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荐读】吴巧荣丨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 吴巧荣 /  文

我离开家乡已有三十来年了,以前也常回来看望父母,但因自己家里忙,孩子们还小,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回也匆匆,看看父母就走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机会好好看看我长大的地方。今天,难得雅兴,有小姑子陪伴来娘家,我就带着她看看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芬草峪。
我带着她从村中一条石阶小路下去,脑海中已浮现出幼时我上学的情形,斜挎着母亲用碎布裁成、菱形块拼接缝制的书包。奔跑在这条小路上,看一路的山花杂草,还有偶然跑出来的谁家的小狗。这是我童年上学时的必经之路,数不清走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走过它,更不知道它经过了多少年代,经历了多少故事。在我的记忆里,不管是石阶还是那铺路的鹅卵石,都磨得那么光滑圆润、那么干净明亮。多少年来,多少人从这石阶走过、在这石条上休憩过,这是岁月的痕迹,是人气的见证啊。如今村子里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些不愿跟孩子去城里的老人,整个村子都显得萧索。
在我的眼里这些石头都是有灵性的,每一块小石头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到了秋末冬初,枫树叶、杏树叶、柿树叶、刺槐叶……飘飘落落撒下来,落在这些光滑的小精灵上,好像给它们穿上了一身七彩霞衣,是那么的合体,都舍不得把脚踩到上面,生怕踩坏了它的衣裳。深冬一夜之间又给小精灵们换了一套银色的衣服,厚厚的,像盖了一层棉被,它们可以在这里放飞自己的梦想,可以窃窃私语……
再往下走,我指着大石券门,跟小姑子讲道,据说这是解放前我们村的一个大户人家的西门,东门已没有任何痕迹了,西门的围墙曾经有七米多高,都是用长方形石条垒成的,这些年也不见了踪迹。现在只剩下石券门框,两扇门已不复存在了。石券门垛两边离地约一米五高处各有一个直径四十多厘米的圆石孔,这是当时的门栓窑,到了晚上,大户人家把门关住,用门栓一插,全家安然入睡。此刻的我想象着他们那时的安逸宁静、富足的生活,心生羡慕。进了石券门,里面有十几处老宅,门楼都是精雕细刻,我想院内也一定有别具一格的建筑。解放后政府就把这老宅分给了平民百姓。四十多年前,我上学经过这里,在这儿住的人都把庭院门前打扫的一尘不染。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有的宅院大门紧锁,门前自然长出了野花野草,它们在寂静里相依为伴,偶尔过来一个行人,看出来它们是那么高兴,点头微笑,它们是那么热情好客,好似我们村人的真实写照。
偶有几户老宅的门是开着的,里面住着些老人。如今的石券门里也用水泥打了路面。往前走看到一位大娘在打谷子,旁边还晒了红红的山楂片和饱满的黄豆、红小豆、花生。这位大娘老远看到来俩客人就又笑又打招呼,看了一会儿认出了我,说:你不是谁谁家闺女吗!我连忙点头说是是。大娘看是旧相识,许久不见,又“远道而来”,拿起家什就给我们装她的丰收成果,非要塞给我们些山楂片和花生。我怎么好意思平白无故接受老人家的馈赠,硬是推辞不要。大娘诚心要给,我没有办法,还是小姑子心思活络,说这是大娘一片心,去外头咱还买不上这纯天然的农产品呢,咱多少给人家个钱岂不是两全其美。我想这主意不错,每到这秋收季节来这儿买些绿色的农产品,我们吃的健康,他们也增加些收入。我说大娘我们明年还会再来要你种的黄豆,绿豆,大娘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临走时她又硬塞给我们一包红小豆,说自家种的不是啥稀罕东西,回去煮煮,煮的面乎乎的包豆子馍。
接过这些东西,我的心情异样复杂,有感激!有不舍!还有丝丝缕缕的牵挂!或许都有吧。他们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过着平静的生活。我突然有些理解她们为什么不愿意去城里生活了。信任了一辈子的土地不会欺骗自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去城里每日赋闲在家,给孩子们也做不了什么,倒不如自己在家自给自足,发挥余热,捎带着种点东西,就够一大家子吃了。
走出这条古宅老街,外面是一条河沟,沟里只有夏季才有水。河沟两边有参天大树,有低矮的灌木,有村民种的各种瓜果蔬菜,五颜六色,瓜果飘香,菜园的小路上还不时的跑出一条小狗和几只鸡,它们那么和谐的相处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谁能说这不是世外桃源呢!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远远望去像灯笼似的挂满了树梢。再往河沟东岸的坡上一望,那真是五彩缤纷的世界,在那茂密的枝叶下也少不了隐藏的民居,简直就是一幅水彩画。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依旧兴致盎然,走出河沟,走向大路,前面的天从一线变成一片,路更宽了。沿着路走是通往鹤壁的鹤林公路,公路边还有团结大水库,夏天绿树成荫,碧波荡漾,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时不时有叫不上名的水鸟飞过来往水里一点飞走了……小姑子看我不停的说我家乡的特产有核桃、杏、苹果、梨、山楂、小米、红薯粉条……竟还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她看得出我恨不得一下子想让她看完我的家乡全貌听完我家乡的故事,此时的田野里已传来了蟋蟀的叫声,她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老吴啊——嫂子,我们明年再来!不错过故乡任何一个季节春夏秋冬。

——  The  End——

  吴巧荣    笔名芬芳。退休职工。爱好看书,偶尔写个小片段。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0)

相关推荐

  • 【灵璧诗情】家乡的小路

    家乡的小路 文/欣雅  母亲的家,在小城最远的边上 有一条小小的泥巴路穿过田野中央 有树.有野草,还有路那头房子的守望 守望我的,是我的天堂 我想家的时候喜欢步行在小路上 回忆四季把小 ...

  • 【赣雩文艺】作者:许良修《家乡的小路》总第904期②2021年第110期②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家乡的小路 作者:许良修 家乡的小路弯弯曲曲, 父亲的脚印层层叠叠. 一头老牛,一张犁耙, 他就这样走了一辈子. 家乡的小路弯弯曲曲, 母亲的足迹层层叠叠. 一只山羊, ...

  • 【江西】曾祉洋《游通天岩》指导老师:李老师

    游通天岩 厚德外国语学校四年级 曾祉洋 在赣州市西北郊六公里处的群山中,隐藏着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阳明心学圣地"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她如一颗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 ...

  • 家乡的那片老宅(现代诗歌)

    家乡的那片老宅(现代诗歌) 文/无敌丁老头 二零二一年一月三十日 那年月,家乡没有电 那片老宅又窄又深 晚上走进去黑乎乎的,阴森可怕 头发稍直愣愣地好似竖了起来 不知因为什么妖邪 那片宅子上的住家户几 ...

  • 家乡老宅

    近日回家乡,看到百年老宅焕然一新,感到非常欣慰.献拙诗一首,以表感谢!百年老宅新农建设暖民心,百年老宅焕如新.年少欢乐虽往事,回乡叙旧有睦邻.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 ...

  • 老浦口,淹没在老浦口的一条北方风情的小街,龙虎巷

    老浦口,有史以来,就是江北繁华之地, 说过了老门东,大马路,浦口火车站,浦东路菜场小街...今天说说龙虎巷. 龙虎巷,位于 南京 市浦口区南门,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沿线是独具特色的津派建筑,是近 ...

  • 古代要塞吊萝屯——安顺市轿子山镇游之五

    安顺市轿子山镇游之五 贵州游侠 五.古代要塞吊萝屯 在熬硝洞附近的公路山已经能够看到左前方的一座独立的山峰,其上部为笔直的圆形石柱,就像是一个与乳头比例失调的乳房.石峰顶部有石房子,那里就是吊萝屯了. ...

  • 【美文荐读】李云霞丨搬 家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搬 家 □ 李云霞 / 文 高速公路由南向北紧挨着村边蜿蜒而去.小果园静静地依偎在公路侧翼的腹地里. 村子离市区很近,是名副其实的郊区.文化氛围不次于城里.高速公路下面,是一片 ...

  • 【美文荐读】秦昊煜丨 听郑愁予先生朗诵《错误》随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听郑愁予先生朗诵<错误>随感 □ 秦昊煜  / 文 无意间看到郑愁予先生朗读他的诗作<错误>的视频. 我不知道如何形容那种感觉,我不敢说我和先生产生了某 ...

  • 【美文荐读】郭向华丨 槐花情节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槐花情节 □ 郭向华/ 文 春季是百花争放的季节,花红柳绿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最让人不能忘怀的便是槐花. 生在农村的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好吃的.每到春天,我们就开始用鼻子用 ...

  • 【美文荐读】刘志红丨 砖缝里的青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砖缝里的青苗 □ 刘志红/ 文 这是一个新建成仅仅一年多的小公园.是四处高.中间低的一个小盆地.四周是红砖铺就的环形道,中间栽种了女贞.木槿.松柏.腊梅等多种树木.树下尚未经过 ...

  • 【美文荐读】吕建周丨槐花情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槐花情 □  吕建周 / 文 洋槐,原产于北美洲,后引进我国,故称"洋"槐.它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浑身长满短刺,故又称"刺"槐. 洋槐树有 ...

  • 【美文荐读】徐 梅丨 情有独钟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情有独钟 □  徐梅 / 文 她不喜欢酒,却时常回味那种辣嗓子的感觉.   起初,她是滴酒不沾的.偶尔端端杯,也从不入口.   自从外地工作的同学回乡,同学们组织了一次欢迎宴之 ...

  • 【美文荐读】呼红艳丨校园的清晨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校园的清晨 □ 呼红艳/  文 我曾在城市的清晨里跑步,投身三五成群晨练的洪流,亦或在广场舞的节奏里尽情摇摆,看丝丝白发在晨光里焕发青春的光泽:我也曾在乡村的清晨里漫步,深嗅弥 ...

  • 【美文荐读】赵长生丨鸟巢的搭建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鸟巢的搭建 □ 赵长生 /  文 过去从没有专心地留意过鸟巢的搭建.今年的春节是个例外. 小区中心有一条宽宽的过道,两旁栽种了各种树木,高大的是法国桐,矮小一点的有紫叶李等.某 ...

  • 【美文荐读】刘志红丨 童年里的年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童年里的年  □ 刘志红 / 文  童年时,似乎一整年都在盼着过新年,过新年有好吃的,能来很多带小孩的亲戚,我们可以一起疯玩. 母亲早早就开始为我们姐弟准备过年的新衣了,所谓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