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他的书,感觉自己都被带的“不正经”起来。

 1 

自认为阅读速度很快,但读王小波的书,会读的很慢,有时候甚至回过头来仔细琢磨,这时候,就知道,他的书,值得一读。

读他的文字,感觉自己都被带的“不正经”起来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他总是那么的离经叛道,特立独行,妙趣横生。同样的事情,别人写来是脸皮厚,他写的感觉就是坦率真诚。如果一个人没有童心和诗意,就伪装不出这种感觉。

他的内容里有种超越时间的东西,语气中会带着调侃,有些黑色幽默。没有说教,只是单纯的说故事,能用笑的语气说出无奈的故事,其中会掺入自己的视觉和态度,最后用一两句直击痛处。

每次读到那一两句,会不由的停下来,再看一遍前面的故事,觉得是那个道理,并且是:好有道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吸引,可能只有他能把一只猪写的这么有趣,这是自“猪坚强”之后另一只让我佩服的猪。甚至认为自己还不如那只猪,相反,我们很多人都是安守本分却充满羡慕目光的“那些猪”。

猪总是猪,人也终究是人啊!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我们知道,在古希腊有个斯巴达,那里的生活被设置得了无生趣,其目的就是要使男人成为亡命战士,使女人成为生育机器,前者像些斗鸡,后者像些母猪。这两类动物是很特别的,但我以为,它们肯定不喜欢自己的生活。但不喜欢又能怎么样?人也好,动物也罢,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 

不要认为王小波是土的掉渣的作家,他其实出身理科世家,学过理科,编过程序,家里兄弟姐妹都是理科博士,而之后又学文,文字中经常冒出理科理论或者你看不懂的一些术语。

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包罗万象,他的思想就会五彩缤纷,内涵而有深度。王小波能将理科的思维运用到对生活的分析,逻辑思维的文字让读者不由的放慢速度去分析,否则是跟不上的。

他曾提到他的写作是个减熵的过程,是热力学词汇。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热力学上把自发现象叫做熵增现象,所以趋害避利肯定是减熵。

世界上有名的严肃作家,大多是凑合过日子,而赚钱的都是大肆喧哗趋利避害之辈,王小波心甘情愿的不热,正是由于他懂得其中所存在的万物规律。

王小波观点映射现实生活,有着敏感甚至批判倾向,妻子李银河曾这样描述他:

王小波身后出现了一个奇特而略带神秘感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读者不约而同表达过这样一种感觉:王小波就像一个接头暗号,这些人从别人对王小波的喜爱程度辨别对方是否同类。

我首先猜测,这些人喜欢王小波的是他的自由精神。王小波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自由在我们这个传统的东方国度是一种很稀少的东西,而王小波钟情于它,倾毕生精力用他美好的文字讴歌自由。因此,那些喜爱特立独行的自由价值的人当然会将他引为同道。

在一个无趣化倾向四处弥漫、铺天盖地的时代,王小波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郁积起来的烦闷得到了一个痛快淋漓的宣泄。因此王小波的名字才成为这批快要被烦死的人寻找其他淘气鬼的接头暗号。


我常常觉得,王小波就像《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天真烂漫嘴无遮拦的孩子,他就在那个无比庄重却又无比滑稽的场合喊了那么一嗓子,使所有的人都吃了一惊,继而露出会心的微笑。后来,这批人把这个孩子当成宠儿,并且把他的名字当成了他们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他的名字就是一个接头暗号》

 3 

想到冯小刚的电影,这几年,他的电影越来越被喜爱,因为人们隐约感到其中深度。印度电影被评最佳,就是凭借它们的深刻剖析社会,引起大众共鸣。

一次采访中冯小刚说,之前很多年,自己做电影基本上是迎合大众,因为当时需要发展,需要自己,不敢得罪人,所以基本是以取悦观众为主。而现在自己名气资金和影响力都有了,从心底想拍一些反应真实想法的东西,深刻的东西。

这让我不由想起那句话,想影响世界,先让自己足够实力,在慢慢去实现自己,改变周围。

王小波要是拍电影,我肯定是喜欢的,之前喜欢的唯美文艺之风,到现在的那种在微笑中去体会生活略略苦涩,后者,可能更真实。

理智现实又不失天真,是为中和吧!

 4 

王小波对未来是充满期待的,

插队时,认为自己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村里苦挨下去,将来成为一位可敬的父老乡亲;一种是狡猾的想法从村里混出去,自己不肯当父老乡亲,反过来歌颂父老乡亲,这种歌颂虽然动听,但知道有些虚伪。

当站在荷兰牧场前看到的景象,他发现,人类有第三种选择,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选择不存在,但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不仅存在,而且还是正途。

第三种选择,他没有点明,但当你读完那篇《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自然会深明其意……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