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国首任女副总理,37岁时当选,39岁时辞职,今年82岁
她就是桂贤同志。

桂贤同志,姓吴。一九三八年,她出生在巩义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九人。
一九四二年,因一场旱灾,他的故乡发生了吃的问题,桂贤全家就逃荒到咸阳。在咸阳,父亲打零工,母亲则带着兄弟姐妹在火车站捡煤渣。
桂贤自小就非常懂事,她看到裹小脚的母亲颤巍巍挑着担子劳作,她就主动要求自己去挑担。后来,看到家里生活困难,她又提出要找出去工作。
一九五一年,十三岁的桂贤来到刚成立的西北国棉一厂应聘。开始时,厂里负责人嫌她年纪小,不愿意招收她。她诚恳说:“您别看我年龄小,但我不怕苦,不怕累!”
厂里负责人被眼前这个倔强而坚强的小女孩打动了,破例招了一名“童工”。
就这样,桂贤成了这家企业的第一批工人,并被分配到车间当了一名挡车工。

在厂里,桂贤不怕吃苦,不怕累,积极学习,虚心请教。在工作中,她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很快,由于其出色表现,入党后,被调入到闻名全国的“赵梦桃小组”,并担任了小组长。
担任组长后,她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她带领的小组年年出色完成生产任务,年年被评为先进小组。她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厂级标兵、三好学员、优秀学员。
当时,以赵梦桃小组为代表的西北国棉一厂班组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一时传遍全国纺织系统。
1963年,25岁的桂贤同志被选为省级代表。
之后,桂贤同志连续两次被评选为先进代表去京参加国庆观礼。

1968年后,作为“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干部,桂贤同志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
1969年,出席九大后,31岁的桂贤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3年,十大上,35岁的桂贤同志再次被选为中央的委员。
1974年8月18日,桂贤同志进京开会。
会议结束时,最高首长亲自点名批示:“永贵、桂贤两同志留下参与工作。”
1975年,最高首长提出:“要从工人、农民、士兵中选拔一些人。”

1975年1月,在会议上,当议程进行到国务院副总理候选人时,桂贤同志突然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列在其中。
桂贤同志觉得自己太年轻,经验不够,干不了,应该换一个经验丰富的同志上去。于是,在休息厅休息时,她找到了洪文同志,讲了自己的想法,并请他向最高首长建议一下:把她换下来,换个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上去。
不料,洪文不耐烦了,说:“你自己去找呀!”

这时,周公进休息厅坐下,桂贤同志马上走到周公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一再强调自己年轻,经验不够,干不了,希望换一个人。
周公浓眉一动,态度和蔼地说:“桂贤同志,让你当国务院副总理,不换了。”
桂贤同志:“不行,不行,我干不了!”
周公说:“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一生下来就会干,况且还要经过选举任命呢。这是一份候选名单,你能否选上,还不知道呢!”
结果,在会议上,经选举,37岁的桂贤同志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桂贤同志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理,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理。她分管纺织部和卫生部。
当了副总理后,桂贤同志仍然每月只拿西北国棉一厂67.2元的工资。她的工资要负责家庭开销,还有给在老家的公公、公婆每月寄生活费。
每次开会,喝茶水要交两毛钱的茶叶费。桂贤同志一见喝茶要交钱,立即不喝了。她推说自己不爱喝茶,算是节省了一笔开支。
桂贤同志开会时每次都只喝白开水,不喝茶水。服务员就问她:“吴副总理,您为什么不喝茶?”桂贤同志笑笑说:“我不爱喝茶,怕睡不着觉。”
桂贤同志当了三年的副总理。工作期间,她认真负责,心地无私,为人低调,她严格要求自己,按照三三制去工作,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

1977年9月,桂贤同志主动打报告,请求辞职。
她亲自写报告说:“把我的职务免了吧,我申请辞职,我要回西北国棉一厂工作。”
她的这个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之后,桂贤同志回到了厂里,回到工人姐妹身边。她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
她说:“我是个工人,我的姐妹在上班,我也要上班!我始终不会忘记,我是个纺织工人!”

一九八零年代中期,桂贤同志去了一家印染厂工作,担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5年,桂贤同志正式退休。
今年,桂贤同志已经82岁了。她身体康健、精神矍铄、声音响亮。在此,我们也衷心祝愿她老人家健康快乐、寿比南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