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杂剧以规谏皇帝:诙谐有似东方朔,明宪宗朝太监阿丑旧事
作者:史遇春
说到东方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
或是因为这样,据说,相声界还奉东方朔为祖师爷。这种敬奉,就像表演一样,无需认真;比如,梨园行奉唐明皇为祖师爷,也是一样的道理。
其实,细究起来,东方朔的身份,能够让他名传后世的,还是文学家。
另外,就东方朔当日在社会上的身份而言,他还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官员。
说了这么多,还不如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东方朔其人。
东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西汉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德州陵城)人。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即位之后,征召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东方朔上书自荐,朝廷下诏,拜其为郎官。
后来,东方还曾担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正如前文所说,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他常在汉武帝跟前谈笑,以供皇帝取乐。
其实,东方朔并非一味玩笑、取乐皇帝之人,他也曾论述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遗憾的是,当政者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对其未予重用。
作为著名文学家,东方朔一生著述颇丰。他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后人还有假托其名为文者。东方朔的著述,明人张溥汇编有《东方太中集》。
东方朔的其他情况,可参见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关于东方朔,大体介绍完毕。
接下来,说一说诙谐与东方朔类似的一位明代人物。
明宪宗(朱见深,公元1464年~公元1487年在位)时期,有一位太监,名叫阿丑,他善于诙谐,很有东方朔之风。
据载,阿丑常常在朱见深面前“做院本”。
所谓做院本,也就是演杂剧。
资料显示,杂剧在明初进一步宫廷化,已非鼎盛时期的元杂剧的景况可比。杂剧的宫廷化,也成了杂剧衰落的原因之一。
话说,阿丑在朱见深跟前所演的杂剧,颇有当年东方朔委婉规谏皇帝的意味。当然,阿丑的做法,也有其效果。
阿丑所演杂剧之一:权宦汪直事。
剧中人物介绍:
汪直
汪直,广西大藤峡瑶族人,明代权宦之一,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开内廷宦官通过特务系统与外朝官员勾结的先例。又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开明代内臣执掌禁军之先河。后因久镇辽东,与朱见深逐渐疏远,失去宠信,遂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话说,当日太监汪直用事,权势倾动朝廷内外。汪直得势之时,无人敢撄其锋。为此,阿丑曾作杂剧,演出汪直之事,给朱见深观看。
在剧中,阿丑扮作喝醉的人。
醉酒者借着酒劲,酗酒闹事,喧叫吵骂。
此时,一人假装吓唬,对醉酒者说:
“某位官员到了。”
其意在惊醒醉酒者。
醉酒者听言,并不在乎,酗酒叫骂如故。
那人又吓唬,对醉酒者说:
“皇上驾到!”
酒醉者仍未理会,继续骂不绝口。
那人见状,接着说道:
“汪太监来了。”
醉酒者马上惊惶窘迫、顺从服气、俯首收敛、清醒如初。
随即,旁边又一人问醉酒者道:
“天子圣驾到来,您都没有半点惊惧之意。怎么听说汪直到了,您就那么害怕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醉酒者回答道:
“我只知道有汪太监,不知道有天子!”
观剧毕,朱见深自此便对汪直有所戒备。
于是,汪直的恩宠便逐渐衰减,直至后来被贬斥。
阿丑演杂剧之二:汪直同党王越、陈钺事。
剧中人物介绍:
人物一:王越
王越(公元1426年~公元1499年),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王越荣登进士第,授职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为明代因功封爵的三位文臣(另两位为王骥、王守仁)之一,世称“王威宁”。亦为首任三边总制。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年),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
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致仕。明孝宗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公元1498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公元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列传第五十九《王越传》可参看。
人物二:陈钺
陈钺,字廷威,直隶献县人。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登进士第,授兵科给事中,后改监察御史,再迁山东左布政使。陈钺工于心计,贪财奸诈,官吏百姓无不畏而恨之。明宪宗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陈钺担任辽东巡抚,因不了解当地事务,被马文升调换,并被约束举动。宦官汪直抵达辽东后,陈钺身着戎服,俯伏于道左,为其扫除道路、装饰厨房、供帐鲜丽。当时,独有马文升仍与汪直分庭抗礼,并颐指其随从。汪直的随从遂诋毁马文升,陈钺乘机诬陷马文升擅禁农器、不与交易,而招致外敌入寇。同年六月,明宪宗命汪直同刑部尚书林聪即讯辽东之事,马文升被逮捕,下入锦衣卫大狱,遂谪戍重庆。(见《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七《汪直用事》)
话说,汪直被贬斥后,汪直的同党王越、陈钺尚在用事,也就是手上还握着可能左右朝政的权力。
针对王越与陈钺,阿丑又做杂剧,演给朱见深。
剧中,阿丑扮演宦官汪直。
开场,汪直持了两只斧子,步趋中节而行,似乎是要外出做官的样子。
有人问汪直道:
“您拿着两只斧子,是做什么啊?”
汪直回答道:
“我要统帅兵士,全凭这两钺啊!”
为了便于理解,必须简单解释一下钺。
钺,为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但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作,供礼仪、殡葬用。
那人又问:
“请问,您这两钺都叫什么名字啊。”
汪直回答道:
“王越、陈钺啊!”
朱见深观剧,大约会意。
随后,王越与陈钺二人,先后获罪贬谪。
阿丑演杂剧之三:保国公朱永事。
剧中人物介绍:
人物一:朱永
朱永(公元1433年~公元1496年),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明朝中期重要将领,抚宁伯朱谦之子。
朱永早年随父征战,曾拜见获释归来的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袭封抚宁伯。夺门之变后,朱永分领宣威营禁军。其后,统领三千营,兼领神机营。明宪宗继位之后,改督团营。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率军讨平第一次荆襄流民之乱,论功,进升侯爵。毛里孩犯边,朱永佩将军印,率军抵御。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再讨阿罗出,获胜,论功,予以世侯。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拜靖虏将军,东征。班师之后,进爵为保国公。延绥告警,朱永再为将军,与王越、汪直分兵出塞,无功而返。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再与汪直等出兵大同,抵御亦思马,获取首功,赐袭世公。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率军抵御蒙古小王子,获胜。累加为太师。
明孝宗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朱永去世,年六十四。追封宣平王,谥号“武毅”。朱永治军严肃,征伐所及之处,多有奏功。前后八次获佩将军之印,在内总管十二团营兼掌都督府事,诸勋戚均无人可与之相比。
话说,朱永掌管十二营时,曾经役使兵卒为自己建造私人府第。
因为此事,阿丑亦做杂剧。
剧中,阿丑扮一儒士。
其间,儒士朗诵诗歌,他高声吟咏道:
“六千兵散楚歌声。”
还未吟罢,有一人纠正儒士道:
“不对!是八千兵散。”
儒士所吟诵的诗句,出自唐末诗人胡曾的《咏史诗·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诗中的“八千兵散”,用的是项羽的典故。
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记载: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随后,儒士与那人就六千、八千争得不亦乐乎。
最后,儒士徐徐说道:
“我说是六千,就是六千。难道您不知道吗,还有二千兵士在保国公家盖房子呢!”
于是,朱见深就派遣太监尚明(或为尚铭)秘密查探。
朱永得知消息之后,马上撤走帮自己建房的兵士,并私下贿赂尚明,此事才得善罢。
阿丑演杂剧之四:刑政松弛事。
话说,明宪宗成化末年,刑政颇为松弛。
为此,阿丑还做有杂剧。
剧中,阿丑扮六部主事者,作差遣官员情状。主事者命令,择人必须精细挑选。
既选得一人之后,主事者问那人的姓名。
办事者答道:
“名叫‘公论’。”
主事者说道:
“‘公论’如今没有用。”
紧接着,再选一人,问其姓名。
办事者答曰:
“名叫‘公道’。”
主事者说道:
“‘公道’眼下也难行。”
于是,又选得一人,问其姓名。
办事者答道:
“名叫‘糊涂’。”
主事者首肯道:
“‘糊涂’如今尽可去得。”
明宪宗观剧,微笑而已。
本文依照明人邓士龙所编辑《国朝典故》中佚名氏所撰《琅琊漫抄》一节而成。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