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处暑,末伏,冬病夏治收官,还在三伏灸?你可能错了

当下是立秋节气,

夏秋季节转换,正是内气转换的重要时机,

可谓冬病夏治的收官时期,做错了,之前的努力白费!


三伏的末伏,立秋、处暑的节气,也就意味着炎热的三伏天的最后阶段“末伏”已经来临。

喜好传统养生的朋友都热衷“冬病夏治”,尤其是利用夏季三伏天进行身体的调养,施行“三伏灸、三伏贴”等方案。

比如:这样的场景(如图)

很多国人经常听说节气养生,可不了解其中的秘密。

初伏、中伏、末伏的节气和人的内在脏腑气机有何变化关联呢?

按照普遍的常理来说

节气也意味着时间、气候、地气等多个因素的变化,

所以,节气养生也就需要随机应变的做出相应调整呢?

可惜市面上那些号称“中医”的专业人士或者深度粉丝,拿得出来的方案从初伏、中伏、末伏,一成不变。

这就不得不怀疑这些人真的懂中医理论,懂三伏冬病夏治的原理、方法了。

从中医的基础原理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明确一点,三伏灸三伏贴作为传统医疗技术,做对了还是有效益的。

前几天我一个学生给我打电话,他说今年的三伏天好多人在做这种灸法,感觉不错,效果挺好的。

(特别说明,免得被无脑拍砖,有不同的见解先看完全文,再来留言讨论)

“马上就进入末伏了,”我说:“你准备怎么灸?”

他说:重点还是灸在大椎、风门、肺腧,能够把寒气引出来。

我直接就指出:这样的做法不适合当下的立秋处暑的末伏节气了!

原因是明显违背了中医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辩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今年的三伏天前后有40天的跨度,中间好几次的节气转换,

按照传统中医天人合一的原理,也对应身体内在脏腑气机的运化转化。

一种膏药、一套穴位灸法用在所有人身上,本身就违反了中医的原则。

重点来了

初伏,刚刚春末入夏,身体宣发、心阳振奋,正是把肌肤腠理的寒气水湿外发的重要时机,灸在“大椎、风门、肺腧”这些部位是符合病机原理的。

可是,时间推移,身体必然也有内在的脏腑气机调整。

中伏阶段,气温更高,出汗多,闷热中暑,就不该过度的宣通肺气了,免得因为过度宣发出汗而伤到阴血、脾胃

末伏的变化更大,后边详细说!

节气的变化也就意味着整个脏腑气机变化,如同船也走了、水也流了,还能够刻舟求剑吗?

何况,参加三伏养生的人群,很大一部分是年老、体弱、多慢病的老年人,这类人群的病因病机复杂,几乎每个人有不同的生理病理,

老中医非常强调辨证论治,要千人千方,对症下药。

市面上的这些三伏灸就一把刷子打天下,这就不符合传统之道了。

如何把握重点,做好三伏冬病夏治的“收官阶段”呢?聊一聊我的观点

首先需要明白原理:

立秋、处暑阶段,大地天气肃杀、收敛,《黄帝内经》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立秋之后,天气内敛,立秋之后是处暑,处暑,也是“出暑”,是脱离夏季闷热潮湿的交接过程这个夏末初秋的交接,相当于整个身体的一个收官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养生重点在于,既要祛邪气,又要收正气。

同时重点做到两件事情:

第一,把病气、邪气、毒气释放出去,不在体内留淤。

因为夏天的时候,外界水气大,湿气重,而且又吹空调又喝冷饮,容易造成寒湿停留在体内,所以末伏阶段赶紧让身体的湿气邪气释放出去。

第二:这是身体内气由外发,转为内收阶段的一个转换时机,

初秋的时候,身体也将经常进行自我的调整,自主的排浊气,这段时间,市面上会出现肠胃病拉肚子,妇科白带多,炎症反应,尿道感染等症状,这是身体的下焦部位“分清别浊”的功能体现,下焦既是分清排浊的出口,同时也是元气封藏的一个重要的区域,

所以,扶正和去邪,内收和释放,这两方面都在三伏天的末伏阶段同时需要进行,

做对了扶正祛邪,做错了邪气停留,元气不稳。

而这样的任务,仅仅是用贴在上半身的膏药和灸法从病机理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以下谈到本篇文章的核心重点了!

末伏养生的重点在哪里?

第一:可控式的释放症状:遇到腹泻、腹胀、下焦病症时候,千万别抑制这种身体的释放症状,不急于使用立即使用止泻药,清热解毒药等来压制症状,让子弹飞一会,多喝水,清淡饮食,忌口辛辣,保证自己不脱水,看看自己的精神状态如何,能缓和就可能是一种身体的自洁反应,会逐渐自愈的。

病情有严重倾向当然是去正规医疗机构治疗

第二,末伏不可贪凉,免得寒湿入。

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弱、曾经有慢病,如咳喘病、腰腿疼,糖尿病之类的体质虚弱的朋友,晚上睡觉的时候记得穿上长裤子,免得你这下半身受凉受寒了

第三,灸法重点引气归元,神阙(肚脐)、关元、后背的肾腧、八髎,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等,

各种灸法对于排出下半身的寒气湿气毒气,同时温阳固本会有更好的作用。

总之,我在这里就抛砖引玉,

告诉大家这三伏灸也是需要符合中医原理辨证论治的,

真的是中医,就该随机应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