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解读:没点西方哲学基础,还真读不懂
这是一篇什么样神奇的作文呢?大家先来拜读一下。
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在失去借鉴的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另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自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肯广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外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沿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和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杀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对其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计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性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的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向天空。
这篇文章之所以像我一样的很多都读不懂,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作文中生僻词语太多
该篇作文中有很多生僻词语,日常生活中已很难见到。即使作为硕士生的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有些甚至没有见过。我通过查询给大家普及一下。
嚆矢:本意响箭,箭被发射时,声音会先传入人耳,然后箭才会到达,用来比喻事物的开端。
滥觞:本意指江河发源之处的水极小,仅能浮起一个小酒杯。滥是浮起,觞是盛酒的器具。用来比喻事物的开始。
振翮:振翅之意,形容一个人奋发向上,或经济迅速腾飞。
张本:形容事先为事态的发展做好布置。
肯肯广綮:肯綮原肯骨肉相连的地方,比喻最重要的关键。
祓除:为消除灾祸邪物而举行的祭祀,与消除、去除意义相近。
薄脊:同薄瘠,原指土地贫瘠,缺少养分,也可用来形容事物很弱小。
孜孜矻矻:同孜孜不倦,形容勤奋不懈的样子。
觇:看,偷偷地看
偏狭:偏执狭隘。
洵:实在,确实。
降格:降低身份、标准 、要求、质量等。
分野:指将天上的星空与地上的国家、地区相对应。就天文上说分星,就地面说分野。区别、分别与之意思相近。
玉墀:原指宫殿前的石阶,比喻朝廷等权力机构。
婞直:正直,倔强、刚强等与之意思相近。
2、作文中哲学术过多,抽象难懂
作文中有太多的哲学术语,大家都知道哲学晦涩难懂,就是因为哲学中有太多的术语,远离生活,太过抽象。如果没有哲学基础,就不知道这些术语所表达的内涵,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读起来不知所云。
比如:实践、客体符号、认知、觉感、体认、自身身分、共同体、蓝图、场域、图景、单向度、范式等。对于这些词语,大家可能可以隐约地知道一些,但想准确的表达,却又表达不出来吧。在这里,我先不作解释,因为我可能也解释不好。
3、作文中有提到多个西方哲学家的观点和观点,普通人并不了解
作文中有提到了多个西方哲学家和他们的观点,如果对此不了解,那么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海德格尔的一句话: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这句话,我无法给出准确的解释。大致意思是说,20世纪欧洲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就逐渐消失和瓦解了。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势必会完全瓦解,新的社会规范会代替原来的社会规范。
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卡尔维诺,出生于古巴,父亲是个意大利人,后来全家回到意大利,童话作家。
《树上的男爵》是卡尔维诺一篇最具代表性的小说。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在树上生活了53年,所有事情都在树上进行,一生从未下过地面。这篇小说中,这个树上的男爵既想追求自己的理想---在树上生活,又无法割断与地面的联系,作者以此来表达,现代社会的人们既无法摆脱现实中的生存困境,又保持着向上的精神追求。
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指20世纪初的达达艺术运动,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的,通过反美学的作用和抗议活动表达对社会价值观和战争的厌倦和失望。达达主义意图通过废除传统文化来实现新的秩序。
麦金太尔之言: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自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
麦金太尔,美国最重要的伦理学家之一,社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我的生活故事内嵌在那些我自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这句话我也无法准确解释。大致意思是说,20世纪,西方传统道德伦理丧失,社会要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只有通过地共同体才可以实现。共同体是一个人们可以相互依赖和接受的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之中,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由的自身身份,可以平等地付出和收获,可以自由地生活。麦金尔太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生活在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可以让每个人都自由地获得自己的身份,大家自由、平等,和平相处。每个人的生活共同组成了共同体的生活,共同体的生活也影响着每一个人。
尼采的观念:狮子、孩子、骆驼
尼采,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哲学代表人物。
尼采在其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通过狮子、孩子和骆驼为我们树立了人类精神境界的三个范本。
骆驼代表了第一种境界。尼采认为骆驼生活于环境恶劣的生命,却毫无怨言地负重前行。因此,骆驼就代表了社会中一些人的精神状态,许多人一生下来就背负了很多重担,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不知道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只知道在困苦生活中一味地扛着撑着,负重前行,活着仅仅是因为活着。
狮子代表了第二种境界。尼采认为,狮子有更多的主动性,会主动攻击猎物,但是它们所采用方式是野蛮的,血腥的。因此,狮子就代表社会中一些人的精神状态,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努力地去追求,但是他们所有的手段是残暴的,不文明的。
孩子代表了最高的境界。尼采认为,孩子天生就是天真和纯洁的,他们对生命有着单纯的呼唤和本真的渴望,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会像骆驼那样隐忍;但他们对目标的追求也不会像狮子那些残暴,他们会通过自己对生命的热情去感染他人,通过共赢的方式让大家和平相处。
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
切斯瓦夫米沃什,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大海与风帆出自于切斯瓦夫米活什的诗《礼物》。这首诗讲述了诗人漫步在花园里,虽然一无所求,但没人值得嫉妒,虽然经历了一切磨难,但早已忘记,自己感觉很幸福。这首诗表达作者超越了自身的欲望和痛苦,幸福得来就简单了很多。
4、作文中更多地采用了西方语序,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学过英语的人应该知道,英语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英语一句话会很长,各种修饰语加在其中,而汉语的每句话则很短,各种修饰会单独成一句话。许多外国作品翻译的时候,由于采用的直译的方式,没有按照汉语的语序加以调整,从而使西方翻译作品读起来就很拗口难懂。
在这里,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自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这句话就是一个典型的英语语序,一句话中包含了太多的修饰成份,读起来就很难理解。这句话按汉语的语序来说,就变成:我的生活故事内嵌在共同体的故事之中,共同体让我获得了自由的自身身份。大家可以感受一下,把原句拆分成两句话,读起来是不是就通顺了很多?
至此,我们就对作文的背景有了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那么我就试着对该篇作文做一个通俗化的翻译。
生活在树上
海德格尔说过一句话,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这句话是说,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现代化的冲击下终将消失,现代社会正是以传统的消失为起点的。因此,原来人们对家庭和社会传统的期望也就正在失去它们对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但是,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我并不赞成海德格尔这句话。我想起了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这个男爵想抛弃传统,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但依然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认为,追寻男爵一样的生活,好过早早地将传统都抛弃。
我们怀揣着热忱的灵魂,天然地拥有对超越现实追求的权利,我们不屑于对传统的约束,又钟情于对未来的追求。但是,如果我们对传统不假思索地进行猛烈批判,乃至于走向了虚无主义,达达主义,将传统全部摒弃,那就需要警惕了。我们的期望与社会秩之间会有差距,甚至感到不合理,但这些从来都不能成为我们不守规矩的理由。纵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完美的规范蓝图,依旧不能因为自己站立在社会潮流之巅就为所欲为。
麦金太尔说过一句话,我的生活故事包含在共同体的故事之中,这个共同体可以让我自由地获得自我身份。他的这句话切中了要害。人的社会性根深蒂固,是无法完全消除的,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无时无刻不需要借助社会的形势发展。社会和家庭,暂且被我看作是并不重要的东西,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还缺乏对它的体验和阅成,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很有限。我们对社会和家庭的偏见是十分傲慢无礼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理性认知。
在追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我们孜孜不倦,没有丝毫的懈怠之心,我们对自己的期望 ,本身就是在家庭和社会在相互接触中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对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有不同的感知和体会。生活在树上的那个男爵叫柯希莫,他可以为强盗送书,可以兴修水利,还维系着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朴实厚道的,也是符合实际的,是通过实践得出来的。倘若我们对待过往的传统,就像韦伯说过的,完全消除糟粕,一样,那么在此之后,我们就会自我膨胀,对自己的期望不断地美化,那么,人们对社会和家庭就没有了共同的期待,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看,就有显得过于自我,偏激过时了一点。但是,我们应当摒弃的不是对传统的批判,而是摒弃这种批判中没有价值的部分,摒弃这种批判中的违反科学和人性的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像狮子那样成为一个知道自己需要的人,成为像孩子一样可以通过自己的热情感染周围的人,之前,而忽略了一个像骆驼一样背负着传统前行的过程,那么永远重复这样的现象就根本不会存在了。何况当年,矿工诗人陈年喜也是顺从了编辑的意志,选择了写迎合读者的小说,如果我们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一个故事,一个素材时,我们没有资格批判他在媚俗。
我们的理想蓝图和现实的落差,最终也只是因为理念上的不同,在现实中,他们的区别并不明晰。就像当我们追寻自己心中的理想时,在路途之中会遇到权力的阻挠。这究竟是会导致期望的消失,还是导致期望的达成呢?我们在改变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改变我们。我们既不能否认原生的家庭和社会客观存在,也需要承认自己的期望图景过于美好,就做假的一样,那么,我们不妨让我们的体验先行,然后再说。让我们用不被欲望和痛苦禁锢的头脑去体会切斯瓦夫米沃什大海与风帆一样的幸福,并且效仿维特根斯所说的那样,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吧。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来体现一个人对现实的超越追求,保持着正直倔强却又不拘泥于所谓的遗世独立这个单一维度的评价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们提供的理想期望的追求方式。生活在树上,这是我们对期望愿景的追求方式;始终热爱大地,我们要考虑实际情况;飞向天空,这是我们最终的期望。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作文的解读和翻译可能会存在不当和失实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想表达我们对待传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不能对传统进行完全的摒弃,也不能一味地隐忍,而是既要保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又要尊重现实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现了我们的理想。
这篇文章想批判什么现象呢?对于社会和家庭而言,传统是什么?我们的期望又是什么?文在并没有具体的实例。我就说一下我的想法。
传统是前人留下的东西,现在人遵循传统就是就是听从前人的教导。因此,传统就意味着,老人对年轻人教导和权利和义务。而现代年轻人的期望是什么呢?那就是拥有自己的主见,不仅不听从老人的教导,反过来要教导老人。现在的社会正在出现这样的现象,年轻人引导着社会潮流,代表着先进和发展;老年人逐渐落伍,正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年轻人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发言权和主导权,老人反而成了跟随者。与之前的社会规范相比,相过反过来了,成了年轻人教育老人。然而,老人毕竟还拥有很多社会资源,不愿轻易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年轻人发起了越来越猛烈的批判和进攻,试图完全掌握这个社会的主导权。
在我看来,通观整篇文章,除了作者喜欢用一些生僻字,有一些卖弄的嫌疑之外,但是年轻人追求自我个性,喜欢张扬卖弄,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其他方面堪称完美。有人批判说,文章引用哲学观点却不加解释,导致晦涩难懂不符合作文规范,这点我完全不能同意。原因有三。
1、高中生读西方哲学,很难完全吸收消化,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西方哲学中译本,本身翻译质量就不过关,正因如此,作者在读这些作品时,自然习惯了译本中的表达方式。将西学哲学内容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语言,连很多翻译大家都做不到,让一个初中生做到,这是不是太过分了?
2、高考作文字数有限
我们知道高考作文字数通常为800至1000字,这就极大地约束了作者。如果作者想把他的观点通俗易懂地完全表达出来,很可能会超出1500字。
3、文字简练更能体现作者的水平
文中绝大多数词语运用得当,引用内容本身也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别人不懂,只能说别人的水平差。作者的文章不需要讨好别人,怎么能让一个水平高的人,降低自己的标准去讨好那些水平差的呢?文字简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出更多的思想,我认为这才真正体现出作者的水平。
最后,我认为,作者能够在高考极短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有思想深刻,论证严谨的作文实属难得。这说明,作者在学习之余阅读了大量的西学哲学经典著作,因此在高考时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一气呵成。这篇文章质量真的非常之高,远超普通学生,被判满分,实至名归,不容辨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