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气势是如何练成的?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练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无论习练何种拳法,都要求具备气势。“气势”这个词,通常指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力量、威势。气势,是衡量一个人武术境界和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

太极拳的气势可以从“意”、“形”、“劲”三个方面去解读 。意,是从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方面来讲。 行,是从拳势动作的动静、开合、虚实、松沉、舒展,刚柔,隽永、自然等方面来讲。 劲,则是从拳势动作劲路的运行、发放、转合和进退的运动趋势上来讲。

“形”和“劲”偏重于太极拳的外在表现,比较客观易懂,能看得见摸得着;“意”则重在内修。太极拳必须先修外,再修内,渐至内外双修,从而达到“形”、“劲”、“意”的内外相合。本篇文章重点从太极拳的“形”和“劲”去探讨太极拳的气势。

探索太极拳的气势,自然要先从太极拳的“形”说起。打太极拳对身法的总体要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涵胸拔背、松胯圆裆等,这都是在行拳走架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拳论有“功夫架中求”、“拳打千遍,神理现;拳打万遍,不动自转”。我们在初学拳时一定要学规矩、学理法。在规矩的约束下,做到动作无断续、无凸凹、无丢顶、无摇摆、无起伏,在此基础上,架子盘熟之后,再去探求其中的劲道,并相互推手试验,验证拳架的正误,再回到架子中默识揣摩。从拳架到推手,从推手再回到拳架,以此反复循环,日久天长,自能使拳势精益求精,浑厚饱满、支撑八面。然而,这种浑厚饱满、支撑八面的太极拳势动作,绝对离不开太极拳节节贯穿的劲路。所以外形和劲路总是相辅相成,互相推动。这就是对太极拳的另一个要求:以形催劲,以劲领形。

再来说说太极拳的“劲”。打太极拳要求劲整。太极拳的整劲,是在全身内外放松的前提下,身体各部肢体内外相合、协调配合所形成的整体劲。须要分两个阶段才能真正达到身体整体的合劲。首先是身体的躯干形成上下内外一体的整体劲,也就是我们常常谈到的“全身立体螺旋的腰胯劲”。其次就是拳论所说“以腰为轴,四肢为轮”,也就是太极拳以腰胯带动四肢的“拨浪鼓”运动原理。至此才能达到太极拳中所有的肢体运动,都来自于腰脊的立体螺旋所产生的驱动力。此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对于“全身立体螺旋的腰胯劲”在洪式太极拳中也称为“腰裆功”之前多有论述,较易理解,此处不再累述。而对于“以腰为轴,四肢为轮”,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剖析,先说说四肢中的上肢,就是两只胳膊。作为轮子,驱动力自然在轴上,所以两只胳膊上的任何一处的运动动力都来自于被腰脊驱动的躯干,外开是被躯干推出去,内收则是被躯干拽进来,至于轮子的大小,则取决于胳膊开合的程度,开的大,则轮子大,开的小,则轮子小。同理,对于我们四肢中的下肢,也就是两只腿,其外开是被腰胯之力挤出去,而内收则是被腰胯之力带进来(这种说法也许让人感觉很难理解。太极拳就是如此玄妙,练到了才能明白,练不到说了也是白说,看了也是白看!)。

在“形”和“劲”都具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太极拳的气势。古语说:兵无常势,水流无形。 高妙的太极拳法,常常被比喻成“行云流水”。行云流水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舒缓、均匀,就如同我们太极拳中常说的“粘黏连随,随曲就伸”;然而流水有时候也很任性,时常也会出现“汹涌澎湃,气吞山河”,因此才形成了太极拳的“气势磅礴,无坚不摧”。

太极拳的气势,从力学上来看,无非是一种运动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力的惯性,就是所谓“劲之所向 ,势之所趋”的惯性。

所以,太极拳的气势源于行拳的趋势,这种趋势正是拳势所形成的惯性。有了这种“惯性”,太极拳中势与势之间的运劲和转换才能做得更加圆转、灵活、轻松、自然,才会产生“势如破竹”之快意!

在物理学中,惯性力的大小是由运动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来决定的。但是在太极拳运动中的力学体系更为复杂,决定惯性力大小的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质量,其二是速度,其三则是力的整体性。在质量(我们人体的重量)一定的情况下,关键因素就是速度和力的整体性,而这两点都是由以上我们讨论的太极拳的“形”和“劲”来决定的。

太极拳的“气势”,其实质就是太极拳的劲路。这种劲路,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来源于自身整劲所形成的惯性力。太极拳雄浑饱满的气势来源于力的惯性,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整劲所产生的惯性,才形成了太极拳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的气势。记得蒋家骏老师在记述洪均生先生回忆其恩师陈发科公练拳时说:(陈发科公)练拳的动作,就如同一辆运行中被刹闸的火车,沉重而且不可阻挡!这种意境正是本文想要描述的状态,只可惜因笔墨浅拙,仅仅道其一二!

文/田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