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斩首利刃——台湾泰雅刀

前两年,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风靡一时,成为人们口中常聊的话题。雾社起义、莫那鲁道等等原先有些陌生的词汇,现在已经基本上人人皆知。可以说,英雄和他们的事迹得到了应有的传扬。

而前后反差最大的,莫过于电影中着重表现的一种武器—— 台湾高山族山刀。

大陆有时候也被称之为番刀、铜门刀。不过番刀的称呼有歧视的意味,铜门刀则有些莫名其妙。台湾习惯称之为山刀,笔者认为这个称呼更加贴切。

在此之前,人们几乎遗忘了宝岛台湾还有如此一种利刃。但是电影上映之后,这款刀已经名列最出名的少数民族利刃之一。

不过,高山族山刀的历史并不长,而且其发展历史与汉族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在明朝之前,高山族同胞并没有掌握冶铁技术,文明水平与美洲丛林里的土著人差不多,依然处于石器时代。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高山族才从汉族这里接触到鸟枪、冶铁等先进技术,并且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兵器文化。

▲鸟枪是明代对火绳枪的称呼,也是高山族的重要狩猎武器,这一点电影也有所表现

不过高山族这个概念,其实是对台湾山区一系列族群的统称,细分的话有十多个族群。每个族群的山刀形制都有所不同,细分的话,高山族山刀大致有十种刀型:

▲高山族山刀的十种刀型

这些刀相互之间造型有很大的不同,有的是直刃,有的是弯刀,有的刀柄平直,有的刀柄弯曲,有的刀柄为木制,还有的刀柄就是和刀身一体打造的铁管塞木头……而且,就算是同一个民族的刀型,不同部落不同匠人生产的,也会有些许不同。

但不管造型如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极具特色的一面式刀鞘。

其用平常的观点看,高山族山刀的刀鞘似乎只有一半。主体部分就一整块木板,中间挖一个刚好把刀嵌进去的槽,另一边用铁丝或者皮革捆扎几圈,防止刀掉出来。

▲影片中的山刀

这种刀鞘非常简陋,一方面固然是因为高山族人的文明水平相对落后,无法批量制作更加精致的木鞘。另一方面,台湾山地气候潮湿凉爽,铁器极易生锈,高山族既没有优良的铁器制造工艺,又缺乏防锈措施,如果采用全包裹式的刀鞘,刀闷在其中不仅容易生锈,而且锈蚀之后难以拔刀。相比之下,这种镶嵌式暴露的刀鞘,更适合他们的环境。云南某些地区的环境与台湾森林类似,这里居住的彝族、藏族也使用一面式刀鞘。

▲一面式刀鞘的藏刀

另外,这些刀虽然造型各异,在不同族群的高山族人手里个个都是丛林里的“万金油”。在山高林密的丛林里,这些刀是开山利器,可以披荆斩棘;在获得猎物之后,这些刀又变成了宰牲刀,可以屠宰割肉;到了争夺猎场的战场,这些刀又称为斩首利器,用来获取敌人的头颅。

▲斩首利器

也正因为台湾高山族山刀的种类繁多,故而《赛德克巴莱》导演组在选用刀具的时候犯了难。最后他们敲定的道具很显然是参考泰雅族山刀的造型设计的。

不过如果咱们较真的话,电影表现的族群是泰雅人的近亲赛德克人(要不怎么电影名字叫《赛德克巴莱》呢),赛德克人的刀和泰雅人的刀还是有些许不同的。赛德克人的刀型更接近太鲁阁刀,刀身较短,刀鞘多出部分向下弯曲以维持佩戴时的重心。

▲太鲁阁族山刀,赛德克人的山刀与之类似

但是从电影效果的角度看,这个决定是非常明智的。赛德克人和泰雅人原本就是近亲,文化和语言都较为类似。而且相比较其他刃长只有一尺上下的山刀,泰雅族刀的刃长可以达到半米以上,而且刀身弯曲度大,曲线优美,明显更适合作战。而且,泰雅族刀的刀背厚度达到了0.6厘米,是所有山刀中最厚实的。

▲影片中,莫那鲁道用刀插入刀缝让自己不被溪水冲走,还真不是夸张

这些设计赋予了泰雅族山刀极强的劈砍和切割能力。而且,其刀刃和刀柄之间明显存在一个拐点,刀柄向下弯曲。这种设计的作用是方便用刀尖刺,而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劈砍的力度。泰雅族山刀和所有的山刀一样,都没有护手,但是其刀刃宽大,刀柄略细,刀刃底部正好可以起到护手的作用,用来刺击未尝不可。

▲因为刀柄向下弯曲,伸直手臂刀尖便自然向前

一些高山族耳口相传的记录显示,泰雅人的刀在高山族内享有很高的名声,被认为是最好的战刀。同时,泰雅人还培养了一群最擅长使刀的猎人。

泰雅人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开始佩刀出行,只要出门在外,就一定佩戴着山刀,一直到死。等再大一点,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要带刀“出草”。

“出草”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捕猎鹿,毕竟鹿是丛林里最鲜美多肉的食材,所以在电影里,年轻的莫那鲁道一直想捕猎一支眼下有白色斑点的鹿。另一个意思是猎取敌对部落的人头,再将人头去皮肉,放在专门的架上保存起来。电影里日本人占领部落后,让他们交出一个个骷髅头,这些骷髅头便是他们“出草”获得的。

▲猎头

既然“出草”的目的是获取头颅,那么刀的作用不言而喻。即使杀人可以用弓箭枪矛,但是这些玩意没法弄下人头啊。而在部落战争中,泰雅人尤其擅长以刀作战,他们时常一刀便可以将人轻松斩首,即使砍中坚硬的颈骨,也能一刀切断。

还有一个细节电影表现的很好,那就是像莫那鲁道这些人的佩刀,刀鞘上有长毛作为装饰。这些毛其实是战利品,是敌对部落人首级上取下的头发,刀上的头发越多,说明这个人战功越大。到了抗日的时候,族群里的毛头小子大多没有经历过战争,他们的刀上就没有头发装饰。

▲年轻的莫那鲁道刀鞘上已经有一排头发了

▲抗日时的青年,刀上没有头发

尽管他们的刀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精致,甚至可以说有些原始。但正如影片台词所说的那样:如果文明是让我们卑躬屈膝的话,那么我就让你们见识一下野蛮的骄傲。这个骄傲,大概就是指一刀在手的豪情吧。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兵器名:匈奴武器   戚家军    明朝火器    西方长矛   枪和矛   盾牌文化刺刀   方天画戟   马镫    中国骑兵    保安腰刀    白起    战车     铁尺 军刀   八面汉剑    日本军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