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环海,一面靠山,这所幼儿园把地方文化资源变成了不可复制的特色活动!
冯晓霞教授在谈及“幼儿园特色建设路径”时曾这样说过:“不用刻意追求幼儿园特色,你的地方资源是别人不可复制的。”近些年,许多幼儿园为了搞园本特色,费尽心思向其他幼儿园学习模仿,却忽视了自己园所本身所具备的地域条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民风民俗资源等其实就是幼儿园最好的特色。
威海市荣成龙须幼儿园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靠山,是一个真正的坐落在海边的幼儿园。这里的人们常用用绳子结网捕鱼,用彩绳捆海带……由此,绳子也成了这个幼儿园最具特色的材料。老师和孩子们由此衍生出各种与之相关的幼儿园特色活动和环境:比如区角游戏“绳网加工坊”里的编编乐,早操跳起的彩绳舞,主题活动《绳趣》, 幼儿园利用海岛本土资源,以乡土废旧材料——线绳为素材,为孩子创设的“欢乐谷”等等。
一次户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欢乐谷”游戏时发现“荡桥”的绳子太低 了,不够刺激,孩子们便开始讨论商量孩子抬高绳桥的方法。也正是因此,一场抬高绳桥的行动也就此开始了。本期我们一起走进这所坐落在海边的幼儿园,看看这个极具当地文化特色的“荡桥”活动。
(*注:案例选编自威海市荣成龙须幼儿园蔡任荣老师《荡桥》)
户外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就“最喜欢的游戏”,“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游戏”等进行了讨论。
润润说:“老师,我最喜欢玩荡桥了, 可是,绳子太低了,走在上面就像走在地面上一样,太没有刺激感 了!”
“那是因为小朋友们太多了,太重了,把绳子压下去了!” “规定人数,2 个人玩还行。”“可是我们都想玩,2个人玩等待的时间也太长了吧!”就这一问题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道。
我问道:“你们都喜欢玩荡桥,可是玩的人数太多了,绳桥都压下去了,那有没有好的办法,既好玩又刺激又同时满足很多小朋 友玩呢?”
润润说:“老师,我想抬高绳桥!”
那怎么能抬高绳桥呢?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呢?孩子们开始分组交流讨论的了起来,并将想到的方法进行了梳理与汇总。由此,一场抬高绳桥的活动也正式上演。
孩子们对于挑战高的荡桥有足够的兴趣,所以我鼓励孩子们就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并鼓励他们用语言、动作、绘画等多种方式表征抬高绳桥的解决策略。
在整个过程中,我利用清晰、简洁的开放性问题,引领他们回顾游戏过程并引发思考,促进孩子们生发下一步探索活动。同时,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记录下来,进一步地帮助孩子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更好的解决问题。
祥祥、润润和希希搬来梯子,一起把梯子架在大树上。润润让希希把绳子解开,往上一点。希希上了一层就下来了,于是祥祥接着上去,让希希帮忙扶着梯子。当祥祥爬上去,刚伸右手想解绳子,便大喊道:“哎呀!快倒了,得找个轻的人上来。”
润润说:“我最轻,我上!”可是润润上去后解不开绳子。
我问道:“能解开吗?风太大了,轻的人上去更容易被刮倒。现在我们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又省力又省事的好办法?”
这时, 祥祥看到菲菲和子桦在搬铁桶,也走了过去:“祥祥,你快过来, 下面这根绳子有铁环好像能解开!”
润润一边大声喊一边跑过去拉着祥祥的手走近下面的绳子,几个人几次轮流尝试解开,可依然没能成功,最后祥祥提出“再换个办法吧。”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通过合作协商的方式,尝试用搭梯子、解绳子的方法等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还能观察到“得找个轻点的人,不然梯子会倒。”等细节问题,说明孩子有很强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孩子们失败后并没有放弃抬高绳桥,而是寻找新的方法,说明孩子们已具备了思维变通能力。
整个过程,我做到站稳“十分钟”,允许孩子自主探索,接纳孩子的试错过程,当孩子有危险时我才及时介入。因为我相信:只要给孩子们探索的机会,就能看到孩子的发展,也会看到看到“哇”时刻的到来。
“铁桶容易滚动,在上面走容易摔倒!”
这时祥祥提议“用铁桶垫高绳桥”的方法,但遭到小伙伴的质疑。润润说:“铁桶太高了,小朋友怎么上去呢?”
祥祥说:“我们把铁桶像宝宝躺着睡觉那样放,然后踩着轮胎爬上去。”
涵涵说:“铁桶容易滚动,小朋友在上面走,容易摔倒,太危险了!”
祥祥说:“没事,我们双手使劲把住上面的这根绳子呀!”
祥祥的回应得到了小伙伴的支持。于是,他们把铁桶与绳桥一顺放在绳桥下面。铁桶抬高了绳桥,可是绳桥有点短,菲菲刚想上去尝试一下,一阵风,铁桶滚开了,荡桥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孩子有自主思考探索的潜能。面对其他小朋友的质疑,祥祥用语言、动作证明自己的想法可行来获得同伴的支持。同时从后面滚动铁桶的动作以及涵涵口中的“容易摔倒”,可以体现出孩子们对圆柱特征已经有了一定认知。
而我也是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去看,去听,给他们自己探索及交流合作的机会。
“我找到了杠铃可以垫高!”
面对新的问题,孩子们是阻止铁桶滚还是用别的方法抬高绳桥呢?这时我只听到祥祥喊“我找到了杠铃可以垫高!”于是几个人帮忙把杠铃放在绳桥下面。可是一松手,杠铃就倒了。“差一点就成功了”,祥祥失望地说道。
这时祥祥又从战壕里找来长棍子,用棍子顶住上面的绳索,并让大家一起来帮忙。绳索是被抬高了,可是手松开了,棍子就倒了。祥祥又在鱼池附近找来短棍放在绳桥的下面,短棍终于把绳桥支撑起来。又有几个孩子照着祥祥的方法用短棍支撑,可是没一会儿,短棍就折断了。
当孩子用铁桶的方法失败后,祥祥学会经验的迁移,能结合学过的内容,想到用棍子来支撑的办法。同时孩子们在解决问题遇到瓶颈后,能进行思维的变通,从用长棍到短棍,从支撑上面绳索再到下面的绳桥的尝试。
当我看见他们放弃铁桶材料,尝试小木棍支撑的方法时,我没有告诉他们可以试试铁桶十字交叉的方法。因为孩子使用木棍的过程,也是进行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尊重并接纳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待他们自己探索,此时的不介入就是最好的支持。
这时祥祥手把着绳桥灵机一动,大喊道:“大家快来帮帮我,我们把铁桶竖着放(侧面纵向与绳桥十字交叉)。”祥祥一边拉绳子一边指挥,涵涵和俊俊搬铁桶,一只铁桶竖着放在绳桥的下面,紧接着祥祥找来了两块木桩分别放在铁桶的同侧两端。
“大家快来看呀!我找到了支撑点,找到了平衡点啦!用木桩支撑着,铁桶不滚啦!”祥祥喊着:“快!大家照着这个方法把这个铁桶也这样放。”很快在大家的努力下,两个铁桶与绳桥十字交叉,绳桥终于被抬高了。
润润和祥祥赶紧在绳桥上走了一下,紧接着又下来找了几个木桩垫在铁桶另一侧,这样铁桶就更稳了。孩子们终于把绳桥抬高了,荡桥上的孩子越来越多,一阵阵欢声笑语回荡在欢乐谷中。
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运用材料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互相学习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孩子们在探索中建构了新的经验,并充分运用知识和经验,将探索水平向更高层次推进,同时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不要马上包办代替,而是要学会放手,允许孩子去思考,去试错,去尝试,去探索,也许孩子就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同时活动结束后,我和孩子们就此次抬高绳桥的过程和孩子进行了回顾,梳理孩子们在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回顾总结活动中所习得的经验,进而提升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回顾整个探索过程,孩子基于对荡桥的兴趣,聚焦“如何使荡桥之桥再高”的这个问题,从发现问题-尝试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多次失败-反复寻找方法-成功解决问题,呈现了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而热衷于探究是孩子的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与生俱来的本能。正是孩子探究与学习的本能需要,加上有利的环境和材料与教师的尊重、理解与支持,激发和挖掘了其的探究潜能,促进孩子的深度学习。
整个活动过程,我始终遵循“儿童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组织孩子将一些有计划的、自发的学习情境扩展到较长时间的探索可能性上,而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放手,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也正是如此,孩子才自主探索出了抬高桥绳的方法,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一如既往的时时反思、步步叩问,孩子的哪些兴趣能生成有价值的探究与学习内容?什么样的问题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什么样的材料能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探究……将反思研究变成更加自觉的行为,让自己在反思研究中成长。
编辑 | 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