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41.推手正在失去内涵

推手正在失去内涵

——节选自《吴式太极·南湖传习录》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把推手列入了武术比赛项目,起初还有观众,慢慢就没有了。都是角力,但是又不是相扑不是摔跤,衣服也扯了,胳膊也青了,太极拳怎么能是这个东西呢?后来,改过来改过去,都是在规则上改,不是真正培养好的运动员,方向也不明确。
他们当初定规则的时候,是在沈阳,我也参加了。第一次会议,第一条就是“尚巧不尚力”,结果哪有巧啊,都是力。严格讲,太极推手不是可以用来比赛的东西。武术里都讲究操手,光练套路不拆手,这技术上不去。比如少林拳打沙袋、踢桩子,或者俩人杠胳膊,这些都是基本功,为实战做准备。太极拳是用人练,无论是四正手、活步推手都是为实战打基础。
现在我们把操练的东西改成竞技,就做不成老先生们那些精彩的手法。加上有了胜负观念,要拿这牌那牌,生理心理都是紧张的。所以推手比赛搞到现在,将近30年了,不算成功,后果很严重。现在有人是怎么培养运动员呢,拿两轮小车装上石头,到沙地里头去推,练这个,完全违背了太极拳的拳理。
规则要改进的话,只有一个是合理的,就是按拳论定规则,按拳论培养运动员,真这样的话,也许还有点看头。现在很多大学都有太极拳这个专业,但很多教练也不懂太极拳。教出来就麻烦了。中国的事主要在领导,领导定的,下面就要执行。领导对推手就有看法,底下就按领导的意图去做,就形成了今天这个局面。
1981年,在沈阳制定这个规则,1982年在北京实验,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散打也实验规则。当时,那么大的工人体育馆座无虚席,弄了几场之后,就没人看了。(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推手作为一个健身项目来讲,有他独到的东西。没有这么安全的,没有这么文明的,更没有哲理这么深的。如果真能研究一下,在推广太极拳套路的同时,正确推广一下推手,男女老少都可以练,非常文雅、文明。如果强调技击,40岁以上的人就没法练了。红烧肉是好吃,但是你不能一桌子都是红烧肉吧,上盘泡菜也不错吧,可是为什么就容不下一个太极推手这样一个“泡菜”呢?

【上世纪80年代,马长勋老师与温铭三先生在北海学习推手】

有许多老先生提出这个问题,比如重庆的张义敬先生,头一个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受到了很严重的围攻,这也是20多年前的事了。得罪不少人,后来有关领导出面才停止争论。其实他只不过把太极拳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和现在做一个对比。解放后太极拳就一直在普及,里面的内涵却越来越少。国家花那么多钱,都去编套路改套路了,而不是去充实、研究套路中的内容。照这样下去,二起绷子,360°的跟斗都快出来了。
比如强调左右对称。古人不知道要对称吗?为什么没有右单鞭之类的动作呢?这跟我们身体的生理特点是有关系的。我们的心脏在左侧,所以左手的动作比较少,而右手的动作比较多,这都和我们的身体健康相关联。难道古人不知左右吗?你得分析古人的用意是什么。
国家体委编45式的时候,就闹得很乱。当年推手定规则也请了很多老先生参与,但就是走走形式,意见基本不接受。规则定好了,请老先生们来,什么都不管,没车送没人接,大家坐公交来,很热心,提了很多意见建议。最后领导说,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甭听老家伙们瞎吵吵。让人寒心呢!你说人家图你什么呢?你一个纸片,80多岁的都过来了,喝口白水都得自己倒,图什么呢?
推手必须有规矩,规矩必须按照老拳论走,你不按照拳论走,那不就乱套了?谈起规矩,就得看看太极拳的发展史,太极拳的起起落落和社会的影响很有关系。
比如杨露禅的年代,杨露禅、武禹襄、李亦畬他们是同一代人,对太极拳的传播和推广做了很大贡献。那是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年代,是一个高峰。他们教的对象,都是王公贝勒,耍胳膊根弄笨力气的活人家也不练。这时候流传的故事,都可以体现这一点,比如杨露禅和董海川的故事。
到了第二代,技击方面有点突出了。杨露禅曾经批评杨班侯,你虽然赢了,但你袖子都撕了……。流传的故事,比如万钧力和杨班侯的故事。万钧力贴榜找杨露禅比武,贴在石碑上,当时东四牌楼东边有个石碑。杨露禅不去,也不让孩子们去。杨班侯忍不住,骑了匹白马就去了。互相一报名,第一手杨班侯没占到便宜,第二手万钧力一掌拍到了石碑上,石碑都碎了。班侯化开一手,打了万钧力一掌,打到万钧力吐血,但是却为此遭到杨露禅的训斥。杨班侯、杨少侯注重技击,教的人就不多,因为教的时候真打,撑得住的人不多。杨建侯、杨澄甫不是这样,性格也好,他们按太极拳理去教,比较柔和,教的人很多。作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必要整天搞技击吧。健身永远比技击更受欢迎。
从观众心理上讲,为什么刚开始观众这么多,到后来一角力就没有人看了呢?这不适合大家,只适合极少数人。
太极拳的第二个高潮应该是杨澄甫、吴鉴泉等这一代人。吴式太极拳到了我们刘老师、李经梧、王培生这一代人的时候,又慢慢偏于功夫,影响到现在,推手都是角力,正规的推手快没了。
过去公园里都有推手的,地坛公园四个角都有推手,我们刘晚苍老师、孙枫秋、孙德善、张敌寒、王荣唐、马月清、马汉清、鲍全福、吴彬芝、关秉公等等,都在地坛。那时候打算学推手都去地坛,多有名啊,推的人多,老师也多。(微信公众号:潜真堂)
那时候,老武术家坐在一块儿,没有那么多不和、意见。比如我们刘晚苍老师那儿,就有很多老武术家,比如马汉清、马月清、王荣唐、吴彬芝、鲍全福、张敌寒、刘谈风、还有练陈式的雷慕尼、孙枫秋、练形意的朱家爷几个,都到那个摊儿去。【注,本书涉及名字具体写法难以核实,或许有个别错误,敬请谅解】大家一起推手,谈笑风生。
孙枫秋先生在景山公园立场子教拳,刘老师也常去,大家推手从来没红过脸。现在武术界是非太多,争斗太多,包括师兄弟之间。吴式拳讲究柔化,现在也不柔化了,也是受大环境影响。往前到第三代人,没有人强打硬要,都是听劲。就是强打硬要的时候,也得先问出你的劲之后再用。郭芬先生讲,输赢都没有关系,我输的是太极手。我输了,我输的心服。我赢人,是太极手赢的,赢的心安。
我们现在的推手,从1981年制定规则到现在,也搞了推手比赛,但是不能算成功吧。推手成了角力,已经逐渐失去太极拳的风格了。所以现在比赛就那么几个人比,没几个观众。其实,真正的推手要作为全民健身活动来普及的话很有意思,它不伤人,又有内涵,有它的文化和哲理。技击是推手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追求的东西,要通过推手追求它的内涵。比如听劲,只有做得恰到好处,才能引人入胜。揪过来扯过去就没有味道了。挺累的,弄不好还闪腰扭跨的。
真正的太极推手练完了很舒服,又有内涵有哲理,又符合力学、心理学的科学解释。真作为全民健身去推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太极推手不同于柔道、拳击、跆拳道等,这些都有比较强的局限性,就是对练功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青年人可以,壮年人也可以,但老年人就不合适了,身体不适合。但太极推手就不是了。马岳梁96岁了,杨禹廷90多岁,都还推手,这些都有录像为证。
这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应当继承发扬。现在不仅没人去研究,甚至把过去的老前辈说成是骗子。这样的人更偏见,他不了解。他们骗什么了?骗了半天,杨禹廷发财了吗?张继之发财了吗?相反的,王子英教了那么多人,分文不取。
但是说那些话的人,影响领导的思维,使领导制定这方面的政策都受影响。有的人说,老师骗学生,师生合起来骗群众,人家骗这个干吗?他得有个目的啊?是骗钱啊还是骗什么?拿过来这大帽子就扣上了,领导也不分析,就容易把它给否定了。古人多少年的心血,总结的这点东西,就轻易给否定了。现在搞了20多年了,您倒不骗,可是谁练呢?
一个省一个市,练推手打比赛的,也就是固定的那么几个青年人。现在都到什么程度了?推手都练到拿小车推石头了,到软地上,练推车。这个拳论上有吗?这么训练运动员,那还叫推手吗?
推手练习技术,不是玩命,当然碰上拦路抢劫之类的是另一回事。有了推手比赛,就有了胜负观念,这就影响了很大一部分年轻人,以拿金牌为目的。按说,推手并没有正式的比赛,到现在都是在实验规则阶段。这样尚且如此,真有了正式比赛,还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当年杨露禅也没有金牌,吴鉴泉也没有段位。推手比赛不成功,因为没有他的特点,看力气大看相扑多好啊,看拽人可以去看摔跤,看角力可以去看散打,干嘛去看俩人推手呢?没有特色的东西就站不住。

附:近期文章链接

新视频‖001.龙飞师兄推手表演并讲解

新视频‖002.马春敏老师练拳推手心得

论语漫言‖001.学而时习之

论语漫言‖002.“巧言令色”与识人之难

论语漫言‖003.何事三省?

番外篇‖031.远去的那盏灯——鲍全福老师的故事

番外篇‖032.一次完美的错过

《南湖太极歌》(黄岳年)

番外篇‖034.太极推手的“两把尺子”

闲情‖22.片山君,你去哪儿?

《沙家浜》片段

闲情‖024.最酷最美小萝莉

传习录‖38.太极推手不是角力

传习录‖39.推手不能把比赛当唯一目的

传习录‖40.旁观者不清

潜修集‖064.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图内运天经

潜修集‖066.“五大任务”收获多

潜修集‖067.你好,庚子年!

我对“伪经”的看法

《黄庭内景经》(全文点校版)

《黃庭外景經》(李西月注本)

《太上黄庭中景经》(点校版)

读史札记‖02.云母屏风烛影深——屏风的秘密与传奇

读史札记‖03. 厕所里的刺客——“无礼”的代价(上)

读史札记‖03. 齐湣王之死——“无礼”的代价(下)

年轻时代‖01.秋日的私语

年轻时代‖57.那年秋天

年轻时代‖66.候鸟之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