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韩、赵、魏三家分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春秋后期,一向称霸中原的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了。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到晋定公、晋出公的时候,有六家有名的卿大夫,他们是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赵氏、魏氏。史书上把这六家称为“六卿”。后来,这六家的势力越来越大,控制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公元前455年,晋出公在位的时候,智氏联合了赵氏、韩氏、魏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瓜分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从此,晋国就由六卿专政变为四家掌权了。这四家是智伯瑶、赵襄子、韩康子和魏桓子。
晋出公见这四家的势力太大,自己又不甘心做傀儡,就秘密向别国借兵,想削弱他们的势力。不料消息泄露,智伯瑶联合其他三家打败了晋出公,另立哀公为国君,并把哀公牢牢地控制住。实际上,智伯瑶等于把整个晋国的大权抢在自己的手中了。但他还不满足,一心想废掉哀公,自己当国君。可他害怕另外三家不服,就想出了一个削弱三家力量的办法:他打着哀公的旗号,说为了增强晋国的防御力量,要四家各献出一百里土地,作为收取赋税扩大军事开支的费用。如果其他三家交出土地,智伯瑶就可不费力地白得三百里的地盘,他的力量也就更强了;如果哪家拒绝交出土地,他就以国君的名义发兵讨伐,这是名正言顺的。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给智家。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于是就传哀公的旨意,联合韩魏两家去攻打赵家,并许愿胜利以后,赵家的地方由三家平分,于是三家兵马浩浩荡荡向赵家杀来。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智、韩、魏三家兵马一来,就把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拼命攻打。赵家军队凭着武器精良、粮草充足、士卒勇敢,坚持了三个多月。智伯瑶见晋阳久攻不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瞥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子挂起来做饭。于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俩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啊!”
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心里却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韩、魏两家正在犹豫,被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一天夜里,韩魏两家派人扒开了靠近智家的堤坝,水一下子涌进了智家的营寨。智军大乱,韩魏赵三家趁机杀了进来。智伯瑶从睡梦中惊醒,知道大势已去,慌忙逃出帐外,乘坐一个木筏逃跑了。他想逃到秦国去借兵复仇,谁知刚到河边,就被赵襄子埋伏下来的人抓获。赵襄子当众宣布智伯瑶的罪状,把他处死了,随后又灭了智氏家族。智氏全族仅有一门因改为辅氏而得以保全。赵襄子对智伯瑶怨毒最深,还把智伯瑶的头颅涂上油漆,做了沥器。
智伯瑶的家臣豫让发誓要为智伯瑶报仇,多次行刺赵襄子,甚至不惜毁容易貌,变为癞痢形状,吞下火炭弄哑了嗓子,藏于桥下,寻找机会,但终于没有成功,后为赵襄子所勤。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智伯瑶的遗业只有这样一位著名的刺客。
赵、韩、魏三家联合起来,消灭了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地盘。晋国大权由三家执掌,从而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后来,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相继去世,他们的继承人赵籍、韩虔、魏斯趁着晋幽公刚继位的时机,干脆把晋君的大部分地盘也瓜分了。晋国已名存实亡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周王室正式承认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三家为诸侯,封赵籍为赵侯,魏斯为魏侯,韩虔为韩侯。之后这三家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一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春秋时期由此结束,战国即由此拉开序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