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毒原因在医生

#360行,行行有真知##健康科普排排位赛#

近来一些中药注射剂和口服剂,由于多种原因而发生的临床问题,使一些人对中药产生了误解,甚至有人偏执地认为,吃中药对健康有害。这真是对中医中药天大的冤枉!

什么是中药呢?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保持药材物质自然完整性的前提下所运用的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处于理、法、方、药证据链的终端。单论其有效成分、单一提取物,则丧失了四气五味的特性,从根本上阻断了与寒热虚实证候病机相对应的逻辑关系,已经不是中药了。按照症状,按照西医的诊断用药,哪怕处方都是中药饮片,也不是中药。

严格说来,遵循辨证论治的逻辑方法,在证候病机性质判断可靠、立法处方吻合病机、保证药材道地的前提下,中药无毒无害。虽然中医临床有实而误补、虚而误攻的情况,但这不是中药的错误,也不是辨证论治本身的错误,而是临床医生思维不成熟、不合理导致的错误,是去伪存真、辨病性真假能力缺失的错误。

所谓的中药毒副作用,根本就是违背中医“随证治之”的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原则,不讲寒热虚实的病机对应性,不讲个体生命的适应性造成的结果。

中药有毒,聚毒药以供医事;中药无毒,扣病机而拯困厄,有毒无毒,全在临床辨证论治的病机可靠性和生命真实性。

中医中药不是从实验室走出来的,是在千百年的生命疾病实践中形成的,千百年的生命历程,中医从逻辑方法上,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生命疾病的规范法则,通过多环节的调控,实现了无毒化、无害化。

第一,对应证候病机和病机性质,“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方药的性质及其君臣佐使的组方法度,与病人的病机相吻合。证候病机发生变化,方药相应变化。药虽有毒,但毒攻其病,不伤其身,“有故无殒”,“得病则病受”。一成不变,墨守成规,违背“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第二,根据药物的归经和升降浮沉特性,使方药适至病所;药量的轻重,吻合证候病机寒热虚实的程度,适其大小,避免轻而无效、重而伤人的弊端,即古人所谓的“中的”。

第三,根据相须、相使、相恶、相杀、相畏、相反等药物相互作用的理论,在实际配方中运用相应药物兼制其毒性和偏性,实现减毒增效。

第四,要求道地药材,强调炮制药品。道地药材,来自生命实践,现在临床普遍运用的药材,都有临床实践基础。用实验室分析方法检验出来的“道地”药材,目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道地药材,如关木通。

第五,服药因人、因病、因药制宜,胃气弱则不能猛浪大量,胃气虽强亦须顾护,虎狼之品以服药反应为标准,平和之剂也不能急切过量,每次服“半升”还是“一升”,“须臾”再服还是“止后服”,必须以病人的证候病机及服药反应为依据,不能机械照搬书面理论或别人的经验。

个体生命疾病的证候病机,存在与生命时空的整体关联性。生命与药性的四气五味,方剂的温清补泻在自然状态下的逻辑关系,经历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在生命自然、时空联系动态变化的前提条件下,形成了运用中药的临床规范——“适”,形成了中药配伍的七情理论及君臣佐使原则。

“适”是个体确定的,取决于证候病机性质,与医生的思维逻辑密切相关。

现在挂着中医招牌的医生中,临床用药决策思维一般分两类:一是辨证论治思维逻辑,对应证候病机、遵循中药四气五味等理论配伍处方,一是实验分析思维逻辑,对应病理生理,遵循中药药理成分处方。实质上,只有前者才是真正的是中医,后者是开中药的西医。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伤寒杂病论》)米饭胀死人,大黄活人命,关键在具体生命疾病的适当和适度。过与不及,与证候病机性质不符,药理实验再安全的中药,也对生命健康有危害。

总的说来,凡适合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的药物,都是治病的药物;不适合的,都是致病的药物,哪怕“谷肉果菜”,过也“伤其正”。

中药有毒,医生有过;辨证论治,中药无毒。作为医生,加强中医理论修养,遵循中医理、法、方、药的病机对应原则,注重临床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辨证论治技能,是中药无毒的前提条件。作为病人,具备起码的中医药常识,不要用西医病理生理对应药理的逻辑来运用中药、中成药,才能避免中药的毒性作用对健康的危害。

(0)

相关推荐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3

    认知疾病能够惟一吗?能够以西医惟一吗?<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思维形式的区别不在于一些形式反映一些客体,另一些形式反映另一些客体.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别的方面:同一个客体(或 ...

  •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6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1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 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学科逻辑,服从一定的思维规范,都需要一定的证据,没有证据,不能思维,当然也不能形成判断.但证据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4

    人类文化是多样化的文化,自然客观是衡量文化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外医学界,不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人文精神的回归,倡导用人文拯救医学.中医学的人文价值极高,理论构建到临床实践,无不充满了人文关怀,闪耀着人文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2 在以后的历史中,虽然历代都有不少医家运用辨症求机逻辑方法进行临床活动,发展了中医的病机理论,开拓了病机逻辑的临床视野,使"辨症求机"的基本技能不断发展,确立了 ...

  •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3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3 临床证候病机是个体生命的,中药性味是整体物质的,切片.粉碎.炒制.蒸煮等等的炮制加工过程,没有破坏药材内在的物质整体性,不是单一的分子成分,符合中医"阴阳神 ...

  •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4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4 中医实践的理论升华,在<内经>和<伤寒论>已经基本完成,其实践结论,通过"为什么"的反思,转化为了把握生命疾病在自然整体动 ...

  • “病”与“证”相关问题的文化分析5

    中医病历书写规范,要有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其"病"和"证"的关系,是人为地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逻辑,表达同一就诊 ...

  •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4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4 米饭胀死人,大黄活人命,关键在具体生命疾病的适当和适度,过与不及,实验分析再安全的东西,也对生命健康有危害.总的说来,凡适合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的药物,都是治病的药物,不适合的,都 ...

  •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

    走出中医临床的误区1 --对辨证和辨症,病.症和证及证候标识的逻辑思考 前言 从历史角度看,"立足临床求病机,是中医认知疾病实质和发展的基线.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g ...

  •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2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2 什么是中药呢?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保持药材自然完整性的前提下所运用的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处于理法方药的证据链的终端.遵循辨证论治的逻辑方法,在证候病机性质判断可 ...

  •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1

    证候实验和实践的证据分析(二)1 --辨证论治的证据思考之二 6,自然生命的中医实践 辨证论治,因为崇西贬中的主.客观原因,逻辑混乱,疗效滑坡,病人群日渐萎缩,我们不从自己的思维逻辑上找原因,把责任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