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毁灭人类的七种东西,其中一种是没有德行的技术

https://mp.weixin.qq.com/s/DejJVvi_2W0NoXNnB5d44A

毁灭人类的七种东西
其中一种是没有德行的技术
文:罗翔  编:李强
2020年,罗翔爆红,更获颁2020年度法治人物荣誉称号。
粉丝们喜爱罗老师,不仅仅因为他深厚的法律功底、生动幽默的表达风格,能够把艰涩的刑法课讲得通俗易懂,更因为罗老师在他们眼里具有温暖、有趣、谦卑、真实的人格魅力。
罗老师感性的共情和理性的循循善诱,让这一代年轻人,从日常的琐碎和压力中,迸发出学习和读书的热情,获取了在困境中坚持,在平凡中追求理想的勇气。
这一年,罗翔写给非专业人士的普法著作《刑法学讲义》,也成为热度仅次于《民法典》的畅销法律书籍。
写给普通人的《刑法学讲义》
罗翔在B站的讲课视频,经常满屏覆盖着由理工中农医美各种专业的高校生、公务员,甚至高中生打出的弹幕“慕名而来”,那么,《刑法学讲义》的目标读者,是慕名而来的非法律专业的普通人,还是主要瞄准司法考生?
对此罗翔解释说:“《刑法学讲义》和司法考试课程面向的对象是不同的。讲课主要面向法考培训的同学,他们的目标最主要是为了通过法考。所以我的课程在应试导向的基础上,有斟酌地增加了一些案例,让大家的学习不怎么枯燥。然后,课程里还穿梭着一些法治的精神,让大家都觉得学习是有意义的。”
但是《刑法学讲义》,它面向的就是普通民众。
罗翔说,换言之,只要是对知识有渴求、希望了解法律的人就可以阅读。所以,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设计。
作为专业人士,读了这本书也会觉得有一些收获和启发,避免自己陷入技术主义的牢笼。而对普罗大众而言,可以从这本书学习到刑法的知识,了解到刑法的思维,甚至能够培育刑法的法治理想。
在《刑法学讲义》的每个章节知识点后面,也留了一些思考题,有些问题是知识性的,有些问题是思考性的,罗翔说,这些思考性的问题本身就是想帮助大家来树立法治的理念,培养刑法的思维,进而能够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哲学观等这样一些更宏大的东西。
“当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实现这些目标,希望自己能做'一根法治小蜡烛’吧。”罗翔补充说。
谈起出版《刑法学讲义》的初衷,罗翔告诉出版人:“我想《刑法学讲义》这本书首先所承载的是民众应该知道的刑法知识,但传播知识不是我的根本目的。事实上,写这本书,我有三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也是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传播刑法知识,让大家知道:刑法离我们并不遥远,人的自由是有边界的,甚至很多人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会涉嫌犯罪。
第二个目的,是真正希望能够传授、传承传播一些法治的理念,展现出刑法的思维。刑法是法治社会最重要的法律工具之一,承载着法治的使命。
很多人一看到刑法,就觉得它是为了惩罚犯罪而存在的,这没有错。但是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要限制惩罚犯罪的权力本身,所以一切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罗翔希望,这本书能够传承法治的理念。
罗翔说:“当然还有第三个更为隐含的意义,就是希望这本书能够促进大家反思我们的思维,反思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让我们思考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
在思考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不是也要时常保持这样一种反思?这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人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立场上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
普通人学习刑法,到底能获得什么?罗翔的回答是:“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或者学习一门新的知识时,如果所学足以引发你对日常生活产生新的思考,那就是一种巨大的获得”。
罗翔认为,对于非专业的学习者来说,除了“智识启发”之外,学习刑法确实也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为学习者带来一些更加实质的结果:有助于大众看清自由的边界,懂得如何运用法律规避风险,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追求“正义的最优解”的思考过程中,逐步理解“法律的智慧”,或者说法律人的思维模式,这套严谨复杂的思维模式,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还可以有效地对思维起到一种纠偏的作用,从而让更多人远离当下越来越频发的舆论陷阱和道德绑架。
满怀热情和使命传递法治理念
你愿不愿意,做一束光?把个人的微光传给你的学生,让法治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无法撼动的参天大树。
尽管罗翔戏称自己当法考老师的起点很卑微,是为了赚生活费和治结巴,可是热情和使命感,才是支撑他一直以来孜孜以求做一名称职的老师,坚持传承“法治的微光”的源动力。
罗翔说,中国需要更多的法治人才,而真正愿意去系统地学习法律的人,往往就是那些认认真真准备参加法考的同学。
罗翔透露,根据司法部统计,自2002年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建立至今,共有110余万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和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2020年法考的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有近70万人报名考试。
罗翔相信,如果能够影响这一批人,中国的法治事业就能够不断地传承。这一批人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法治的微光”,这些微光汇聚成河,就会铸就一个法治大国。
罗翔说他一直以来有向年轻人传递法治理念的追求,所以会尝试通识写作。他觉得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通识教育是必需的。专业化的教育有可能让人的知识面越来越逼仄,很多学法律的人学到后来变得傲慢,非常喜欢做技术主义解构。
罗翔始终主张,学法的人要谦卑包容,因为法律永远是一种平衡的艺术,要在诸多对立观点中寻找一种更为不坏的选择,而不是总是咄咄逼人。他更倾向于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法律肯定是解决社会生活的,它不是一个逻辑命题,它关系到每个具体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通识教育是那么的重要”,罗翔强调,“法律其实是人类的社会科学,法律如果不在一个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其实培养的都是技术工人,甘地所说的毁灭人类的七种东西,其中一种就是没有德行的技术
罗翔在《十三邀》对话节目中提到苏格拉底说过,对于你懂的东西,你才会真正地认同。这大概也是罗翔坚持用深入浅出、幽默诙谐的话语体系进行教学和普及性写作的一个原因,学生和非专业的民众,首先要听懂读懂法理知识,才会真正认同和接受法治的理念。
罗翔说他有在澎湃专栏和公众号上坚持热点写作的习惯,可能也是得益于这种长期的写作训练,让他保持着自己独有的话语体系。
现实版钢铁侠马斯克说:“事实上,唯一有意义去做的事,就是努力提高全人类的智慧,为更高层次的集体文明而努力一生,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罗翔在《刑法学讲义》的前言中说:“每一次学习都是为了追求智慧。真正的知识一定要走出书斋,要影响每一个愿意思考的心灵。很高兴,我能走上普法的剧场,普及法治的观念。”
越读书越谦卑谨慎
罗翔,一方面用幽默的话语和声情并茂的激情点燃课堂,另一方面,他又时刻以严谨冷静的法律学者的立场,反复提醒人们要理解和接受刑法既惩罚犯罪、也约束惩罚犯罪的权力本身的双刃性和相对性,强调要从学习刑法中体悟出一种更清醒、更多元、更有格局的认识观。
他更时时自省,和网友及读者分享他对自身局限性的不断反思。他说,人要接受自己的局限性,承认自己的逻辑是有限的,理性是有限的,阅读是有限的,承认自己整个人就在偏见之中,这一生就是在走出偏见。
他说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浅薄的人,那如何来告别这种浅薄?一个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跟人类伟大的灵魂对话,去阅读经典,去拨正自己的偏见。罗翔说自己本身是一个比较喜欢阅读的人,也尝到了阅读经典的一些甜头,他希望身边的学生们也能通过不断地阅读经典,告别这个时代的庸俗和浅薄。
罗翔说自己会带着学生每个月大概读一本书,罗翔反对纯粹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去读书。他说,如果你读书的目的只是一种功利性目的的话,那你接受到的就一定是一种成功主义的价值观。成功主义将成功作为评估一切价值的依据,很多书都会变得没有阅读价值。
我不否定读书有功利性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一种读书是非功利性的读书。因为只有非功利性的读书,你才能够抵制成功主义的读书,你才能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命定,坦然的接受自己的失败。
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辉煌的时候有多么风光,关键在于你在挫折的时候,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依然有勇气继续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依然要进行非功利性的阅读,因为只有非功利性的阅读,才能够给我们真正的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才能让我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培养我们的谦卑。
罗翔说:“就像帕斯卡尔所说的,人是渺小的,是苇草,但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还告诉我们,人不仅仅要有思想,人更重要的不是'我思故我在’,而是'我动故我在’。”
所以说,要有行动。很多时候,一点小小的爱心之举,比写上十几篇关于爱的论文,做一百场关于爱的讲述,都要伟大得多。”
罗翔老师是千千万万的法律人之一,但他却突然之间成了法律界“网红”,一夜之间几百万人被其吸引。很多人都认为他火,是因其喜感的口音,搞笑的例证。
但在我看来,他红的原因是在多年的实践和思辨中寻求真理,催人上进,不仅有智识,还有高尚的法律精神,不少地方甚至让我感到人性的光辉。这大概也是他红的原因。
他说:“只有读书,才能坦然接受命运,接受自己的失败。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辉煌的时候有多么风光,而在于你挫折的时候,你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依然有勇气继续前行。只有阅读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真正的人生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
为此李强好书伴读整理了罗翔老师的书单,包含本文所提到的几本书,也包含了他曾经为读者推荐的几套书(含独家、签名限量书)。罗翔老师曾站在思想家的肩上影响了很多人,我们也站在他的肩上,自我启蒙,思想蜕变,看懂世界,看懂未来。
(0)

相关推荐