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09. 非其鬼而祭之
春节,是一个祭祀的高峰。关于祭祀,孔老先生说过很多,其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鬼,其实就是“归”。《礼记·祭义》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这里祭祀的“鬼”,就是逝去的先人。陆游在《示儿》留下遗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过去,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家”的概念远比现在要大的多,大意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家族”。需要祭祀的,不仅仅是自己小家的亲人,整个家族都要祭祀共同的祖先。
按照《左传》的说法:“民不祀非族。”也就是说,不是自己家族的祖先,不应当在自家祭祖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不是家祭,这个“族类”的概念就会扩大,扩大到同一个信仰、同一片区域、同一个国家等等。比如国家公祭的范围,就是祭祀整个国家共同的祖先、英烈、英雄等等。祭祀是为了慎终追远,崇恩报德。但有时候,祭祀也会成为谄媚的机会。就像评书、相声里说,秦桧的老娘死了,很多趋炎附势的人去抢孝帽子,就令人不齿。这就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这种行为其实并不局限于古代,在现代反而衍生出了更多的形式。(公众号:潜真堂)比如岛国上参拜供奉着侵华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就会遭到任何一个有正义感的中国人的口诛笔伐,这也是一种“非其鬼而祭之”,那些没有机会参与,但内心同样谄媚的人,叫“精日”。类似的还有祭祀鬼魂的“国粉”,恨不得把自己里外都“洗白”的“美分”。他们可以把需要的“日记”送到美国,也可以在社交平台上,恬不知耻地向主子献上自己的膝盖。
去年7月,大漂亮国驻成都总领馆的“领事夫人”曾经火得一塌糊涂。一群公知大V生生地舔出一个优雅的博士、作家、卖唱艺人、领事夫人、两个孩子的母亲这样的“完美形象”,其社交平台一度有55万粉丝。不过,是“鬼”总会现出原形,随着“封馆”,这位优雅的中国台湾籍女博士在微博上居然颠倒黑白暗指中国为“纳粹”,这导致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愤怒,但同时也引发了“拜鬼族”的间歇性高潮,粉丝甚至涨到了64万。
可惜,很快,这位被包装出来的贵妇的人设就崩塌了,原来一切都在演戏!其真实身份只不过是台湾当局送给美国外交官的“陪睡丫头”,给人家当性奴,生了两个孩子。随着总领馆关门大吉,母子三人居然流落华府,举目无亲。看到这个消息,不知道那些拜鬼族们的脸皮往哪里搁。请原谅,我是不厚道地笑了,笑得很开心。开心还不够,还要再痛打一下落水狗,否则,就是“见义不为,无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