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102):逼真蚀料仿风化 细察塌缩留仿砂
赏玉是一个静心陶冶的过程,辨玉是一场历练眼力的考试。
赏玉,要充分掌握古玉沧桑的全部特征而又能够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才能辨识于毫末之微、不漏真误假,免于失之毫厘谬至千里。
一件高古式素玉琮(图1):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藏友真仿之间难以一定,以求一辨(图2)。
图2
诚如所见,器件带有诸多毋庸置疑的沧桑特征,其中比较特别有两大现象:
(1)器身遍布自然风蚀斑(图3),蚀洞底部呈自然态;
图3
(2)器身呈现局部塌缩(图4);
图4
(2)器身遍布解玉砂痕(图5)。
图5
自然风蚀、自然塌缩均为不可仿(人工难为)的沧桑特征(参见《古玉学步(168):千载沧桑似梦幻参差嶙峋土蚀斑》),解玉砂是古工制玉残留的痕迹特征,如此相互印证是否就能够判断古玉无疑?且慢。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时代,巨大利益的驱动,仿古工技同样与时俱进,稍一疏忽就会认仿为真。
一件器物到手,究竟从何处着手?所谓“玉面平静先勘砂,整器老旧辨风化”(参见《古玉学步(80)》)。辨玉,除了掌握古玉的沧桑特征外,还要熟悉自然风化与人类工痕之间的关系。只有“工上自然态”才是真正的沧桑特征残留。
一般而言,风化严重的器面是难见解玉砂痕迹残留的,此琮的器面风化特征明显却与解玉砂痕残留同存,显然有悖常理了。
再回头细察砂痕,出现了明显破绽:
(1)砂痕在风蚀面上留存,蚀上见砂为蚀后工(图6);
图6
(2)砂痕随蚀波动,蚀重处见重砂为蚀上工(图7);
图7
(3)砂痕细密平行非凌乱的粗细不一,为分级精细的现代砂痕而非古代的解玉砂残留(图8)。
图8
其余钻孔失圆的微喇叭口(参见《古玉学步(36):古玉钻孔有特征再辨钻孔螺旋纹》)、刻意残留划痕仿古工苔痕或旋磨痕(图9)等勿需一一赘述。
图9-1
图9-2
辨古全真方真、识仿一假皆假,用自然风化料仿古具有较大的迷惑性,赏玩功夫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