作的反馈。

其中,要从我们的信念系统着手改变。

从你持有的信念开始改变

什么是“信念”呢?

信念心理学则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做某件事和以某种方式做,是因为他“相信”这样做是对的。他之所以这样相信,是因为他拥有某种信念。

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信念,是因为他“看到了”或者“知道”某些东西。例如,一个人把东西藏在柜子里,然后离开。另一个人进来,把东西转移到抽屉里。当第一个人回来想拿那个东西的时候,他会去柜子里拿,因为他没有看到东西已经被人转移,“以为”它还在柜子里。

我们说,心理活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说,思维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指的都是“信念”。所以,信念系统也称“事实系统”。

与此对应,还有一个“价值系统”,即评价事物的好和坏。评价的依据就是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统称“心理倾向”。愿望和意图就是心理倾向。

所以说,信念有真的,也有假的;有开放性,也有限制性的。

例如“我打了人,就会受到法律制裁”这个信念,我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认为是假的。

但“怎么努力不会成功”这个信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别人自己认为,还是客观事实呢?

这种“限制性信念”如果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就很难跳出来,让自己做出成功的尝试。

很多人做了几件事没有成功,就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被别人批评几句,就相信别人的评价;相反,有些人明明能力不济,却偏偏一肚子的勇气去干傻事,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这些行为,其背后都是信念在驱使他们做出相应的行为。

我们人的大脑,对于自己持有的信念,会有一种想象的机制。这种想象,是我们思维的“中间层”,也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法则。

比如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无趣的人,人缘不好,朋友很少,对于这个信念,你就会进行一系列的想象:“如果我跟别人说话,别人肯定会闷死”,或者“别人邀请我去聚会,我都不知道去到哪里要干什么,肯定只是坐在一角没人注意我。”

在这种自我想象的主导和欺骗之下,你就会慢慢加深自己“无趣”这个特征,所有的言行举止都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从而真的变成一个沉默寡言,自卑内向,不懂社交的人。

这样的你,遇到问题只会逃避,而不是勇往直前地展示自己的能力。

所以为了避免这个想象机制影响到我们,我们就要学会识别自己持有的那些信念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是自己的主观想象,还是客观事实。

至于怎么识别,就需要你撇开情感的蒙蔽,去寻找客观的事实证据。

为信念寻找客观证据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因心理”,以结果推导原因。

这种推导,只是往往简单地把原因归结给自己,而忽略了客观事实的其他因素。比如你跟别人聊天,期间弄得对方不开心,然后你就开始怀疑自己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往。这种归因,就是把原因简单化了。

因为说不定对方原来就已经不开心,只是在跟你聊天过程中,被你的话触发了才显露出来而已。平常的时候,就算你说同样的话对方也不会有反应的。

不知者不罪,这时你察觉到,跟对方说声“不好意思”就足够了,没必要这个结果归罪到自己能力上。

然而在日常生活,我们很容易会犯下这个错误。很多女生都会越俎代庖什么都给男朋友拿主意。她们觉得从处理生活中那些琐事所获得成功,概而论之地认为自己在处理其他事情也会成功,从而什么都想管。

寻找客观证据,就是识别自己持有什么样信念的最好方法。而且,只能以做的那件事为基准,而不能用其他事情做取代。例如你做数学题不行,并不代表你跟别人聊天、交往也是不行。这是两码事。

很多人认为自己做事不行,为了消除这些消极而不理智的思维,用一种更具建设性的信念取而代之,这时我们就会要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事情真的是这样,你的证据是什么?”

你认为自己写作不行,你有什么证据吗?问题是,很多人连做都还没正式做,只是苦于不知道怎么开始,就已经觉得自己不行。

这种还没行动努力去尝试几遍,就断定自己不行的人,就属于这种负面思维。

找到真相、原理,看清每件事背后的清晰画面,去除蒙蔽自己双眼的灰尘,这就是“找证据”的作用。

当然,就算是消极的思想,如“我不能成功”这些,我们也能为此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诸如跟别人交往不成功,工作不成功,恋爱不成功,于是综合起来就成了这个信念的支撑。

怎么办呢?为了避免过度概括,这时你就要重新定义你这个信念了。

重新具体定义一个正确信念

对于某些事情,我们总喜欢用一个笼统而概括的方式去描述它。

你想要提高自己的学识,于是设定“我每天都要努力学习”这个目的。然而这个目标,只是一个笼统而虚无的说法,并没有具体的操作行为。

同样,很多消极的信念,诸如“我这个人很没用”,“我说话不好”这种想法,都是非常大而无当的概括描述,到底在哪方面觉得自己没用,说话不行呢?

有些女生因为男朋友一件事情做得不满意,就发脾气说:“你从来都不爱我”,否定了之前的付出,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问题是,这种说法,对于事情的改变是无补于事的,甚至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消除自己不好的信念,这时你就要用一个更为具体而贴切的方式去定义自己的想法。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方式。

例如你刚拿到驾照,你自动化的消极思考模式,导致你原生产生的信念也许是“我才拿到驾照就开车上路,很容易出车祸”。

为了改变,这时你就应该这样重新具体定义这个思想:“刚才驾照这段时间,只要小心翼翼,多加留意周围的路况,就算开车上路也不会这么容易出车祸。”假如你意识到自己真的不行,这时你就应该针对性补强练习。

同理,你原先的信念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会成功,那么重新具体定义后,你持有的信念就应该是:“目前这种方式无法成功,那就试试其他可行方法,说不定会更容易得到结果。”

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事情具体细分,然后只针对那个部分去思考,才是重新定义信念的核心做法。

你认为写作不行,从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然而,也许你只是不懂得构思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而已。

如果你针对性学习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中间部分又怎么写,然后由此去看书学习寻找答案解决,逐个击破,你不会写作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就算你真的学不来写作,这件事做不来,也并不代表其他事都做不来。

千万不要一刀切地想当然去定性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情你做不好,你要思考你在这些事情上到底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这种努力又是不是跟核心问题相关。否则你所认为的证据,只不过是一种笼统而虚无的概括描述。

因为真实的证据,只有当你具体找到问题的核心之后,才能够被发现,而不会“爱屋及乌”地扩散适用到所有事情上。

所以,当我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要只顺着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去解读那件事,被自己的信念价值而影响到自己的判断。

沉静下来,重新定义自己的信念,找到问题的核心原因,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低估自己的能量,这才是正确的思考模式。

只有这样,我们的进步才会慢慢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