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春节文化和民间习俗 2024-08-07 01:36:06 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一直采用阴历(亦称夏历、农历、旧历),民间过节则均以阴历为准,每年阴历正月初一元旦为“年禧”。这是个盛大的全民性传统节日。由于它预示着新的开始,天地万物的复苏,春天降临和一年的农事在即,所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每年循例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民国以后,采用了阳历,才有了阳历年之说。可是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元旦(古时将春节称为元旦),既然使用阳历,就必须称阳历的一月一日为元旦,而阴历的正月初一日,则以古时已用过的“春节”来称呼。无论采用阴历还是阳历,在中国,老百姓依然按照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风俗和习惯,来欢度自己的节日。过春节的民间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对于春节的理念和风俗习惯,会有些许不同的差异。北京是几代帝王建都的古城,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老北京人在旧时过年,则典型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所形成的信仰,儒、释、道的思想、观点贯穿了整个节日活动,其具体内容有三:一是祭神祀祖,求祥祈福;二是互相祝拜,走访亲友;三是游览先坛庙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老北京的春节是从“腊八”开始的。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系汉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音物)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天就算开始了,故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民俗。老北京人都知道,既然是腊八,就一定要喝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祭祀神农说,有祭祀八神说,有朱元璋忆苦说,有纪念岳飞说,有纪念佛祖说。其中流传最广,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还是纪念佛祖说。因此,佛教徒把腊八节称为佛的“成道节”。自佛教传入中国后,每年旧历腊月初八,各佛教寺院都用香谷和干果做成粥来供佛。封建时代帝王还用腊八粥赏赐文武百官。民间亦争相效仿。在民间腊八熬粥,除了供佛祀祖外,主要是在亲友邻居之间,当做互相馈赠的礼物。但是,遇有亲丧“守制”的则不熬粥。腊八节,除了熬腊八粥以外,民间还有用米醋在坛子里泡制“腊八蒜”的风俗习惯。从腊月初八封上坛子口,放到较暖和的屋子里,到除夕夜吃大年饺子时,才打开受用(也有在“破五”吃饺子时打开的)。泡好的腊八蒜呈碧绿的颜色,就像翡翠一样,配上深红色的米醋,煞是好看,给家宴增添了节日色彩。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在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寓意在二十三日祭灶前,不能让灶王爷顶着土上天。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子或在家里沐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烛纸码、贡品,写对联、剪窗花、卖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老北京人称灶神为“灶王爷”。据《准南子》说,黄帝、炎帝“死做灶神”,职司人间善恶。《五经异义》说,灶王爷姓苏,名吉利;灶王奶奶姓王名博颊。但是《酉阳杂俎》则说,灶神名隗,而貌如美女。又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他的夫人字卿忌。究竟灶王者谁?其说可谓多矣,但多未被民间接受。民间盛传的只是“灶王爷本性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近代演变为“糖瓜祭灶”。意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使上天不得多言也”。灶火台正面上端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平日的对联是:“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到腊月二十三晚上揭去焚化,腊月三十除夕时,再请一份新的贴上。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谓之“过小年”。童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旧时,各买卖地儿(商号)有“三节”结账的规矩,凡应收账款一律要结清。因此,从祭灶开始,纷纷派伙计外出讨债。一些还不起欠债者,都要外出躲避;直到除夕接神时,才不再讨债。旧历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北京人历来将这一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天进行,因此,除夕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点景:为了点缀年景,使院内院外、屋里屋外充满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人们在除夕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贴春联、贴门神、贴挂钱、贴窗花,都是在大年三十儿必做的事情。佛堂: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禧,一定要上供。供品有:蜜供(贡)、套饼、面鲜、水果、花糕或京式大小八件、芙蓉糕、年糕年饭、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等。除夕正午十二点前,佛堂大供要上齐,正午十二点,开始燃烛、点海灯、烧子午香,谓之“起香”。从此烧线香不得中断,直至初五为止。有的人家,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忌门”,不接待女客,虽至亲亦如此。如果家中没有常年供奉的佛龛或神像,一般临时摆设所谓的“天地桌”。摆放五供祭器,亦陈供养、挂钱粮、烧香秉烛。但所供的佛像、神码不一。大体上分为:百分(即天帝爷和诸神木版刻的像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的神码;福禄寿三星的画像或瓷像;当天接进来的财神码。据说大年三十晚上至初一凌晨为“诸神下界”,考察人间善恶。所以在此时,人们都要谨言慎行,同时院内正中要设香炉,富户、府第要烧藏香,恭迎圣驾,以求过往诸神在新的一年里赐福。祭祖:为表示慎忠追远,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按满人习俗,祖宗的影像或排位,要供奉在屋内西墙(西是尊贵的方位)。有的还要将祖宗的遗物从供匣内取出来,摆在供桌上。郊区农民还有在除夕,举香到坟上请祖宗回家过年的仪式。直到初六才能撤供,届时把纸锭、包裹焚化,意把老祖宗送走。送财神爷的:大年三十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一般人为讨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的小孩很多,也不能说“不要”,若不再接受,只能回答“有了”。回民们向来不接,遇有送财神爷的,则答道:“隔教”。晚宴:老北京除夕晚上的家宴谓之团圆饭。老北京的年禧饭菜吃喝,无论菜肴、主食都有传统的固定套子。许多家庭为了年禧尽情娱乐,在除夕前就将“年菜”做好了。除夕晚宴则是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除夕晚上这顿饭,家人要齐,以取团圆之意。菜饭要尽量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席间要多说彼此祝愿的吉祥话,来个皆大欢喜。这顿饭可以慢慢吃,有的人家从掌灯时分一直吃到深夜。守岁娱乐: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其意义有二: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寓意;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寓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为了守岁,除夕之夜要搞些娱乐活动。一般的家庭多聚在一起打麻将,也有的妇女们喜欢盘腿坐在坑上打“索胡纸牌”,虽赌输赢,但“锅儿”很小,纯系消遣。接神: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接神仪式一般多由最长辈主持。首先查好《宪书》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然后,主祭人才正式举着高香到院里,向各个方向依次叩首,表示接请。礼成后,全家在焚化现场互道“新禧”。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踩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便是从初一到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团拜:接神仪式完毕,全家就要进行团拜。首先要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礼,还要说些祝愿的吉利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古时的老北京称正月初一日为“元旦”,亲友、同事开始互相拜年,但仅限于“官客”(男人),至于“堂客”(妇女)则必须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清代,官员们在大年初一互访拜年,是一种不成文的礼节,又是逢迎上司,联络同事的机会,所以都要郑重其事地穿着补褂,带着朝珠,翎顶辉煌地乘车、坐轿,亲自到长官、同僚的家里去拜谒走访,如主人不在,也要留下“志名”,表示循利来过。为了避免长官与下属、同僚之间往返徒劳,渐渐发展举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民国以后,机关、团体的团拜更是流行。民间的互访拜年,范围很广,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四类:一、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岳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二、礼节性的拜访。如对同行业的同事、一般朋友进行拜年。三、感谢性拜年。凡是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医生等),借拜年之机,表示感谢。四、串门式。一般是对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交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见面抱拳,一声“恭喜发财”而已。春节里,还有一些很重要的程序,如初二早晨祭财神(供奉三财,即关圣帝君、文财神比干丞相和武财神赵玄坛元帅);过了“破五”各商家陆续开市;初七测阴阳、吃春饼,称为“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这是个古老的节日,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清末民初时此节已被淘汰,以后则鲜为人知矣)。春节里的最后一项活动是“顺星”。顺星也叫祭星。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说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音秀),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罗候、计都九星轮流值年照命)。人的一年命运如何,完全操在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为诸星宿聚会之期,又传为“诸星下界”之日,故在这天祭祀星君(即顺星),便有可能获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们常到白云观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烧香顺星。但不论是否去庙里进香,是日晚间,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还要在案头、灶台、门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予以点燃,谓之“散灯花儿”。有辟除不祥之意。祭星仪式结束后,全家即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在过去,老北京人过春节,至此基本结束。至于现在人,认为中国的春节一直要等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也许是一种误区。在旧时,正月十五被称之为“上元节”,同样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也称为“元宵节”、“灯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与春节一样,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里不再赘述。最后提一句,我国农历采用天干地支计法,简称“干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今年春节,系辛丑年,也称为“牛年”。在我们民间传统文化中,牛常是美好、勤劳、忠厚、老实和吉祥的象征。在这里,祝属牛的朋友和所有的朋友们:新春快乐!牛年吉祥!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赞 (0) 相关推荐 小年辞灶王,一年好运气!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小年是哪一天?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小年是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辞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 通常北方在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在腊月二十四. 潍坊杨 ... 老规矩:老北京的春节怎么过 春节,俗称"过年",过年最早叫度岁.传说早在尧舜时代,就有庆贺春节的风俗了.晋朝宗怀在<荆楚岁时记>里,较详细地记下了这一风俗:放爆竹.挂桃符.穿新衣.饮屠苏酒.食五辛 ... 过年记事之 祭灶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小年,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但是你不送他不走,好像灶王爷不懂人情事理似的[这事可不能替着娘说,娘知道了一准骂俺畜类不省],送走了还怕他说一家子的坏话,所以要&quo ...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文化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在传统节日中,在居家行旅的 ... 其实,亲戚不不能单一远近来论,即使八竿子打不着,走的近了,也成了亲戚 #传统文化 #民间习俗 #历史... 其实,亲戚不不能单一远近来论,即使八竿子打不着,走的近了,也成了亲戚 #传统文化 #民间习俗 #历史... 民间习俗,春节正月初一到十五,习俗都有哪些 春节在中国传统一般指除夕到十五.那么春节大年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有哪些?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 ... 老祖宗留下来的“过年禁忌”,你了解多少 #春节 #过年 #民间习俗 老祖宗留下来的“过年禁忌”,你了解多少 #春节 #过年 #民间习俗 【文化】民间老话儿15句: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民间俗语,简单质朴,却闪着智慧的光芒.15句老话,话糙理不糙,读之如醇香老酒,回味无穷. 1.不怕红脸关公,就怕抿嘴菩萨.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耿直的人,就算和你发生正面冲突, ... 端午民间习俗 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五月在古时为"恶月",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段时间天气炎热,雨水量也较大,微生物繁殖迅速,因此人最容易生病.为了避免"恶月"之 ... 大年初一看易经中的春节文化 网络 八卦象数疗法 2月12日 中国年又称"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你知道吗?春节其实与<易经>有关,比如我们常常在春节的里说的祝福语: 一元复始,二龙戏珠, ... 老北京的“鼠文化” 食荔图(团扇) 菖蒲鼠荔图 老鼠娶亲剪纸 2020年是农历庚子年,俗称"鼠年".鼠为"十二生肖"之首,在传统文化中被演化成聪慧.乖巧.神秘的小生灵 ... 紧锣密鼓,埠江春节文化盛宴即将拉开大幕 狗护千祥追日去:猪拥万福驾云来.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来了,一年一度的埠江春节联欢文化盛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据悉,今年的规模比往年要大很多,参演人员水平以及人数都比往年上了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