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零:既然讨厌摧眉折腰,当然也讨厌呼奴使婢

李零教授是研究论语老子的权威(比百家讲坛的'流行学术明星'们强百倍)。他的《人往低处走》、《丧家狗》等书,在有深厚学术考古支持的基础上,既别有新论却也在情理之中,让你真正识得“孔子”、“老子”。

这是一篇2012年北大内部一本刊物对李零教授的访谈,论述学术、育人和大学教育等话题。我做了些许编辑和改动,删去了原来的“记者提问”部分,将李零的回答串连成文,并分出小章节和拟了新的小标题。若要识得李零教授,建议还是要从读他的书开始。一篇小文往往会“辞不达意”,容易片面意会。

如果你已读过,不妨再读一遍。

(原标题)

李零:“一代文人有厄”

原载: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

采访:郭九苓 黄鲲

时间:2012年6月21日

“现在,什么都是表演”

现在,什么都是表演。我不善言辞,讲课讲不好。讲话不如写东西,可以从从容容,反复修改,改好了再发表。除了私下聊天,我不喜欢讲话,特别是在大庭广众讲话。讲课是一门艺术,很难很难,我驾驭不了。准备太多,写成文章,太累,写出来再讲也索然无味。没有准备,思绪万千,线头太乱,人家又不知道你在讲什么。

讲话,条理和节奏很重要,领导讲话,半天蹦一个字,倒是有条理,但多是千篇一律的废话。随机的想法,有条有理说出来,不容易。录音,自己看了都脸红。

我讲课,主要是吹风,要把问题说清楚,还是靠写。我的好几本书都是来自课堂,但绝不是原始录音,原始讲稿。我是把讲课当写书的草稿,一遍一遍讲,一遍一遍改。讲课,容量太小,还是看书更有用。我自己就不爱听课。

我到北大,一直在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最近又调到古代文学专业。但老实交待,我一天也没学过古典文献,一天也没学过古代文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就是名不正也言不顺。我是学考古的,但既不在考古系,也不在历史系,我是四处出击,咱们的文科系,我几乎都能插上一只脚,我甚至插足历史地理,插足医学史,插足艺术史。我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当过客座教授。

我发现,学科和学科之间有很多三不管的盲区,你以外行的身份涉足其间,既是挑战,又充满乐趣。很多不同学科的人都把我当内行,但我心里很清楚,你哪里是什么内行,玩一把就算了,赶紧撤回来。不当内行的好处是,我不必天天想着当个内行要怎么着。

做学问,我一直追求简洁明快,从不认为学术就是把别人绕糊涂了。我认为,如果你说,你研究越深就越讲不清楚,这是你自己没本事,功夫全折在半道上了。你要想让别人明白,先得自己明白。想明白了,自然也就讲明白了。

我理解,讲课不是嘴皮子的功夫,你要把话讲深讲透,必须先有研究。而要做研究,就要从资料做起,从细节入手。比如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哪样不是“慢功细活”。做学问,好比爬楼,从简单到复杂是上楼,上楼只是一半。下楼,从复杂到简单,这是另一半。这一半更难。很多学者,只会上楼,不会下楼,顶多“独上高楼”,顶多“衣带渐宽”,就是差最后一步。最后一步是“蓦然回首”。“蓦然回首”就是通俗。

有人以为通俗是小儿科,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通俗不是第一步,而是最后一步。没有深入的浅出,那叫肤浅。没有研究的通俗,那叫庸俗。

我不上网,也不看报,说好说坏都没怎么注意。我只是认认真真把《论语》看了一遍,觉得《圣迹图》上的这个故事,司马迁等人讲的故事,最能概括其一生。“丧家狗”的意思是什么,原书讲得清清楚楚,不读书就骂人,我才没工夫搭理。我读《论语》,其实是用司马迁的路子,即把《论语》当孔子的生命来看待。我是用他坎坷的一生来笺注《论语》,我是把他当人而不是神来看待。我对他的最大尊重,就是尊重历史。

“既然讨厌摧眉折腰,当然也讨厌呼奴使婢”

现在戕害学术,荼毒士子,莫甚于好大喜功有如修长城的“课题制”。现在什么都是工程,什么都是课题。很多管理者以为,管理就是撒钱,有钱能使鬼推磨。我想,早晚有一天,个人学术将被集体学术彻底消灭,所有成就归老板。就像凤凰台的节目,出品人是刘长乐,每个节目都是他老人家的节目,个人顶多混个灯光、道具什么的。

现在的课题制,都是靠圈钱,摊子越大,才越来钱,大钱出大活,谁来扛?领衔的学术带头人,他自己才干不动呢,他只能靠分钱,把活一层层包下去,千军万马,雇人来干。越是胡子一大把,越不消停。尊老的人也不让他消停。你不消停也就算了,还拖拽着年轻人。人拢共能活多少年?你不能说只有鸿篇巨制才是学术,那样,全部学术史都得改写,除了《四库全书》,别的都不是书。长城倒是修起来了,可怜白骨无人收。

我很顽固,我的书没有一部是这种书。

我们系有个老师,他已去世,他跟我说,你在北大立身,必须占住三条,一是北大出身,二是师门过硬,三是个人努力。我不是“三不沾”,只是“两不沾”。北大出身,我不沾。师门,我也不沾。我的老师张政烺,说起来也算名师,但他早就不在北大。今年,社科院历史所和中华书局给他过百年,很多人还在那儿讨论,咱们北大,是谁把他赶走了。两大前提,我都没有,只有最后一条,我还沾一点边儿。

我理解,学生是学生,老师是老师,学生不是老师的工具,老师也不是学生的工具。我最讨厌培养子弟兵,安插子弟兵。我理解,老师跟学生的关系,是“成人一愿,胜造十级浮屠”。我既然讨厌摧眉折腰,当然也讨厌呼奴使婢。

现在的学生,“著书都为稻粱谋”,他们写论文的时间太少,很多时间都花在应付考核和找工作上了。很多论文都是半成品,要求太高,谁也甭毕业,放一把吧,又全都过。我跟他们说,将来你们干什么,我不管,但你总得善始善终,毕业后,你把论文好好改一下,争取早点儿发表,那时你再跟学术说再见,这总行吧。

现在的学生,聪明的太聪明,他们经常觉得自己比老师还高明,我是乐得让他高明,不用太费心。但不聪明的学生又太不聪明,说是不聪明也许不对,其实是太不热爱,读书只是混出身,我也没辙。我带学生,首先是拿自己当学生。我觉得自己都没把自己教好,何以教人?我对自己很不满意。我的梦想是当个好老师,但我不是个好老师。老师太难当了。

“钱比八股还厉害”

现在的大学都是理科领导社科,社科领导文科。比如校长,肯定是理工科的,最好是院士。文科也最好由商科来管。大学产业化,就是把大学当买卖做,一帮研究风花雪月的人怎么懂这些。文盲领导科盲,是大势所趋,我没意见,只不过不要斩尽杀绝,最好还有个“印第安人保留地”。

我记得,北大推倒南墙那阵儿,大家都哭穷。我们中文系的朱德熙副校长参加人大会,与总书记吵起来。总书记以为,改革开放的核心是“放”,大学也跟农村一样,只要放开,像包产到户那样,经济就搞活了。朱先生气急而问,那北大化学系就该做肥皂去?总书记丢下一句话,叫“大势所趋”。当时咱们学校很可怜,有个系的老师在校园里摆摊儿卖贺年片。他们拿自己的书到出版社,出版社的人说:“这还有必要印吗?复印几份就得了。”

现在怎么样?教育部大把大把撒钱,课题满天飞,钱是有了,命也丢了。要钱不要命,顾头不顾腚,这就是大势所趋。大家发愁发的是,钱多得不知怎么花。《儒林外史》头一回,王冕说,“一代文人有厄”。现在就是“一代文人有厄”。钱比八股还厉害。

讲点现实问题吧。

现在什么都是买卖,学校也是个买卖。买卖当然要由买卖人来管理。比如咱们学校的出土文献中心吧。人家清华也有这么个中心,他们请国家领导看竹简,领导大笔一挥,他们就有了一亿人民币,可以盖大楼。我们怎么样,“房毛”都没有。老朱(朱凤瀚)跟学校申请,学校管文科的校长说,这很容易,咱们校园里,你们瞅哪儿合适,自个儿盖个楼,不就得了。这不是扯吗?我们要是有钱,还跟学校张什么嘴?这不等于我们替学校盖楼,还给学校交钱吗?这也太经济学了吧。

“人文学者最便宜,也最贵”

今年,我已六十四岁,应该走人。我之所以还在延聘,主要是想留个办公室。你们都看见了吧,北大有个临湖轩,我也有个临厕轩(编者注:李老师的办公室在厕所对面)。如果没有这个临厕轩,我就得把书扔掉。家里已经没地儿了。

人文学者最便宜,也最贵。为什么说便宜,因为他不需要雇人,不需要买设备,只要有口饭吃,有个地方住,还能放书就得了。但为什么你又说他贵呢,因为他要有人养着,这属于非赢利开支,不符合经济学呀。

我们是属于“难养”之辈。如果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人家就不养你。

不养你也没辙。

现在教育搞不好,关键在最高管理者。学校为教育部打工,我们为学校打工,我们的关系是雇佣关系。我是被管理者,每天想的只是如何委曲求全,尽量减少管理者的破坏捣乱。我不需要激励机制,因为我干学术,是因为我爱学术。我们的管理者,他们最不相信的就是人。他们以为人跟驴差不多,懒驴上磨屎尿多,你得前面拿吃喝诱着,后面拿小鞭子抽着,这样才能“出成果”。我的话,他们听不懂。他们的话,我也听不懂。

李零介绍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字学家。研究方向为:简帛文献与学术源流,《孙子兵法》研究,中国方术研究,《左传》,中国古代文明史,海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兵法。被人称为从专业领域“开小差”的历史学者。其随笔集《马放南山》、《花间一壶酒》等备受好评。著有:《中国方术正考》、《中国方术续考》、《<孔子>十三篇综合研究》、《兵以诈立》、《简帛古考与学术源流》、《入山与出塞》、《铄古铸今》、《放虎归山》等。

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邢台市,祖籍山西武乡县。从小在北京长大。1968中学毕业后,先后在内蒙古和山西武乡插队七年,1975年底回到北京。1977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金文资料的整理和研究。1979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师从张政烺先生做殷周铜器研究。1982年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2-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系西队从事考古发掘。1983-198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先秦土地制度史的研究。1985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0)

相关推荐

  • 一生使命|《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竺可桢先生说,人生为做一件大事而来. 这大事是什么? 每个人不一样. 极少人很早就明白自己的使命,少数人也是走着走着,才慢慢明白自己的一生使命是什么.大多数人也许年过半百,还没找到. 找到一生使命并有 ...

  • 罗志田︱《昨天的与世界的》新序

    昨天的与世界的: 从文化到学术 罗志田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即将出版 ━━━━ 文︱罗志田 <昨天的与世界的>是我到北大教书后辑成的第一本面向非学院读者的书,这些文字大多不在学术刊物上发 ...

  • 都在呼吁读书,到底读什么书?

    作者:熊承星律师,中国法学会会员刚过去不久的世界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又一次引发全民对"读书"的探讨,甚至连央视新闻主播白岩松也无数次在无数场合呼吁我们要培养读书习惯(在名人 ...

  • 跟随北大考古专家齐东方一起穿越古今,实地探寻丝绸之路

    与很多老师在办公室里召开研究生见面会不同的是,十五年前的九月,齐东方老师是在怀柔的野山上"接见"新入门的我们.记得新生报道的当天晚上,我在宿舍接到师姐的电话,告知明天穿合适的衣服, ...

  • 北大最孤独专业:6代单传,一名学生配数十位老师,毕业照仅1人

    励志故事分享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高考是人生的一次重要经历,很多学子经过数十年的寒窗苦读,都希望能一举夺魁,成为双亲的骄傲. 每年高考出分后,总 ...

  • 李敖直言范曾的字做作讨厌,两人同台pk书法,谁才是真功夫

    常言道:文人相轻,武者相重. 自古以来文坛大家们彼此相互诟病的事情时有发生.文人之间对于文艺作品提出不同的意见也是常有的事.文艺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发展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讨论,持有不同的意见才能保持文艺理 ...

  • 李尚龙专栏 | 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编者按 曾有一句话反映成长的无奈,轰动一时.原话不太记得,大意是说小时候想要改变等到后来却被世界改变了,这个改变大概会像电影<蓝色大门>中说的那样吧.--"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 ...

  • 札记第二太行八陉 李零《大地文章》

    太行八陉xínɡ "中国北方有三条线:35°线是王都线,从宝鸡,到岐山,到咸阳,到西安,到洛阳,到偃yǎn师,到郑州,到开封,一线排开,全是古都:38°线是华夏御北的第一道防线,石家庄.太原 ...

  • 李零:诗与酒

    --从清华楚简<耆夜>和北大秦简<酒令>想起的 李零 从前,我根本不沾烟酒,就连插队,也不抽不喝.我记得,离北京前,同学在颐和园聚会,他们全醉了,有痛哭流涕的,有咧嘴傻笑的,有 ...

  • 李零:《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李零:什么是中国(深度雄文!)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据李零教授演讲实录整理 中国古代看山水的时候,有一种"阴阳"的概念.我们看这张世界地图,注意一下中国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位置.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的旧大陆(整 ...

  •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周易》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

    <周易>是本什么样的书?我想把来龙去脉讲一下. 现在,市面上讲<周易>的书真是铺天盖地,热心的读者也人山人海.我不想重复各种老生常谈.胡吹神侃,说此书最最符合科学,处处蕴含哲理 ...

  • 全文 | 李零:说晋楚争霸

    编者按 最近,李零老师先后为湖南省博物馆.山西省博物院两个大展,写出介绍文章.前者名为<东方既白--写给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已于今年3月在活字文化全文发表.这次,我们刊发与山西省博物院大 ...

  • 李零:重归古典

    李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点文末"阅读原文",可访问李零专栏. 我们的经典,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典,不是五经,不是九经,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十三经,而是现代人眼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