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立意
广告
《诗词格律三十三讲》
作者:申忠信
当当
广告
小学诗词格律读本
作者:周建忠,徐乃为,王业强 编著
当当
就是你要在诗词中要表达的内容。词的立意,就是立你要表达的那个诗词的主题思想。
词的章法结构,都是“形”的范畴,而诗词内在的东西就是要有情,有意境,有立意。就像武功,任何一种武功光有架势是没用的,必须有内力的支持才厉害,所谓有形无意的都是花架子。诗词也是一样的道理。
注意这里的诗是个大概念,包括词。
情是诗之根,无情则无诗。写诗不但要情,而且要激情、真情,才能出好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成高格,自有名句”。
诗词的本质是什么?
流沙河说:“就是画加话”。
无象难为诗,无味则无诗。
尹俊说:“意乃诗之骨,无骨则不成体态。”
郑邦利指出:“人云诗词有三柱:即情感构成诗之魂,思想构成诗之骨,意象构成诗之象。诗之有情感,有思想、有意象,犹人之有魂、有骨、有貌”。
所以写诗词必先立意,必先立好意;炼诗必先炼意,修改诗必先修改立意。立意至关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首诗词的存亡绝续,非比一般。
下面罗列一些名人谈立意,以证其重要性。
杜牧:《答杜充书》说:“文以立意为主,”
“词彩章句为之兵卫”。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张其俊在《诗词炼眼》的“炼意”中指出:“意高则格高,意深则旨趣远,意雅则情韵超凡脱俗。”
清人叶娇然《龙性堂诗话》说:“作诗高手在炼意,炼格炼词次之,词格之炼,人恒知之,至炼意则未必知也。故知炼意者可与言诗。”
乔亿说得更清楚:“落想凡近,取境平熟,纵谋篇炼气再好,不为好诗。未尝谋篇炼气,遽欲逐字逐局细加推敲亦枉费功夫。盖全体未安,如何遽商量字句也”。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立意和立意的重要性,那么该怎样来立这个词的意呢?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不“新”不“奇”,不能吸引读者,平淡无奇令人难以卒读,遑论其他。
所谓新就是要有新的立意,
物情厌归,笔意喜生;
拾人牙慧,为人不耻。
袁枚说:以出新意,去陈言为第一着。
李树喜指出:意重在出新,同样事物和题材的作品,新意往往就是亮点
尹贤指出:写诗要注意避熟趋新。求新求真,始终是一切艺术不懈追求的目标之一。
臧克家提出诗要.“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李元洛指出:“不论是佳篇乃至精品,都离不开“新其意境、”“新其想象”、“新其语言”。
陈中寅则提倡“求异思维”、“反向思维”、“超前思维”。
其他还有“翻案法”等等说法,提法不一,意思相同,都指诗意要新。
张安民说:“待有新意再赋诗.”所以说“诗无新意休轻作,平淡无奇莫浪吟。” 写诗要认真炼意,不仅要炼“深”意,而且要炼“新”意,才有韵味。一句话,诗意要新,诗意贵新。
奇与趣相连,趣与味相连,奇趣即味,味即诗。
一字之奇可以使境界全出,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弄”。
A.洞庭湖君山石碑诗云:
曾于方外见麻姑,闻道君山自古无。
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
“曾于方外见麻姑”纯属神话,但说得活灵活现,神奇之极。
诗人告诉我们,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兀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有一种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看上去“年可十八九”,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一定不少。
书生且把幽帘梦,包入汤圆手自搓。
奇思妙想的把幽帘梦包入汤圆中,而且亲手慢慢的包好,搓圆。 岂非又是奇而且美么?
渔人欲识诗中句,钓出红鳞问仄平。
渔人可向红鳞问话,而问的是渔人不懂的诗中之仄平,倒象鱼儿也深谙诗词格律似的,又岂不是新奇而有趣么?
太老妇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
养儿偏惯去为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以及朱元璋鸡年欢宴作鸡诗: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二声撅二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皆以奇趣流传于世。这种写法叫 “奇崛法”,亦称 “逆挽法”,
或先平淡,后崛起;先惊险,后挽救。
如唐伯虎的《咏雪诗》、李调元的《麻雀诗》等亦属此类,
“高”与“深”相互包容,互为依存,相互促进,互为表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立意高的涵义有二种:
1、一是指诗词的思想境界高。
即具有爱国主义的伟大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疾苦的博大襟怀等高贵品质。
如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吉鸿昌临刑时,以大地作纸,用手铐作笔,为我们书写了: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皆是光昭日月,掷地有声的不朽诗篇。
(1)欲飞还敛,欲露还藏。
如石理俊在《欲飞还敛的联想——诗词审美小札》一文中所举的辛弃疾《采桑子》下半阕的赏析文辞,即是艺术境界高之一范例,可谓精彩之至,兹摘要转录如下:“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里“欲说”、表明胸中块磊,不吐不快;“还休”,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不容说得,只好今天的天气了。
最妙的是末句“却道天凉好个秋”一语,此乃“欲说还休”的最佳注脚。刚说“欲说还休”,却不直说出原因,而一下却跳到“天凉好个秋”去了,直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之意。奇特跳跃,出人意表,引人遐思,比直接批判南宋偏安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效果,不知好到多少倍,真是风流千古,妙不可言,韵味无穷的绝妙好词。
就意涵八层:上下句各四层:
游子作客苦,一层
有家归不得更苦,二层
秋天作客苦,三层
怀愁登台苦,居高凭远,触景伤怀,四层。
五层;满怀艰难苦恨独自登台更苦,忧国怀乡,思念亲人,情何以堪!
六层;抱病登台苦,集国破家亡,疾病于一身,焉得不苦。
七层;老年多病独登台更苦,长期艰难苦恨谁为分忧。
八层;百年指一生。根据杜甫当时的情况真是万苦千愁,然而能在一联中包函。
老杜是怕回不了老家了
八层意思,确实古今罕有,所以有人把此诗誉作千古第一律诗是很有道理的,当是立意高的又一典范。
“深”指含蓄隽永,蕴籍丰厚,艺术高超,精湛,使人回味无穷。
下面也举两例。
1、含蓄蕴籍。
一般说来,诗贵含蓄曲折,含蓄曲折乃诗词之大美。司空图《诗品》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斯谓含蓄之善品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亦即此意。丁芒说:“诗作多义解,诗无达诂,其实就是多用暗示、象征手法达到含而不露,这才是诗的最高境界。”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诗人以燕子之主人的变换,描写了时代变迁,王侯第宅成了普通人的家的住处,以婉曲的构思,表达了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沧桑感,没有一句议论而感慨无穷,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如石理俊在《复合运笔——诗词审美小札》中例举的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即是饮誉千古的艺术修辞美的光辉典范。而且种种修辞元素,一经形成“绿肥红瘦”便产生质的飞跃,出现崭新的诗意。不仅如此,它反映出经风历雨中此长彼消事物的运动与变化,“绿肥红瘦”是对立统一的新鲜、独特的形象,这诗句闪烁着自然辨证法的光辉,这可谓艺术修辞的千古绝唱,真可谓高之又高了。古往今来名句佳章极多,上面所举数例只是说明立意必须“新、奇、高、深”,实难缕述。
意境就是你情绪产生的环境,也是你抒发思想的境界。这个意境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虚拟的,只是你临时搭建的一种氛围,也可能是二者融合的或实或虚的一个场景。意象,就是或人或物,或山或水,总之是你可以寄托情感的一种事物。意境有了,不见得你就能写下去。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十六字令,毛泽东)
这里“山”和“天”,既是意境也是意象,从意境看它呈现了战事频仍时期的一个大环境,从意象看它直接表现了“高”、“险”、“远”的内涵,虽未直接刻画却是人人共知的。
词中确切的意象是“马”,词人对马的刻画只有一个“快”字,而围绕着马却连用了三个动作性词语“加鞭”、“未下鞍”和“惊回首”,共同寄托了词人无所畏惧、傲视天下的宽阔胸怀。
诗词中的意境和意象,我们在这里只是笼统地介绍意思,后面我们会在晚读分别来详细讲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意象,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