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景琥丨拉差使

太阳光上了东屋房檐,东赵乡的十辆牛车开始向县城出发,这已经是第二次轮到我们拉差使了。第一次是小满会那天回来的,那次一共去了六辆车,赵三娃家的母牛没有过去三架山,就死在路上了,我们把那一车军用物资分散开,匀到剩下的五辆车上,送到南村河防队。这次又叫派十辆车,赵三娃没牛了,就编到小夫队里,早我们三天就被派往县城去担粮食了。听说那粮食是送往白浪河口去的,因为通往白浪河口的山上没有车路,就只有派小夫用扁担担粮食了。种地拿粮,养儿当差,自古及今,当官的当兵的都要老百姓养活。遇到这兵荒马乱的年月,拉差使不断头,日子可叫咋过呀。第一轮去了半月多,回来时大秋地都荒了,红薯没栽上,谷子也老苗了,赶罢小满会,忙着拾掇杈耙扫帚牛笼嘴,又忙着锄场耖场,麦子都黄梢了,俗话说见籽不顾苗,谁还顾着去管那些秋地秋苗苗哩。不管吧,孬好也是一季庄稼,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将就往草棵棵里耩些豆种,老和尚种芝麻,望种不望收吧。前一次拉了那些天差使,牛也得歇些日子,水足草饱喂养几天,庄户人家牛可是半份家业呀。谁知刚刚砍倒麦子,这第二轮差使就又派上我们了。紧赶慢赶,才把麦子上了垛,封了顶。等拉差使回来再扒垛打场,哪怕老天爷刮黄风下黑雨哩,命令如山倒,轮上拉差使,谁也不敢耽误一天,眼看着吃到嘴的粮食,少不了要出芽,沤烂。啥法?谁叫我们是没钱没势的老百娃哩。

“闷葫芦,还闷着头想老婆哩?出门在外只管自己,想再多也没用,等拉了这趟差使, 回去再给老婆亲嘴吧。”老夸头看看闷葫芦半天没说话,就故意挑逗他一句。

“他当然想老婆了,人家媳妇年轻时那樱桃小嘴要是能亲你一下,你也会把魂丢到她身上。”振海叔插了一句。

闷葫芦向地上狠狠吐了一口痰,清了清嗓子眼说:“都少放几个闲屁吧,谁的老婆也没有白豇豆的肚皮软和。”他看一眼振海叔,接着说:“等上到三架山上,看谁哭鼻子洒泪想老婆哩。”

一提起白豇豆,老夸头的话就稠起来了。“闷葫芦,你也摸过白豇的肚皮,要不你咋知道人家的肚皮软和呢?”

白豇豆是振海婶的绰号,振海叔最不愿意听人说白豇豆长白豇短了,我偷偷看他一眼,见振海叔黑着一张脸,嘴里直喘粗气。

人们就是这样, 离家时一个个心里难受的只想哭,出了门就把家丢到脑后了,可想想不这样又有什么办法?要是光想着家里这事那事,还不把人给愁死了。

牛车走得不快,太阳压山时才到十里铺桥上,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赶天黑到县军运代办所报到,接替上一轮的车辆回家。这一次不知派我们拉哪一家的给养弹药哩,渑池县有各个部队的留守处、办事处、补训处、兵站和医院200多个。日本人占领中条山以后,在前线抗战的部队和后方的联系通道大部分被日本人切断了,只有南村、白浪两个渡口。数十万大军的粮食、弹药、服装等军需物资就靠人挑车拉从渑池县城翻越百十里山路,送往南村、白浪两个河口,被派来拉差使的有豫西十几个县的车辆。抗战时期,紧急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拉差使车辆多得就像地上爬的蚂蚁。

天黑以后, 军运代办所派人把我们带到一个大院子里,在那里等候我们的前一轮车户才开始回家。当晚我们装好车,喂了牛,也不知是哪家的物资,第二天一大早,有三个押车的兵,就催我们早早上路了。

我们这一次拉的全是大米,三个押车的兵也还和气,不像上一次碰上那几个押车的孬种,一路上又打又骂,根本拿车户不当人待。中午到后河歇了一会儿,吃了些干粮,振海叔向闷葫芦眨眨眼,用手向车底下比划了一下,别看闷葫芦一口气不吭,心里可清楚了,振海叔约他晚上偷大米吃。拉差使都是自己带干粮,因为天热,干粮很容易坏,路上都得自己做饭吃。 出门在外,说不定会遇上什么倒霉事,时间也不一定要多少天,带的粮饭往往不够吃,若是拉弹药、服装,吃的不够只有自己挨饿,若是拉粮食就要想办法偷一点。我们这一帮车户,就数振海叔办法多,论办事实在可靠,都比不过闷葫芦。老夸头,是个热心肠人,就是有些嘴松,遇到啥事都不能先给他说。

晚上我们住到坡头街一个很大的院子里,说是院,其实只有些残缺不全的土墙,连大门也没有,院子的一面连着街头,其余三面都是野地,住在院里和外边差不多。三个押车的兵让我们把车并在一起,他们要睡在车上。振海叔说夜里要把车子仰起来,车尾巴支住地,这样省车轴,要是到山上车轴断了,就拉不成车了。三个押车的听他这样一说,也没有别的办法,就让大家都把车仰起来,车尾巴向里围成一片,他们仍然要在车上睡觉。为了偷吃车上的大米,大家都听振海叔的指挥,车并好以后,各人去喂各人的牛,都不做饭吃,等押车人在车上睡下以后,大家都围在老夸头的车下听他唱西戏。老夸头有一道好腔,路戏唱得特别好听,在地里干活一唱能唱一整晌,外号就叫听十里。他会的戏也很多,只要那儿有西戏, 他都要去看,那些唱段一听就能记住,唱起来有板有眼。今天他唱的是《徐策跑城》,振海叔拿一根空心竹杆,一端削尖,从车底下插入大米包中,另一端通到空桶口上,用两根筷子给他敲梆子。闷葫芦在一边喂牛,瞅着车上押车人的动静。老夸头唱得很卖力,振海叔敲得也很用劲,车户们都围着喝采,车上的押车人也听迷了,就这样又唱又敲,大米就源源流进桶里了。车户们有的在远远的墙根下烧火做饭,有的来往“提水”送东西,等大家把米偷够了,老夸头故意卖关子说不唱了。车上的押车人还没有听够,就问怎么不唱了,老夸头说“满了”。押车人也许以为满了就是一段戏唱完了,便说“再来一段,再来一段!”还为老夸头拍手叫好。老夸头就说:“好吧,再给老总唱一小段。”振海叔也跟着敲起来,桶里满了,就用一个马勺又接了满满一马勺,老夸头说:“这一回可是真满了,不唱了。”押车人再叫唱,大家便一齐起来说要去吃饭了,等吃了饭再给老总们唱一段。车户们都散了,等大家吃饭回来, 老夸头便说:“今天吃得太饱了,唱不动了,明天晚上再唱吧。”振海叔也说:“只要老总们想听,这一路上可叫你们好好过过戏瘾。”

过了坡头街就该翻山了, 这一带尽是光秃秃的石山,山上没有水,拉差使车又赶得很紧,一天规定的路程必须走完,不到预定的地方,任凭天再晚也不能卸车喂牛。从坡头出发这天起得很早,赶鸡叫头遍就喂完了牛,车户们又焖了一顿大米饭,早早就吃得饱饱的,套车走时,押车的兵才在街上的饭铺里吃好饭。振海叔喂的是母牛,在家种地不耽误干活,还会养牛犊,比喂犍子划算得多,可是挨上拉差使,就不行了,母牛没有犍子力气大,也不及犍子有耐力。和振海叔合犋的也是母牛,派车时,犍牛两头一辆车,母牛三头一辆车。我们这一帮车只有振海叔的一辆母牛车,三头母牛两头驾车,一头挂稍,三头牛互相轮换。要是平路,母牛车走得也不慢,遇到翻山,母牛就不行了。早上起来时,振海叔就先给他的母牛喂了两个蒸馍,大家伙又让他们的车走在最前头。

出了坡头街,就下五里坡,早上趁凉快,下坡路车赶得很快,下去五里坡天才昏路明。 在五里坡下歇了一会儿,让牛倒一会儿沫,大家把桶里的水灌满,就开始上坡了。小晌午上到杨树洼,天已经很热了,卸了车找一处荫凉处,先让牛歇一会儿。人也饿,要吃些干粮,押车的也热得受不了,懒洋洋地躺在树荫凉下不想起来。桶里的水人舍不得喝,要先让牛喝 ,牛也不能随便喝,只能让牛喝少半桶,人喝上一两口,润润像要冒火的嗓子。山上没有水,剩下的半桶水要支持一个下午,到晚上卸了车,才能去山下找水。

下午刚刚上山, 振海叔的母牛车就显得很费力,约摸上有二三里,三头母牛就张着嘴喘气。振海叔让一个人在前面赶车,两个人到后边,一人一边,用肩膀扛住车将军柱,往上坡凑车。母牛车的速度越走越慢,后边的车户们就有些着急,但是同一邦车,谁也不能篡车。老夸头一有空闲,总离不了要说笑几句。“面条不算饭,女人不算汉,仨母牛不抵俩老犍。振海,拉差使凑车可没有在家看母牛下犊美气吧,母牛下母牛三年两犋牛。卖了牛犊收了秋,老婆肚上翻跟头。等拉完这趟差使,回去抱住白豇豆再美美受活两天。”老夸头又提起白豇豆,车户们的话就稠了。

“白豇豆黑门儿,黑门儿里面流水水儿。”

“上头二郎担山,中间十里平川,下头茅草两堰。”

……

大家正你一句,他一句说得有味,老夸头一看振海叔的脸色,煞白煞白,额上的汗也一层一层往外冒。振海叔这人,又奸又滑,不到用大力气的时候绝不会舍气力上,如今凑车他也是做出个样子,让伙计们用劲,不会挣成这样子。他最恨别人揭他老婆白豇豆的短了。振海婶是个妖野贷,年轻时人长得很漂亮,白白净净,笑一声脆铃样响,能把男人的魂勾走,就是成色有些低,振海叔用尽心计也管不住她。有一次她和别人偷情,被振海叔双双按住。振海叔先把那个野男人狠揍了一顿,要挟那人承认赔钱道谦,才放走了他。扭回来收拾振海婶时,那白白脸哭得泪花糊糊,两眼定定地仰望着他,两手紧紧抱住他的下身,双腿跪地,向他苦苦哀求。振海叔手里举着蘸水的麻绳,就是打不下去。后来他干脆把麻绳扔到屋角,把白白脸按倒到床上。白白脸像条柔软的小蛇,缠绕在振海叔的怀里,施尽女人的迷人伎俩,振海叔被玩得神魂颠倒,一场逼宫戏虽然来势汹汹,不大一会儿也就偃旗息鼓了。白白脸还一口咬定说是那人先强奸了她,硬逼那人毁了半份家业,向振海叔赔了罪,才算完事。事后那人气不过,逢人就说振海婶的肚皮有多白有多光,白光得就像一颗白豇豆,白豇豆的外号就这样叫开了。俗话说打人莫打脸,说人莫揭短,老婆偷情可是振海叔一辈子的短处。再说振海叔这人在乡邻面前大小也算个人物,处事十分精明,遇事善用计谋。这几年轮到他当甲长,不管是派粮派差,村里人都没有太吃亏。就是给那些杂牌军送饭,他也能想方设法应付过去,就是人有些贪,人们和他相处都不太放心。老夸头虽然人有些夸气,为人办事还是很好很善良的,这次拉差使同村人就他和振海叔、闷葫芦我们四个人,笑话归笑话,总还得有个照应,刚才是他挑的头,现在怎好不让大家说?于是就放开嗓门,吼了一声西戏,“官向官,民向民,关二爷向的蒲州人。”这一声打破了僵局,大家又叫老夸头来一段过五关。一说唱戏,老夸头的嗓子眼就痒了。“下坯城与孟德一场大战,弟兄们失散后被困荒山,二皇嫂……”

在荒僻的山路上,太阳西斜,拉差使车缓慢地向上爬行着,老夸头唱了几句,嗓子眼便像冒火一样难受,人们似乎也没有多大兴趣听戏,老夸头的戏不唱了,大家的笑话也不说了,人们又陷入赶车的单调沉寂中。

因为天热, 中午多歇了一会儿,太阳落山的时候,离仃车的双栗树还有几里山路。不过这一段山路比较平缓,牛也不喘气了,人也可以坐在车上赶车了。振海叔同车的三个人自然舍不得坐车,于是留下一人赶车,腾出两个人去山下找水,其他车上也派出一人找水,我们提着桶,向山下走去。振海叔跑得最快,他是想抢先一步找到上次提水的那个水泉,万一泉水不多,后边的人就要在那儿等着刮水了,那样说不定会等上半夜,甚至等上一夜。闷葫芦却不紧不慢,顺着来路往回走,别人问他,他也不吭声。

振海叔一口气跑过几道山梁,在一处石崖下找到了那个山泉,山泉早己成了一个底朝天的干石头坑了。振海叔无可奈何地向远一点的山梁爬去,身后拉差使的人像一窝蜂跟着他找水。后来我们总算找到一户人家,问问哪里有水。那家人说,山上的水泉早叫拉差使的喝干了,连他们吃水都得跑到五里坡下去挑。这时候振海叔才知道闷葫芦为啥要沿着来路往回走。赶我们折回来再顺着来路往五里坡下走时,路上找水的人就像过队伍一样多。振海叔在杨树洼碰到提水回来的闷葫芦,埋怨他为啥不叫上他一块儿去。闷葫芦说,他也不知道那个山泉里还有没有水,要是那里还有水,大家不就都跟上他多跑冤枉腿了。

我们跟着振海叔从五里坡下提水回来,已经是后半夜了,因为拉差使的人太多,山上哪里也没有水,五里坡下的小河也被喝干了,我们走到时又向上河跑了一里多才抢了一桶水。 振海叔刚躺下闭住眼,押车人就叫我们赶快起来,早早喂牛套车。今天要翻三架山,上次赵三娃的牛就是在三架山上挣死的。

三架山又称笔架山,是由三个山头自南向北排列而成,中间一座的山头高一些,南北两座的山头稍低,成对称形,远远望去,很像一个巧夺天工的笔架放在那里。东西两面均为峰峦叠嶂,沟壑纵横的深山区。由县城通往南村河口的车路就像搭在三架山上的一条飘带。山上全是火焦石,连棵草毛毛也不长,晚上行车可以看到铁车脚在火焦石上撞出的火星星儿。在这儿别说是找水,就连一丁点儿湿土也很难找到。山上没有仃车的地方,六十里山路,一天必须走完。拉过差使的人只要一提起三架山,三伏天也会吓出一身鸡皮疙瘩,让人谈虎色变!

振海叔揉着干涩的眼皮,慌忙起来喂牛,车户们谁也不敢怠慢,因为拉差使车太多,万万不能走在后面,若是赶中午过不了最高的那个山尖,天热牛困人乏,加上山路拥塞,艰难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闷葫芦和老夸头是一辆车,因为提水没有误事,早早就把牛喂好了,人也吃得早,吃得饱。套车的时候,大家仍然把振海叔的母牛车让在最前边,老夸头风风火火张扬着要排在振海叔的母牛车后面,闷葫芦不声不响让过了九辆车,自己才排在第十位,气得老夸头又拍屁股又跺脚,到底也没有拗过闷葫芦。老夸头是个有名的大肚汉,一顿能吃一箅子热蒸馍。这趟差使就数他拿的干粮多,出门时他老婆再三叮嘱闷葫芦,路上要替老夸头管住干粮袋,不能让他随便吃馍,老夸头也心甘情愿让闷葫芦管住他。热天,蒸馍只能吃三天,第一天,闷葫芦把老夸头的干粮袋口箍得紧紧的,从县城出来,一路上老夸头的手不断去干粮袋上摸, 闷葫芦就是不放话,有几次老夸头已经把干粮袋口解开了,闷葫芦干咳一声摇摇头,老夸头又把干粮袋口箍了起来。那天夜里到坡头街,老夸头一个人就吃了一锅干米饭,第二天早上又吃了多半锅,饭量大的人大都很耐饿,早上饱吃一顿,一天不吃也能顶住饿,因此前两天的干粮大都省下了。今天要翻三架山,出车特别早,闷葫芦故意把老夸头的干粮袋解开,连理也不理了。老夸头因为没排第二趟车,一直闷着头不吭声,闷葫芦自然也是不吭声的。老夸头一不说话,心里就觉得着急,着急了就去摸他的干粮袋,摸一个三口两口就完了,再去摸第二个,就这样摸一个吃一个,赶天明翻过第一架山,他把一布袋干粮全吃光了。闷葫芦看看他的肚子也还是老样子,不显得有多鼓突,就说了句笑话,“别人喝碗汤,肚子上也能显出来,你吃了那么多馍,都跑到那里去了?真是个吃闷心食的家伙。”老夸头这时才知道他把一布袋干粮全吃完了。

三架山上只有一辙路,去程的拉差使车白天通过,回程的车辆要等天黑以后让过去程车才能通过。赶回程车过完也就大半夜了,去程的车辆就开始向上爬了。尽管押车人叫得很早,东赵乡的十辆车并没有走在最前边,赶我们上路时前面已经有很长一串车了。我们的前后都是拉差使车,想快也不能快,想慢也不能慢,车头紧挨车尾,车尾紧挨车头,像一条用牛车贯穿起来的锁链。这时正值五月初几,上弦月晃一下就落了,后半夜只能看到天上的繁星,远处的山峰上不时传来几声老和尚鸡的嘶叫,山区显得格外凄荒。三架山上却是人声鼎沸,吆牛声、铁车脚在山石上的撞击声和车户们的说话声交织成一条人流的河,在兵丁们的押解下,走向夜的更深处。

振海叔的车爬上第一座山的山顶时,我心里止不住一阵颤栗,下这种光石板坡,尤其夜间,是非常怕人的。母牛力气小,坐不住车,稍有不慎,不是掰了牛蹄,就是闪了牛腿,甚至还会翻车落崖,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前面正在下坡的车辆,被剌耳的刹车声笼罩着,“唧哇哇!唧哇哇!唧哇哇!唧哇哇……”声音越响越厉害,像惊涛海浪,如万丈霹雳。间或听到一声赶车人低沉而又用力的吆牛声“喔!”那声音似乎只是在胸腔里回旋冲撞。赶车人对这声音太熟悉了,不是牛蹄打滑,便是车轮离辙,或者更可怕,刹车的刮木绳挣断了。牛力气大的,坐住车再慢慢下,力气小的就全靠人力和吆车人的经验与胆量了。振海叔把挂稍的母牛摘下来,拴到车尾巴上,自己走在抬杠前面,一手抓住一个牛的鼻绳,吩咐两个伙计走在两边,一个人拉住刹车的刮木绳,一个人手掂小垫木,随时准备往车轮下面垫。当他做着这一些准备的时候,后面的车户就吼叫开了,“快走呀,别只顾自己休息,人家正上坡哩!”

人要是攒足了劲,力气也不知从哪儿来了,振海叔两手紧紧抓着牛鼻绳,后腰紧紧抵住车抬杠,两眼一眨不眨地瞅着前面的石板坡,一步一步地向下坡挪。若前面坡陡,或是遇到拐弯,他便喝令两个伙计注意,坡陡时要用力把车刹死,牛车慢慢向下滑动,轴头上发出的尖叫声和刮木卡住车轮的磨擦声,稍有异样,都会使人惊心动魄。好不容易挪到第一个山洼里,天也大亮了,太阳也出来了。振海叔松下劲来,浑身软成了一滩泥,三个伙计都蹲坐下来,劲一松,都像抽了筋一样。倒是因为下坡,牛费的力气并不大,在后面车户们的催促甚或还夹杂着叫骂的吆喝声中,我们不敢多仃,就又开始向中间的山峰上慢慢爬了。

夏天的早上特别短,太阳一出来就热烘烘的,要是在家,早该卸套喂牛了,但今天要爬过三架山,赶中午必须爬上中间的峰顶,又是夹在这么多车的中间,若是能休息一会儿,让牛倒几口沫,还会好一些,就这样硬上,非把母牛挣打包不可。振海叔这样一想就有些害怕,上一次赵三娃的牛在这里被挣死的情境又浮在他的面前了。那天也是这个时辰,天还没有今天这样热,开始爬这道山坡的时候,赵三娃要歇一会儿,后面的车户不依,赵三娃急得跪在地上向后面的人求情,后面的车户们只一条声吆喝着不叫仃。遇上那个押车的也是个生家伙,向赵三娃身上踢了一脚,赵三娃站起来还没站稳,又被那家伙向他后腰上闷了一军棍。振海叔赶紧跑到前面护住赵三娃,给那个押车的又陪情又说好话,还埋怨赵三娃不识好歹人,说老总也是为大家好,要不趁凉快赶紧上山,等到晌午头还不把人给晒死?那个押车的经他这么一戴高帽子,也就装起好人来,催着我们快快上山。上到正中间那个山坡上,赵三娃的母牛连打几个前裁,再打起来走时,腰脊背拱成了一杆弓,止不住拉稀屎,他知道这牛是挣打包(夸)了。他正这样想着,那牛就倒下了,两眼一翻,舌头伸出口外,四条腿一蹬,就死了。赵三娃爬在牛身上大哭起来,押车的也傻眼了。我们只好把那一车东西分开,匀到我们东赵乡同来的几辆车上,把空车翻在路边上,急急慌慌又上山了。等我们从南村折回来时,才把那辆空车捎了回去。现在细想想,那天正是赵三娃的牛挣死,折腾那么一阵子,让振海叔这辆车上三头母牛得到了喘息,他们才上去这架山的。今天要不想办法,硬这样上山……

谁也没想到振海叔会那么一手,他突然倒在地上,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眼瞪着像死人眼一样。同车的两个人也吓昏了,押车的也以为他得了什么急症,东赵乡的车户们都围了上来。后面的车辆全被堵住了,知道是前面有人得急症,自然谁也没啥可说的。老夸头一看就急慌慌的要去掐振海叔的人中,被闷葫芦从旁狠狠扛了一膀子,老夸头还要去掐,闷葫芦说:“他一定是热着了,昨天一夜也没好好睡,今天又这样热,快把他的被子撑起来遮点凉,弄点水给他擦擦,仃一会儿,说不定就好了。”

人们很快给他遮起了凉儿,闷葫芦就用湿手巾给他擦脸,擦身子。擦了几下,振海叔装着用无意识的手去阻挡,好像擦一下他都很难受似的。 闷葫芦知道他是舍不得用他那点水。闷葫芦在桶里蘸水时故意把水弄得哗哗响,振海叔急得直哼哼。其实闷葫芦也是故弄玄虚,并没有把手巾蘸入水中,他的水已经很少了,仅仅能盖住桶底。就这样折腾了足足半个时辰, 振海叔才慢慢清醒过来。他睁开眼先看看他的母牛,正在一口一口很安祥地倒沫,他心里说我装死卖活,就是叫你倒这几口沫哩。振海叔又故意磨蹭一会儿,数着牛一口沫倒够五十三下,才又赶起车上山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牛得到了休息,天可就热起来了。太阳像噙着火向地上喷一样,光秃秃的石头山很快就热了起来。人们先是不断出汗,车户们都脱掉了上衣。这些农民,每到夏天都是不穿上衣的,太阳光把人们的脊梁晒得又黑又亮,晒黑的皮肤结实得像一层铠甲,不管地面上是砂石,还是杂草,只要有荫凉,往上面一躺,就会发出雷呜似的鼾声,很快进入甜蜜的梦乡。如果在家,现在正是吃早饭的时候,虽然老五更我们都吃得很饱,也许是条件反射吧,现在都觉得有些想吃东西了。浑身也觉得懒懒的,想歇一会儿。可是当人们望一眼面前高高的山顶,和那通向山顶的石板路面,心里就由不得害怕起来。中午必须爬上山顶,爬不上山顶的,就要摸黑下山,别说押车的不依,就是押车的不打不骂,自己也会吓得要死。振海叔“好”了以后,心里很有几分骄傲,精神格外好,他在前面赶车,让两个伙计在后面一人一边扛住车尾巴往上凑车。那些黑脊梁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刚才出了一会儿汗,经这么一晒,反而不出汗了,好像那些汗水被这火毒的太阳烤干了。太阳越来越毒了,石山也开始发烫了,振海叔的母牛又出了毛病。这牛天生的蹄子软,在土路上行走时间再长也不碍事,但遇到石头路面就不能耐久,尤其是天热,牛蹄子在石头上磕磕碰碰,再在热灰里烫烫烙烙,牛蹄子就开始疼起来,蹄子不敢用力着地,只用蹄子尖点地,行走十分困难,拉车自然就用不上力气了。振海叔看着自己的牛那样艰难地行走,心里非常难过,好像疼的不是他的牛,而是他自己,但他又不能不用力鞭笞自己的牛。山上的拉差使车是一条移动的锁链,他的车就是这链条上的一环。他每向牛背上抽一鞭子,不知牛疼不疼,他自己心里先疼得像刀子扎一样。开始他是心疼牛,舍不得打又不得不打,那牛也好像故意装样子给他看,尽管他把鞭子举得很高,甩得也特别响,那牛蹄尖一点一点地就是不肯用力着地。后面凑车的两个伙计听着他的鞭子声也格外用力,可是车子轱辘仍然转动得很慢。凑了一会儿,两个伙计都有些生气,要换他来凑一会儿。他知道人家是嫌他赶车不舍得打他自己的牛,押车人也骂骂咧咧地喝斥他。他被两下一挤,对他的牛就由心疼变为憎恨了。他不用鞭子而是用鞭杆,向牛的两肋上狠狠揍几下,那牛实实在在挨这几家伙,便连跪带爬地用力拉起车来,很显然这种拉法是坚持不了多久的。他只有向牛蹄子上洒一些水,这种方法他也不是不知道,实在是舍不得他的那一点水。在三架山上水比油还要主贵,可以说有水就有命,他从一大早起来只啃了几个干镆,一直没舍得喝水。昨天晚上他跑了半夜,也只弄了一桶水,晚上让牛喝两马勺,早上只让牛喝了一马勺, 就剩下盖住桶底的一马勺水了,再这样一点一点洒到牛蹄子上,用不了多大一会儿,水就完了,他可拿什么饮牛?如果没有水他和他的牛都会被渴死到山上。振海叔真想爬下给他的牛磕几个响头,用自己的舌头把牛蹄子舔湿,只要那样能行,那怕吃屎哩,他也心甘情愿。

太阳已经转到了头顶上,正是小晌午时分,在家干活早已下晌了,只有锄草荒时,赶晌午日头毒,晒死狗尾巴草时,才肯在这样的太阳底下多锄一出地。可那是啥待遇,回家先洗个痛快,再坐到树荫凉下喝清米汤竹叶茶,再说一个夏天也就那么一晌两晌。如今在这石头山上,上头太阳烤,下头石头烙,不烤焦骨头,也得晒出油。振海叔赶着车,打着牛,绕过一个比较平缓的“之”字形拐折,来到一个坡度很陡的瞪眼坡下,光溜溜的石板上被铁车脚轧出一行行白点。一个外县车户,坐在路旁发呆,他两手拄地,浑身上下像没有了筋骨,任凭火毒的太阳炙烤。身旁躺着他的牛,那牛头胪着地,四肢伸展,几乎成了一具死尸,只有口中不断吐出的白沫,还证明是一个活物。牛口张得很大,舌头伸出嘴外,鼻孔鼓得圆圆的, 有气无力地喘着气,像一条晒在沙滩上的鱼。振海叔看到这情景,由不得心里害怕起来,上一次赵三娃的牛挣死的情景又浮现在他面前了。他知道,那人的牛也是挣打包了,如果在家好好喂养几天还能救条命,卖的好也能把本钱捞回来,知道根底的人白送也不要,打包牛再也不能干活了。他看看自己的牛,头皮一麻差一点倒下。他的母牛虽然还站着,牛头下垂,四肢颤抖,口中吐着粘稠的白沫,张着大口,一口接一口喘气。他再看看面前的陡坡,光光的火焦石上烫得能烙干饼。如果有水让牛喝一口,或许还能走几步,可他的桶底早就晒干了,那一马勺救命的水早让他洒在牛蹄子上了。振海叔“朴嗵”跪下,向着后面的车户们喊起来,“爷们,东赵乡的老少爷们,帮帮我吧,我的牛打包了,回去以后,我就是变驴变马也要报答你们的恩情。”他一面喊一面磕头,东赵乡的车户们都把车仃了下来。三个押车的首先叫了起来,“谁的牛壮,卸下来,先把他这车拉上去,都是一邦车吗,他走不了你们也走不成呀!”老夸头的大犍子个头最大,闷葫芦的犍子也很显眼,本来我们在最后边,从上坡看不容易看出来,偏巧这时我们的车站在之字拐折的起点,正好显现在振海叔仃车的正下方。闷葫芦抢先接腔,这家伙到紧要三关其实一点也不闷。“老总,牛到这时候,都是又困又累的,不如一车上抽一个人,合起来十来个人,连推带拉,就上去了,比卸牛保险多了。再说呢,不管卸那辆车上的牛,万一再挣打包了,不又添一个难事。”老夸头也随声附和地说:“这时候,该用上人了,我们这车上我去。”说着他就近先爬了上去。“都来呀,天越来越热了,爬上这道坡,就上到山顶了。”振海叔瞅一眼闷葫芦,闷葫芦低头站着连看也不看他。押车的又一阵吼叫,十个人先后都抽齐了,老夸头指手划脚,让四个人扛车尾巴,两个人专管推车脚,其余的人各找一个能用力的位置,振海叔还在前面扬鞭赶车,十多个人把牛车都围住了。老夸头喊着号子,大家推推歇歇,走走仃仃,一道很长的陡坡总算上去了。这时天也到了最热的中午时分,振海叔的车先走一步,站在山顶上,经过这一阵费力拉车,人和牛都渴得要死,振海叔只觉得嗓子眼里像冒火一样灼疼,浑身像散了架,我们三辆车的车户,都躺在火鏊子一样的石板上喘气,三辆车的牛没有一头倒沫的。正在这时振海叔的母牛要尿了,振海叔慌忙脱下鞋子去接,又叫两个伙计赶快拿马勺来。牛没水喝尿得也特别少,赶我们把马勺拿来牛又不尿了,鞋子也刚刚接湿,两个伙计就想去舔那湿鞋。振海叔说:“热尿有毒,等凉凉吧。”这时三头母牛都大张着嘴喘气,口里连白沫也吐不出来了,眼看牛都要渴死了。振海叔说:“都尿吧,各人尿尿救各人的牛。”三个人都把家伙掏出来对到自己的牛嘴上,努了好半天的劲,才挤出来几滴滴儿,那些牛就像尝到了甘露神水,香得又咂嘴又卷舌头。

振海叔把母牛尿湿的鞋子捂到嘴上, 吮点又臊又臭的湿尿,才把鞋子递给两个伙计。 两个伙计接过鞋子,都这样吮了吮,三个人还真舍不得鞋底里边渗进去的那一点湿气呢。

从三架山顶下山时,虽然天气更热了,但那毕竟是下坡路,牛不费多少力气,人赶车要特别小心。重车下陡坡要拉紧刹车的刮木,铁车脚和柳木刮木紧贴在一起发出剌耳的尖叫, “唧哇哇,唧哇哇,”长长的山坡路上,无数辆车子的尖叫,形成巨大的共呜,人们仿佛都陷入到一个鬼哭狼嗥的恐怖世界里了。

翻过三架山,人们都说自己去摸了一次闫王爷的鼻圪塔。这天老夸头的西戏也不唱了,只有闷葫芦说了一句笑话,问振海叔想不想白虹豆,振海叔没有接腔,大家谁也没有附和,就像死人一样倒头睡下了。

又走一天, 到了南村河口,大家交了粮差,回来时拉几个伤兵,虽然不断挨些打骂,但那毕竟是活物,车的载头不大,危险地段还可以把伤兵搀下来走。不巧的是回来时遇到一场大雨,路上耽误了两天,人们没有了干粮,振海叔和闷葫芦跑了几十里山路,找到一家姓赵的本家,要了点米面,又背了一袋子蒸馍,拿回来大家分吃了。等天晴赶回到县城,人们早饿得前心贴后心了。值得庆幸的是东赵乡的十辆车,人牛俱全。这时我们忽然得到一个很不幸的消息,赵三娃担粮食到白浪河口,晚上遇到日本人打炮,被炸弹片击中头部,当场就死了。东赵乡同去的几个人抬运尸体,因为天太热,尸体腐烂,就埋在了扣门山上。这晚我们也回到了县城,大家一块往家回。可怜赵三娃家还有一群孩子,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拉差使回来以后,几家的麦垛都成了青油油的小山头,蛾子像从蜂窝里飞出的蜂群一样, 一股子挨一股子。辛辛苦苦收一季麦子,一大半出芽的出芽,生虫的生虫,连麦秸也都沤成黑的了。

不久黄河口失守,日本人一天之间就占领了县城,在城里烧杀奸淫,城里人开始向乡下跑。日本人又四出城门,去乡下枪杀掳掠,乡里人和城里人便一起往山里跑。

听说黄河口是被一个守河口的连长出卖的,那家伙贪财,日本人让汉奸给他送了很多金条,说定那天夜里放过来几条小船,来河南这边买些东西。那个连守的是上河口,日本人偷渡过河后,先崩了那个连长,如数收回了那些金条,那一连人就交械投降了。日本人得了上河口,大军很快就过到了南岸,占领了几座山头,把十几万守河口的中国军队置于黄河南北两岸的重炮夹击之下,赶那些守军发现时已经晚了。日本人也真狠,把那些守军全都打死了,南村街上死人成堆,血流成河。

振海叔领着白豇豆,同老夸头和闷葫芦及其家小向山里跑反,赵三娃媳妇领着几个头戴重孝的孩子跟着我们跑。老夸头一路上不断骂那个汉奸连长:“我日他一百辈老祖宗,中国人里头咋会出这种汉奸哩!”

作 者 简 介

作者简介:戴景琥,河南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俗学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史志协会会员、三门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三门峡市史志协会理事。出版有长篇小说《七合米》、《东篱无故事》,中短篇小说集《愿君平安》、《轶文夕拾》,散文集《悉尼生活散记》等文学专著。主编有《义马市志》、《义马市民俗志》、《义马村志》、《三门峡市农村合作金融志》等史志专著二十余部。




(0)

相关推荐

  • 泰国68岁大爷跟母牛发生关系,被判决赔付300泰铢的精神损失费

    在世界各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而且这些风俗是代代流传的.但是有一些地方的人,她们的风俗是非常的奇怪,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而今天要给大家带来一件十分奇葩的事情.68岁大叔竟然强奸一头小母牛. 在世 ...

  • 新手返乡创业,三五万能养牛吗,想养牛的朋友值得一看!

    我们手里有个三五万的闲钱能养牛吗? 资金充足,有本钱的人,直接大手一挥,就可以搞个上规模的养殖场.那我们手里的资金如果不多,但是也想养牛,该怎么办呢?俗话说得好,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

  • 为什么牛有四个胃,还消化不了玉米?

    众所周知,牛有四个胃.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希望他们能很好地咀嚼食物.但是事实证明,当人们吃玉米时,母牛大便的时候还是会拉出玉米粒-这与我们人类一样. 这有点令人惊讶,因为母牛是反刍动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比 ...

  • 彝人小核桃的核桃情缘(故事)

    文/罗廷辉 小核桃已过知天命之年,并且子孙繁茂,都整整站满一架梁子,但还是被人叫做小核桃,他也不敢自称大核桃或者老核桃.因为他的名字就叫小核桃,更因为他干爹大核桃还健在. 生死肉骨鲜核桃 比起那年,任 ...

  • 母牛过早配种危害巨大,说出来吓你一跳!搞不好大牛小牛双亡?

    母牛过早配种危害巨大,说出来吓你一跳!搞不好大牛小牛双亡?

  • 戴景琥丨望断长安路

    2000年二月初八,是张贞老人的80岁生日,远在西安的儿女及媳婿外孙等人,早在半年前他秘密潜往西安时,就说过要来杭州为老人"庆八十",可是他昼思夜想盼来的这个生日,却比任何一年的生 ...

  • 戴景琥丨戒烟

    人们常说有烟有火算一等吸家,有烟没火只能算二等吸家.老耿爱吸烟,但往往不带火,他每天上班只点一根烟,快吸完一支时再抽出一根,在桌子上敦敦,续上一支接着吸,一支接一支一直吸到下班,不丢烟头也划火柴,你说 ...

  • 戴景琥丨无果而终的悉尼炮台(悉尼行)

    澳大利亚是一个从来没有经过战争的国家,生活在悉尼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硝烟弥漫.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却在悉尼入海口的中头顶端看到了从未用于战争的炮台遗址.中头在悉尼入海口的内侧,与北 ...

  • 戴景琥丨大海看鲸(悉尼行)

    6月20日,在悉尼的40多位中国朋友相约去北头看鲸鱼.领队的杨先生说:"北头下面是鲸鱼出没海面的地方,据说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一点之间是看鲸鱼的最好时候,今天咱们去能不能看到,那就全看大家的 ...

  • 戴景琥丨纪实文学:平老四传记 (小出身)之一

    平老四, 义马名人也.弟兄五人,排行第四,乡人习称平老四.祖上从义马迁居义昌,他生长在义昌,事业成功在义马,属义马平氏本家.我要为平老四立传困难很多, 首先是立什么样的传,世家本纪吧,他既非世家, 也 ...

  • 戴景琥丨涡涡看塘鹅(悉尼行)

    初到悉尼的日子,一个人在家感到非常寂寞.走出家门常常会遇到洋人.鬼子很有礼貌,只要相遇,不管认识与否,都要打声招呼,问个好.我听不懂人家的话,还以为是问我什么问题,但又不敢肯定,也不能置之不理.点头吗 ...

  • 戴景琥丨在唐人街过春节

    在唐人街过春节 文/戴景琥 1月29日是中国农历的春节,全世界的每一个中国家庭无不为这个传统的节日准备下最丰盛的膳食,让孩子们穿上最漂亮的新衣服,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家人坐下来过一个团团圆圆欢 ...

  • 戴景琥丨澳大利亚见闻录(达令港事纪事)

    达令港有许多象征性的古建筑物,与悉尼港近在呎尺,珠连璧合,形成悉尼市的经济.商贸.文化.娱乐中心.达令港又称情人港,是以悉尼市第七任总督芮福·达令的名字命名的.港湾内的海洋博物馆.水族博物馆.儿童游乐 ...

  • 戴景琥丨两地情

    两地情 今年已是81岁高龄的香港老人李玉坚女士,一到盛夏六月,就像候鸟一样,从香港飞回河南省义马市女儿家中,避暑消夏.九月入秋,天气变凉,再离开义马飞往香港,回到九龙区彩虹村绿晶楼自己的家中. 担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