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瓜斋第80期:林西莉《给孩子的汉字王国》

今天介绍一本书,封皮的书名是《给孩子的汉字王国》,瑞典人林西莉著。

从封皮可知,这套由北岛主编的“给孩子系列”(好多本),是面向少年儿童的读物。但如果你以为这本书是专为孩子所写,就大错特错了。打开书,第一页印着它的真名《汉字源流》,正儿八经的文字学专业著作,“给孩子”大概只是个噱头。不过不用担心,该书绝非令人望而生畏,而是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书。原因很简单,作者的法宝,就是化险绝为平易。

本书不但适合普通中国人读,中国的文字学学者更应该读一读,尽管作者原本是写给普通瑞典人的。中国的不少学者有个毛病,喜欢以艰深文(纹)浅易。本书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金文中的“王”字。《说文解字》引董仲舒语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是说“王”字的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那个为王的人,因为他有大才智大魄力,能参透天地人之间的消息。对此,林西莉阿姨认为,这些解释所体现的思想是美妙的,但“王”字似乎是极为简单地按照一件处死人或把人砍死作为祭祀品用的斧子创造的。

斧子就是王的权威的象征。

不管我们同不同意这种解释,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在对待古文字时,要避免犯汉儒的毛病,以当时人的哲学思想去解释古人的朴素想法。

我想起王安石写过一本书叫《周官新义》,里面对汉字的解释颇有“创见”。如他解释“夫”和“天”,都是由“一”和“大”组成,“夫”呢,在妻子面前就是“天”,就是至高无上,所以“夫”字和“天”字很像。而夫字为什么出头了呢?因为“天”上面的“一”代表天,没有比天更在上的了,所以“一”在所有笔画上面;而“夫”的上面一横代表丈夫的权威,丈夫的权威再高,也不能高过天,所以不能把这一横架在顶端,因为那里是天的位置(原谅我采用白话而没有用原文)。天!多么饶舌饶思维的解释。王安石后来又搞了本《字说》,全都是这样的奇葩说。不过读者须知,他这样玩文字游戏,目的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他的伦理建设和政治抱负。也算是为达目的而无所不用其极了。

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两次行政力量的有效干预。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为小篆,一次是1950年代的推行简化字。书中,林女士感叹因为这两次干预,汉字的构字初衷和趣味性失掉了很多。比如:

从左依次是甲骨文、金文、楷书和骑马射箭的人。我们一眼能看出甲骨文、金文和骑射形象之间的象形关系,但那个由身和寸组成的楷书,不管是形象还是意义,都不能和“射”字的意思联系起来。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的语言学家把原本在左边的“弓”字换成“身”,因为二者的古文字形象接近,后来后边的“手”字又变成了“寸”,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楷书的样子。

壶和“壶”字的类似关系也是如此

但汉字就是这样演变的。汉字是汉人社会活动的产物,随着社会活动的演进,汉字肯定也会演变,而且是趋简的过程。作者是抱着一种保存文化的心态、艺术的眼光来看待古文字,并没有从社会效用的角度来考察。从历史现象看,第一次的干预,导致在汉代时,人们已经很难认识先秦的文字,由此产生今古文经学之分,但文化的链并没有断。第二次的干预,导致今天的大学生,只要不是中文专业,基本读不懂任何繁体版的书,而文化链呢,恐怕还要再往后若干年,才能看出来断没有断。

关于简化字,可参看瓜瓜斋之前的文章《简化字的前世今生》。

作者在83页道出了一句极其简单的真理:大自然是字的基础。由《说文解字》延续下来的学问传统,却往往忽视这一点。面对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我们是不是应该像林西莉女士那样,从大自然出发,用我们人所具有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思维去尝试判断汉字的造字原理呢?

也因为这个真理,作者在书中选取解释的古文字,一类是鸟兽虫鱼、山川风物,一类是从自然生发出来的人类活动(人也属于自然嘛)。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先民那里,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状态,要不然,先民也没有心思花那么多精力,造出那么多可爱的关于自然的象形字吧!像下面这个“象”字。

古代写字是从上往下,象鼻子太长,横着放太碍事,写字的干脆就把它顺时针旋转90°,这样书法的行气就完美了,一头猛象顿时被制伏。

这是作者第一个了不起的地方。第二,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了中国学者不打算或不屑于写的所谓“常识”。比如门的构造原理、缫丝的程序、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土墙的夯筑方式、窑洞的建造过程,乃至菜刀、雨伞、毛笔、墨块、宣纸等等。作者都是用赞叹的语气来写这些“常识”。该书大致写于1980年代,今天的读者,大都看不到那种传统的木门、织布机、土墙等等。有人说,这些都是过时的东西,有啥用。我只能说,在这个事事求创新的时代里,我们对自己的历史,遗忘得很快,而一个瑞典人却选择记住它。

比如门:

作者说,看过美国西部电影的人都会看出来,影片中的“风门”在中国也有,特别是华南。它们有把房间与外部世界分开但不阻碍空气流通的优越性。

《荒野大镖客》里面的风门

我第一次看《三镖客》系列时,这门一出来我就觉得特别好玩。不过中国传统的木门是不用铁活页和螺丝来帮助旋转的,它用的是木质门轴,门轴和门扇是一体的,两秒就可以从门框上拆下来,这一点西方的门简直没法比。所以解放军叔叔当年夜宿老百姓家,没有足够的炕位,就把门板拆下来睡。现在,中国农村盖的新房子,都换成了洋门。广州老街倒确实还有这样的“短门”。

这不是一本单纯介绍汉字原始知识的书。这是一本结合了考古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文字学著作,且饱含了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感情。当然有的时候,外国人对中国事物的理解眼光颇为奇特。比如作者在谈到京剧演员在台上盛装表演的样子,说:

演员在台上转来转去,如同巨大的虫子或鸟。

这简直是一种神似。

又如:

作中国到处红旗飘扬跟共产主义可能没多少关系,因为红色确实是中国人长期保持的民族传统。

这句话可能说的是实情,不过那是几十年前,现在中国到处都没有旗子飘扬了。

作者还有一个过人之处,在解释汉字时,往往揪出一大堆背景知识,时时穿插的幽默,往往令人莞尔一笑。比如作者在解释“龟”字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写道:“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四至五种龟仅存一种体型很小的淡水龟……我的中国朋友说,用这种龟做汤特别好吃。”两页后,作者又写道:“古代中国人认为龟只有雌性的……根据一种说法,龟通过意念自己解决那部分细节。根据另一种说法,它求助于蛇。两种情况都缺少合法父亲,由此产生了一大批骂人的话,这些低级的、富有性联想的脏话直到今天还很普遍。”再如,作者解释“鼓”时,提到鼓手,说:“在一些古籍里曾提到,周朝的时候,人们使用精神病患者当鼓手,只有他们才具备达到最后胜利的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执着精神。”这些冷知识,在那些道貌岸然的著作里,还真难读到。

最后,不得不称赞一下书中的插图。尽管这是一本装帧朴素的书,所有插图都是黑白色(完全不是为孩子着想嘛),但还是很能打动人。除了考古发掘的图片,书中还有应该是作者自己拍的几十年前中国农村、城市的一些民俗场景,现在看过去,珍贵。

选几张古代的:

多么生动的车马!

中间那位,下半身是衣服还是一团丝?太有创造力了。

这个艺术水准,无话可说。

这是真正的优美

耕读

明代书籍中的插画

上面这幅,我们看到,绘画经过宋元文人的升华,到了明代的插图,已经是一种疲软无力的病态美了,那些先秦汉代的人物造型,才是真正的健康美。由此,我们再重复一个常识:艺术史不是进化的历史,艺术的历史演进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无关。

这幅插图是在讲到“囚”字时放上去的,作者用客观平静的语气描写这种奇刑,却让我这个读者大开眼界。这笼子下面放着几块砖头,犯人站在砖头上,每天抽走一块砖,犯人站立的难度增加一点,最后只能掂着脚。抽掉所有砖头之后,犯人只能靠自己的胳膊支撑在囚笼周围,用不了一会儿,力气用完,就吊死了。这一定是晚清十大酷刑之一。

学问的壁垒都是搞学问的人自己造的,大概也是特权的一种。如果说在古代,因为识字人口太少,知识无法普及,那么在今天人人都识字的情况下,如何把看似神秘的知识写得人人都能看懂,是学问家应该思考的问题。林女士这本书,已提供了一种优质范本。

(0)

相关推荐

  • 甲骨文通假字字例——賞

    咏梅书斋 甲骨文無賞字,以商通賞. 甲骨文商字的字形: 吳大澂曰: ,賜有功也.從貝.從商,今經典通作賞. 商承祚: 即商之繁體,於此讀賞,商賞本是一字,故卜辭及金文賞皆作商. 李孝定: ,籀文商.亦 ...

  • 古文字里的奥秘:一人陷于深坎中,人之两侧有两只手,这是何字?

    由形体释义 古文字中的会意字,常常会很形象地反映所要表达的概念或者事物.下面一字,古人在造字中就采用了非常直观且生动的表达方式,其形体如下: 甲骨文"丞" 该字由三部分构成,即陷阱 ...

  • 工具|古文字研究常用工具网站

    引得市網站 國學大師網站 小學堂網站 漢語多功能字庫 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 數字化說文解字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 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 楚简帛字典清华篇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 ...

  • 胄与胃二字这么像?一个是头盔,一个是器官,古文字二者没关系

    我们在学习汉字时,常常会遇到形体极为相近,但是二者的关系又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比如"胄"和"胃"字.从楷书形体上看,二者形体上真是太接近了,差别就是"田 ...

  • 读书专栏:走进“汉字王国”

    作者:陆樱 这是我与学校的"悦读"马拉松社团的同学共读的第二本书. 我们选择了"三联书店"版本的<汉字王国>.翻开这本书,开篇是这样一段话: 这本书 ...

  • 林西莉|1961年的广州,大地一片汪洋,房子有一半浸泡在水中

    雨下呀下个不停.列车朝北京方向奔驰,我们能看到整个灾情的全貌.大地一片汪洋,房子有一半浸泡在水中.火车在摇摇晃晃的铁轨上慢慢爬行--有的地方看不到铁轨.很多人撑着船.1961年的夏天,瑞典留学生林西莉 ...

  • 瓜瓜斋第二十七期

    今天键盘坏了,用软键盘临时凑合打几个字. 将进酒 爱莲说(云母熟宣) 爱莲说(半生熟宣) 戏为六绝句(上) 戏为六绝句(下) 因为原创文章有字数要求,我电脑坏了没法打字,只能贴一段以前的杂论,以便将本 ...

  • 瓜瓜斋第43期:丙申年最后一期

    明天就是除夕了,瓜瓜君这几日写了几页字,放上来,算是丙申年最后一期推送. 上十图(后四页是局部),是临写文徵明的<落花诗册>.原打算通临,不料写到第六页,没了耐性,索性收笔落款.继而用这个 ...

  • 瓜瓜斋第63期:简化字的前世今生(上)

    在书法作品中,如果出现简化字,一般会遭到嗤笑,说这人没文化.通常的规矩是,在生活中,用简体,在书法中,用繁体.当然,也有在生活中装逼用繁体的,没有问题.繁体给我们的感觉是:有文化. 其实呢,古代的字也 ...

  • 瓜瓜斋第64期:《蒙古帝国史》札记

    蒙古四大汗国图 铁木真的四个儿子:拙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 拖雷的儿子们:旭烈兀.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等 海都:窝阔台的孙子 近日读完法国史学家雷纳·格鲁塞的著作<蒙古帝国史>,该书起 ...

  • 瓜瓜斋第65期:简化字的前世今生(下)

    本期,我们接着聊一聊汉字的简化. 读过上一期的朋友已经知道,汉字的简化并非始于当代,而是古已有之.不过,汉字的演变史,也并非是一味简化的过程.下面是从邹晓丽编著的<基础汉字形义释源>一书中 ...

  • 瓜瓜斋第66期:读小书——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

    记得上学时,某学期,瓜瓜君选修了一门课程,叫<说文解字>研究,老师让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瓜瓜君出于求知的冲动,书一买回来就趴在书页上啃.第一次,啃完<序>,搁 ...

  • 瓜瓜斋第67期:走马容庚捐赠藏品展

    声明:第66期瓜瓜斋,经一位读者反映,发现文章里有一个知识性错误.误将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当成战国楚国帛书,跟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国帛书搞混了.因此,该节将马王堆汉墓帛书和秦简进行对比,所得出的结论 ...

  • 瓜瓜斋第69期:重磅!瓜瓜斋出新书啦!

    重磅消息:瓜瓜斋出新书啦! 这套小书,叫<瓜瓜斋读印>,是一个小系列,共四册.关于该书的写作缘起,瓜瓜斋主人在跋里讲得很清楚,现将其移录于下,顺带含羞晒一下文笔. 跋 明清以降,印章逐渐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