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能量学之能量波动病因论!(重点文章)
如果把人体的能量波动简单的认为是体温的变化,那就太low了,能量波动是广义上的,不仅仅指生物电与热能的波动,还有物质构成、各种物质比例、激素含量、线粒体功能状态等等。这些大多是比例性指标。这是西医从来不曾涉猎的新的领域。
细胞膜的多级结构是高级生物形成的关键,细胞膜结构是一种运转逻辑构成要素,而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是,细胞核、线粒体都由独立的细胞膜包裹,他们的分离使得物质生产与能量生产脱离,分别具备遗传物质,就成为了能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双重遗传,细胞不再随着能量环境随波逐流(原核细胞就直接受细胞质影响)!这为能量波动提供了双重条件!也为能量体的构成产生了条件之一。
如果说细胞核膜内是一个能量状态的话,它受着来自于线粒体的ATP的影响,受离子浓度影响,受细胞质物质构成影响,也受生物电机制影响,还受来自于甲状腺素的影响,也受来自于细胞质的糖酵解的影响,也受来自于环境的温度影响,这些有来自于外因,有的来自于内因,构成了一种平衡机制,所有这些波动都会影响DNA的转录和翻译。
由于细胞膜的分割机制形成,人体的能量波动由单一环境波动,转化为主动性能量波动,这种主动波动具有调节机制,主动波动意味着环境适应性的形成,多细胞生物开始形成。
物质生产受着能量水平波动的影响,他们的能量波动展现为GTP、ATP与热能,转录出来什么蛋白质,增加什么样形式的能量,有了规律性可循,DNA与RNA就是能量规则,受能量因素的影响,而能量稳态的变动直接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肝的能量波动是酸碱失衡,碱热酸寒,也就是说,谷氨酸多偏寒性重,胆碱多偏热性,乙酰胆碱处于平衡状态。而胆红素升高属于热性,胆汁酸升高就属于寒性,这是肝的能量波动的两向性。
而脾的功能增强则代表热解能力增强,内经评热论篇有,脾热腰痛,钙质吸收不利,血红蛋白消耗过重,会出现贫血、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脾消灭红细胞能力增强的结果。在红细胞降低后,摄氧量降低,必然导致能量下降,产生能量循环过程,因此贫血是一种重要的人体耐热机制,打破了能量无限生产、连续高水平生产的怪圈,这就是一种能量逻辑。
内经讲,肾寒性增加,醛固酮增加,肺部呼吸增强,造血能力增强,就会产生摄氧量增强,从而增加产能性质,也就是寒极生热。相反肾热,各种物质生产都是下降的,那么就会导致贫血等情况发生,就会产生热极生寒。
而这只是单纯器官上的失衡,更大范围的失衡会展现更加不同的病症。不同器官对不同能量波动展现不同的特殊性,例如糖尿病就是糖脂平衡失常,口舌生疮就是酸碱平衡的失常,哮喘就是氢氧平衡的失常,尿频就是咸水平衡的失常,腹胀腹泻就是寒热能量的失衡。这些比例性指标将会在未来医学的诊断学上。中医对应理论就是五运六气的太过和不及。
能量波动在经络上的分布在胚胎发育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不同经络来自三个胚层的转化,而实际病症表现也展现出这个规律性。冻疮就属于一种生物电能增强,属于肾属的增强,冻疮偏向少阴、太阳区,热病趋向太阴经,这是有多个病例的观察。这就是能量在经络的波动体现。
以上都是一种能量波动的机制,生理指标波动意味这些能量波动的方向,人体是一种能量循环体系,它具备能量波动管控系统。而能量波动是一场接力赛,一种器官水平波动影响另一种器官,能量波动就造成了动态变化,这也构成了人体的动态机制。
动态机制直接否定了西医的指标体系,指标变动并不意味着疾病,但绝对意味着不同的生理状态,可能带来不舒服,只要它不超过人体能量循环的承受力即可,而人体只要寻求变换生理状态就可以恢复。这是一种中药用药原理。
总之,能量波动是最重要的中医原理,通过判断能量的变化,治疗疾病贯穿了中医始终,五运六气的太过及不及就是指的能量波动。这个可以直接借鉴作为现代医学的医疗标准,其中尤其对糖尿病、癌症等类似疾病有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